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6卷第2期(总第235期)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 Vo1.56 No.2(General No.235)
2009年献礼片综论
李掖平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2009年是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一年。在举国上下共庆新中国6O华诞的大背景下,献礼片成
为百花齐放电影艺苑中绽放的一枝瑰丽奇葩。40多部献礼影片较之往年同类型电影,呈现出卓有成效的创新与突
破,如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和人物形象的平民化以及思想性、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整合统一等等。因此,认真梳理辨析
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 献礼片;创新与突破;意识形态性;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J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1)02—0010—06
2009年是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一年。 出击的声势非常浩大,如从“五一”黄金档期的《高
在举国上下共庆新中国6O华诞的大背景下,献礼片 考1977}、《南京!南京!》等,到国庆档期的《建国
成为百花齐放电影艺苑中绽放的一枝瑰丽奇葩。从
大业》、《风声》等。纵观这些献礼片,在创作题材、
4月份开始,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 影片类型和片种等多个层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倾
联合向社会推介了两批迎国庆献礼影片。在这两次 向;在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如注重艺术
人选的4O多部影片中,无论是影片制作的技术层
性和商业性的结合、意识形态性和娱乐化的结合等。
面,还是影片本身的思想内涵层面,不仅较有代表性
一地反映出近年我国电影令人欣慰的整体状况,更呈 、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和人物形象的平民化
现出较之以往同类型电影卓有成效的创新与突破。 2009年的国庆献礼片较之以往献礼片最具突
因此,认真梳理辨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就 破和超越意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创作题材的多样化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必要性。 和人物形象的平民化。以往的国庆献礼片一般将重
大规模的国庆献礼片自1959年开始已经走过
点放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上,这就限制了献礼
了50年的辉煌历程,其中很多优秀的献礼片到现在 片的数量,在影像风格上也容易单一化、模式化。但
依然散发着绚丽的光彩。它作为中国一个独特的电 2009年的国庆献礼片不仅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并且
影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为它
还涉及多种题材、多种类型和片种,形成了一种多样
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类型、拓展了中国电影的格
化的创作态势。40多部影片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既有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重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的献礼片都是国产电影优秀
大历史灾难的,如《建国大业》、《高考1977》、《南
成果的大规模展示,许多杰出电影艺术家为之付出 京!南京!》等;又有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生活题材
了辛勤劳作。这些优秀影片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次 的,如《惊天动地》、《人民至上》等;也有关于少数民
中国电影创作的热潮,同时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 族生活的影片,如《卡德尔大叔的日记》、《额吉》等;
一次观看优秀影片、陶冶情操的机会。2009年的献 还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影片,如《铁
礼片,不仅占据了档期的主导地位,而且大规模集体 人》、《大河》、《大地》、《三峡伟业》等。
收稿日期:20lO一11—3O
作者简介:李掖平(1957~)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在南京大屠杀这一
题材的拓深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导演将主要精力
对准普通士兵,在同类题材中第一次采用了日本士
兵的视角,通过日本普通士兵的眼睛来看屠杀、战
争。影片对日本人形象的展示也力求摆脱单面化、
扁平化、符号化的角色设置,对其形象进行深入剖
析,力求采用一种相对客观的立场分析日本民族在
战争状态下的心理,挖掘出造成南京大屠杀的深刻
以往的国庆献礼片中主人公较多地集中在伟大
领袖、革命英烈群类,而在2009年这些题材得以丰
富和拓展的影片中,大多数主人公都是默默奉献的
普通人,讲述的都是关于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发散出
较浓郁的生活化、平民化气息。毫无疑问,这种生活
化、平民化的故事更能吸引现在观众(尤其是青年
观众)的兴趣和喜爱。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使新一
代青年观众逐渐对传统影片中那种近于完美的英雄
原因。同时,影片中较为注重展现中国人的抵抗精 人物失去了精神上的完全认同,而革命领袖又被他
神,如中国军队、警察、教师、普通民众对日本侵略者
的抵抗,虽然抵抗的形式、方法不同,但从这些人物
身上,我们看到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精神。士
兵的抵抗让我们看到了军队义不容辞的抵抗精神,
而以姜淑云为代表的抵抗女性,则让我们看到了另
一种力量。另外,影片采用纪实化的黑白影像是一
大特色。黑白胶片还原、重塑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真实感,当时的南京市民完全处在血腥的屠杀政策
下,他们可以任人处决,在这种阴暗的环境下,他们
眼中的世界也是灰暗的、无光无色的,而这也是命运
多舛的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感触。黑白影像营
构了苍白、森凉的历史时代气息,高度契合了大屠杀
所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在向观众呈现这一历史罪行
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人类互相屠戮的罪恶的反思。
由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中的女人——
沂蒙六姐妹》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革
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支前英模们的故事。影片将视
角对准在战争后方的普通女人们,以孟良崮战役为
故事背景,生动而真实地书写了春英、兰花、黑燕等
六个女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经历。这部影片抛弃了
“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谱系构架,也并未采用
战争中一名普通战士作为叙事点,而是独辟蹊径地
将目光聚焦于生活在沂蒙老区、为革命提供后勤保
障的几个女性角色身上。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
伟业,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血肉相拼、血
战沙场的出生入死。她们有的只是为了革命的胜利
而默默地“摊煎饼”、“备马草”、“编担架”、“缝布
鞋”、“搭人桥”,她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战争非
但没有让女人走开,反而由无数个平凡普通而又坚
强伟大的女性支撑起了革命胜利的桥梁。《沂蒙六
姐妹》比起传统的主旋律革命题材影片,在形象谱
系上的女性角色设置使得影片在审美接受上更加真
实而平易,观众在几个可爱、可亲、可敬的女性角色
身上感受到了她们对于战争的独特理解,更深切、更
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了红色精神之魂、沂蒙精神之根。
们认为距离太过遥远。因而,要想打动现在的观众
并获得认同,人物形象就必须真实可信、富有亲和
力,必须有鲜活生动的个性,使观众从荧屏形象身上
获得与自己以及周边生活密切相关的亲近感、熟悉
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有效投射到影像故事中。除
了上述我们分析的《南京!南京!》和《沂蒙六姐妹》
的主人公设置都属于平民系列之外,《高考1977))、
《惊天动地》、《人民至上》和《卡德尔大叔的日记》、
《额吉》等影片主要讲述的也都是普通国民的现实
生活经历和精神感受。即使如《铁人》讲述的是建
国初期石油大会战时的劳模——王进喜的英雄事
迹,编导也并未简单地向观众激情宣讲那个年代的
时代精神,而是通过今天的青年人以对比审视的角
度,来评价和思考铁人精神对于今天的启示意义。
因为时代毕竟已经大不一样了,王进喜那个年代的
人们尤其是劳模们,信仰的是“心中装着全世界,唯
独没有他自己”,是只讲奉献、绝不索求回报,他们
只是希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只要对祖国和人民
有利的事情,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去做,即使是为此流
血牺牲也毫不犹豫。而当下的年轻人几乎每一个都
具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而且生存价值观的取向
也较之以前有了巨大的不同。因此,如果再简单地
按照传统模式来塑造英雄人物、来突显弘扬铁人精
神就显得较为单薄和苍白。因此,编导在影片中巧
妙地加入了两个富有代表性的现代年轻人,以年轻
人今天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