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正义论中的现代性因素——以亚里士多德论正义美德的限度为中心

更新时间:2022-11-08 22:22:5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8日发
(作者:幼儿睡眠曲)

第42卷第2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42 NO.2 

2011年3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Mar.2011 

论亚里士多德正义论中的现代性因素 

——以亚里士多德论正义美德的限度为中心 

刘水静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在哲学史和伦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一向被视为西方古典哲学及古典美德伦理学的代表。然而在关 

于正义美德的理论中,亚里士多德与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思想家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文 

本中揭示出了具体的正义美德本身的限度。这些论述使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具有现代思想的某些重要特征。而 

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正义美德的这一特性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这不利于麦金泰尔本人所倡导的复兴美德传统 

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正义;美德;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1)02—0036—05 

当代美国社群主义思想家们往往从正义论的视 希腊人的这种观念,他说:“公正常常被看作德性之 

角批判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整个传统,并在此 

首,‘比星辰更让人崇敬’。”[ ] 。 当时流行的一个 

基础上倡导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共同体理念。但 

谚语说:“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2](PI30)柏拉图 

是,在他们揭示和批评自由主义的有限正义理论的 

在《理想国》中继承了这一流行的看法。他借苏格 

同时,倾向于从积极的意义上解读亚里士多德的正 拉底之口探讨构成理想城邦的“四大美德”时,把 

义观…。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伦 

“正义”品质看作“四大美德”之首,说它“能够使节 

理学和政治学体系下,正义本身就是一种有限的美 制、勇敢、智慧在这个城邦产生,并在产生之后一直 

德。这也就意味着,从正义之有限本性的角度出发, 

保护着它们”[3](P154)。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思想与现代自由主义的政治 在这种背景下,亚里士多德指出,正义“最为完 

传统之间,具有着深刻的一致性。本文试图从亚里 

全,是德性的总体” 2 J(n ∽。但亚里士多德同时认 

士多德的伦理学经典文本出发,探讨和剖析亚里士 为,这只是“正义”概念所具有的含义的一个层面, 

多德的有限正义理论与现代性政治哲学传统中的正 并以“守法”一词来诠释这个层面的“正义”概念的 

义观之间的传承脉络,并由此反思以麦金泰尔为代 含义。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赋予“正义”概念更为 

表的当代社群主义者在复兴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 具体的含义——“平等”。亚里士多德指出,作为 

之过程中的得失及其启示。 

“平等”的正义,其所指不再是“德性的总括”或“德 

性的总体”,而是“德性的一个部分” n卜㈣。而 

一从具体的正义德性的内涵看正 

义美德的限度 

且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5卷集中讨 

论“正义”问题时,其所真正关注的正是这种具体 

正义德性一度被古希腊人普遍视为最重要的美 

的、作为“平等”的正义。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亚里 

德。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反映了古 

士多德甚至从多方面揭示了具体的正义美德的限 

收稿日期:2010—11—17 

基金项目:湖北省考试院科研基金项目“楚才企业文化书”。 

作者简介:刘水静(1984一),男,河南开封人,2008级西方伦理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伦理学史研究。 

第2期 刘水静:论亚里十多德正义论中的现代性因素——以 罩士多德论正义美德的限度为中心 

度。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些相关论述的梳理,我 

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与以柏拉图为 

代表的古希腊传统正义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冲突或断 

裂。在这种断裂之中,甚至蕴含着现代正义理论的 

萌芽。 

在讨论具体的正义德性时,亚里士多德在《尼 

各马可伦理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所需要 

研究的乃是作为德性的一个部分的公正。” ””从 

亚里士多德对具体的“正义”的这个界定本身,我们 

就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不再像柏拉图那样以“正 

义”一词涵盖所有的德性了。亚里士多德开始降低 

“正义”在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缩小“正义”德性的 

范围。具体的正义德性成为了德性总体中的一个部 

分、一个元素。因此,亚里士多德在此首先就给予了 

具体的正义德性以一个限度。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正义德性的具体内 

涵界定为“平等”。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亚里士 

多德何以对正义德性作如此界定?他对这个界定提 

出了什么样的论证?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5卷 

第1节中讨论“公正的性质与范围”时,为了弄清楚 

“正义”这一概念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论述道:“我们 

先来弄清楚我们说一个人不公正时有多少种不同的 

意义。我们把违法的人和贪得的、不平等的人,称为 

不公正的。所以显然,我们是把守法的、公平的人, 

称为公正的。所以,公正的也就是守法的和平等 

的……’’ ’ 

很明显,亚里士多德是从“什么是不正义的”这 

个角度出发来探索“什么是正义的”这一问题的。 

他从“违法”和“不平等”的角度寻找“正义”的内 

涵,用“不平等”的反面来表述和界定“正义”。亚里 

士多德的这一思路耐人寻味:他为什么不从正面的、 

肯定的、积极的角度来论证“具体的正义即是平 

等”?为什么选择从相反的、否定的、消极的角度来 

论述? 

