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更新时间:2022-11-12 11:48:49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2日发
(作者:煤炭产业政策)

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

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

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情境。这五首诗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

意识。第一、二首写吐蕃侵犯长安,发掘陵墓及借助回纥平定吐

蕃,而回纥、吐蕃又连兵入寇,告诫诸将不应安享尊荣,放弃

职守。第三首叙述洛阳连遭安史乱军焚毁,后史部降将拥兵割据,

诸将又不知屯田务农,自储军食。后两首则“道南中”及西蜀之

事。第四首记叙南诏、吐蕃连结,南疆不靖,诸将但享爵禄,不

图为国效忠。第五首则有感于蜀中将帅平庸,起兵作乱之迭起,

因而追思严武镇蜀才略。《诸将五首》(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赏析】:

《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

于夔州。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

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正是由

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

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

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

坏诗的抒情性。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

“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最

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

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仁愿乘突厥

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

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首联揭出“筑三

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

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

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不说“已绝”

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

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

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肃宗时

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

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

蕃入寇。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

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

张本。专提朔方兵,则照应韩公事,通过两联今昔对照,不著议

论而褒贬自明。这里,一方面是化议论为叙事,具体形象;一方

面以“岂谓”、“翻然”等字勾勒,带着强烈不满的感情色彩,胜

过许多议论,达到了含蓄、凝炼的要求。

“尽烦回纥马”的失计,养痈遗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禄山

叛乱,潼关曾失守;后来回纥、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

“胡来不觉潼关隘”实兼而言之。潼关非不险隘,而今不觉其险

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亦是以叙代议,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从“诸将”宕开一笔,写到代宗。龙起晋水云云,

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赞扬代宗复兴唐室。传说高祖师次龙

门,代水清;而至德二载(757)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九月广平王

(即后来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类,所以引譬。初收京师时,广

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免剽掠。下句“忧社稷”三字,着落在

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独使至尊忧社稷”,这是又一次

从“对面生情”,运用对照手法,暴露“诸将”的无用。一个“独”

字,意味尤长。盖收京之后,国家危机远未消除,诸将居然坐享

“升平”,而“至尊”则独自食不甘味(至少诗人认为是这样),

言下之意实深,如发出来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愤填膺的文章。然

而诗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诘道:“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

而止,却“含蓄可思”。这里“诸君”一喝,语意冷峭,简劲有

力。

对于七律这种抒情诗体,“总贵不烦而至”(《诗镜总论》)。

而作者能融议论于叙事,两次运用对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

“不烦而至”。又通过惊叹(“岂谓”二句)、反诘(“独使”二句)

语气,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议论叙事夹情韵以行,便绝无“伤

体”(伤抒情诗之体)之嫌。在遣词造句上,“本意”、“拟绝”、“岂

谓”、“翻然”、“不觉”、“犹闻”、“独使”、“何以”等字前后呼应,

使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所谓“纵横出没中,复

含酝藉微远之致”(《说诗晬语》),也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

力。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1:4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69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抒情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