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网
——基于江苏省南通市150例在读高复生调查的研究报告
喻柔涓
摘要:近年来高考复读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在实证调查基础上指出,高考复读
生先后处于“单一问题-多方支持”的复读决策支持网和“多重问题-单方支持”的复读过程
支持网,两张网的对比对复读生群体具有解释力,对当前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网
一、问题背景与研究方法
近年来高考复读生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使高考复读现象备受争议。但不管“落榜”还
是“择校”性质的复读,都是成就期待的相对剥夺,这种“失败”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需要我们去研究,高考复读生群体的“社会支持网”就是这样一种深层次力量。这张网包含
哪些支持性要素,在时间推进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是本研究要分析和探
讨的。
1我们将便于量化操作的指标制成问卷,以江苏省南通市三所民办复读学校
为调查点,
对“复读决策”和“复读过程”内各要素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后有70位同学愿意接受我们
的访谈,再按照“随机数表”(艾尔·巴比,2005,第503页)进行了抽样,对其中11名
2高复生进行深度访谈
。问卷和访谈不能充分说明的部分,经过被访者允许,我们选取了被
3访者的网络日志以及百度“复读吧”进行研究,通过“实物法”
进行了补充。
二、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中的社会支持
(一)“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的社会支持”是真实存在的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支持”是真实存在的。在对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真实性考查中,
我们将之概念操作化为“你在进行复读决策时是否曾经犹豫不决”。我们认为,从个人对决
策的质疑到行为的实际发生,当中必然存在他者的介入,能从逻辑的层面说明社会支持的存
在。本题中,“是”的应答次数为103,应答率为68.67%。
(二)文化价值观支持
1,文化因素、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支持网
“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是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戴维·波普诺,2005,第
7页),“人类在文化的情境下生存并受到社会中不断形成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的影响,如果
在研究社会支持时不考虑文化因素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阮曾媛琪,2002,第16页)。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因素的高度体现,它搭建出一个“诠释的框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支持
行为及其网络的形成。
2,文化价值观对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关于“高考”的文化价值观——高考改变命运
1这三所学校分别是启东春晖学校、海安高考补习班、如皋粮校补习班,三个点分别发放问卷22份、75份、
56份,共计153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
2具体操作流程是,先从随机数表中找出连续一列尾数较少出现大于70的备选尾数,它们是第11列的第10
至第21个,共计12个,剔除其中尾数为72的那个,因此从备选访谈者70人中选出编号分别为39、47、
34、15、04、60、35、32、38、16、21的同学参加深度访谈。
3实物法是质的研究中第三大研究方法,此方法中的“实物”是指“与研究有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陈
向明,2000,第257页)。
45
2
2007年《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显示,65%的人认为,自己当年不参加高考的
话,没有别的出路。89.6%的人承认,自己的命运因高考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本研究中,
类似问题的肯定性应答比率均过半数,“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我现在找
不到比复读更能直接改变我命运的途径”三题的肯定性应答比率分别为82.7%、64.7%和
52.0%。
质的研究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复读生认可“高考”对于代际流动的作用。
﹡“复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与前途,我不想重复父母那种苦难的日子.他们为了我们付
6出了太多。”(百度“复读吧”网友
)
⑵关于“大学”的文化价值观——名校路更宽
近年来对于复读的批判集中于“择校”目的的复读。这类复读普遍源于浓厚的“名校情
结”,包括放弃录取的考生与高分考生执意填报几个名校或不服从调剂而甘心落榜的诸多情
况。本调查显示,近六成(59.3%)的被访者在07年高考中收到了录取通知,其中,超过七
