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于2011年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

更新时间:2022-11-08 12:44:1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8日发
(作者:碧螺春原产地)

中国将于 2011 年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txt 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 原因。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 QQ,每天哄她 2 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 了。 中新网北京 3 月 2 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 2 日对外宣布,中国首次空 间交会对接飞行任务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 船将于今年下半年先后发射升空。 天宫一号既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也是一个小型的空间实验室,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 空后,将与它进行交会对接。目前,天宫一号已完成各系统性能试验、系统间接口匹配和模 拟飞行测试,即将转入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试验测试阶段。神舟八号飞船将于 3 月中旬完成电 性能测试。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装载的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设备研制进展顺利。 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的均为长征二号 F 火箭,其中发射天宫一号的 火箭已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发射神舟八号的火箭已开始装配。发射场、着陆场和测控通信系 统准备工作也在全面推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持续发展必须 突破和掌握的基本技术。在今年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后,中国还将于明年发射神舟九 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实现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室相关科学实验活 动。针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训练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新选拔的两名女航天员也参加 了训练。

环球时报 3 月 1 日报道 2009 年 2 月 27 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我国“天 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在 27 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任 务研制建设已全面展开, “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如果工作进展顺利, 可望于 2011 年进行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相关资料 “天宫一号”与中国未来空间站计划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 。这是一个具有浓 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 2010 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 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 。 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 年前,再陆续发 射“天宫”二号、 “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

间 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天宫”三号将 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 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 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实验舱可保证舱压、 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

x0c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 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 “空间交会对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 。 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 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 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 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 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 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 28000 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 撞事故。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 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 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 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 10 吨, 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 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 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 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 5 号火箭。 长征 5 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 25 吨, 基本与国际上的顶 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 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 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 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30 多年前

, 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立项下马, 年前, 16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 今天, 中国航天人的身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714 工程”的下马到“921 工程”的上马,中国 航天人在一步步见证历史,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空间,在辉煌的背后,凝聚了无数航天 人的梦想和汗水的结晶,载人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界最激动人心、最华美的乐章。 从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传说到敦煌壁画上凝固千年的飞天图案,再到明代万户乘坐 47 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蓝天的悲壮尝试,中华,这个古老久远的民族在远征太空的道路 上漫长而曲折。 从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到神舟五号乃至“神六”“神七”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中 、 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再到即将于 2010 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中华,这个充满蓬 勃生机的民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问天之旅中,不是在走,而是在加速奔跑。

x0c2009 年 2 月 27 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我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 面,而在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从此,在我国的载人航天史上,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 神舟一号:铿锵起步,打破常规搞试验 时至今日,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一路发展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对我国发射第一艘神舟号 飞船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为了争取完成争八保九的任务, “ 我们把一艘初样电性船适当简化、 改装成一艘试验飞船, 搭载火箭试验一起发射”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回 , 忆起那一次冒风险的抉择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在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但是这样改装的电性船,性能与能飞太空的飞船相差很大,无疑风险也是巨大的。我们决 定采用飞船最小配置进行首飞,确保飞船上得去、回得来。最小配置,就是凡是与上天和回 来的系统都要,凡是不相关或者不关键系统都不在考核之列” 。1999 年 11 月 20 日凌晨 6 时 30 分,新型长征二号 F 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直上九霄。在围绕地球飞行 14 圈后,飞船 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争八保九” ,即争取 1998 年、确保 1999 年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 程立项之初设定的目标。其实,早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也就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钱学森就提出要搞载人航天,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中国的第 一代航天人,曾一度设想着实施这一计划,但由于当时中国综合国力还很薄弱,这项计划最 终被搁浅。 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顶住压力,迎

难而上 与神舟一号相比,神舟二号飞船才是我国第一艘按载人要求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对于 仅仅发射过一次无人飞船的中国航天人来说,神舟二号的发射显得尤为重要,然而,2000 年 12 月 31 日,就在飞船、火箭、逃逸塔组合体准备转往发射区的前一天,一个意外事件让所 有的航天人顿失即将来临的新年的喜悦。第二天就要转运了,由于操作手操作失误,导致发 射平台启动,造成重达 40 多吨的火箭与十一层平台相撞,火箭多处受伤。 “当时基地的压力非常大,很多吃不下睡不着,有的女甚至哭了。平时磕碰一 下都不行,当时一看到撞成那样,心都冷了,因为过了年马上就要发射了,结果撞成那样, 当时真是心灰意冷了。 ”刘竹生这样告诉记者。 原定于 2001 年 1 月 5 日的发射被迫取消,火箭的状态到底怎么样,还能不能发射,飞船 有没有受伤?“你们放心,飞船完好无损,你们就把运载检测好就行了。 ”戚发轫给了指挥部 最大的支持。指挥部迅速召集有关专家,从全国各地连夜赶往发射场,对火箭进行实地探伤, 连续两天的细致测试与分析,幸运的是没有碰到火箭的关键气路,还只差几毫米,正好还在 安全范围之内,即时采取的安全补救措施最终恢复了火箭的技术状态,5 天后,有惊无险的 神舟二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 同年 9 月 30 日,神舟三号飞船进场,这是模拟载人状态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然而,就 在飞船进场的第三天,一个穿舱插座出现的故障竟让飞船发射时间推迟了 3 个多月。在对插

