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策略下的《二次曝光》艺术架构分析论文

更新时间:2022-11-07 15:30:26 阅读: 评论:0

混搭策略下的《二次曝光》艺术架构分析论文

医药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推荐度: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致谢 推荐度: 营销策略方案 推荐度:疯狂猜图 电影电视 餐饮行业的营销策略 推荐度: 安全生产曝光通报制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混搭策略下的《二次曝光》艺术架构分析论文

  自誉为国内首部幻觉电影的《二次曝光》以其不俗的口碑和票房成为2012年国庆档“性价比”①最佳的影片。该片宣发的得利,范冰冰搭档李玉的品牌效应(大有超越冯小刚搭档葛优的潜力),再加上故事设计的精心与周密,形成了该片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的稳定三角。导演李玉口中的这个“半类型”②影片,虚实交错、真真假假地演绎着一颗受创心灵的“白日梦+自驾游+潜水”之旅。它不仅在《铜雀台》与《太极1从零开始》两部年代大戏的票房夹缝中挤出一片天;其被争相解读的剧情既实现了李玉本人的突破,也成为国片的惊喜。然而,剥开那些“陌生化”的糖衣炮弹,李玉本人热衷的议题与擅长的镜语还是强悍地保留其中。在这个越发宽容温和的年代里,不伦不类被标榜为混搭,左右逢源被划归为兼容,投机取巧被界定为策略。而《二次曝光》在风格上的“犀利哥”趋势,难以掩盖李玉在类型与自我间摇摆不定、欲进却退的尝试诉求与自保心理。

  《二次曝光》的“半类型”尝试,让李玉在“主流艺术电影”③的发展方向上又大大地迈进了一步。无论是《红颜》和《苹果》里刻意的冲突与巧合,还是《观音山》里常月琴与三个小青年的斗法,一直被贴上“作者”“女性意识”等标签的李玉作品,其实在自我表达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对“好看”的追求。如果说范冰冰是《苹果》和《观音山》中惟一的且独立于叙事之外的商业元素,到了《二次曝光》,李玉开始尝试将类型策略嫁接到她想表达的女性议题。从成品来看,李玉将两种不同风格的部分用因果关系的链条严丝合缝地扣牢,仿似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妹,虽然面貌不同,却有难以分割的血缘。前半部分犯罪悬疑的步步深入与后半部分漫长的心灵救赎其实是互有渗透彼此照应的。而导演口中的“半类型”其实无法掩盖作品深得国外精神分析剧精髓的实质;母女间的情感症结,以及对创伤心灵的关照是本片妄图照进现实的议题。

  一、挂“重口味”、卖“小清新”

  近年来,一些国产片在叙事上巧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策略,即先用一个紧张刺激的外壳套牢观众,再表达缓慢的初衷。如此虚晃一枪的成功先例,先有《集结号》,后有《唐山大地震》,现在又多了一个《二次曝光》。在故事的结构设置上,李玉无疑是通透且务实的。“两段偷情、三次奇案与四幕风月戏”,这样的标签足以让观众好奇心膨胀,以理性和感性兼被刺激,头脑和身体双重考验的期待走进影院展开一趟谜情之旅。影片前半段是犯罪悬疑加情色的重口味,而自“宋其发现被撞的警察并不存在”开始,《二次曝光》追寻《黑天鹅》《盗梦空间》《美丽心灵》的足迹清晰显露(也不难理解之前的偷情、行凶等场景看起来有些忽悠,因它本就是女主角心中的一场假想,如果过于严密反而改变了影片的幻觉气场)。而后,在时下流行的“自驾游”与“潜水”组合的救赎旅程中,在“小清新”十足的画面里,导演较为精准地设置了诸多“原来如此”的解密细节。因为有了与上半段的神奇对应,后半段的抒情和写意才没被拖进“风光片”与“自恋片”的误区,反而有些许“拍案惊奇”的效果。导演对景物的审慎选择和适度表现,给国产片镜头中为数不多的人景合一添加了难能可贵的成功案例。

  二、精神分析剧的惊奇与“半类型”的隐情

  宣传片中,李玉形容影片的“半类型”应该指的是前半部分虚晃一枪的犯罪悬疑加惊悚。从故事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影片其实隶属于精神分析剧的大类型。从《卡利加里博士》到《惊魂记》再到近年来的《美丽心灵》《禁闭岛》《黑天鹅》等,此种类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明确地演变着。《二次曝光》中不乏对国外一些精神分析剧的借鉴,而最为相近的应该是《美丽心灵》。前不久口碑与票房落差较大的《形影不离》其实也走了关于寒假的作文《美丽心灵》的路。导演伍仕贤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熟练地掌握了此种类型,还在诡异、逆转、情感励志之外添加了黑色幽默,并酣畅淋漓地接了一回地气儿,让涉及的议题彻底地中国化;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也突破了《美丽心灵》式的咏叹与煽情。因此,在国产片的精神分析剧序列中,前有《深海寻人》和《形影不离》,李玉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是惟一做得好的人,而该片实实在在的成功却是惟一的。除开营销等外在因素,影片中那些精心设计的解密细节,因超越了对李玉作品,乃至国产片本身的一贯预期而生出许多惊喜,并因此引发了良好口碑在豆瓣等网络“小清新”阵地的持续发酵。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心理学上的种种症候,终于可以在国产片的分析中发光发热,大行其道。

