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启悟中学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04年10月19日
授课班级:高三(2)班
授课课题: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授课教师:李海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弱的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站,本阶段内容在古代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江河日下之时,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兴起且迅猛发展之际,学好本章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中国近代落后的社会根源。同时本章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因此,学习本章内容,对于迎接高考,探究近代中国落后之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在本章知识结构中起着牵引作用,学好本节内容,学生才能进一步领会本阶段内容的阶段特征,把握本章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明朝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措施和制度;五军都督府的设立与兵部的制约;《大明律》;锦衣卫制度;八股取士制度;靖难之役;营建北京和迁都北京。
二、德育目标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明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作用。但它的腐朽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2.明朝制定《大明律》,极力维护皇权专制,一方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贵族大臣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严厉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局面的安定。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主义加强最突出的表现。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知识分子思想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它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是造成我国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4.“靖难之役”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通过武装政变上台的明成祖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派人营建北京并迁都北京,加强了北方的防御力量。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明朝建立、靖难之役、营建北京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与制度,营建北京。
难点:明
朝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教学法、联系比较法、讲解法
学法:讨论法、阅读归纳法、回顾总结法
教具:自制PPT课件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朱元璋建立明朝 年号洪武 定都应天
2.加强君主专制的官制调整
(1)在中央:废丞相制度,设六部尚书,隶属皇帝
(2)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
(3)军事上: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的内容与特点
2.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设立
三、八股取士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建文帝的削藩措施
2.朱棣与靖难之役
3.营建北京与迁都北京(1421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章涉及的内容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为47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请同学们阅读导言部分,并归纳出有哪几层含义。
(请学生回答,教师再归纳,并着重点出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
【讲授新课】
问: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历程?(师生一起总结)
1、先秦——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开端战国
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
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6、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封建社会的渐趋衰弱
本章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一、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
元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提供了条件。朱元璋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都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指导学生对照《明朝疆域图》,比较明疆域与元疆域的差别。)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又是如何采取措施,巩固统治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从政治、军事和思想等方面归纳一下。
2.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
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3)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经过改革,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的内容与特点
明太祖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他认为:“纲纪法度,为治之本。”他在统治期间,制定了《大明律》。《大明律》条理分明,条文简要,并附有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朱元璋重法思想的史料和教材内容,分析《大明律》的特点)(1)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对谋反、谋大逆等罪,明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2)增加了经济立法。明律严令禁止贩“私盐”“私茶”。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的惩治是“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3)以严法整饬吏治。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
2.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设立
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八股取士”
问:“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听说,英国的文官选拔制度就
源于中国的科举,你对这一制度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和点评)
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1)各级考试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2)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有个人见解;(3)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即只用八股文,故曰“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的影响:①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②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③八股文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
(教师对明朝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作统一归纳后,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学生答后,教师边总结边展示幻灯片)
问:为什么说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反倒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弱?(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作如下总结)
首先,明朝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使这一制度逐渐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明朝的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前者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恐怖统治之下,噤若寒蝉。后者使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创新意识,压制了人才的挖掘和科技的进步,明清时期中国未能产生类似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很大一个因素就在于此。
其次,与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相比,欧美国家却是资本主义兴起和迅猛发展之时,明清时期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难辞其咎。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教师先抛出问题:1、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靖难之役是一场怎样的斗争?