x0c头进行重新设计和生产并顺利撤换飞船舱内 70 多个插座后,2002 年 3 月 25 日,神舟三号飞 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7 个月后,神舟四号飞船进场,经过前三次飞行试验的磨合,飞船和 火箭都日臻成熟,但就在发射前夕,载人航天发射场遭遇了 50 年罕见的超低温天气,一时让 飞船发射充满了悬念,为确保发射如期进行,参试人员用上百条棉被包裹火箭关键部位的土 办法,使神舟四号飞船在零下 20 多摄氏度的恶劣气候条件下,顺利起飞,创造了世界航天超 低温发射的奇迹。 神舟五号: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人们不会忘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的骄人场面。 可是谁能知道在这中华民族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的背后,却是航天人 11 年的艰苦付出。 载人航天飞行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发射场在飞船的待发段虽然也有 相应的安全措施,但仍然不够完善,航天员进舱后,如果火箭发生意外,如何才能保证航天 员的安全? 刘竹生说,运载载人飞船的火箭关

键是可靠性和安全性,长征二号 F 火箭的可靠性指标 高达 0.97,安全性系数达到 0.997,为此还增加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 “要从 1000 多 个参数中判断哪些参数和统计出的 300 类故障有联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为了确保航天 员的安全, 再难的工作都要干, 我们通过一套可靠的方法罗列出 20 几个与所有故障都有联系 的关键参数,并作出数字仿真线来,随时监测火箭飞行状态,一旦发现危险就报警,发命令 给逃逸系统,逃逸塔就会把乘坐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带出” 。 而飞船这方面也既要保证可靠又要安全,戚发轫带领大家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出了 100 多个对策,即使不出现故障也要做对策,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他告诉记者当时有 个笑话,大家在那天天都在想会出什么事,出了事就要有对策办法,然后在地面做试验,来 验证这些对策是否可行。有人就说: “老戚啊,你费那么多劲搞得大家累得要命,又没用上, 值得吗?”老戚就说: “值得!最好一辈子也不用。 ” 2003 年对航天人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2 月 1 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 返回地面时突然爆炸,7 名航天员牺牲之后,巴西发射卫星因火箭爆炸,火箭、两颗卫星炸 毁,现场有 20 余人不幸遇难,震惊了全世界,进入 3 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更给紧张备战 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人添加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确保工程进度进展顺利,航天基地 所有参试的人员都被隔离起来进行封闭式工作,很多航天人连续一个多月不回家。 公元 2003 年 10 月 15 日凌晨 5 点 40 分, 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奉命出征。 月 15 日上午 9 10 时,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在起飞 21 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千年的“飞天”梦想,也结束了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开创了 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两年后,2005 年 10 月 12 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发射场,当人们纷纷猜测神 舟六号还能不能发射,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 5 天 5 夜,首 次实现我国多人多天飞行任务,出色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 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x0c神舟七号:太空行走第一步,飞船进行 200 多项改进 如果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在太空中飞行的梦想,神舟七号意味着中国人 开始在太空中漫步了。2008 年 9 月 25 日,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17 点 35 分,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中国人首次

出舱活动。27 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 明的辅助下,进行了 19 分 35 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这是航 天员翟志刚的一小步,但却是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的一大步。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中国人的首次出舱, 虽然只有近 20 分钟, 但在这辉煌的背后是航天科研人员近三年的努 力。为了这一刻,研制人员对飞船进行了 200 多项改进,飞船的轨道舱改动最大,因为它要 兼顾生活舱和气闸舱两大功能。 戚发轫介绍说,在太空中(舱内外)要保持压力平衡,使压力尽快卸为零,跟外面能保持 平衡。那么,舱里面东西越少越好。和“神六”相比, “神七”飞船轨道舱内的很多设备都被 转移和重新调整,舱外也没有了太阳能帆板。 “神五”发射成功以后,火箭研制人员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在火箭上升阶段,出现了 比预想要严重的箭体振动,飞船中的航天员能强烈感受到这一振动,并感觉到身体不适。 面对这一难题和挑战, 刘竹生带领火箭研制人员们仔细分析, “从火箭一级发动机工作的 0—140 秒中,要逐秒逐秒、逐段逐段地查找振动频率,进而发现问题。 ”刘竹生回忆说,经 过大量分析试验,最终新研制的蓄压器经过测试,输送管路内液体的频率与火箭结构的振动 频率完全错开,这种现象最终消除了。 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将实现空间完美交会对接 “神七”升空,举国振奋。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 来越近了。 根据航天事业规划, 中国将在 2010 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并相继发射神舟八、 九、 十号飞船, 分别进行无人和有人参与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最终有望在 2020 年建成载人空间 站。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 。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 的名字。 “天宫一号是我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目标飞行器,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 交会对接目标,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 ,就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 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 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戚发轫介绍说。 目前,中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 10 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

x0c室发射升空, 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12:44: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526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