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琳厝随笔散文
福建人把房子叫厝。宏琳厝,就是黄宏琳家的房子,大房子在福建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大房子有多大?占地17832.28平方米,666个房间,大小厅堂35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风火墙36扇,水井4口,直入大门13扇。是一座一次性设计、分期施工、整体结构精巧的中国最大的单幢古民居。
没去之前读到这些数据,对一亩地有多大没个概念的我无法想象这大房子到底有多大,说是中国最大就去看看,反正离福州很近,当天就可以一个来回。背上相机,装上吃的喝的,换好衣服和二人出发。游了许多地方,同行者行行色色,我必须承认,二人是最好的同行者,二人会把风景定格成一张张图片,让我在把风景收藏进文字的时候可以反复地翻看这些图片,找到当时没有的感觉。
贴在洪琳厝大门两边墙上的巨幅横条“皇宫当游紫禁城,民居应览宏琳厝”,让我出乎意料,没想到有这么大的气势,竟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紫禁城对成了上下联。紫禁城,殿宇巍峨、宫阙重叠、画栋雕梁、皇家气派;宏琳厝,白墙黛瓦、屋宇相连、翘角飞檐、百姓人家。走在紫禁城里,惊叹感叹望洋兴叹;走在宏琳厝里,亲切亲近亲如一家。可是随着一进门、二进门、三进门,只说看到的三块匾原来这也不是平常百姓家,第一进大门口的匾“宏琳厝”是项南题的三个大字,字体遒健、厚实,却少明亮了几分沧桑,古旧。最初的那块匾去了哪里?项南怎么会给“宏琳厝”题字?不请导游,一切成了谜。直到我坐在三进大厅里休息时,一个老人告诉我说抗战时期,项南在宏琳厝创办了《抗日救亡旬刊》、《闽清快讯》,还在宏琳厝的二进大厅内组织排练节目,组织宣传队……所以在宏琳厝二百周年时特邀了项南为宏琳厝题字;第二块匾挂在二进大厅上方,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庄敬国强”;第三块匾挂在第三进大厅上方,是清咸丰皇帝写的“紫薇銮驾”。宏琳厝建在福建的深山老林里,就是现在交通也不方便,从福州出发要打了的士坐大巴,做完大巴换中巴,然后再坐摩的……如果黄家没有背景,皇帝和郭沫若如何会知道这深山里有个宏琳厝?
寻找来龙去脉,看见有文字记录:宏琳厝,从清乾隆六十年黄作宾始建,到道光三年其子宏琳时建成,前后历时28年。黄作宾何许人?一进门右边的长廊墙上挂着的镜框文字里这样介绍:黄作宾,随闽王一起南迁的黄姓后裔,因患肺痨病而久病成医,自己开诊所药铺,成为一方名医,给人看病,不论远近,从不收钱。县志上记载,黄作宾创办了“崇文学堂”。这就是黄作宾,介绍简单简洁,让人肃然起敬,但还是会问:看病不收钱,那来的钱办学校盖大房子?我试图寻问放在二进门里当年衙门里用的物件,物件碱默着欲说还休。此时,清朝的一砖一瓦显得格外的宁静,只能自己去解读岁月留下的故事。花开花落,百年一瞬,留芳百世的是黄家的家训“勤俭崇文”,从黄作宾创办了第一所学堂起,黄家的后代秉承宏家训,一个辈分办一所学校,至今,宏琳厝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七代人在厝内繁衍生息,办了七所学校。这让我想起陈嘉庚先生在厦门于1913年耗资一亿多创建的“集美学村”,这两人都是自己出钱“兴办教育”,一个留下了美丽的“集美学村”,一个留下了“崇文学堂”和一所全国最大的大房子福泽后世,可敬可佩。
慢慢地走在这坐西朝东,两层半土木结构的大房子里,从正门虎头门开始,随着一进又一进再一进的大门徐徐打开,我能反复看见这里往昔的辉煌,看见剪影似的一千多人进进出出的热闹。进与进之间隔一横街,由“过雨亭”相通。宅院深深,大房子里的防御功能让人不由感叹,房子里有了望用的“兔耳”,防卫用的“城槛”,配备从葡萄牙进口的“佛郎机炮”,还有“攻击眼”,四十七个窨井随处随时可以取水灭火。即使不问也知当年世事不宁,动荡飘摇。街、廊、弄、墙贯穿三进,廊回路转,陌生人进入如行迷宫,不知东西南北。黄家的祖辈们无论如何无法想象,二百年后的今天,这些当年的防御装备,已经成了游人参观、惊叹的什物,黄家的后人们现在正坐在大门前买票,用巨幅夸张的标语吸引天下人,敞开大门请四面八方的人都进来看看,还由自家人组成的导游队伍无不自豪地一遍遍给游人讲述着宏琳厝昨日的辉煌,远去了的黄家祖辈们在一次次的讲述中复活、再现。