  精神分析剧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设计人物与场景,它的一般套路是假象迷惑——真相揭示——心灵救赎。《二次曝光》叙事的内在逻辑建立在“选择性失忆”④这一心理症候及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上。宋其遗忘了所有现实的残酷,然后用幻想(造梦)的方式建构自己想要的亲情关系与爱情关系。然而,选择性失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遗忘。这种遗忘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该事情对我们毫无影响,正好相反,我们需要浪费一部分精力去压抑它,而且时不时它会以某种方式随时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同时,弗洛伊德告诉我们,被压抑的潜意识不会在梦中原版重现,它会换身马甲,重新装扮一番。于是,宋其“换了马甲”的记忆开始破坏她梦里的平衡与美好。母亲、亲父、养父之间的爱恨情仇在幻觉世界里置换为周小西、宋其、刘东的三角关系,演绎了影片前半部分的假象迷惑。而正是支撑这部分“变体”的戏内逻辑被编织得扎实紧密,才成就了《二次曝光》惟一的真实的突破与惊喜。该片也因此侥幸地成为继《太阳照常升起》与《让子弹飞》之后,掀起又一阵解密风潮的国产片。

  类型是一种有效的故事策略。类型的能量可以让影片的深层议题走出精英或小众,走向更为广阔的接受空间。对类型的突破不仅可以化解类型叙事的消极意义,避免被类型的俗套拖累,还能为导演的创作打上一种独特的标志。《二次曝光》在故事内容上采用了精神分析剧的模式,却在形式上与一般的精神分析剧大相径庭。整部影片节奏缓慢,悬疑与紧张屡屡被范冰冰的特写打断;泛滥的.写意让类型叙事成为一种点缀。作为一部混搭品,它的基调依旧是李玉过往的味道。所以,《二次曝光》式的“半类型”无法被理解为一种对于类型的突破,它或者是李玉在自我风格的安全区内,一次饶有兴致的“郊游”;抑或是对类型难以完全掌控的不得已的取巧创想。

  三、幻觉照进现实

  纵观全片,“母亲”仿似偷尝禁果后让子孙都背上原罪的夏娃,她的欲望与私心成了女主角悲惨命运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这种设置终于还原了“母亲”的现实复杂性,不再是国片传统中那个为子女付出一切的真善美形象。对于宋其来说,一边是对母亲的不满与怨怪,一边是天性中对母亲的依赖,而这种难以调和又难以分割的情感矛盾往往能在现实的家庭关系中找到对位。父母是孩子的靠山,一念之间也会变成压在身上的大山;父母教育孩子诚实,孩子却总能轻易识别出父母的谎言;在孩子的感受与自己的自由之间父母也常常做出不具成人风范的选择。

  宋其胸前垂挂的十字架,尽管贴近心脏却没有参与心灵的拯救,只是一个闪亮的装饰。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解释人生的方法和理论能让信者心安理得、淡定从容地处理人生无常。在中国,许多人只把信仰用来救急,或者求利,信仰变质为迷信。缺乏信仰的支撑,遭遇心灵重创的人该如何继续?《观音山》里常月琴选择了死,《二次曝光》里宋其选择了幻觉,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会选择麻木。

  类型包裹下的议题需要时代性、社会性与人性的参与,才能揭开记忆、共鸣情感、引发反思。“母亲形象”与“十字架”的设置,虽然点到即止却实实在在地接了一点地气。而影片主打的“幻觉疗愈”本来存在着励志的可能与共鸣的潜力(现实中的人们,即使不常选择性失忆,但白日梦却几乎都做过的)。可惜,过分美丽的脸,过于浮华的镜头,过于渲染的情绪,缺乏主次之分的人物关系,像重重屏障隔断了议题与观众共勉的可能,观众看到太多的幻觉而失去了链接现实的能力。

  四、结 语

  “可以脱离类型而写作的先锋观念是很天真的。”⑤因此,不管李玉曾经的标签是不是“作者”,她与类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仅不能说成是对商业的妥协,反而是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成熟。李玉成功地让《二次曝光》有了精神分析剧的张力,让观众在一贯晃动的镜头里不仅看到了女性的温情与细腻、敏感与轻灵,也看到了精密的布局与高超的设计。在议题上,《二次曝光》延续了《观音山》中对心灵的关注,对信仰的探讨,并通过“母女关系”的刻画一抒心结。⑥可惜的是,过多的情绪场景恰似琼瑶戏中一发不可收拾的哭泣,削弱了戏剧力量、消磨了观众意志,也填充了无情节可用的尴尬。这部写意充当主线、类型只作点缀的混搭作品无可避免地在观影后只能让人感受到轻飘与虚无——恰似一场可有可无的幻觉。

  即便如此,选择别人没有选择的内容,设计别人没有设计的形式,李玉勇敢地在中国导演中别出心裁。这个起初有些被低估的文青,用勇气创造了数据,用数据赢得了瞩目与期待。

  注释:

  ① 该片投资4 500万元,票房突破8 000万元。

  ② 李玉在《二次曝光》的宣传片《李玉的狂想》中提及。

  ③ 关雅荻:《女性视角下的世俗言说——李玉访谈》,《电影艺术》,2006年第1期。意指先用一个给大家讲故事的心态来拍电影,然后再考虑放入自己的想法。

  ④ 选择性失忆在心理学上讲是一个防御机制。一个人受到外部刺激或者脑部受到碰撞后,遗忘了一些自己不愿意记得的事情或者逃避的事情或人或物。

  ⑤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⑥ 在《二次曝光》的宣传片《李玉的狂想》中,李玉也提及过自己与母亲关系的不畅。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 关雅荻.女性视角下的世俗言说——李玉访谈[J].电影艺术,2006(01).

  [3] 程青松,主编.青年电影手册(第三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15:3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470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架构   混搭   策略   艺术   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