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1】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炉火纯青造句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2】
中华五千年文明,诞生了无数的文人骚客,给我们留下大量作品,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而今我们翻阅这些优美篇章,仍会惊叹不已。
单单一个中秋节,不知道吸引了多少诗人,让他们为之畅想,为之忧愁,为之癫狂……从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至今尚能一窥古代中秋佳节的风俗,还有他们当时的心境。
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节之夜,思念一个名叫“子由”的人而写的。
那天他喝醉了,不能自已,感怀身世,狂放问天,想及亲友,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
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
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
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
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
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地域风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描述。
苏东坡在《八月十五日观潮》一诗中,记录了宋代在中秋到来的时候,杭州人携家带口前往钱塘江口观潮的风俗和盛况。
古时湖北、湖南洞庭湖一带,中秋节期间,渔民还有月夜对歌的习惯。
诗人查慎行在《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一诗中,描写了中秋渔民对歌的景况:“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清代诗人钱沣,还详尽记录了湖南长沙民间过中秋的热闹情景:“五十二年秋八月,十五夕月升湘江。
长沙万户设庶品,礼夜明神伸厚虹。
瓜鲜藕洁枣栗实,就中饼味尤无双。
造作古籍未传法,后来递上谁能降。
三材取具油糖面,磊落芳洁堆瓦缸。
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从。
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
是夕人家无老少,邀神福惠同纷咙。
已号中庭净扫地,旋呼动舍高拓墙……”民间过节之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有趣的是,还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心灵基汤写了一首《咏月饼诗》。
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宋代著名书法大家米芾,也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中秋登楼望月》:“目穷准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也曾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
他在《天竺中秋》中这样写道:“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古代的中秋夜,除民间流行拜月、观月光、吃月饼外,文人墨客赏月吟诗也颇为盛行,故史上留有许多诗文和趣事。
顾恺之是晋代著名画家,在绘画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顾恺之被朝廷任命为散骑常侍,与谢瞻住邻居。
中秋晚上,顾恺之在自家院子里赏月,诗兴大发,便高声吟起诗来。
谢瞻听到他的吟咏,便隔墙称赞。
听到谢称赞,顾恺之更加兴奋,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
谢陪他折腾了一会儿,就睡觉去了。
临走之时找了一个下人,让他随机应变。
人换了,顾恺之却浑然不知,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因此落下“才绝、画绝、痴绝”的称号。
唐代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闻名于世,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出对,却鲜有人对出下联。
到了宋代,石延年才对出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与上句两相联配,融为一体,意境深远,令人佩服。
明朝广东才子伦文叙进京赶考,和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
主考官请皇帝面试,题名状元。
当时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让他俩以《明月》为题作诗。
柳先开先写道: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
意思是自己一定要夺取状元。
伦文叙随后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他的诗比柳诗气魄更大,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皇帝为此点他做了状元。
嘉靖年间,粤东才子宋湘中秋节和一群书生饮酒赏月。
他仰望中秋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
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饮酒守岁,就问宋湘的下联。
这时他才说: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下联与上联相媲美,结构严谨,堪称佳对。
清初文人金圣叹因苏州“哭庙案”获罪判斩。
临刑前,想起老方丈叫他应对的上联还没作出来。
当时老方丈出对:半夜二更半。
行刑那天正值八月十五,金圣叹忽然才思泉涌,即刻对曰:中秋八月中。
索笔记下后,托狱卒送交老方丈。
被世人称为“生题死对”。
相传,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一年中秋在瘦西湖畔的月观亭赏月,诗兴大发,于是他就在抱柱上撰写了一副咏月佳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此联形象贴切,读来妙趣横生。
清乾隆年间,蜀中才子李调元任两江主考,与苏杭六才子在西湖赏月宴饮。
席间,六才子请李作诗助兴,限定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咏颂江浙故物。
李略作沉吟,便吟道: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六位才子见状,又出难题,要李将一至十倒过来吟咏眼前景物。
李见一轮明月高挂中天,明月倒影湖中犹如白玉盘,随即吟来: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本文发布于:2022-11-10 05:3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637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