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经典散文精选

更新时间:2022-11-09 09:57:27 阅读: 评论:0

龙应台经典散文精选

龙应台《目送》的经典语录 推荐度: 清明散文 推荐度: 童年趣事散文 推荐度: 春天优美散文 推荐度: 抒情散文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龙应台经典散文精选

  你读过哪些龙应台的散文?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一些龙应台经典散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龙应台经典散文【1】

  目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

  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

  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

  我送他到机场。

  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

  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

  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

  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

  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

  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

  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

  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经典散文【2】

  相信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份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

  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

  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

  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

  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

  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

  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

  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

  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

  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龙应台经典散文【3】

  时间——龙应台

  2007年最末一个晚上,十八岁的华飞去和朋友狂欢。

  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国北部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

  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没,下面的街头人生鼎沸,乐鼓翻腾。

  刚从街上的人流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动的是情绪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的骑楼下,疲惫的女人正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然后烟花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欢呼雀跃。

  这是跨年之夜。

  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上某一个壮烈的场面,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

  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

  一个沙漏里的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最好就业的专业排名坏”去量时间。

  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到班驳剥落的门拄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房顶裂缝一寸寸扩大直至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

  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在海平线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我看夕阳下沉时碰到观音山脊的那一刹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公务接待。

  你是否也用过别的量法?孩子小时,我在他们卧房的门沿挂上一个1.5米高的木板量尺。

  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他们的高度用小刀刻下。

  于是刻度一节一节升高,时间也一节一节在走。

  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俩加五个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人拍一张大头照,三十年不曾间断。

  三十年中,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妻,可爱纯真的婴儿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还有那疯狂的艺术家,突然决定写数字。

  醒来一睁眼就写,吃饭,坐车,走路,如厕,洗头时不断地写;搭飞机出国时,在飞机的座位上写;到医院看病打针时,在病床上写;到教堂做礼拜时,在教堂的长板凳上写。

  每分每刻每时写,每天每月每年写,数字越写越大,字符串越来越长,艺术家这个人,是的,越来越老。

  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还记录时间吗?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年少轻狂画到满目苍凉—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农业社会的人在认真地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难道不也是在一个看不见的门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时间的印记?

  所以跨年的狂欢,聚焦,倒数,恐怕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花,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凌晨4时,整个清迈小城在宁静的沉睡中,2008年悄悄开始。

  我们行装齐整,离开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国边界出发。

  五个小时的蜿蜒山道,两天的慢船河路,寒冷的空气使人清醒。

  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时间用什么衡量?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09:5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8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散文   经典   龙应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