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网

更新时间:2022-10-29 22:54:4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9日发
(作者:稀奇古怪的意思)

1

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网

——基于江苏省南通市150例在读高复生调查的研究报告

喻柔涓

摘要:近年来高考复读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在实证调查基础上指出,高考复读

生先后处于“单一问题-多方支持”的复读决策支持网和“多重问题-单方支持”的复读过程

支持网,两张网的对比对复读生群体具有解释力,对当前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网

一、问题背景与研究方法

近年来高考复读生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使高考复读现象备受争议。但不管“落榜”还

是“择校”性质的复读,都是成就期待的相对剥夺,这种“失败”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需要我们去研究,高考复读生群体的“社会支持网”就是这样一种深层次力量。这张网包含

哪些支持性要素,在时间推进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是本研究要分析和探

讨的。

1我们将便于量化操作的指标制成问卷,以江苏省南通市三所民办复读学校

为调查点,

对“复读决策”和“复读过程”内各要素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后有70位同学愿意接受我们

的访谈,再按照“随机数表”(艾尔·巴比,2005,第503页)进行了抽样,对其中11名

2高复生进行深度访谈

。问卷和访谈不能充分说明的部分,经过被访者允许,我们选取了被

3访者的网络日志以及百度“复读吧”进行研究,通过“实物法”

进行了补充。

二、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中的社会支持

(一)“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的社会支持”是真实存在的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支持”是真实存在的。在对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真实性考查中,

我们将之概念操作化为“你在进行复读决策时是否曾经犹豫不决”。我们认为,从个人对决

策的质疑到行为的实际发生,当中必然存在他者的介入,能从逻辑的层面说明社会支持的存

在。本题中,“是”的应答次数为103,应答率为68.67%。

(二)文化价值观支持

1,文化因素、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支持网

“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是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戴维·波普诺,2005,第

7页),“人类在文化的情境下生存并受到社会中不断形成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的影响,如果

在研究社会支持时不考虑文化因素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阮曾媛琪,2002,第16页)。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因素的高度体现,它搭建出一个“诠释的框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支持

行为及其网络的形成。

2,文化价值观对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关于“高考”的文化价值观——高考改变命运

1这三所学校分别是启东春晖学校、海安高考补习班、如皋粮校补习班,三个点分别发放问卷22份、75份、

56份,共计153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

2具体操作流程是,先从随机数表中找出连续一列尾数较少出现大于70的备选尾数,它们是第11列的第10

至第21个,共计12个,剔除其中尾数为72的那个,因此从备选访谈者70人中选出编号分别为39、47、

34、15、04、60、35、32、38、16、21的同学参加深度访谈。

3实物法是质的研究中第三大研究方法,此方法中的“实物”是指“与研究有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陈

向明,2000,第257页)。

45

2

2007年《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显示,65%的人认为,自己当年不参加高考的

话,没有别的出路。89.6%的人承认,自己的命运因高考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本研究中,

类似问题的肯定性应答比率均过半数,“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我现在找

不到比复读更能直接改变我命运的途径”三题的肯定性应答比率分别为82.7%、64.7%和

52.0%。

质的研究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复读生认可“高考”对于代际流动的作用。

﹡“复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与前途,我不想重复父母那种苦难的日子.他们为了我们付

6出了太多。”(百度“复读吧”网友

⑵关于“大学”的文化价值观——名校路更宽

近年来对于复读的批判集中于“择校”目的的复读。这类复读普遍源于浓厚的“名校情

结”,包括放弃录取的考生与高分考生执意填报几个名校或不服从调剂而甘心落榜的诸多情

况。本调查显示,近六成(59.3%)的被访者在07年高考中收到了录取通知,其中,超过七

成(77.53%)的同学认为,促使他们放弃录取选择复读的首因是“对学校档次不满意”。对

于“不上名校也能有所成就,但我认为那毕竟是少数”的态度测量,肯定性应答以76%比率

占压倒性优势。

质的研究有也能做出同向的说明:

﹡“615分的理科录取线让今年高考成绩为613分的小胡以2分之差‘落榜’,就读于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他准备决定复读一年再搏北大清华。和他做出同样决定的还有这个学校

