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Vo1.26,No.1 1
2011年1月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201 1
东 坡 诗 中 之 禅 影
陈才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于东坡诗而言,禅趣禅意渗透在审美趣味、创作思维、语言运用、意象撷取、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上;渗透在其独
具特色的旷放豪迈归于雅淡自然、清静幽远的艺术风格中;渗透在其机锋敏锐的议论、深邃透辟的思理,“出新意于法度之
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种种翻案、妙喻和谐趣、奇趣中。东坡诗中的禅影由无至有,由隐至显,最终达至诗禅浑融一体的
至高境界。
关键词:苏轼;禅趣;禅诗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1)01—0009-07
北宋时期,律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仍占
天之骄子如苏轼,也难免在风云变幻的仕途官场
有一定势力,但最有市场的无疑是以“教外别传,
中坎坷沉浮,偃蹇多舛。而禅宗以静虑敛心、深潜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①而著称的禅宗。 内省的“思维修”之途,定慧结合,修悟结合,极力
禅宗之名始于唐代,又名佛心宗或心宗。禅宗盛行
以持善心,专念以夺浮想,使修持者止息杂虑,反
起来以后,其他宗派的影响逐渐式微,禅乃成为佛
观自照,心无所念,念无所求,籍以排除烦恼,缓解
的别名乃至同义语。禅宗初祖是菩提达摩,胡适曾
苦痛,渲泄隋感,稳定思绪,安顿心一灵。其“不生
说:“达摩的四行,很可以解作一种中国道家式的 憎爱,亦无取舍”、“安静闲恬,虚融淡泊”⑦的思想,
自然主义的人生观:报怨行近于安命,随缘行近于
与老庄精神都不谋而合,其手段之方便,又大大简
乐天,无所求行近于无为自然,称法行近于无身无
化了到达彼岸乐土的手续。而且,安闲的个人生活
我。”[/]2o7引庄人佛,杂交出禅宗,是华夏思想发展 使其有参禅的可能,忧患的社会现实使其有参禅
史上的大手笔,如果说,在唐代,禅宗还是“披着天 的需要,于是,禅悦之风,遍被华土,乃成为宋代文
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迦其表,老庄其实”[21208,
化一大景观——苏轼说是“近岁学者,各宗其师,
那么到了宋代,禅宗已经彻底本土化了。 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子证。至使妇人孺子,
禅宗的根本精神是超越,所谓空物我,同生
抵掌嬉笑,争谈禅悦。”[3lzos5司马光说是“近来朝野
死,等贵贱,一穷达,齐出处,泯主客,除是非,破对
客,无坐不谈禅。”【卅二程说是“今人不学则已,如学
待……一切矛盾对立都在超越的对象之中。试想,
焉,未有不归于禅也。”围禅宗直觉观照、瞬间顿悟、
中国士大夫多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以济世、救世、 活参妙解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北宋文化的各个领
经世、拯世为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求以“立 域。 .
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中
于东坡诗而言,北宋释道文化,尤其是庄禅的
央集权、积贫积弱的北宋,尽管日常生活相对安闲
精神和意趣,渗透在审美趣味、创作思维、语言运
优越,能真正实现上述理想者毕竟凤毛麟角。即使
用、意象撷取、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上;渗透在其独
收稿日期:2010—08—02
作者简介:陈才智,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9
具特色的旷放豪迈归于雅淡自然、清静幽远的艺
术风格中;渗透在其机锋敏锐的议论、深邃透辟的
(《钱道人有诗云:直须认取主人翁。作两绝戏之》
其二)【8】.‘‘安心有道年颜好,遇物无情句法新”(《次
思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
种种翻案、妙喻和谐趣、奇趣中,诚可谓方方面面,
无处不在。明人凌漾初(1578—1644)和徐长孺均编
有《东坡禅喜集》。咧熙载(1813~1881)《艺概・诗
概》有见于此,曾说:“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
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舀滔汩汩说
韵赠清凉长老》)[71,“安心会自得,助长毋相督”【21]。
与此意思相似相近的,还有“此心平处是西方,闭
眼便到无魔烧”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如何处是
无还”(《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
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散我不平气,洗我不
和心”(《听僧昭素琴》),“我心空无物,斯文定何
万象自往还” ,等等。吓面,以
去,一转便见立意,《南华》、《华严》最长于此。东坡
问。君看古井水,
古诗,惯用其法。”[61 ∞东坡诗中既有“浮云时世
编年为序勾勒东坡诗中的禅影,并简单剖析其中
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之一)和“云
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阴这样悟道人禅的高妙之语,又有“已外
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
无限人间失著人”(《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
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
也》)嗍这样得失俱忘,无虑无求的禅机道意;既有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森茫。林下对床听
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91和“暮鼓朝钟自击撞,闭
门孤枕对残钉。白灰旋拨追红火,卧听萧萧雨打
窗”(《书双竹湛师房》之二)嘲这样空寒寂寥的庄
禅意境,又有“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㈣
和“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l这样对
庄禅思想的仰慕礼赞。
禅宗人生如梦、如寄、倡导平等、追求安心、任
性逍遥、随缘自适等思想是苏轼诗歌中常见的主
题。“如梦”的主题:例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
梦了无痕”[121,“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
身”(《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131,“聚散
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 ,“旧事真成一梦
过,高谈为洗五年忙”(《余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
旧诗韵赠宝觉长老》)【 ,“愿君勿笑反自观,梦幻
去来殊未已”[151,“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
巾”(《台头寺步月得人字》)【l3],“四十七年真一梦,
天涯流落泪横斜”[1句,“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
聊心存”071,“人间何事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
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㈣,“已将世界等微尘,空
里浮花梦里身” ,“寓世身如梦,安闲日似年”
(《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
文殊普贤三首》其一)[81。“安心”的主题:如“因病得
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游祖塔院》)网,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须更问人”(《吊天竺海
月辩师》)[81,“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
1O
所蕴含的禅意和禅趣。
苏轼最早的一首禅诗应该是那篇名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时在嘉{;占六年(1061)十一月,
中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
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诗写对命运无常和人生空漠的了悟。世间一
切如雪泥鸿爪。虽然存在于某一时空下的踪迹是
真实而具体的,但是存在的本质却是虚幻抽象的,
它缥缈模糊,瞬间即逝,难以捉摸,不易把持;而且
今日之踪迹尚历历在目,而前日之踪迹已茫然难
寻,所谓“寄蟀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那么面对这永恒与短暂,
无限与有限的矛盾,是行乐当及时呢?还是努力加
餐饭呢?诗人虽刚人仕途,未经坎坷,只是因子由
提及旧地重游,而有感于中,但却写出了对如何解
决上述矛盾的探索。“空中鸟迹”与“水中月影”一
样,是佛经中用来譬喻空无虚幻、缥缈易逝的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