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的构建策略

更新时间:2022-11-04 18:40:45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4日发
(作者:沈阳方特游乐园)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的构建策略

【内容提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压抑学生个性,重知识灌输、轻情感体验,脱离生活实际等等

现象。生活化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

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基于此,本文从让生活化教学充满课堂方面入手重点

对如何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进行了策略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原则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也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其实,

思品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思品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思品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

的。对学生而言,思品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思品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

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的种种现象,因此,让生活化走进课堂,构建生活

化课堂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新课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

践中,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生活化课堂的有关认识

(一)生活化课堂的内涵

课堂指的是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传递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

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教

师和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活化整体。“生

活化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

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活化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

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二)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原则

1、课堂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如在学“彼此

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我充分挖掘学生的动力资源,激活学生的以往经验,让他们大胆地交

流资料、讲故事、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以尊重、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主体积极性得以

调动。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课堂真正超越了传统的千人一面模式。

2、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1

传统的课堂过多的追求统一性、标准化,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在体力、智力、情感、能力等各方

面的差异,这就势必使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产生盲目性,失去针对性,背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

则,出现要么就拔苗助长要么就压制学生发展的尴尬。这就好比“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

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一样,

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

分的发展。

3、教师必须努力尝试去适应学生

学生们在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节奏等各方面存在永久的或暂时的个别差异,教师

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就如同承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在课堂中,教师是管理者、调控者,

也承担着教育(教学)中介的角色,从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教师就需要努力使课堂从情境的创

设、课程知识的建构、评价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去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自己看书。让学生自己将整框知识看一遍,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初步的整

体印象。2、自己提问。学生自学后,我先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要求每个小组在各

自的讨论记录本上,以自主形式将主要知识点和问题整理出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然

后以自己喜欢形式进行整理归纳。3、自己讲评。在学生代表上台谈了自己整理的思路后,学生们自己进

行了讲评。每次颇有见地的发言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听得认真、评得仔细,开放的课堂教学让每

个学生都沉浸在主动学习的心境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

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探究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

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

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

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

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

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

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

2

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课例表明,学生的思想

品德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

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

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二)利用情感的驱动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促发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

在思品课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因此要提高思品课的

实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知中激发行的情感,利用情感的驱动,促使学生自觉去实践道德行为。思品教材

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些鲜活的事例,唤起同学们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

为。但是有的课文中的事例,不足以引起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时

事资料,充实感性材料,满足学生道德情感上的需求。

如在学《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从各种途径收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事迹,

准备在思品课上交流。等到思品课交流时,学生异常活跃,有的组列举了“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发射成功

的动人事迹。有的组收集了很多有关512地震中出现的感人事件:9岁小林浩背出两名同学;谭千秋老师

为救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女警蒋敏家中10口亲人全部遇难仍奋战在抗灾一线;我们国家的人民

在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社会各界伸出无数只援手,百亿捐助物资迅速聚合,突破万

难调集到位;在天安门广场,默哀完毕后,人们列队高呼“中国加油!”等口号,显示出高涨的爱国主义

情绪等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同学们通过课堂

上的交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真切地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纷纷表达了对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当学生的情感涌出,课堂在情感

中开始,他们自然地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走进教材,主动探索知识。与课本材料相比,时政材料最容

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又如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借助大量丰富的录象图片及报刊杂志的报道并加上严肃的表情、

动情的语言介绍黄赌毒的诱惑及危害。当学生在观看了因赌博和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录象及图片后,都

为片中的当事人感到愤怒,有些同学甚至还留下了同情的眼泪。这样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情感的渲染,达

到教学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

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

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3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

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

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

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

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

又会怎么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较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文本上来,

同时也为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

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

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又如,在教学《我爱我家》一课中,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来创设情景后,我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

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

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此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学生讲

述了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非常感人。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在感动中主动积极地学会

了新知识,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创设生活化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

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

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

氛围。

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

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

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

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

问题。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又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挫折,然后设计成小品表

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

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同学把自己生活中受委屈的事表演出来。通过这些

适度的开放的问题和表演活动,既注重了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又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获得

了应有的生命意义和生活活力。

4

课堂是有机的,相信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等待像云海观日,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

地发展,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愿

我们的努力,会让思品课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查有梁《课堂模式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4>蔡梓权《成功之法成才之路》龙门书局出版社2008.9

<5>何蔚《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5

5


本文发布于:2022-11-04 18:4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294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