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送别》翻译
王之涣的《送别》翻译是怎样的呢?王之涣的《送别》翻译
是学习王之涣的《送别》古诗的重要前提,是体会诗作中情感的
基础。送别
作者: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
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
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
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
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
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
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
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
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
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
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
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
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
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
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诗人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
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
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
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
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
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
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
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
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
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
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王之涣墓志铭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
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
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
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
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
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
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
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21:0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614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