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
陈祖怀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生、发展,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
从中世纪走向近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客观度量。本文依历史时序及女子教育自身发展
的脉络,分四阶段作一系统论述,请方家指教
一、传统女学和清末女子教育的出现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奉行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不仅完全剥压女子的受教育权利,
并以"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标准和缠足的陋习,将中国
女子完全置于被奴役的境地。为使女子认同这种现实,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编定了一
系列家教读物,如《内则》、《女诫》、《女儿经》、《烈女传》、《温氏母训》
等,训导女子"明理"、"守义",所谓"有女在室、莫出闺庭;有客在户,莫露声音",所
谓"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在对外部世界
的吨昧和内部心灵怪桔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训服工具。女子无学,
成为千百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19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并向中国渗透。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
社"派遣女修士在宁波开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就社会结构言,无异给中国注入了一
个新的因素,给中国女子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示范。这种新因素和新生活示
范随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入而扩散,由五口而沿海沿江,由沿海沿江而向内陆伸展,至
1876年,据有关统计,教会在华所办女日校已达82所,女生1307人,女寄宿学校39所,
学生794人。教会女校的教学内容,除《圣经》外,据1895年《中国教育指南》载,
如北京贝满女校课程设有《四书》、《女儿经》、《算术》、《地理》、《历史》、
《科学初步》、《生物》、《生理学》等,这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工业文明及近代科
技知识,和作为教师的女修士本身所展现的西方女性自立自强的风采,都不可能不
深刻影响成百上千中国女学生,并进而幅射整个中国社会。她们的存在,打破了传统
社会女子无学的旧格局,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为中:国创办自己的女子
学校做好了师资和办学形式上的某种准备。教会学校的个别学生甚至开始出国留
学。
19世纪六十年代,清统治者发动近代工业化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勺。机械、电气
的神威和商品经济的魔力,迅速改变着中国社会,市场同资本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
阶层,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蕴酿着新的社会观念。加之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工业化运动本身富国强兵的功利目的,使变法维新的要求在一批进步士大夫中孕
育,其中包括了对女子教育的提倡。
1891年,宋恕《六斋卑论》问世,书中将中国与西方、印度、日本对比后认为,
中国之"积因"、"错愚"根因是民众文化低下,这同"女子无学"的社会状况有直接关
系。他呼吁:"今宜取法日本,下教育令,民男女六岁至十三岁,皆须入学,不者罚其父
母。每县乡聚连均置男女校各一区",授学科考,按级递升,"以至京校气对成绩优异
者,男女一体奖励。1892年,郑观应《盛世危言》71行,他在书中特别列出《女教》
一章,将西方男女平等的教育体制为座标,同"战贼肢体"、"步履艰难"的中国女子对
比,认为女子无学,是中国"礼教之不讲,政化之所由日衰"的社会根源,呼吁当局"通
伤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易裹足之功,改而就学",提高中国妇女群
体的文化素质,由此而"相子佐夫",则中国"利兴弊去",强盛可期。宋、郑两人的言
论,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业经形成的近代新知识分子阶层的共同意见,立论基点,是
指,出中国被强行纳入国际市场后,传统"女子无学"的社会规范已成为中华民族启
发民智、富国强兵、角逐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障碍。由于这批新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不足启动朝廷的视听。
1894年甲午战败,割地赔款的深创巨痛促成了维新政潮,兴女学、推行女子教育
成为这一时期变法图强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纷
纷著书立说,提倡女子教育,梁启超在1896年发表的《论女学》,集中概括了维新派
人士的意见,他说,中国二万万女子无知无识,分利困顿,是中国积弱的根本,他以
为,"西人之强"、"日本之勃兴",无不得益于男女平权及女学之提倡。他说,环顾当
今世界,"女学最强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女学次盛去,其国次强",而"
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幸矣气据此,他疾呼,中国兴女学已成当
今急务.@在维新运动促进下,中国第一个妇女组织"女学会",1897年于上海建立,创
办《女学报》旬刊,倡导女学。所有这些舆论的、组织的活动,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出
现准备了条件。
得风气之先,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上海,成了中国人办第一所女子学校的诞生
地.1898年4月,由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也称"女学会书塾")在上海城南桂墅里
成立。梁启超为该校撰写的《创设女学堂启》阐明了办学宗旨:"上可相夫,下可教
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经正女学的课程设置,规定中西文
各半,拟开设中文、西文、算学、医学、法学、女红六门,并附设幼儿师范。其中法
学、医学的设置,显然超越,了相夫教子、宜家善种的范围,显示了与学诸人冲出家
庭藩篱,走向社会大天地的潜在愿望。.