在本文看来,这其实反映出了亚里士多德对正 

义德性的本质的一种洞见,即:“正义”对人所提出 

的道德要求是有限度的,正义德性所规定的是道德 

领域里较为基本的层面,正义德性不是要求人们去 

积极主动地关爱他人,而仅仅是要求人们不要去伤 

害他人,即是:不要“不平等”。 

为了进一步说明“正义”的这种本质内涵,我们 

可以参考亚里士多德对“慷慨”这一德性的论述。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4卷中讨论具体的德性时, 

亚里士多德对“慷慨”与“正义”两种德性作了明确 

的比较。他说:“我们称赞给予者是因他慷慨,称赞 

那些不索取的人则是因他们公正而不是慷 

慨。” ”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正义德性 

的本质是要求“不索取”、“不多得” ‘H ;而 噱 

慨”美德除了要求一个人做到“不索取”之外,更根 

本的是要求他能够做到“给予”。因此,亚里士多德 

说:“慷慨的人的特征主要是在于把财物给予适当 

的人,而不是从适当的人那里,或不从不适当的人那 

里,得到财物。”l 2_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得出 

结论:慷慨比正义更难得,也更可贵。 

所以,从以上亚里士多德对正义与慷慨等德性 

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正义德性对人而言仅仅是 

一种“消极的”、较低层面的要求,它仅只从否定的 

层面来表述自身对人们的要求:“不索取”、“不多 

得”;而慷慨、大度、友善等德性则是积极的、更高层 

面的要求。 

现在我们可以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具体的正义美 

德及其特性的论述作如下三点总结:首先,亚里士多 

德在阐述正义这一概念的内涵时是从否定的角度, 

即是从何谓不正义的角度展开的;其次,亚里士多德 

得出了正义德性的具体内涵是“平等”,并且以“不 

多得”和“不索取”这些消极的要求和规范来界定 

“平等”的,从而使正义美德因这种消极本性而具有 

一定限度;再次,亚里士多德对于正义与慷慨、友善 

等德性的比较使得正义成为了美德体系中的一种消 

极的底线德性,因此也更加彰显了正义德性自身的 

限度。 

二 亚里士多德正义论中的现代性 

素 

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具体的正义美德及其特性 

的三点结论,结合格劳秀斯、约翰・密尔和亚当・斯 

密这三位现代政治哲学家的相关政治和伦理思想, 

可以发掘出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中的三个方面的现 

代性【大j素。 

1.亚里士多德从“不正义”的角度阐释和界定 

“正义”这一思路中所包含的现代性因素 

对比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对正 

义的界定思路,我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唯 

一一个采取从“不正义”或“非正义”的角度来理解 

・3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 

和界定正义概念的哲学家。 

于“不多得”的论述。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的开头阐述 

“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时就首先对正义概念的原初 

在论述“矫正的正义”时,亚里士多德对“不多 

得”中所谓的“得”这个词作了出色的分析。他认 

为,打人或伤害他人,从广义上也可以用“得”或“多 

得”这些词来描述。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我们不能 

含义作了描述。他说:“正义只不过指本身是适当 

的东西。或许正义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比在肯定的 

意义上使用所表达的涵义更明确。” 4j( 施特劳斯 说打人者从被打者那里有所“多得”,但是,“在估 

量所遭受的痛苦时,这类行为(指打人这种行为 

的《政治哲学史》一书出色地描述了格劳秀斯的这 

种观点:“正义的第一要义指的是正当。因此,格劳 

秀斯对正义一词的含义的理解是消极的、而非积极 

的:它指那些‘不是不正义’的事物。”[5](嘲 ’ 

作为古典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居然和现代国际 

法之父、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奠基人格劳秀斯在界定 

“正义”概念的思路上如出一辙:他们都从消极的、 

否定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正义。在本文看来,这恰好 

反映了如下情况:与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社会 

普遍流行的正义理论不同,亚里士多德基于经验和 

实践,对正义美德的消极本性具有深刻的洞见,这种 

洞见与格劳秀斯不谋而合。而格劳秀斯只是一个开 

始,在他以后,正义美德的消极本性逐步成为现代政 

治哲学的主流共识。 

2.亚里士多德以“平等”、“不多得”和“不索 

取”等概念诠释正义的消极本性这一做法所包含的 

现代性因素 

现代自由主义之父、英国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 

家约翰・密尔在其著作《功利主义》一书的第5章 

中集中探讨和论述了正义德性及其相关问题。密尔 

认为正义概念包含两大内容:“正义观念”和“正义 

情感”。 

首先,关于“正义观念”,密尔认为:“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平等常常都是正义的组成部 

