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所谓“城镇化”,亦即人口
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
的一个历史进程。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
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
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
“禹别九州”商人被视为最早的“城里人”
若上查三代,现代的“城里人”大多是农村人。中国最早
一批城里人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城里人
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
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城”、
“乡”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
动,即学术界所谓的“城市革命”
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
的人”,只有贵族才有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由此可以推
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
的夏代,距今至少4000年。从《史记》等史料记载分析,
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
化”运动,应该是夏禹主导的。《尚书·夏书·禹贡》记载,“禹别
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即禹把全国划定徐、冀、兖、
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州”级行政区。“九州”中的每
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
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
交易,其灭夏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绣”这种纺
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商建国后,做生意已成商朝人
的社会职业,“商人”概念因此而来。
古代第一波“城镇化”高潮是哪个时期?
《左传》统计出春秋时期新建城池达63个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
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由于
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
由此迎来了第一波高峰。
相当于现代“地级市”、“县城”概念的郡、县行政区划,也
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学者就《左传》所记做过统计,春
秋时期新筑的城池多达63个,实有城市68个,另5个是重
修扩建的。
另据《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里的数据,整个春
秋战国时期35个国家的城镇总共有600个,其中晋国91
个、楚国88个、鲁国69个、郑国61个、周国50个、吴国
10个。实际数量当超过此数,有学者认为有八九百个。
这期间,“城镇化”运动搞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首
都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据《战国策·齐策一》“苏
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条,纵横家苏秦看到,“临淄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
鞠者……”
从苏秦所见所闻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
实,“GDP”应该远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因此,城里文体活动
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
被国际足球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
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81个
大小城镇,以每城万户、每户5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市有
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
度之高。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北京所在的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
南),也是在这一轮全国性城镇化运动中崛起的,成为当时
北方的中心城市。
古代郡县等规模的确立始于何时?
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秦汉时期,“城镇化”水平出现质的飞跃,郡、县等规模的
小大被逐渐确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统一六国,刚当上“始
皇帝”后,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即将全国分为36个郡级
行政中心。也就是说,当时的全国中心级城市至少有36个。
汉代的“城镇化”规模更创下历史之最。《汉书·地志下》记
载,汉代全国分为130个郡国,有1587个县邑,6622个乡,
乡镇数以万计。一位名叫藤冈谦二郎的日本学者说得更夸
张,他估计西汉后期(公元2年)中国共有大小城镇37844
个。据民政部的统计,现代中国截至2009年底全国乡镇级
行政区划仅34170个。
宋代,商品交易日趋发达,在出现世界上最早流通纸币
“交子”的同时,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得以迅速发展。宋代全
国有1106个县、1644个镇,每一座县镇都会增加许多非农
业人口。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镇数量进一步增加。美国学者施坚
雅在《19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论著中提出,清末(公元
1893年),除东北和台湾外,全国有各类城市、集镇39000
个,其中城市958个,市镇2319个。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遇到了与
现代一样的问题,突出的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
如在明代,东南沿海地区市镇较集中,发展较快,据《中国
古代的市场与贸易》里的数据,苏州7县有市镇95个,平
均每县约14个;松江府3县有62个市镇,平均每县约21
个。北方、中西部地区分布则较少。
古代的城镇规划有何依据?
《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
现代城镇讲究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古代亦然。
上古三代时已出现原始的城镇规划理论,其内容和行为
上在今天看来甚至包括迷信成分,较为盲目。如商代,往往
根据占卜的吉凶,来指导规划。安阳殷墟上出土的一块甲骨
上,便发现了择地迁都建城的记载。
到了周代,中国的城镇规划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在今天
看来也不失科学成分的规划理论,其精华都在一部《易经》
里。在现代民间仍流行的古代城镇规划、选址理论“堪舆术”,
即民间所说的风水术,即受到《易经》的深刻影响。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就是这种规划理念的结晶。
《尚书·周书·召诰》中有这样的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
使召公先相宅。”大概意思是,周成王在丰(今西安市西南),
打算住到洛阳,委派周召公先去勘察地址,进行建筑的总体
规划。
吴国都城阖閭(今苏州)的选址和规划,则直接受到《易
经》的影响,规划师是伍子胥。《吴郡志》记载,伍子胥“相
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大城。有陆门八,象天之八风;水
门八,以法地之八卦。”
古代的城镇规划强调“礼制”,讲究等级、尊卑和秩序等传
统建筑伦理,其具体思想见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即都城一般是9里见方,每面3门;城中南北
和东西方向的道路各开9条,路宽7丈2尺……“营国制度”
作为都城规划理论,成为古代兴城建镇的主导思想。
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
南宋时期三年办一次“乡村户”转“坊郭户”
古代城乡居民比例,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是
多少,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内容。其实很难有准确数据,现
有的一些说法都是推算出来的,因此观点各异。
唐宋城乡人口分别称作“坊郭户”和“乡村户”。综合中外学
者观点,坊郭户占总人口比例,西汉在30%上下;宋代在
12%左右;明代约为9.7%。到了清代,“城里人”绝对总数超
过2500万,但城里人所占比例并不高,有学者推算,仅为
宋代的一半左右。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的城镇数量一直在增
加,城乡人口比例却一直下降,这与农业人口基数越来越大
有关。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
响。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
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然而,古代的户籍同样“卡”不住古代农村人进城,特别
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
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无业流民云集的情况。
对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怎么处置?各朝采取的措施并