经正女学的创办尽管曾获得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的批准与奏闻,但
在朝廷看来,它不过是在华洋杂处的上海实行的一项特殊性地方实验,并不具有正
当的、普遍的意义。与经正女学同年行世的《劝学篇》,被清延确定为教育改革的
权威文件,详尽论述了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就是对女子教育不置一词。张之洞在
《劝学篇》最初的序文中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
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他公开说:"中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
这是晚清社会瓦解,知识阶层分裂之后出现的特殊现象。一方面是当权的封建
官僚感到女子学校"触目惊心气一方面是上海科学书局〈1895年〉刊行的《初等小
学女子官话.修身教材》成为市场抢手货,正反映了这一时新情戊戌政变发后,正积
极筹办第二分校的经正女学被迫关闭。旋即,庚子事变发生,叶赫拉那氏主持的保守
朝廷被迫宣布再次变法,清廷中一批最顽固的守旧派被分别处死与流放,使统治阶
级中革新与保守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女子学校于是复兴。1901年苏州兰陵女
学成立;1902年严复于天津创办严氏女塾,吴怀疚在上海设立务本女塾,蔡元培开办
爱国女学,顾实等人于常州创立争存女子小学堂,杜益女学,福州挂E了陶淑女学堂
31903年,杨白民于上海设立城东女学,黄德润等创办了四川铜梁县女学堂。至20世
纪初,中国民间创办女子学堂已形成一股不可扭挡的社会潮流,"女子无学"的旧堤
堪已被完全冲决。
二、从"相夫教子"到"人格独立"
三、
1902年,我国近代意义上第一个教育法《钦定学堂章程》由清廷颁布,次年经修
订,于1904年1月正式颁布,定名《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卵学制",开始在全国范
围推行新教育。葵卵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学前阶段"蒙养院"向女子开放,规
定:"令女师范生为保姆教之",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方式,"以蒙养院辅助家庭
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章程》对蒙养院的教学内容作了严格限定:"所谓教
者,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也。惟宁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
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配之渐,t乏蔑视父母夫婿之
风。故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识应用之文字,通解家
庭应用之书算物理,及妇职应尽之道,女工应为之事,足以持家教子而已。其无益文
词概不必教,其干预外事、妄发关系重大之议论,更不可进行纪教。
学制规定“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用意是坚持"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规范,"
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的禁令,无疑根本排除了女子学教育的可能性。葵卵学制同当
时女子学堂纷纷成立的社会现实严重脱离,使清政府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即使蒙养
院中担任保姆的"女师范生",也总得有一个培训机构吧?1906年,工部主事刘捋上书,
要求适度开放女学,以付幼稚园及家庭教育师资之缺。清廷纳之。1907年3月8日,
清学部奉旨订颁《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作为对葵
卵学制的补充。章程规定,女子小学堂分初、高两等,学制各4年,凡女子小学堂学生,
一律禁止缠足。女子师范学堂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初办时先设于省城、府城,允许
民办,学制亦为4年,这样搭成了一个学制总共12年,以略高于初中程度的女子学校
教育体系。
举办女学的理由,清廷在章程中解释,为"本于经训了',法"先圣先王化民成俗"
之良范,谓"王化始于正家,倘使女教不立,妇德不修,则是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
不能训子。"此种化民成俗、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政策,几乎完全是维新派的持论,
连语言也毫无二致。清廷女子教育政策的特点,是提出了必须以"女德"挂帅的政治
方针,亦即"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规范。《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所谓女子
教育,就是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章程说:"今教女子师范生,首宜注重于此,
务时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总期不背中国向来之礼教,与路微之风俗。
其一切放纵自由之僻说(如不谨男女之辨,及自行择配,或为政治上之集会演说等
事〉,务须严切屏除,以维风化。"据此规定女师修身教材为:"根据经训并萎萃《烈
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家范》、《内训》、《闺范》、《温
氏母训》、《女教经传,及外国女通篡》、《教女遗规》、《女学》、《妇学》等
书子修身书之不悖中国风教者,……。"同年9月21日,经候补道程清奏准,女子职业
教育也于各地展开,内容以家务劳动的延伸为主,如蚕桑、织染,以裁剪为基础的美
术等等。
《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以国家法规的形式确立
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中国女子教育如千万朵梨花春风初度,各地出现了一个办学
高峰。据清学部统计,1907年全国女子学堂已达428所,学生15496人。
另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不同统计,除教会学校女生不算,中国自办女子学校
学:1906年为306名,1907年为1853名,1908年为2679名,1909年为12164名,在全学生
总数中所占比率四年分别为0.6742.100%、2.341%、7.915%,四年间的年递率分别为
312%、111%、338%。可见1907后,我国女子教育出现的飞速发展状况。在期间,女子
留学校教育也开始得到官方承认1907年江苏省举行留学考试,考取男生10名,女生3
名,这是我国官费女生留学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