分”,因此,“平等”与正义观念密切相关 儿 。 

其次,关于人们的“正义情感”,密尔指出了它 

的两个本质要素:“一是想要惩罚侵害者;二是知道 

或者相信存在着某个或某些确定的受害者。” ¨ ’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侵害,那么, 

人们的正义情感就要求对这种行为依法进行惩罚。 

在这里,我们从密尔对正义情感的本质的分析可以 

发现:在密尔那里,正义的本质要求即是“不伤害原 

则”。而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不多得”或“不索 

取”的要求,与密尔关于正义的“不伤害”的要求从 

根本上是一致的。为了理解这种一致性,我们不妨 

再一次回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 

——引者注)可以说是得,遭受这类行为(即是指被 

打——引者注)可以说是失”[2]‘H ’ 。在此基础 

上,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出于意 

愿的伤害行为纳入到了“矫正的公正”[2](P153)的范 

围之内。因此,把“不伤害”当作正义的本质要求之 

,是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应有之意。 

相比于亚里士多德用“不多得”的概念涵盖和 

诠释“不伤害”概念的做法而言,密尔的伦理学体系 

亦可以毫无矛盾地用“不伤害”概念来涵盖和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不多得”概念。因为,作为现代政治 

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密尔的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 

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是“权利”。所谓的“伤害” 

或“侵害”是针对一个人的权利而言的,对一个人的 

权利的冒犯行为本身就是对此人的“侵害”或“伤 

害”。因此在密尔那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交往中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多得”行为本身,就是对此人 

权利的冒犯。也因此,在密尔正义理论的语境中,亚 

里士多德的“不多得”概念,大体上可以纳入其“不 

伤害”原则之下且不自相矛盾。 

总之,结合密尔关于“正义观念”与“平等”的关 

系及“正义情感”与“不伤害”原则的关系的论述, 

我们就可以看到以“平等”、“不多得”和“不索取” 

等概念界定正义的消极本性的亚里士多德与密尔之 

间关于正义本性的共识。 

3.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是美德体系中消极的 

底线德性”的观点中的现代性因素 

亚里士多德是在把正义与慷慨、友善、大度等德 

性的比较当中,基于正义德性的消极本性,阐述了正 

义在美德体系中作为底线德性而存在的这一论断。 

无须强调的是,“正义是美德体系中的底线德性”这 

一观点几乎是近现代主流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共 

识。下面以密尔和亚当・斯密的有关论述为例对之 

作一简单分析。 

密尔在《功利主义》第5章讨论正义德性时强 

调正义与其他德性之间的区分 ]‘脚)。他借鉴了康 

第2期 刘水静:论亚里士多德正义论中的现代性因素——以亚里士多德论正义美德的限度为中心 

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把道德义务划分为“完 

全义务”和“不完全义务”的做法,认为正义德性属 

于完全强制性的义务,因而是道德体系中的底线义 

务,是最基本的义务。 

学传统。麦金泰尔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对复兴亚里 

士多德传统的呼吁,给西方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 

击和影响,并掀起了对亚里士多德及其美德伦理学 

的研究热潮。人们开始从新的起点和视角审视亚里 

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当代意义。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论及“正 

义”与“慷慨”、“仁爱”等德性的区别时,亦从强制性 

的角度指出,对正义德性的遵守并不由我们自己的 

但是,麦金泰尔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 

一书中在具体批判当代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的基础 

意愿而决定,政府和社会有权力用强力迫使人们遵 

守它。因为,违背正义规则就意味着对他人的伤害; 

