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的意思王昌龄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全诗一气呵成,
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
过分。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王昌龄的诗《出塞》的意思!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
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
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互文的修辞手法)至今依然
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
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
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讲解】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
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
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
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
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
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
谓“边塞诗派”。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
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
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
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
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
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
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
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
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
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
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
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名
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
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
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
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
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
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
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
爱国激情。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20:1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45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