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定义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动物的、儿童的、变态的心理现象不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上述四种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原则
1、四个方面:认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对行为的支配);能力和人格。
2、分类: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知、情、意)。
心理特性包括需要动机、能力、人格。
如下图: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活动的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 心理特性 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能力)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
(P295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之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指的是知、情、意等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P296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也是从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方面来分类描述的,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等)
3、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速记:观察实验、调查个案)
三、人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的本质
人的心理(从功能上讲)是脑的机能,(从内容上讲)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一种主观的现象,但并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有思维功能,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心理也叫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有主观性、能动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欲望和要求等。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为标志,或者说以形成条件反射为标志,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
仅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植物或低等动物都有,但并不能说它们有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有思维,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思辨、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
19纪中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1、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铁钦纳)
用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组成部分和它们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意识由哪些元素构成,而不管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影响推动下产生,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因素,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和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3、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
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认为查明了刺激和反应(S-R)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通过控制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的刺激和平时的所说刺激意义有所不同,光线对眼睛在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刺激。
外界客观事物对人体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都叫刺激。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 Wertheimer)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
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反对分解心理现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学。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分析被压抑的本能。
主要包括五大理论(观点):潜意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适应观点: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效度是指:测验能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这一定义包含着两层含义: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度和真实性是多少?
2、效度的公式为:rxy=SV2/SX2它是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分数方差与总方差的比率。其中rxy是常用的效度表示法;SV2是“有关的真实方差”,也就是由测验所要测量的心理变量引起的方差,也叫有效方差;SX2是总方差。
3、信度和效度的差别是:两者所涉及的误差不同:信度仅考虑偶然的随机误差占测验总变异的比例,效度则还包括与测验无关的但稳定的测量误差。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2)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4、效度的性质:效度的真实含义是指测验结果的效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准确程度。
(1)效度具有相对性。
(2)效度具有连续性。测验的有效性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3)效度也不是直接就可以测量到的,它是从已有的证据推理而来的。
5、效度的种类:内容效度、构思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6、效标关联效度是指:测验总分数与外在标20、准(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反映的是用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的表现如何的有效性程度。由于外在标准成了考察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因此简称为效标。
7、阿斯丁把效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论描述水平的“观念效标”,二是操作定义水平的“效标测量”。
(1)观念效标是效标的理论定义,效标测量是效标的操作定义,效标测量必须能真正反映观念效标。
(2)效标测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客观性。为此因做到:
1.避免偏见影响效标测量,特别是以等级评定为效标4测量时,评分者的主观偏见会有很大影响。
2.防止效标污染,即指个人的效标因评定者知道个体的测验分数(也叫预测源分数)而受到影响。
8、常用的效标:学业成就、临床诊断、实际工作表现、特殊训练成绩、效标团体比较、先前有效的测验、等级评定。
9、同时效度:它的效标资料是和测验分数差不多同时搜集的。一般情况下,它可以代替预测效度。
10、预测效度的效标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获得的,预测效度反映的是从测验分数预测任何效标情境或一段时间后被试的行为表现的程度。