十几位成绩出众却黯然‘落榜’的‘北大清华迷’。”(邬焕庆,2005)

至于名校为什么吃香,复读生及其家长们普遍认为这关系到若干年后的就业,通过复读

来实现对名校的追求,可以使未来的人生更宽阔。

⑶关于“复读”的文化价值观——复读不再丢人

高考恢复初期,大学招生名额有限、录取率较低的背景下基本不存在择校现象,复读生

绝大多数是落榜生,且其实力无法与应届生抗衡。高校扩招以来,“复读生”等于“差生”、

“落榜生”的刻板印象在老师、家长、学生及整个社会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本调

查中,“我觉得复读会遭到别人的歧视”一题,“完全反对”、“比较反对”的应答次数分

别为74、37,累计应答率为74%。

﹡“第一堂课老师就鼓励我们,尽管失败和挫折是耻辱的,但它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丧失斗志:所以,他欣赏选择复读的学生。我相信现在不会再对复读生有什么歧视了,绝大

多数人都是为理想再拼搏一次的勇士。”(访谈个案7;对话12)

(三)社会教育政策支持

1,教育政策与社会支持网

“复读”作为整个社会教育设置的一部分,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复读”的“合法

性”程度也不断随着教育政策的改变而改变。近年来,教育政策在“复读”问题上的放宽是

“复读”决策的重要支持因素。

2,社会教育政策对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表象:政策放宽——“高考复读”的支持性要素

年龄上,2001年,国家放宽高考报名年龄和婚否限制,取消原“25周岁以下,未婚”

的规定。尽管这种政策的支持性在操作层面受质疑,即其原先的年限并不对绝大多数复读生

造成政策上的束缚,复读生往往低于25岁,但是它对高考准入的态度,即认可了公民基本

的受教育权,使得复读取得合法性。分数上,取消早期复读生加分投档的政策,实现分数面

前应届生与复读生平等,即便在高考改革的过渡中,也及时配套出台往届生分数转化办法。

录取上,只有几类院校或专业设限7,除此以外,几乎不存在特别的限制,本次调查中,八

本调查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ATA公司联合主办,网络调查问卷地址:

/175_ctdzb_007/

5《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结果于2007年6月27日在北京对外发布,网载搜狐教育:

/20070628/。

6调查: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EB/OL]./f?kz=66004379(第十楼回复).

7“只有几类院校或专业设限”是指“报考军事院校的考生须是不超过20周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医学类

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也只录取应届考生”,同时复读生的竞赛获奖也不能作为保送凭证。”

4

8

3

成被访者认为这些政策对自己的选择空间几乎没有影响。同时,“自主招生”政策开始惠

及复读生,尽管规模不大,但是顶级名校的态度令优秀复读生看到了希望。北大08年自主

招生负责人表示,“不拒绝复读生参加自主招生的公平竞争,对复读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

(新浪网,2007)。

⑵实质:“复读”是风险应对——“高考”获得回流性支持

“高考”本身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严重问题,“地区性差异”与“一考定终身”

是“高考”弊病的集中表现。高考作为当下的主流选拔机制,其制度压力在“复读”缺口下

得以释放,“复读”给予考生通过努力在个体层面对两大弊端进行可能的风险规避,这使得

高考制度不致由于既有弊端的集中爆发而崩溃。因此,高考得益于“复读”,高考本身的存

在就是对“复读”最大的政策支持。

(四)家庭支持

1,家庭与社会支持网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重要途径,而中国传统文化里“家”的观念尤其根深蒂固,家庭也因

此成为贯穿中国人个体生命历程时间最长的社会支持网络,个人决策受此影响。

2,家庭对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变量一:家庭成员连接的紧密程度对复读决策的影响

首先,家庭成员对复读决策的参与度较高。本调查“家里人谁对你复读提出过参考意

见”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他亲戚”应答率分别为为98%、80.7%、

50.7%,受访的48名非独生子女中,“兄弟姐妹”的应答率为68.8%。这虽然不能表明给出

的参考意见是否赞成复读,仅参与程度就强化复读问题成为一个问题,是一种支持性要素。

⑵变量二:家庭网络资源对复读决策的影响

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是家庭网络资源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复读决策的主变