与之相反,违背仁爱原则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因此并 

不会导致真正的罪恶。所以,社会和政府不能强制 

人们遵守仁爱德性 (m 们。在亚当・斯密的论述 

中我们看到,正义德性作为德性体系中最基本的道 

德义务的特性是相当明显的。所以,万俊人、梁晓杰 

主编的《正义二十讲》一书针对亚当・斯密的这些 

论述有一个出色的评价:亚当・斯密通过对“正义 

与仁慈两种美德的比较分析,提出正义只是一种消 

极被动的社会美德,而仁慈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社 

会美德”[8](P25o)。 

上述分析表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美德的限 

度的论述,使得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摆脱了以柏 

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正义理论的窠臼,并使之与现代 

政治伦理思想从根本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虽然 

从整体角度而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是古典 

美德伦理思想的代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或抹 

杀亚里士多德正义美德概念中所包含的现代性思 

想。这一看法应该对当代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研究 

具有启发意义。 

三 从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误 

读看亚里士多德正义论中的现代性因 

素给当代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研究的 

启示 

当代中西方学者讨论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 

和伦理思想时都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是西方当代伦 

理学家麦金泰尔。 

麦金泰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系统地批判了 

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的道德筹划 m 。他指出, 

近代以来以至当代的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使当代 

人的道德及道德理论面临重大危机;而要想真正为 

道德及其合理性提供有效论证、从而能够成功化解 

这一危机,我们就需要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 

上重述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美德的讨论时,对亚里士 

多德的正义理论有着多处误读。下面本文结合前面 

两个部分的论述,着重指出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 

正义德性的有限性本性的误读之处,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这种误读的影响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如上文所述,亚里士多德在否定的意义上把正 

义理解为“平等”和“不多得”、“不索取”时,他已经 

洞察到了正义美德的有限性本性。基于正义本性的 

这一限度,亚里士多德明确宣称,正义美德不是要求 

人们追求高尚或高贵,而仅只是要求人们避免行卑 

贱之事 J 。但是,麦金泰尔在阐述亚里士多德 

的正义理论时并没有捕捉到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美德 

的限度的洞察,依然把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美德理解 

为对高尚或“高贵”的追求:“……而成为正义的则 

要求关心正义并看重成为正义的价值,即便它没有 

导致任何更高的善。实践这些美德的高贵和优雅正 

部分地存在于这种贵族式的、对结果毫不关心的态 

度之中。”_Io_(P ”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正义 

的本性的误读是致命的。 

这一误解导致麦金泰尔把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美 

德和其他真正以高尚或高贵为目的的美德混为一 

谈,并用“高贵的目的”诠释亚里士多德的整个伦理 

学体系。如此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使麦金 

泰尔无法看清亚里士多德与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 

美德伦理思想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及亚里士多德与现 

代思想家之间对正义本性的认识的一致性。 

所以,麦金泰尔一再将亚里士多德视为古典美 

德伦理学传统的代表并强调他在这一传统中的中心 

地位 l(H ’;而且更进一步,麦金泰尔在贬抑现代性 

思想传统而崇尚古典传统的同时,毫不犹豫地割断 

了亚里士多德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传承脉络。 

因此在本文看来,既然亚里士多德和现代思想 

家之间对于正义德性的有限性本性具有一致的见 

解,那么,如果麦金泰尔对启蒙筹划及现当代主流正 

义理论的批判是对的,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体系 

・4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正 

也就需要接受同等的批判。而这显然与麦金泰尔的 

初衷相悖。 

上述分析带给我们启示是:在麦金泰尔批判现 

德哲学家们连在了一起,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 

们的先驱。 

代性思想、提倡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古典美德伦 

理思想时,我们需要严格依照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和 

论述,针对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本身展开 

批判。因为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与现代正义理论传 

参考文献: 

[1]M.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译.南 

京:译林出版社,2001.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6: 

统之间是传承的关系而非断裂的关系,这一判断才 

是对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本来面目的复原。只有 

[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2. 

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充分认识亚里士多德 

德性伦理学的现代性意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倡导 

德性伦理的复兴。 

[4]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M].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o05. 

[5]Leo Strauss.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四 结论 

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典美德伦理学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理论 

在许多方面也都有着深刻的古典特色,但与柏拉图 

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具经验主义气质。他的《尼各 

[6]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8. 

[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译.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2008. 

[8]万俊人,梁晓杰.正义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8. 

马可伦理学》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一部 

经验主义伦理学著作,里面包含着他对世事和人生 

[9]麦金泰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2o03. 

的洞见。他对正义本性的理解与柏拉图截然不同。 

在他把消极性和有限性这些特征赋予正义美德的时 

候,他也把自己和两千年之后的政治哲学家们及道 

[10]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吴海 

针,王今一,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On the Modern Factor of Aristotle’S Justice Theory 

——A Study of the Limits of Justice Virtue of Aristotle 

LIU Shui—jing 

(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ethics,Aristotle has always been the representative 

igure of the western classifcal philosophy and the classical virtue ethics.However,Aristotle differs from Plato,the 

representative ifure ofg the classical thinkers in terms of justice theory.Aristotle disclosed the limits of justice virtue 

in his classic texts,which makes Aristotle’S justice theory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modem thoughts.But 

Maclntyre partly misreaded this characteristics of Aristotle’S justice virtue,which goes against the revival movement 

of virtue tradition advocated by himself. 

Key words:Aristotle;justice;virtue;modernity 

(责任编辑王能昌)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22:2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5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