11、构思效度就是:心理测验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测量的程度。因此,研究构思效度就是要搞清楚:测验测量的是什么构思(概念或特质)?测验分数的变异中有多少来自于测验的理论构思?构思效度是没有单一指标的,它是由各方面证据累积起来作出评价的。院
12、确定构思效度的基本步骤:建立理论框架、根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用逻辑或实证的方法来证明假设。
13、确定构思效度的方法:测验内部的方法、测验间的方法、效标效度的研究、实验和观察法验证。
(1)测验内方法:这类方法是通过研究测验内部结构来界定理论构思,从而为构思效度提供证据。
(2)确定方法是:分析测验的内容效度和测验的内部一致性分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可以由分半信度、α系数、KR20或KR21等指标来衡量,它们考察的是测验题目是否同质,分测验与总测验是否一致或同质,这些都可以证明测验所测量的构思是否合理,因而构成了证实构思效度高低的证据。
(3)有时分析被试对题目的反应特点也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4)测验间的方法:通过分析几个测验间的相关关系,找出其共同之处,进行推断这些测验测量的特质是什么,也可以确定这些测验构思效度如何。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两种测验之间得分的相关。区分效度是构思效度的又一个证据。因素分析法也是建立构思效度的常用方法。
(5)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观察实验前和实验后分数的差异也是验证构思效度的方法之一。
14、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总体取样的适当性程度。因为这种效度主要是考察测验的内容,因此叫内容效度。
(1)要想使测验的内容效度高,必须又两个条件:内容的范围或行为总体必须界定名确;测验题目应该是所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
(2)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专家判断、经验判断、统计分析法。
15、表面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看起来好象是测量所要测的东西的程度。换句话说,当那些未经过训练的被试或测验应用者认为某测验是有效的测验时,该测验就有表面效度。
16、效度的指标是指: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思效度的的指标。效度指标一般有:效度系数、统计推断参数、预期表等。
17、效度系数:它是最常用的效度指标,尤其是效标关联效度。它是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来表示的。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常以决定性系数来表示,表达式是rx2y,效度系数的平方就是决定性系数,测验正确预测或解释的效标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
18、效度的其他指标:一些描述不同团体的差异的统计指标(参数)也可以作为效度的指标,比如:t考验、F考验、重叠百分比等。
19、效度的影响因素:测验本身的因素、测验施测的样本的性质、效标的性质等。
(1)对于测验本身因素又可分为:测验题目的质量、测验的长度、测验实施中的干扰、被试的因素等。
(2)样本的性质:
影响之一是:不同的团体对同一测验的反应可能会不一样,因被试的背景不同,对测验的题目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回答。
影响之二是:同一个测验,效度团体的性质不同,效度也会有很大差别。效度团体的性质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动机、职业等有关的特点,1这些性质特点使测验对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故称为干涉变量。
影响之三是:样本团体的异质性。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样本同质性越高,效度越低。
一、心理学考试科目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六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共一张试卷,300分。
1.普通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意识和注意力等;第二部分是行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第三部分是人的心理性,包括能力、心理等。近几年,能力、情绪情感曾重复出题,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格外注意。
2.发展心理学复习过程中应将其看作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断不可分开孤立的复习此门课程,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除将这些阶段联系起来之外,同时还要看到每个阶段的年齡特征,而后者一般也是考试的重点。
3.教育心理学所占分数不多,对于其复习,考生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同时每一部分又可以分列出一个提纲,主要有理论学派、主要观点和对教学的启示。
4.实验心理学的大致内容可以归纳为: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反应时、信号检测论、传统心理物理法等。
5.统计心理学需要广大考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描述统计和推论性数据的计算,建设考生在复习些门课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复习。
6.心理测量学以前考的学校不多,但现在统考会考,因此还是要认真复习,心理测量学主要包括基本概念,信度效度的分析,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测验的制作过程。此外,考生最好记几个有代表性的量表。
二、推荐心理学参考书目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番石榴叶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统计学——张厚粲主编:《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复习指南
马上进入六月,是专业课复习的基础复习阶段,这一段时间考生除了梳理学科知识框架、知识结构、培养对心理学深入研究的兴趣之外,还要做的工作就是步入学科基础复习,需要对学科内容有一定的把握,建构心理学学科视野。这段时间考生不妨多看一些心理学相关的杂志、期刊,不懂也没有关系,主要是培养一种心理学研究意识,训练自己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用心理学的思维和方法来思考一些问题。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1)托马斯—切斯,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2)布雷泽尔顿,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3)巴斯的活动特型说,活动性、冲动性、情绪性、社交性。
(4)卡根,抑制型、非抑制型。
(5)传统体液说,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6)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强、不平衡型(冲动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黏液质),弱型(抑制型、抑郁质)。
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
3.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补充)
(1)一般来讲,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但这种适应性也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2)困难型婴儿的父母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早期教养和亲子关系的问题。为了使婴儿抚养和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能够维持下去,家长们必须处理很多问题。
(3)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01. 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02. 与人格有关的其他术语有:性格、个性、气质等。它们的含义有共性,但略有区别。
03. Freud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情绪,即冲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类经验的原则而非例外。人们努力最大程度地同时实现矛盾冲突的动机,这种解决方案称为“妥协形成”。