量。访谈表明,家庭网络经济、文化、权力资源对复读决策的支持不是共时的,权力或文化

资源能对高考风险提前做出应对,一定程度上拦截“是否考虑复读”问题的发生,例如被访

者们提到的他们的同学有的通过关系转入上海户口参加高考等。而经济资源往往体现出更强

的即时性、应变性、决定性。例如被访者们提及,他们的不少同学在落榜后选择了出国。

﹡“复读的经济负担的话,没什么负担,可能有些农村的同学有的吧,但这是划得来的。”

(访谈个案11;对话23)

﹡“要是我家钱很多的话我就出国了,我不少同学考分没有我高,他们家里钱多烧的,

就去读什么预科什么语言学校的。复读就是家里有点钱又不那么有钱的人来读的。”(访谈

个案4;对话17)

访谈表明,在复读生样本中,面对高考的相对失利,平衡子女个人成长与家庭经济实力

之间的复读成为最佳选择。

(五)朋辈群体支持

1,朋辈群体与社会支持网路

朋辈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由于复读生所处年龄段特性,其朋辈群

体对于复读主体决策的支持多是“主观评价取向”的,因此我们从决策主体的自我感受出发

研究朋辈群体的社会支持。

2,朋辈群体对高考复读生复读决策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朋辈群体中优秀者的引导

历时态和共时态两类优秀者都体现出了很强的引导力,增强了决策主体决定复读的信

念。在本调查中,“往年复读成功个案促使我决定复读”以51.3%的应答率占首位。“身边

有优秀同学决定复读,因此我也更倾向复读”、“以上两种因素对我决定复读都有影响”的

应答率分别为和13.3%、18.0%。

⑵朋辈群体中同等水平者的刺激

默顿“参照群体理论(referencegrouptheory)”认为,一般人评价自己状况的好坏,

并不是根据客观的条件,而是和周围人也就是所谓参照群体相比较。朋辈群体中的“同等水

8该问题为:“军事院校等对复读生招生的限制对于我的选择空间影响程度是”,选项为“很有影响、有一定

影响、一般、没什么影响、毫无影响”,“没什么影响”与“毫无影响”的应答次数分别是99次和21次,

合起来占总应答的80%。

4

平者”由于同质性高,是考生对自身高考成败评定的首要参照标准,调查发现,“同等水平

者”的刺激是复读决策中的重要变量。62.7%的受访者表示,“平时和我差不多的人考(报)

的比我好,促使我决定复读”。

⑶朋辈群体中亲密者的支持

好朋友、异性是朋辈群体中不可忽略的支持来源,体现在考生复读决策中包括“好友的

勉励”、“为了追随心爱的他/她”等因素影响。

﹡“复读即又要面临一年的折磨,不管了,为了她,要与她考一所大学,咬咬牙,!

9底子差,考一本,谈何容易。为了她,豁出去了。”(百度“复读吧”网友记述

三,高考复读生复读过程中的社会支持

(一)复读过程中所需支持类型概述

佩尔曼(Perlman)的“整体需要说”(biopsychosocialwhole)认为,人类需要是

“过去-现在-将来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组合”(顾东辉,2005,第3页)。

表1:佩尔曼“整体需要说”示意图

生理

心理

社会

过去

A

D

G

现在

B

E

H

将来

C

F

I

因此,我们根据以上理论设计了“体力”、“心理”、“人际”、“学业”四个具体

指标,统计结果如下:

表2:“你在复读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测量结果

结果显示,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的需求类型是普遍的、真实的,其中,“学习”上的支

持需求最为迫切,心理次之。

(二)“复读过程社会支持网”量的研究

表3:在复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以下问题时你会怎样做(每类至少选一项,没有上限)

分类标签

生理

9

自己注意调节,不打疲劳战。

选项应答应答次数占总

代码次数次数的比例

14527.6%

所有应答该选项者

占总人数比例

30.0%

百度贴吧网友:《考不上就跳长江,玩命干谁都可以,我们差等生决不差》,2008年2月1日,网载:

