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拜月习俗

更新时间:2022-11-07 22:50:05 阅读: 评论:0

中秋节的拜月习俗

中秋节拜月创意活动方案 推荐度: 拜新年祝福语 推荐度: 春节的习俗作文 推荐度: 过年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推荐度: 端午节习俗的作文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中秋节的拜月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拜月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拜月习俗1

  据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黄涛教授介绍,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

  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隆重热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

  据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城里十二三岁的孩子都穿上成人的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对月伫立、默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来,亲人团圆、拜月祈福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

  记载明朝北京风俗的《帝都景物略》一书中,对中秋节祭月有详细的记载。

  京城之外,全国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团圆、吃月饼等习俗都很兴盛,吟咏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词更是佳作迭出。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对月而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据上海民俗专家徐华龙介绍,明清时期的中秋之夜,上海商贾、官绅之家都会供设天香案桌,摆放嫦娥、月宫、玉兔等吉祥图像,置备菱、藕、石榴、柿子等四色鲜果,取“前留后嗣”之意拜月祈福。

  上海人的中秋节晚饭,除了月饼和桂花糕,一般还要吃毛豆荚和芋艿。

  豆荚谐音“得吉”,芋艿谐音“运来”,以示祈福吉祥。

  此外,上海还有中秋夜烧香斗(又称斗香)的习俗,许多大桥的桥头都燃着特制的大号香斗。

  人们将中秋夜结伴出游赏月称为“走月亮”,将女性结伴到寺庙祈福、到夜市游玩称为“踏月”,踏月女性在中秋夜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做“走三桥”。

  今年中秋,正值上海旅游节火热举行期间,上海许多旅游景点结合传统文化推出了中秋拜月主题活动。

  上海桂林公园通过“吟中秋”“拜中秋”“树中秋”三大板块活动,再现繁华盛唐的古雅庆典。

  位于上海闵行区的韩湘水博园推出“中秋月浦江情”马桥拜月游园会,继承发扬当地传统的请月、拜月、咏月、走桥、挑灯、对歌等习俗,同时增读书活动总结添了民俗特色集市、大型LED祈福墙、互动游乐等现代娱乐活动,古今交融,推陈出新。

  中秋节民间拜月的习俗2

  云南傣族:鸣枪拜月敬英雄

  云南傣族人民以往每到中秋,村里年轻男子就要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和野鸡,年轻女子则忙着抓鱼。

  这是在为节日晚餐做准备,老婆婆忙着炮制糯米圆饼,放在供桌的四个角上,上面再插一炷香。

  等月亮升起,香就会被点燃,全家一起“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食物,谈笑赏月。

  根据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王第三个儿子岩尖所变。

  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外敌,赢得众人爱戴,死后就变成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光,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广东潮汕:拜月吃芋祭祖先

  在潮汕,流传着“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语。

  他们中秋拜月,一般只有妇女和小孩参与。

  晚上,当月亮升起之后,妇女们便在院子里或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桌子摆满月饼、水果、芋头作为祭礼。

  泉州中秋祭祀也要有芋头,当然这是有来历的,旨在纪念宋末反对元朝统治的人们。

  当年,元朝统治者灭掉南宋,攻破潮州后对百姓进行屠杀,为不忘元朝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的谐音且形似人头之寓意来祭奠祖先,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节民间拜月的习俗3

  拜月仪式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女性励志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中秋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 上杭之俗更奇,请月姑时,将一小筐放在盘中,据说月神降临,筐便会自动上升,并有剥啄声,女子便计其数以卜灾祥。在建宁,中秋夜有的妇女对月问吉凶,俗称“请木杓神”。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 “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这一习俗在福州地区、莆田、仙游一带也有。

  关于中秋节习俗:民间拜月4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习俗赏月拜月5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义和现实社会的伦理意义。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秋天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22:5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490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秋节   习俗   拜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