3、靖难之役最后的结果怎样?4、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出一个类似事件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旧知识,进行总结比较。)
1.“靖难之役”。
明太祖在1369年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后来他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军事重地,想让他们“夹辅王室”。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虽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继承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感到诸王“各拥重兵”,对皇权形成很大威胁,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严重威胁了藩王利益,直接导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1399年朱
棣正式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燕军攻进南京。同年,朱棣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2.营建、迁都北京。
(1)北京城的营建。朱棣即位后第二年,下令改北平为北京,不久便开始营建北京城。1406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关于北京城的布局和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和小字,着重指出北京城是我国和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木工蒯祥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将应天府改为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北京是其“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迁都北京,便于指挥调度军队以对付蒙古。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结:
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在政治、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明初统治者的这些措施,旨在加强皇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的小论文,题目自拟。
3.搜集明朝朱元璋、朱棣有关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教学反馈】
资料与注释
《大明律》
《大明律》是明代统治者实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律。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明朝建立前(1367),命左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编修一部律令。同年年底,律令完成,正式颁行天下。凡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令以记载诸司制度为主,是律的补充。后来,朱元璋认为所定律令还不够完善,又下令修改。直到洪武三十年(1397),才将《大明律》正式颁行,成为明律的最后定型本。
《大明律》共有30卷,460条,分为名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刑法上,《大明律》渊于《唐律》,比《唐律》完备。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明律加重对直接触犯封建统治行为的处罚,规定犯有谋反、谋大逆罪,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处死。明律增加了“奸党”一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
臣知情,与同罪。”还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大明律》还增加了经济立法。如明律禁止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如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刑。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也有惩治,“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明初为了整顿吏治,以重法治赃吏。《明律·职制律》中专列“受赃”名目共11条。如严惩“枉法赃”,明律规定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御史犯赃的惩处,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律对擅权失职的官吏的惩处也较为严厉。在条目繁多的失职罪中,以失守、纵盗、监守自盗处罚最重。如对于监守自盗者,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
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监视官吏三例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国子监祭酒宋讷,曾因事在家独自生气,面有怒容。朝见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陈说。朱元璋把派人偷着给他画的像拿出来,宋讷才恍然大悟。
朱元璋太子的老师、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全对,没有骗我。
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代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他曾两次率兵北征,加强了自身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明太祖晚年,燕王的兄长先后去世,朱棣在军事实力和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明太祖去世后继位的建文皇帝朱允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攻入京师,即位,是为“明成祖”。七月,诏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永乐初年,朱棣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调整,借科举和修书笼络知识分子,选官注意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继续削藩;设置内阁,用资历较浅的官员入阁,参与机要;设立东厂。
永乐七年(1409)派亦失哈等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
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方边防。永乐十九年
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注意恢复和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完善军队屯田制度。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的最高峰。
为了开展外交,扩大明朝影响。朱棣派郑和多次率船队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1424年四月,朱棣率师北征。班师途中,于七月死于榆木川,即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北京昌平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营建北京
永乐元年(1403),诏“以北平为北京”,称“行在”。永乐四年(1406),“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并命“督军、民、匠造砖瓦”,“征天下诸色匠”,选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直隶军士、民丁,“期明年五月俱赴北京听役”。永乐六年(1408),“初建北京宫殿”。永乐十五年(1417),木料漕运抵京,随即由泰宁侯陈督建北京宫殿,加紧施工。永乐十八年,郊庙宫殿全部竣工,明成祖诏改北京为京师,“圣驾北幸”,率政府机构迁至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
蒯祥
蒯祥,苏州府吴县人,出身于木匠家庭,其父蒯福曾为“木工首”。他自幼学习和钻研土木技工,以至“精于其艺”。后来,他在南京继其父为木工首。永乐时营建北京,他随南京匠户一道迁京,参与设计和修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在永乐至成化年间,特别是“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效劳尤多”“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每宫中有所修缮……祥略用尺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
【能力训练与测试】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明朝的都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以应天为都城 B.1402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
C.永乐元年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 D.北京城布局有三重,皇城又称紫禁城
2.《大明律》的特点包括
①内容集中条理分明②增加了经济立法③极力维护皇族的封建特权④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④扩大了各藩王的势力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
4.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包括
A.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B.废行省,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C.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D.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
5. 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
A.起因于明太
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B.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C.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D.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6.关于明朝科举制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哲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回答:(1)据材料1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2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
8.试以史实分析概括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D5.D6.A
二、材料解析题
7.(1)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2)反映出科举存在严重的徇私舞弊问题。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是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三、问答题
8.①加强军权,分散相权和地方权力。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废除行省机构,设立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中央。②实行特务统治。明太祖授权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由皇帝直接指挥。后来的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加强对官吏的监视。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答卷不许有个人见解,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
典型例题
例题1 我国古代帝王迁都的原因有多种,下列各次迁都,目的在于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 商王盘庚迁殷B 周平王迁都洛邑
C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D 明成组迁都北京
解析:该题四个选项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古代史的王朝迁都的重要事件。A选项是因为商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不稳定。B选项
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被迫迁都。C选项是北魏孝文帝为了接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只有D选项是为了防御蒙古贵族的南下骚扰,因此要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答案:D
例题2 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 废除丞相 B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 八股取士 D 地方设“三司”
解析:此题是2000年高考试题。明朝统治者建立厂卫等特务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但由宦官统治。这就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宦官专权。答案:B
例题3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ue010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军事上,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独揽军事大权。2ue010制定和颁布《大明律》,维护皇帝独裁的封建专制统治。3ue010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臣僚。4ue010采用八股取士,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7:4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67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