/f?kz=318206670。

问题请求老师给与照顾。

期待家长给与理解。

不知道怎么处理,疲劳是无法回避也

无法解决的问题。

小计

自己放松调节,哭一场、玩一场或者

读读课外书、写点日记等等。

心理

向好友倾诉,获得他们的帮助。

问题

向所信任的老师倾诉,获得其指点。

向家人倾诉,期待他们的帮助。

22716.6%

3127.3%

47948.5%

163100%

18.0%

8.0%

52.7%

108.7%

65.3%

31.3%

8.7%

23.3%

128.6%

61.3%

6.7%

21.3%

14.0%

3.3%

106.6%

81.3%

42.7%

30%

8.7%

162.7%

5

19850.8%

24724.4%

3136.7%

43518.1%

小计193100%

自己调节,避免由于人际问题给学习

19257.5%

带来负面影响。

6.3%

请求老师出面调节,尽快解决问题。

210

请求朋友为自己出谋划策,更好地解

人际33220.0%

决问题。

问题

请求家长提供意见,帮助自己更好地

42113.1%

解决问题。

不处理,觉得复读的人际关系都是临

553.1%

时性的,没必要处理。

小计160100%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找资料,自

112250.0%

己寻求解决

学业

6426.2%

和同学讨论2

问题

4518.4%

向老师请教3

135.3%

向具有这方面能力的家人求助4

小计Null244100%

定量结果表明,四类需求中,除“生理问题”认可度较差外,其余三类问题中占众数的

选项构成了具有明确“自我支持”倾向的“复读过程支持网”。我们通过质的研究对此作进

一步的验证。

(三)“复读过程社会支持网”的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遵循的是与量的研究不同的思维范式,关注的不是客观的分类计量、因果假

设论证或统计推论,而是社会事实的建构过程和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经验和解释”

(陈向明,2000,第99页)。该部分将通过访谈对上一部分的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

1,这些问题是如何可能的——对四类主要问题存在性的简述

“复读”是重复性应试训练,“学业问题”是其首要的、本质的问题。“复读生”在学

习过程中既面临学习节奏本身带来的压力和疲劳,又存在由重复操作带来的厌倦,因此身心

两方面都产生问题。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跟班复读中的原先年级差异及专门复读学校里高中

背景差异都导致人际问题真实存在。

2,复读过程社会支持的实现

⑴生理问题的社会支持

访谈中全部受访者都承认体力是复读的一个影响因素,但绝大多数都不认为该因素应引

起重视。我们猜想,长期的中小学教育对个人的精神意志做了过分的渲染,忽视了“生理状

况”重要性,以生理状况不良为学业表现不优进行开脱是一种逃避行为,是学校教育的主流

价值观所不许的。

﹡“借口,其实就是意志品质的问题。只要有毅力,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访谈个案

11;对话19)

我们仅研究到了两例对该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同学。第一位同学采取的是“自我支持”策

略:

﹡“中午给自己一个打盹的时间,下午精神就比较好,效率也高,差不多下午才能学点

东西。我觉得没必要别人来帮忙,别人又不能帮你睡,还是自己解决,睡个午觉,稍微放松

一下。”(访谈个案6;对话18)

6

第二位被访者获得家庭支持,在这个个案中,家庭支持使复读生在应对“生理问题”尤

其是普遍的学习疲劳问题时获得了满足,有效地应对了来自学校的不合理要求,坚持了合理

的个体需要的取向:

﹡“我爸妈坚决不让我来上早读。复读是为了人生的长远考虑,不上早读是为了复读的

长远考虑,一个道理。”

“很感谢我爸妈,他们很开明,眼光很长远。因为我同学的父母都不可能这样做的,他

们恨不得小孩一天24个小时都在学习。”(访谈个案3;对话20、24)

⑵心理问题的社会支持

复读生的心理问题是显性的。复读班老师包括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都会在课堂上进行必要

的心理辅导,复读生在遇到焦虑、紧张等问题时主要通过看杂志、听音乐、写日记等方式来

自我缓压,体现出明显的“自我支持”倾向。

﹡“打球、洗澡、睡觉,最舒服。老师的话我不想听,都是老一套,听够了。”(访谈

个案7;对话20)