不一样。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的办法,积极救助,疏堵
并用。首先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相当于现代“暂
住证”一样的“收执”,凭此领取福利(钱、米等),“流民”离开时
销毁“收执”。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有钱有条件的“流民”
可转为“坊郭户”。
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搞一次,当时一般三年
办一次“农转非”。据《宋会要·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公
元1142年),户部曾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
排施行”。一批所谓的“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分户口等级,“农
转非”而成为“坊郭户”。
但有条件“农转非”的流民毕竟是少数,更多“乡下人”还是
要被动员、鼓励回乡务农,或住到城郊。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
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湖南澧阳平原上距今6000年
的城头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城。由此起步,中国大地上书写
过无数城镇的精彩,也留下太多遗憾。唐代时中国城市化水
平即达百分之十,世界古代十大城市前七位都是中国都城,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仍然只有10.64%。
唐宋明清的光荣辉煌、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衰起落,新中
国曲折的城镇化之路……中国城镇进化史,是见证人类文明
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更是复兴中国的梦想之路。
(两宋)
传统城市具备了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繁荣的特征
在北宋时期,人口过10万的大城市超过40座。两宋帝都汴
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继长安、洛阳和南
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因此,两宋城市规模已超越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中国的传统
城市出现了新气象,初步具备了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繁荣的特
征,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而欧洲直到17世纪后才开始
使用纸币。
【代表城市:开封】
开封从根本上打破了隋唐时期长安坊(住宅区)和市(商业
区)的界限,更打破了白天和夜晚的界限,除此之外,瓦肆
等专门娱乐场所的出现,更加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期的
西欧城市(包括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规模在中国都只
能算是小型县城。
(汉唐)
长安是世界最大城市
汉惠帝时,长安城人口差不多有50万。汉武帝时,长安面
积36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其规划布局,对东亚
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唐代时中国城市化水平即
达10%,而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仅3%。
【代表城市:长安】
唐都长安城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源头)
中国第一城湖南常德城头山
城头山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早于距今6000年
前)、内容最丰富、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城遗址。
【代表城市:城头山】
专家们在城内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
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路、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
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明清)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形成
15世纪初,中国出现了33个较大的商业及手工业城市,在
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
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10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
城市,人口规模每座在50至100万之间。
这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可分为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城
镇和农村集市三大层级。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
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代表城市:北京】
明清北京城的商业,无论是商业网点的分布,还是商业的运
营状况,都堪与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是经过产业革命的英国
相比。
(近现代)
中国城镇化发展新时期
(近代)
“博士下乡”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
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
村而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他们
或注重农业技术传播,或致力于地方自治和政权建设,或着
力于农民文化教育,或强调经济、政治、道德三者并举;殊
途同归,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史称“乡村建设
运动”。
【代表城市:重庆北碚】
卢作孚第一次提出了“乡村现代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理念,短短几年,他刷清盗匪,建学校,办工厂,修公园,
开煤矿,造铁路,把重庆北碚这块盗匪出没、混乱无序、落
后贫困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城镇。
(现代)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缓慢起步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为10.64%,到1978年,我国
城镇化水平只提高到17.92%,设市城市由132个增至193
个,仅增加61个。
这与我国选择的重工业化道路、急于求成的政策,以及城镇
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
【代表城市:武汉】
1957年10月15日,庆祝大桥通车的武汉群众,挤满了大
桥桥面。
1978-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6.22%,
年均增加0.83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由193个增至663个,
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20312个,增加迅速。
沿海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沿海地区还同时涌现出众
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典型代表有石狮、东莞、昆山等。
【代表城市:石狮】
20世纪90年代石狮的九二路,那时候堵车的主角是望不到
尽头的满载石头的手扶拖拉机。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0
年)
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
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之间交往密度增加,分工协作的城镇群
逐步形成。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
52.57%。
【代表城市:天津】
城镇建设重点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大城市附近的新城
区,如天津滨海新区、郑东新区、沈北新区等。
■本报综合整理
链接
世界古代十大城市
城名建设年代城市面积(平方公里)
隋唐长安583年84.10
北魏洛阳493年73.00
明清北京1421-1533年60.32
元大都1267年50.00
隋唐洛阳605年45.20
明南京1366年43.00
汉长安(内城)前220年57.00
巴格达800年30.44
罗马300年13.68
拜占庭447年11.98
声音
新型城镇化要把“根”留下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
城市还是一座新兴城市,它们都有一些承载这座城市记忆的
东西,或是一座建筑,或是一个优美的故事,人们无不为此
而津津乐道。我们应该担心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全国
各地能加以保护和传续的老“城镇”(主要指乡镇一级所在地)
还存留了多少,恐怕有些标识性的东西已属难得。其中有一
个比例问题,如果老的、有价值的东西占多数,可能还好些;
如果只占少数,那么结果就不容乐观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16:5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601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