04. Freud的驱力或本能模型将性(libido)和攻击视为人类的基本动机。他的发展模型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性阶段,即人格和性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一个阶段的问题体验会导致固着(即混乱的冲突或关注某个特定阶段的愿望),或者导致退化(以前阶段的问题再次出现)。在生殖器期,儿童经历Oedipus情节,即希望与异性的父母一方有感觉/性关系的愿望。
05. Freud的结构模型区分出:本我(性和攻击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须在愿望、现实和道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06. Neo-Freudians继承了无意识过程和心理力量之间冲突的观点,但是,他们放弃了Freud的驱力理论,更多地强调文化的作用。Jung的分析心理学强调集体无意识;Adler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人性自主、追求卓越等积极力量。客体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和他人表征在人际功能方面的作用,早期经验在塑造亲密关系、以及发展成熟爱的能力方面的作用。
07. 心理动力学观点一般用生活历史和投射法评估人格,例如Rorschach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他们也用经验的程序检验假设。
08. 认知-社会理论突出编码、个人价值、期望、能力和自我调节对人格的作用。人们用于编码和提取社会信息的图式在人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价值,指个体对各种结果或潜在结果赋予的重要性。期望,是对所盼望的结果的期待。行为-结果期望,是认为某种行为将导致特定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期望,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去产生某个想要的结果的一种信念。能力,指用于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自我调节,指设定目标、评定自己的表现、在不断反馈的情形下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这些目标。认知-社会理论把人格看成是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
09. 认知-社会理论能解释多种行为,有很多实证支持。但是,它显得过于理性化,认为人能够报告自己人格的绝大多数方面。
10. 特质理论,依据的是特质这一概念。特质,是构成个体差异变化的人格维度背后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Allport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重叠。按照概括性和弥散性的大小,他将特质区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他还假定有一个叫“统我”的人格组织者。
11. 用因素分析的办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格构成因素理论。Eynck认为主要的因素(他称之为type)有: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目前特质理论学者基本一致认为人格由五种特质构成,被称为“大五”理论(外向、愉快、正直、神经质和开明)。
12. 人格特质的遗传性千差万别,多数特质同时受天性和抚养的影响,但有一些特质是高度遗传的。
13. 有关人格的一致性的争论持续了近三十年。如今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人-情境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有些人格过程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显现。
14. 特质人格理论走的是实证测量之路。由此产生了大量人格量表和遗传性的经验研究。但是,他们显得只是描述而非解释人格。
15.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内部是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们寻求表现、发展和成长。Rogers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在了解一个人的“现象经验”,即他们如何认识现实存在,如何体验自身和世界。按照Rogers的说法,个体有“真实自我”、“虚假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心理学探讨这些内容需要移情。
16. 存在主义人格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探求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恐惧”,即认识到生活没有绝对的价值或意义,死亡不可避免。人们处理意义、死亡和存在恐惧的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方面。
17. 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不如其它理论那么好理解。
18. 人格有些方面可能是普遍的存在,有些则可能只在特定文化存在。Marx将人格归溯到经济,Freud则将文化归溯到人格。从文化的角度,人格首先是文化的坐车礼仪附属。按照互动的观点,人格是经济和文化需要塑造的,而文化和经济过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心理需要而存在的。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
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Psyche + logos = psychology
灵魂 词语、语言 心理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魂不附体”现象
《红楼梦》里写道:“凤姐吓得魂不附体,不觉大声地‘咳’了一声,却是一只大狗。”在一些地区,当小孩受到惊吓时,便点燃一堆火,拿着孩子的衣服,边烤边为孩子“喊魂”。人真的有灵魂附体吗?心理-灵魂有道理吗?
1、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个体发育过程来看,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而逐渐发展的。
从临床研究成果来看,人的某种心理活动与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密不可分割。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脑的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有健全大脑的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发展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机能的。
例:印度狼孩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W.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构造心理学
structural psychology
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W.冯特和E.B.铁钦纳
研究对象:意识经验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研究任务: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心理学
functional psychology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
先驱人物:W.詹姆斯
代表人物:杜威、 安吉尔、卡尔
研究对象: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方法:内省法、客观观察法、实验法、文化产物分析法
研究任务: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创建人:J.B.华生
研究对象: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研究任务: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1849~1936)
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 9月26日生于梁赞,1936年 2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单纯给狗听铃声,狗不分泌唾液,铃声是无关刺激物,此时对唾液分泌没有影响!
