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赏析
王昌龄的诗歌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小编
最赏析王昌龄的作品《出塞二首》,下面是出塞二首的赏析,欢
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
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
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
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
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
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
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
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
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
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
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
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
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
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
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
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
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
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
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
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
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
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
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
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
蓄,耐人寻味。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
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
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
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
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
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
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
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
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
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
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
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
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
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
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
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
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
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
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
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
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
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
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
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20:13: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4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