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读书

更新时间:2022-11-09 12:43:4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9日发
(作者:四川熊猫养殖基地)

如何正确读书.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

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

根本无济干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

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

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

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

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

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

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

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 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

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

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

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

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大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

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

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

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

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

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

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

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

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

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

元的基础互辅

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

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

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

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

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

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

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

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

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

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灌注。认为不够时间读

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

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

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

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

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

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

在 30 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

都完全忘记外物 1 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

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

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

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墓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

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

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

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

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

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

向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

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 A 、"是甚么"( What ), B 、"怎样办"

( How? ), C ,"为甚么"( why )。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 A

类问的是事实: B 类问的是方法: C 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

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

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

"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

尖愈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

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

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

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读了一遍,

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

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

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

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

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

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

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

习。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以

为外人道。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12:4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9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