给狗听铃声并喂食(食物是强化物),狗分泌唾液。
给狗吃食物,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
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狗只要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形成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
neo-behaviorism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E.托尔曼、C.赫尔和B.F.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B.F.斯金纳(1904~1990)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1904年3月20日生于宾夕法尼亚洲的萨斯奎纳,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193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两种条件反射形式的比较
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联系起来建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奖赏与“随意”反应联系起来建立条件的。
联系:都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后都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才能巩固,否则便会消退。
条件刺激
用奖赏对特定“随意”
反应进行强化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别——格式塔心理学。 创使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基本主张: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心物同型论:在人与自然的网络中,物质的物理活动机制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机制,与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机制之间存在着同一性的关系。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疗法),也是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在医疗实践中建立的一套心理学理论,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的潜在动机,使其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
——潜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Fruid的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至善原则)
本我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仇恨的动机,表现为侵略的倾向。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
回顾与反思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尖锐的分歧。一方面,它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学派间的争论表现了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心理学家们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使他们爱用一种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也加剧了各派间的争论,使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心理学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间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这种思潮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 一般假设: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如,他们可能会用你脑细胞中确切的物理过程来解释你是如何阅读这句话中的词语的。
研究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脑电图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
行为主义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程序学习:将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并按顺序一步步学习,对学习结果予以强化,成功地学会了一个片断之后,再继续学习下一个片断。(计算机教学)
——行为治疗: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其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系统脱敏)
——生物反馈: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
心理分析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如A.弗洛伊德、克莱恩、艾里克森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不再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是作为对行为主义的局限的另一个挑战而出现的。认知观点的中心是人的
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考、记忆和理解。(S-O-R)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与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模型并驾齐驱的一种理论而出现的,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其观点是,人类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人在同一时间内存在的多种需要,有主导性需要和辅助性需要,人的行为是由主导性需要所决定的;人的需要很难得到全部满足;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人们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客观地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并进行客观地分析,决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测、揣度和设想。
系统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用系统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研究问题,把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来进行探讨,反对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发展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着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任何心理现象,并了解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坚决防止和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静止的、凝固的和僵化的东西。
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时,必须遵循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虑到研究的教育意义,看其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1.感觉的发展
(1)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具有视觉反应能力;2~4个月已发展出颜色知觉;4个月已有颜色偏好;6个月前已具有立体觉。
(2)听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5~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6个月能辨别出音色、音高等,初步具备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3)嗅觉:7~8个月的胎儿已具备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
(4)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新生儿已明显“偏爱”甜食。
(5)触觉:是发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
2.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Fantz采用视觉偏好实验发现,出生2天的婴儿就有图形知觉,并呈现出对人脸的偏好。
(2)大小知觉:一般来说,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3)方位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则是以自我中心来进行定位的,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具有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
(4)深度知觉:2个月已经具有深度知觉,但没有对视崖的恐惧感。6个月能清楚地知觉到深度,并对高度产生惧怕。2~3个月对来物具有保护性闭眼反应。
3.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补充)
视觉偏爱法;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视崖等。
1、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1)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
(2)在中国古代,“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3)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2、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1)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3)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4)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5)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7)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
