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竟会有如此言语?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到底应 该怎样理解? 引用一些事例,或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没有意见。但对于长篇大论的复制粘贴,我是深 恶痛绝。 我希望的是,咱们面对面,心平气和地用心交谈着,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聆听,你说 的每一个字,我都会品味。我希望从你的留言中,能看到你的诚意...... 满意答案: 一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感觉呵! 提问人的追问:哦? 回答人的补充:“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圣”字不是仅仅讲孔孟的,那是从尧舜开始的, 从华夏三代文明开始的,三代文明的精华沉淀在六经,儒家则始终自觉传承六经代表的中 华文明的经典,所以说,“为往圣继绝学”,可以理解为,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 从尧舜周孔到以后的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所以这里的“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儒家文 化的发展,而是我们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传统,就是努力复兴中 华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 上承我先祖披荆斩棘之功绩,下开我子孙太平盛世之基业。无数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未 来,都汇聚到一个焦点——现在的我。对已知的,我了如指掌,对未知的,我成竹在胸。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过去与未来构成的太极t图之上,唯有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儒士胸襟何其坦荡,志气何其宏大!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吾辈存“高山仰止” 之心,膜拜民族英豪,立济世之志,终躬亲而为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 提问人的感言: 境界不是一般的高啊,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其他答案
这句话出之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张载,又叫张横渠(1020-1077),名载字子厚,陕西扶 风人。为二程先生之表叔。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以千数,其著作凡而十三卷。 因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生。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 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宋史.张载传》)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 高的向往。就是要求一切有抱负、负责任的仁人志士,能顺应宇宙万事万物向上进化的要 求,去自觉推动社会历史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能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为民众立言。所 以,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不绝如缕,被鲁迅誉为“民族的脊梁”。但这四句话 并不好讲。今特稍作解释,或者于青年学子不无助益。 (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
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 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 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 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 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2)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 有以安立。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 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 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3)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
x0c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 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象样 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 能,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 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 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 良的一大憾事。 (4)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 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 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 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 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 「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 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 ------北大教授蔡仁厚 在《中国文化特质》一文中(参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133页)钱穆老先生言道: “从心所欲,莫不中规中矩,使其心亦一如自然,一如天命,此一种境界,亦即是后人所 谓一天人合内外。乃为中国人莫大理想之最高寄托之所在。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 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则天地本无心,由人为之立 心。天地不为仁立命,
由为天地立心者来为人民立命。此非人类中之大圣大贤莫属。而人 类大生命之理想则实寄托于此。故横渠又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注明:此文为摘自互联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呵呵 深恶痛决什么呢 以感恩的心看待一切不更好么 这句话的意义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一个为学和教学发心的话,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过去 未来,一个人存在于世,心系国家安危,应当传承和发扬历史中好的思想来造福当代及子 孙后代,为人类社会和谐,安宁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个发心,世界大同了…… 提问人的追问:呵呵,天性使然,见谅.... 透过你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位闲情雅士——“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 边云卷云舒” 但我此时心潮澎湃,眼见“为万世开太平”感觉一股浩然之气喷薄欲出,想理一理而已 ...... 道不同,不相为谋。依然谢谢你的回答,感激不尽!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必然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救世之心,从而达到无我之境。 这位朋友说浩然之气喷薄欲出。呵呵,那个男儿没有壮志雄心,我看到这句话也热心沸 腾。救世之心难道仅凭一个人的豪言壮语就可以了?建国六十年了,一步步走的惨目人 睹,古圣先贤的东西都抛掷脑后,中国5000年的历史啊,一味的崇洋,搞经济,搞建设, 唉,把教育丢了,现在又回过头提倡和谐社会,难。 历代王朝如何走向衰弱的,你如果仔细看看我国现在的局势,纵使你现在浩然之气顶到天 了,也无处可用。要扭转一个人心,难。千千万万的人心。对此,只能从我们自己本身做 起,与人为善。其他的说在多无益。
此“横渠四句”为宋代至今之通行的说法。据《张子语录》记载,原文为“为天地立志, 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曾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概括其为学宗旨,实际上,这也是对其本末一贯、体用兼备 的为学规模的很好概括。
x0c张载是陜西人,陜西古为关中之地,而他的学派也称为“关学”。他年轻时热衷于军事, 曾想呼召同伴取回被西夏所占的洮西地区。二十一岁时上书范仲淹,畅谈兵学。当时范仲 淹受宋仁宗任命为陜西经略安抚副使,也是一位著名学者。范仲淹见他器宇不凡,就提醒 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同时劝他读《中庸》。 他当时读了《中庸》,但觉得有所不足,于是又念了佛教与道家的数据,然后再回到《六 经》。三十八岁时,他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对其他学者的期许是:“孰能少置意 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 他拜访当时推行
新法的王安石,但相谈不洽,因为他的政治观已经深受孟子影响,主张 「法三代,仁政必自经界始」,居然想要取法古人的示范,并以画分田界作为推行仁政的 第一步。这其实也是先拚好经济,改善百姓生活,然后再实施教化的构想。他五十岁回归 老家,学问渐成系统,教导学生“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他的气魄日益开阔,他 说:“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并且认为: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正是:“知人而不知天, 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 他所谓的“为往圣继绝学”就由此展开了。首先,往圣是指孔孟,而绝学是感叹儒家之道 久已失传。学术不能复古,若要继承就必须“接着讲”而不能只是“照着讲”。这时挑战 有二:一是要由儒家立场批判当时流行的佛教与道家;二是要重新诠释儒家与人生各种问 题的关连。 针对佛教,张载的对策是“立气破空”佛教主张四大皆空,以“心”作为天地起灭的主 宰,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同时,佛教还“以空为真”,认为人生人死皆是幻妄。如 果这是真实情况,那么死后轮回又是怎么回事?张载的意思是:万物的原始质料是 “气”,气的屈伸即是鬼神:“鬼者,归也“,”神者,伸也“。他说:”气于人,生而 不离,死而游散者为魂。“这是从《易经·系辞传》得到的理解线索。 针对道家,张载的对策是“以有破无”。老子的思想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能导入消极 无为,甚至避世颓废的后果。张载认为,有与无都只是“气”的聚与散,这两者是一体之 两种面貌,并无本末之分。 接着,让人好奇的是,这种“气化一元论”(用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真能 代表孔孟的思想吗?读过道家《庄子》一书的人都知道,庄子在描写生死时,明白宣称那 是“气之聚散”。那么,张载如果坚持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虚”,而“太虚即气”,那 么他就必须说明人性的特殊结构,否则又如何接得上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修行? 张载认为:人有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前者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可以经由学习而改善 的。这两者都是人性的组合部分。他的说法是:“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 存焉。”意即:人诞生于世,有了身体,那么气质之性随之出现。这种气质有清有浊,有 刚有柔,但总是有所偏执。如果“善反之”,好好回溯本源,譬如读书明理,反身而诚, 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存着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又称“天理”,气质之性则代表了“人欲”。孔孟立“天理”,但其学说失传, 以致后人“灭天理而穷人欲”,陷入人欲横流的不堪之境。因此,人生只有一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16:1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600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