成(77.53%)的同学认为,促使他们放弃录取选择复读的首因是“对学校档次不满意”。对
于“不上名校也能有所成就,但我认为那毕竟是少数”的态度测量,肯定性应答以76%比率
占压倒性优势。
质的研究有也能做出同向的说明:
﹡“615分的理科录取线让今年高考成绩为613分的小胡以2分之差‘落榜’,就读于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他准备决定复读一年再搏北大清华。和他做出同样决定的还有这个学校
十几位成绩出众却黯然‘落榜’的‘北大清华迷’。”(邬焕庆,2005)
至于名校为什么吃香,复读生及其家长们普遍认为这关系到若干年后的就业,通过复读
来实现对名校的追求,可以使未来的人生更宽阔。
⑶关于“复读”的文化价值观——复读不再丢人
高考恢复初期,大学招生名额有限、录取率较低的背景下基本不存在择校现象,复读生
绝大多数是落榜生,且其实力无法与应届生抗衡。高校扩招以来,“复读生”等于“差生”、
“落榜生”的刻板印象在老师、家长、学生及整个社会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本调
查中,“我觉得复读会遭到别人的歧视”一题,“完全反对”、“比较反对”的应答次数分
别为74、37,累计应答率为74%。
﹡“第一堂课老师就鼓励我们,尽管失败和挫折是耻辱的,但它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丧失斗志:所以,他欣赏选择复读的学生。我相信现在不会再对复读生有什么歧视了,绝大
多数人都是为理想再拼搏一次的勇士。”(访谈个案7;对话12)
(三)社会教育政策支持
1,教育政策与社会支持网
“复读”作为整个社会教育设置的一部分,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复读”的“合法
性”程度也不断随着教育政策的改变而改变。近年来,教育政策在“复读”问题上的放宽是
“复读”决策的重要支持因素。
2,社会教育政策对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表象:政策放宽——“高考复读”的支持性要素
年龄上,2001年,国家放宽高考报名年龄和婚否限制,取消原“25周岁以下,未婚”
的规定。尽管这种政策的支持性在操作层面受质疑,即其原先的年限并不对绝大多数复读生
造成政策上的束缚,复读生往往低于25岁,但是它对高考准入的态度,即认可了公民基本
的受教育权,使得复读取得合法性。分数上,取消早期复读生加分投档的政策,实现分数面
前应届生与复读生平等,即便在高考改革的过渡中,也及时配套出台往届生分数转化办法。
录取上,只有几类院校或专业设限7,除此以外,几乎不存在特别的限制,本次调查中,八
本调查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ATA公司联合主办,网络调查问卷地址:
/175_ctdzb_007/
。
5《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结果于2007年6月27日在北京对外发布,网载搜狐教育:
/20070628/。
6调查: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EB/OL]./f?kz=66004379(第十楼回复).
7“只有几类院校或专业设限”是指“报考军事院校的考生须是不超过20周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医学类
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也只录取应届考生”,同时复读生的竞赛获奖也不能作为保送凭证。”
4
8
3
成被访者认为这些政策对自己的选择空间几乎没有影响。同时,“自主招生”政策开始惠
及复读生,尽管规模不大,但是顶级名校的态度令优秀复读生看到了希望。北大08年自主
招生负责人表示,“不拒绝复读生参加自主招生的公平竞争,对复读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
(新浪网,2007)。
⑵实质:“复读”是风险应对——“高考”获得回流性支持
“高考”本身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严重问题,“地区性差异”与“一考定终身”
是“高考”弊病的集中表现。高考作为当下的主流选拔机制,其制度压力在“复读”缺口下
得以释放,“复读”给予考生通过努力在个体层面对两大弊端进行可能的风险规避,这使得
高考制度不致由于既有弊端的集中爆发而崩溃。因此,高考得益于“复读”,高考本身的存
在就是对“复读”最大的政策支持。
(四)家庭支持
1,家庭与社会支持网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重要途径,而中国传统文化里“家”的观念尤其根深蒂固,家庭也因
此成为贯穿中国人个体生命历程时间最长的社会支持网络,个人决策受此影响。
2,家庭对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变量一:家庭成员连接的紧密程度对复读决策的影响
首先,家庭成员对复读决策的参与度较高。本调查“家里人谁对你复读提出过参考意
见”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他亲戚”应答率分别为为98%、80.7%、
50.7%,受访的48名非独生子女中,“兄弟姐妹”的应答率为68.8%。这虽然不能表明给出
的参考意见是否赞成复读,仅参与程度就强化复读问题成为一个问题,是一种支持性要素。
⑵变量二:家庭网络资源对复读决策的影响
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是家庭网络资源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复读决策的主变
量。访谈表明,家庭网络经济、文化、权力资源对复读决策的支持不是共时的,权力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