3、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1)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2)从1978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3)1979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4、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
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1)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要标志。
(2)50多年后,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提出应该从正常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举动导致了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
(3)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还给心理测量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化是现代心理测验的重要评价指标。
5、西方早期的心理测验尝试:
(1)弗兰西斯·高尔顿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他于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人类测量实验室”。他的这一举动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系统地测量个体差异的尝试。
(2)高尔顿还是使用评定量表和问卷法的先驱。并且他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不仅扩充了古特列特的百分位法,而且创造了粗浅的相关计算法。
(3)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198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于《心理》杂志上,这是在心理学文献中首次出现“心理测验”一词。
6、比内-西蒙量表的诞生及心理测验的发展:
(1)1904年比内为了鉴别弱智儿童,他与西蒙合作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文章《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介绍了该量表,历史上称为“1905量表”。从此,比内-西蒙量表宣告诞生。
(2)比内-西蒙量表自1905年发表后,比内和西蒙亲自主持过两次修订,一次在1908年,一次在1911年,此时比内已不幸去世。
(3)1905年量表主要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就是比内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成分。1908年版的量表删掉了1905年版中不合适的题目,增加了新题目,题目总数大59个。所有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从3 ~ 13岁。测验的结果用“智力水平”来表示。人们常叫它为“智力年龄”。它表示一个儿童能完成何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所能完成的测验。
(4)最有名的是1918年出版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这一量表首次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为IQ,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
(5)比较有名的几个测验。
1智力测验:推孟的研究生欧提斯编制的团体智力测验,2后在次基础上发展出美国陆军用甲、乙两种测验。有基于因素分析理论编制的测量多项能力的韦克斯勒的儿童智力量表。还有桑代克编制的标准化教育测验。
2人格测验:1917年武德沃斯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1912年问世的罗夏克墨迹图测验(RIT)和于1943年首次出版,由哈撒韦和麦金利编制的目前影响最大的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7、测量是:
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属性的量多少。因此,我们所指的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事物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8、测量的要素是:参照点和单位
参照点:它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绝对的零点;
二是相对参照点。最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心理测量中所用的参照点都是人为的,因而测量的结果常常不能以“倍数”来解释。如IQ = 100的人IQ = 50的人的智力的两倍。
9、量表是:
就是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
10、量表的种类有:
量表是由人来制订的,依单位和参照点的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一样。根据测量精度高低,斯蒂文斯将量表分为四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种类定义特点备注
(1)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命名量表中的数字没有任何数值意义,不能作量化分析。无大小意义,只表明类别。无参照点和单位。无法比较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方法运算。
(2)顺序量表表明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多少。主要用于分等论级和分类。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无参照点(没有绝对零度)和单位。无法进行数学方法运算。
(3)等距量表存在大小关系。无绝对零度,但存在相对零点。可以进行数学运算,有相等单位。
(4)等比量表是最精确的测量。大多是物理量表。而心理量表只能达到等距量表水平。可以知道事物之间的某种特点上相差多少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可以进行数学运算。
11、心理测量是:
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反映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12、著名的心理测验学家安娜斯泰西认为:
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这一定义包含有至少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样本、客观测量和标准化。心理测验要测量的是心理特征,但它要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实现,从行为测量中来推知心理特征。这就要找有代表性的少数行为作为全部行为的样本。
13、关于心理测量中的标准化:
心理测量要做到客观必须在测验编制、实施、评分、解释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标准化的测量是测量客观性的根本保证。
14、心理测验的性质:
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15、心理测验的种类:
(1)按测验的内容分: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反应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如成套的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如EPQ、MMPI等。
(2)按测验的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按测验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纸笔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4)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的时间分: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6)按测验要求分:有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前者要求被试尽可能作出最好的回答,而且有正确的答案。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均属此类。后者要求被试按照日常习惯回答,无正确答案,所有人格测验均可称为典型行为测验。
16、心理测验的功能:
(1)从实际应用角度看:选拔人才、岗位安置、诊断、评价、辅助咨询。
(2)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17、正确的测验观:
(1)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2)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心理测验的最大问题是理论基础不够坚实。
(3)科学地看待测验,防止乱编滥用。
18、错误的测验观:
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文化公平测验(只有相对的文化公平,没有绝对的文化公平)、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号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到高年级则随生理年龄变化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儿童入学后学习逐步取代游戏而成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在学校学习与幼儿园游戏有很大不同,这里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社会义务活动。
(2)逐渐掌握书面用语
幼儿期口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转变为小学后书面语言成为的学习专门对象。
(3)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占主要地位,入学后,随着所书面语言的掌握、知识范围的扩大、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
(4)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入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这些与同学的交往中,儿童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并掌握基本行为规范。
本文发布于:2022-11-05 08:1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32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