通常对复读生的心理问题研究都是问题类别取向,缺乏针对性,既有研究(何应林,2007)

也往往将高三学生及复读生的心理不作特别的区分。以“自卑心理、内疚心理、焦虑心理、

急躁心理、高原现象”的分类为例,后三者都不是复读生特有的。对于针对性研究角度的寻

找,我们从以下两个个案获得了启示:

个案一是有关“失恋”的心理问题,被访者处在高三那场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个案

二是有关“被害妄想”的问题,被访者没有安全感,时常感到教学楼要塌下来。这两者都处

于延续性的心理问题中,她们承认访谈中提及的心理问题是造成她们第一次高考失败的因素

之一。但是由于问题的特殊性,有关复读生的普及性心理辅导中往往无法涉及。从佩尔曼的

理论来审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校工作的实践,对于D板块的关注不够,没有从“破”

的角度进行心理支持,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E和F板块,对于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建构较

多,忽略了既有问题的解构,受访者表示,这些长久缠绕在心理的问题不能向父母老师或朋

友倾诉,怕得不到理解,复读生具有延续性的特殊心理问题在学校、家庭、朋辈甚至自我关

系中都寻求不到相应的支持。

⑶人际问题的社会支持

复读有三种方式,第一,插班,跟读应届高三班;第二,就读专门的复读学校;第三,

自己在家复读。前两者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复读形式(第一种随着07年复读禁令的出台有可

能逐渐消失)。这三者都存在着相应的人际问题,但第三类中的特殊性本研究不做处理。

这些需要支持的人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复读生与已经就读大学的同学之

间。11位被访者均表示自己与现读大学的同学保持着联系,联系方式包括写信、网上聊天、

手机短信等方式,国庆、元旦等节假日,还有不少大学生前来看望正在复读的同学。

﹡“我本来很欢迎他们来看我,也很感动。后来老师说了一些话,我就不太愿意和他们

联系了。老师说,大一的学生都很无聊,他们来看我们无非是寻求一种心理满足,我们要是

还陪着他们玩啊什么的,就等于是陪人家消遣,可陪不起!”(个案访谈4;对话34)

﹡“有时候我主动联系他们,他们也常常主动联系我,发点无聊的短信,或是向我汇报

他们在大学的进展。尤其听到我以前一个同学说,她加入了学校辩论队,还要出国比赛,我

觉得他们和我说这些,似乎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是好朋友,但现在不想有太多联系。”(个

案访谈6;对话33)

其次是复读生之间。民办复读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高中,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学生存

在融合上的障碍。

﹡“有点不习惯他们。首先是课堂气氛很差,老师提问,只有我一个人回答,很没意

思。……有些同学会用一些奇怪的莫名其妙的问题打断老师,害得我们还要陪她一起解决那

些不是问题的奇怪问题。”(访谈个案3;对话29)

﹡“无所谓,基本上感觉他们不存在,也没什么话说,他们一直埋头做作业。”(访谈

个案6;对话27)

这两类人际问题同时出现,使得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复读初期出现了人际上的真空状态—

—从原有的同学圈中暂时退出,新的同学圈没有能够及时融合。朋辈群体本身是社会支持的

重要来源,而它自身也成为一种问题需要寻求支持,这样的局面使一部分复读生复读过程的

7

社会支持网一度变得相当脆弱,老师、家长对此问题的存在亦没有起码的重视。但是对多数

受访者的访谈显示,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忍让、回避、度的把握等方式避免人际冲突,

最终加入新的同学圈。

⑷学业问题的社会支持

首先,学业问题的支持可以从复读方式的选择来考察。作为学制外的补习,复读不必然

是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出现。复读班(或复读学校)本身就是对复读过程的重要支持因素,其

师资、教学进度、学习氛围均是对复读过程的学业支持。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尽管存在着

跟班复读的现象,但是民办复读学校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得到复读生及其家长的青睐。专门

复读学校在整体进度安排上更有针对性地面向“复读”,比较符合复读生学业需求,访谈中

有这样的个案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角:

﹡“回去(原高中)了以后反而不适应,繁琐的事情很多,卫生检查、一日常规评比之

类的,乱七八糟的活动很多。作息安排得特别紧,在复读学校起码还有个周末的概念呢,在

那边连周末都没有,高三的时候我就已经受够了,根本没有能力用同样的节奏再过一年!”