宏琳厝所有的装饰简单而直接,少了几分精雕细琢。门楼是很平常的园开式,大柱上多为对联,门窗雕饰也是极普通的平常人家似的错落方格。一、二进因为是小字辈、中字辈居住的地方,装饰很普通。第三进,是老字辈居住的地方,有了些装饰,厅、廊上方有雕梁画栋,一朵朵石质垂花悬粱而垂,登云、步月女儿墙点缀着原木房檐。应该说宏琳厝气派、朴素,不华贵奢侈,它内在的.文化品质从黄家人创办的七所学校的大手笔中已经完全读懂,不必再细细从雕花拦杆中细读。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小姐阁楼”在第三进的右边,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黄家唯一的小姐居住的地方。上了窄窄的吱嘎作响的木梯,看见一节竹杆撑起窗户,阳光透过格窗斑斑点点洒在厅里,从窗里望去,层层瓦片横竖排列,道道瓦槽细密、粗糙,像时光的皱纹,几丛小草从瓦片中顽强地生长出来,在微风中轻柔地摇曳,寂寞、安静、悄无声息。燕尾脊房檐翻翘,像一只欲飞的燕子剪影般叠映在蓝色的天空上,古旧、灵动、秀美纤巧,像一幅淡墨的国画,我得把一只手从伸出窗外才能拍到窗外的风景。这时已经是中午,窗外太阳正烈烈地照耀着大房子,我们索性在阁楼里慢慢地看,等待着太阳西斜。在静静地时光里,我独自坐在美人靠上,爬在窗台上想起一些久远的人和事还有几句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西窗一榻芭蕉雨”。我在不断地回忆和历史中,猜测着黄家小姐当年是如何在这窗前望着窗外重重屋脊,层层瓦片?如何走出阁楼出阁?又嫁到了谁家?她的郎君是抛绣球选来的吗?厅里有一双三寸绣花鞋乖乖巧巧地在玻璃罩里诉说着黄家小姐的真实,一双小脚是当时的美。缠足,在清代康熙年间蔚然成风,从平民女子到皇宫格格,女孩儿的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一种审美习俗,用疼痛、血泪和扭曲骨骼成全。阁楼有书房,不大。居室有幅对联:芙蓉夜月开天镜,杨柳春风拥画图。两侧门楣左边上写:琴棋;右边上写:书画。内厅里老式家具上的青花瓷瓶、格式墙壁上的陶器、卧室桌上的进口钟表、过道里的烛灯……一件件都在显示着一种精美的文化品质,传递着黄家小姐特有的气息,黄家小姐该是位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情趣女子。想象着这里曾经的一切,不去问带着客人上上下下的黄家媳妇,我自己能给这阁楼臆想出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出了三进,拐进横厝、外横厝,这里居住的人很少,一间间房子年久失修,陈旧、沧桑,一些鸡鸭闲庭信步。没有了诗情画意,在这里更多的感觉到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和生命的瞬间即逝,再辉煌的人生也就短暂的一生,一朵小小的花从石缝里开出紫色来,给这里的颓废添了几多生命的气息。黄家的人一个个从这里走出去,不知他们想家的时候是不是会在文字里写下关于这大房子里的故事,我想如果以这大房子为场景拍成一部家族电视剧,那比《乔家大院》、《大宅门》要气派、精彩的的多。
我们在长廊里不分东南西北,横竖左右地绕来绕去,像是在走迷津,我知道终是能走出去。又回到二进的时候,黄家正在大摆宴席,几十桌客人团团围坐在大厅里正热火朝天地大吃大喝,不知道今天是他们家的什么节日。依然不问。这时候有两个三四岁小童跑到我面前,戳戳点点着我拿早手里的宏琳厝的简介大声说:宏琳厝。我惊问你们识字?他们就开心地笑着快速跑开,跑到不远的房边上靠着墙开心地大笑,笑够了又跑回来重复戳点着纸大叫宏琳厝,如此不厌其烦地往返数十次,当他们又一次靠在墙上大笑的时候,我离开了,忍不住回头时,我看见两个小童正呆立在我刚才站的地方望着我,我微笑着朝他们挥挥手。不知道这两个小童是黄家的第几十代,他们,又会给宏琳厝的明天带来些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21:1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65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