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
○【定风波】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 花,故作是词。)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定风波(感 旧)】
x0c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定风波(送元素)】
千古风流阮步兵,平生游宦爱东平。千里远来还不住,归去,空留风韵照人清。 红粉尊前深懊恼,知道,怎生留得许多情。记得明年花絮乱,须看,泛西湖是断肠声。
○ 又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涓涓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定风波(咏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定风波】
(余昔与张子野、刘孝叔、李公择、陈令举、杨元素会于吴兴。时子野作《六客词》,其 卒章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凡十五年,再过吴兴,而五人者皆 已亡矣。时张仲谋与曹子方、刘景文、苏伯固、张秉道为坐客,仲谋请作《后六客词》。)
x0c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对月独凄凉。 绿鬓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宾主谈锋谁得似?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
○【定风波】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 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下编: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 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 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出了《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
x0c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 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 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 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 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 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 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 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地押往京城,惊魂不定的东坡先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 的大牢。在牢中,在严刑逼供下,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 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的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而官 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 州的大地。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 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 获得了精神上的
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 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 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 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本 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 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 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 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 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 面对。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 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 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这里主要是写作者 的心态、定力和持守。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 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 “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 “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 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 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
x0c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 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 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 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 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 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 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
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 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 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 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 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 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 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 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 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 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一边是料峭春风, 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 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 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 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 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 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 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 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 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 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 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
哪 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 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 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 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
x0c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 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 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 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 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 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 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 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 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 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 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 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 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 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 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 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 空灵蕴
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 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 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 奴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 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 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
x0c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 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 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 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 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 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 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 《定风波·红 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赏析】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 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 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 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此时,刚刚 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 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 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 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 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
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 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 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 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 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 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 “寒心未肯随春态, 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 ”“春态”即“小红桃 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 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 ——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
x0c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 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 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 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 《定风波·雨洗涓涓嫩叶光》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涓涓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臃肿,何用?先生落墨似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赏析】 这是一首集句词。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词的下 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 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二是当朝曹希蕴诗。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近世有妇人曹 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 疏影上东墙。此语甚工。”诗歌上阕写景,描写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传来阵阵清香的 情形。“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句中“秀”字进一步照应上文暗写了竹子在 雨水的滋润下的光泽;而“乱”字则照应了上文中的
“风”的存在,写出了风过竹叶、竹枝带来 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下阕中竹之孤影给人以清癯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低 谷时虽孤寂却超脱的性情。 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 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词的下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 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 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二是当朝曹希蕴诗。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近 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 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此语甚工。”
●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x0c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 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 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 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 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 地方官的仰慕深情。坐客喜笑,人花通情。拟人之法,高超绝妙。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 双花不向别人开? 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 华起来。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 了铺垫。 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上问话,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 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 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但字一用,上下意蕴,一脉相通。 更向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自问无答的三句话令人回味。东坡问:明年,芙 蓉花开时节,我们与谁喝酒而来?芙蓉花与谁依依而开,答案便是余下的想象空间了。 全词采用拟人、设问的手法,强化了词的主观感情色彩。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景语
含蓄,比直说更有意味。芙蓉花是那样的真情痴情,谁不为之动心。来岁,花开时节为谁 来? 用笔越曲,含情越深,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x0c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18:2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41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