(访谈个案3;对话35)

除了整体、普遍的支持外,复读学校对特殊学生的需求也能够给予必要的支持。

﹡“晚读的时候数学老师就专门辅导我,怕我上课吃不饱,在以前的学校就不可能,晚

读课的时间必须要读书,学校有人检查的,也没有哪个老师会专门来辅导你。有点开小灶的

感觉。”(访谈个案3;对话33)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学业支持更多地表现在遇到具体的学科问题怎样寻求解决。问卷

调查显示,受访者更倾向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访谈发现,民办复读学校师资配置方式、复

读过程“重复式”学习特性等因素是导致“自我支持”倾向的可能成因。

﹡“老师都是H中那边借来的,有时为了问一个问题要等一天,等到第二天有他的课才

行,结果他来了,我都已经不想问了。”(访谈个案6;对话26)

﹡“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主要还是靠自己领悟,老师不能代替你去领悟,这个感觉是

要自己慢慢做题做出来的,只能靠自己做。”(个案访谈5;对话22)

在这个问题上,朋辈群体支持由于主导高中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处于次要地位;家

庭支持则几乎完全退出。

⑸“自我支持”方式的扩展——百度“复读吧”的个案研究

寻求网络资源的支持难以通过传统的社会学概念来界定,我们将网络界定为一个资源

10库,其提取和利用可以被认为是“自我支持”策略的扩展。我们以百度“复读吧”

为例进

行实物研究,截至本研究2008年2月26日,自2007年9月1日发起的帖子共1622贴,广

告贴垃圾贴等共个747个,余下有效贴875个,其大致分类情况见下表:

表4:百度贴吧“复读吧”分类帖子一览

问题分类帖子数

(约)

生理

问题

心理

问题

睡眠

饮食

综合

自卑、复读生角色认同的困惑

恐惧、担心、焦虑的问题

6

3

14

114

《大话高中生睡眠》《我们到底应该几点睡觉》

《营养餐__献给奋斗不止的朋友们》

《战胜高考复习疲劳的办法》

《高考复读会受人的歧视吗?》

《害怕,复读带给我恐惧》

举例

百度“复读吧”网址:

/f?ct=&tn=&rn=&pn=&lm=&kw=%B8%B4%B6%C1&rs2=0&mylectvalue=1&word=%

B8%B4%B6%C1&tb=on

10

类倾诉自己的沮丧、郁闷

鼓舞士气、互相勉励

人际

问题

学业

问题

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与原高中同学之间的人际问

揭露虚假复读班广告、揭露状

况较差的复读学校警示后来

前人经验、教训分享

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学习方

法交流

具体学科问题的指导

招生政策解读、报考指南等

121

22

17

46

8

《冬天,窗子会哭……》

《我的低谷期,我该如何度过》

《复读生应有的精神——至死不渝》;《大家在这里

写下自己的复读宣言,去创造明年的奇迹》

《复读,怎样与身边的人相处》《我觉得复读容易寂

寞》《复读,从“心”开始》

《我是复读生,我没有朋友,我就要疯了》

《民进自强发布虚假广告》《在巨人复读班复读一年

的成绩》《北京市朝阳区金榜培训学校骗人实录》

《我从300多分的差生成长到重点大学——分享经

验》

《寒假到了,大家有没什么学习计划哈,交流交流》

《高考复读生学习方法策略谈》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文章100篇》

《2008年高校招生政策变化解读》

124

其他

合计

201

110

97

875

从上表看出,在网络资源的提取利用上,涉及“生理”、“心理”、“人际”、“学

业”这几大类的问题,而“学业问题”以过半数的481帖占首位,能够对量的研究结果(150

位受访者中,81.3%的人“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找资料,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做出

