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赏析

更新时间:2022-11-08 20:12:2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8日发
(作者:兽王出装)

王昌龄《出塞》赏析

导语:作为一首感叹战乱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出塞》,

寄托了诗人王昌龄希望战争快点结束,人们可以过上幸福安定的

生活。[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③,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④龙城⑤飞将⑥

在,不教⑦胡马⑧度阴山⑨。

[译文]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

见回还。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

越过阴山。

[解释]

①王昌龄(公元698—约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他的诗有许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②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③关:

关塞。④但使:只要。⑤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

喜峰口一带。⑥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

平(治卢龙县)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⑦不教:

不让,不使。⑧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

民族的通称。⑨度阴山:度,越过。阴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

蒙古自治区南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

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

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引起人们对秦汉盛世开

拓疆土的无限追忆,并引起下句,点明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

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

苦。在描写景物中,寄寓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

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赏析二]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

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

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

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

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

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

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

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

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

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

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

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

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

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

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

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

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

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

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

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

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

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

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

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

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

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

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

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

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20:1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45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出塞王昌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