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精彩之笔--40年回眸 作者:张锡昌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轰动国际社会,堪称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精彩之笔, 也是我外交生涯中亲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4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中法关系走过的高低 错落的历程,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着眼世界全局、从战略高度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是中法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有力保 证。
40年前,中法建交本身对双方来说都是着眼世界全局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行动。从根本上 说,中法建交是戴高乐谋求超越“集团政治”、在美苏把持的国际体制之外寻求事实上的盟 友、冲击两极格局的战略行动。中国从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战略高度出发,在 “第二中间地带”突破同法国的关系,也是一项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 从蓬皮杜到希拉克的历届法国政府从世界全局着眼,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希拉克从推 动世界多极化、强化欧中“两极”关系的战略高度,探索深化中法关系的新路子。他摒弃20 世纪90年代前期法国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对华的短视行为和错误作法,积极推动法中、欧 中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国三代领导人始终全局在胸,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法关系,扩大共识, 深化合作。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从推动多极化和迎接全球化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 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充实和发展中法全面伙伴关系。 这种面向未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关系,不仅为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两国在 各个领域的多层次、高质量的互利合作开辟了新路子,而且将对国际新格局的形成产生积极影 响。 这是中法关系趋于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 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的共同点,也是中法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法在各自阵营内扮演类似的角色: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 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正是促 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 在法国,独立自主已形成举国上下的共识和基本国策。40年来,法国五易总统,尽管历 届总统政治色彩不一,外交风格各异,但戴高乐开创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却是一脉相承的。 正因为中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双方在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 语言,得以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而且在双边关系中也能够按照两国的 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自行其是,不受制于人。因此,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 领域的交往中,开创性举措屡见不鲜。在中国同西方国家的
关系中,中法在很多方面开创了不 少有益的先例,带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中欧关系的发展。 早在1966年,中法签署《中法航空交通协定》,开通巴黎—上海航线。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法国是与中国通航的惟一西方国家。1975年邓小平副总理访法期间,两国领导人商 定,两国外长不定期就国际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后改为外长、外交部官员定期磋商)和成立经 济贸易混合委员会。这种政治磋商机制和经贸合作形式,都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中的首创之 举。1978年,中法相继签订科技合作协定和发展经济关系和合作的长期协定,在中国同西 方国家的交往中都是没有先例的。法国也是首先同中国进行核合作的西方国家,1986年开 始向大亚湾核电站供应核岛设备和核燃料组件及相应技术。1997年中法两国建立战略对话 关系,2001年两国元首决定建立军事和战略小组,把两国在战略和安全防务领域的交流与
x0c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世纪之交两国决定互相举办“文化年”,这又是一大创举。 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法关系顺利发展的关键。 当年,中法建交谈判的焦点,就是如何妥善处理法国同台湾的关系问题。中国政府历来坚 持凡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同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而法方一再表示,希望中方 不要坚持法国主动同台湾断交。最终双方协议采取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 一合法政府亦承担相应的义务达成默契的基础上先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台“断交”的特殊方 式,取得建交谈判的突破。戴高乐信守协议,切实履行三项默契,设法挤走台湾驻巴黎的“外 交代表”,迫使台湾采取断交步骤,从而使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进程得以顺利地圆满完 成。 但是,法台关系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劳永逸。20世纪90年代初期,法国相继向台湾出售 军舰和先进战斗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中法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1993年,法方利用政府更迭的契机,两度派总理特使来华就妥善解决法国售台武器、 改善两国关系进行秘密商谈。1994年1月12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法国 政府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 国政府承诺今后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至此,中法关系峰回路转,重新回到正常发展 的道路。 《联合公报》是对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公报的确认和发展,特别是在台湾问题 上,法国承担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义务,对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只要双方恪守达成的协议,严格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中法友好 合作关系就能顺利地不断向前发展;反之,如果违背这个原则,就会对两国关系的基础造成严 重损害甚至倒退。这是建交40年的历史给我们的一条最重要的启示。 以良好的政治关系促进经贸关系,以密切的经贸关系巩固和充实政治关系。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国对法贸易实行“同等优先”的 方针,即同等条件的货物优先从法国进口。法国在实施美国的“禁运”方面采取松动做法,向 中国提供一些禁止对华出口的产品。法国在技术转让上比较开放,成为中国引进技术的主要国 家之一。至2002年底,双方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784项,总金额105亿美元。从 1985年起,法国又以提供政府混合贷款方式资助中国建设项目,带动大型设备和技术出 口。至2002年6月底,中法共签订23个财政议定书和2个赠款协议。法方承诺贷款额约 25.7亿欧元,双方共安排133个贷款建设项目。法国是对华提供政府贷款最多的国家之 一。 从建交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法经贸合作势头良好。两国贸易 额从1964年的1.02亿美元增至1990年的23亿美元。法国成为中国在西欧的第二 大贸易伙伴。随后,由于人权问题和法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严重干扰,两国政治关系急剧恶化, 经贸关系也随之萎缩倒退。近年来,随着中法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充实,经贸合作攀升新的 水平。2002年两国贸易额达83.3亿美元。2003头9个月为94.4亿美元,又比 上年同期增长55.5%。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经贸合作越来越 成为双边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因素。政治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是政治关 系。只有理顺和加强政治关系,才能顺利、充分地密切经贸关系;一旦两国政治关系受到损 害,经贸关系势必倒退。以良好的政治关系促进经济关系,又以密切的经贸关系巩固和充实政 治关系,从而形成双边关系中的良性循环,促使两国关系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 展。这是中法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综观40年中法关系,由于两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双方在这样
x0c那样的问题上出现某些分歧和矛盾,导致两国关系一时一事的波动,是不足为奇的。更重要的 一面是,中法之间不存在可能导致对抗的竞争,没有重大的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6:4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70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