验证。

四,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网及其思考:一个比较的视角

(一)两张支持网及其区别

通过上述一步步的分析,我们看到复读生的社会支持网在时间推进中分为“复读决策支

持网”、“复读过程支持网”两种,这两张网有着鲜明的区别,前者针对“要不要复读”进

行决策,是“单一问题—多方支持”的;后者在具体的复读情境中产生了一些列需求,是“多

重问题—单方支持”的,前者的支持聚合和后者的支持发散形成了支持网“强”和“弱”的

鲜明对比。我们用箭头方向表示支持的流向,对两张网的结构做一个直观的示意。

图1:复读决策及复读过程的社会支持网

(二)讨论与反思

9

1,解构“决策支持网”:关注学制内的合理秩序

高校扩招以来,高考复读现象逐渐引起关注,近几年逐渐演变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对于高考复读的原因,人们努力寻求全面的解释,但是不能从宏观层面看到一张强大的“决

策支持网”的存在,也就始终不能认清问题的本质。要解决复读愈演愈烈带来的把“高考”

独木桥篡改为“考高”独木桥等一系列问题,关键是对“高考复读行为”进行拦截,人文地

解构这张强大的“决策支持网”。我们强调“人文地解构”是因为近年来,部分省份通过

高考方案改革阻断考生复读的退路,通过学科组合变化或是考试形式的变化促使一般学生复

读难度骤增,被迫放弃复读。这种行为是对“复读决策网”的恶性解构,剥夺了个体运用风

险机制应对高考风险的起码权利,不仅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过于频繁的改革

扰乱高中教学秩序,给整个教育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针对高考制度尤其是录取制度出现了一些小修小补,对于人文地解构“决策支

持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将北大清华列为零志愿、平行志愿等方

案的实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湖南省首创于2003年的平行志愿方案,在江苏05年第一次

应用该方案的录取统计中,“本一批次平行志愿投档后,未被投出的600分以上的考生仅

96人,比去年(2004年)减少了1155人”(谢静娴,2005),从08年开始,“平行志愿”

将在上海、北京进行推广。

除了“教育政策”外,对“文化价值观”、“家庭”、“朋辈群体”各支持要素都能

够做进一步的人文解构,由于篇幅所限和本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我们对“怎么样”的问题搁

置不议。

2,增进“过程支持网”:关注复读生群体的弱势状态

弱势群体相对于强势群体而存在,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对立群体来比衬,加上国内研究

或报道中并没有正式将高考复读生列为弱势群体,因此,我们用“弱势状态”来形容薄弱的

“过程支持网”带来的问题。

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曾对2000余名分数较高的高考复读生做的调查显示,

80%的学生复读后成绩都不能提高(邓兴军,2003)。笔者05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后发现,

身边大多数同学几乎维持在原有的水平。复读结果的不尽人意,不仅对考生个人及其家庭造

成很大的影响,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利的,对于

既有的复读生群体所处的弱势状态,需要社会客观地承认。

3,结论

当前对“决策支持网”的小修小改、恶意解构以及对“过程支持网”中复读生弱势状态

视而不见的社会态度,一方面导致复读行为不断发生,另一方面群体身份上的应届生、复读

生都处于被侵占的不满意状态。因此本研究认为,我们需要合理地人文地解构其决策支持网,

解构促成具有弱势状态复读生群体形成的要素,而对已经存在的复读生群体事实上的弱势状

态增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书目:

阮曾媛琪著、熊跃根译:《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

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顾东辉主编:《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华夏出版社。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网页:

10

邓兴军:《八成高分复读生成绩下跌,上清华北大不足10%》,搜狐教育网,2003年7月3

(原载《北京青年报》)

日,/00/86/。

何应林:《高三复读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中国校园商务无忧网,2007年3月15日,

/?id=461&cid=38

谢静娴:《2005年江苏高招得失盘点》,2005年8月22日,tom网新闻中心,

/1002/。(原载《现代快报》)

邬焕庆:《“高分复读”现象调查“高考”变成了“考高”》,人民网教育观察,2005年7月

21日,/edu/2005-07/21/content_

新浪网:《北大自主招生对复读生敞开大门》,新浪网国内新闻,2007年12月11日,

(原载《四川新闻网-成

/c/2007-12-11/

都日报》)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22:5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09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