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怪录》看唐人小说中的桃源情结
摘要:陶渊明所创立的桃花源意象深深地刻在文人们的心灵
中,唐代小说家按照自己的思维来感受桃花源,改造桃花源,赋予
桃源情结时代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玄怪录》;桃源情结;文化蕴涵
中图分类号:i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6-0006-01
一
对桃花源的描写在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列
子·黄帝篇》中的“华胥国”、老子“小国寡民”的农耕生活。
但是这种理想化的生活是无处觅得的,桃源化的情结注定是奢侈
的,只能长长久久的贮于心间。
《玄怪录》是一部唐代传奇小说集,牛僧孺撰,对后世影响较
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选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者,
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玄怪录》。”《玄怪录》里有一篇《古元
之》,有力的证明了这种情节在唐人小说中的影响,也有助于探究
其深藏的文化意蕴。
二
《桃花源记》和《古元之》在叙事方式、创作背景上有诸多异
同。
关于《桃花源记》的叙事方式的研究并不多,有研究者认为《记》
以讲故事的口气进行叙述,笔法类于现代写实小说,是理想和现实
相融合的虚构创作。但是《古元之》则不同与此。《古元之》开篇
即言元之“因饮酒而卒”“因命斫棺,开已却生矣”。而整个故事都
是在“死而复生”的背景下生成的,细讲死后所经之事,所见之人。
相对于武陵渔人的经历,元之的追述具有几分诡异、神秘,颇有魔
幻小说的色彩。
从创作背景来看,陶渊明所居的时代是屡遭战乱的年代,避乱
的人们“道路相属”。因而《桃花源记》虽然是陶渊明幻想的虚构
的人间天堂,但这种艺术构想依然来自社会现实的启发。无独有偶,
牛僧孺其时,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发展,社会动乱不安。各派
政治集团的斗争异常激烈,“牛李党争”的牛派对现实的不合心意
在笔端以对立面的方式呈献给后人,即和神国的构想与流传。
三
《古元之》描绘了一个名曰“和神国”的社会景象,相比较于
桃花林旁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化气息而言和神国多了
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家色彩。这种仙化了的桃花源有其特定的文
化意蕴。
(一)向往自然——山水构筑桃源天地
对环境的无能为力的依赖必然导致对生存状态的不折手段的改
造,目标不及就只能在精神世界里美化,这种做梦都想要得到的渴
望成为桃源情结形成的动力。
《玄怪录》就诞生在盛世的面纱即将落幕,末世的消运已然来
临。安史之乱后,中国北方经济区受到极大的破坏,唐代国力日见
衰微。
和神国的环境无比陶渊明的山谷农家更完美。人们相偕出游,
畅然于山水之中。观赏青山绿水产生的欣然快感是牛僧孺及世人从
现实到精神境界不断寻找、追求宁静和谐的桃花源的不穷动力。
(二)宗教崇拜——升仙成佛的福山洞地
只是,在和神国里男女老少皆“人得足食,不假耕种”。只见房
舍华丽不见袅袅炊烟,只闻浅吟高歌不闻鸡犬相鸣,似乎和神国里
住的不是人而是仙。人是仙人,国是仙界,作者已然把游仙色调着
于桃花源,把游仙故事融入桃花源。
文人们对福山洞地的向往渐渐转向对现实中深山的追寻。因此,
游仙诗。仙乡小说不断涌向于世人。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源已然成为仙乡的符号,后世文人作了很多桃源诗。
唐朝政治开明,培育了唐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关注自我发展
指向,渴求长存,永享福乐。道家修行之所的清幽寂静,修道者精
神境界的超拔绝尘和道教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理论,道家宣扬的
仙境让桃花源的呈现更为迫切也更为流行。桃花源已经成为唐人心
目中可以满足尘世愿望的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演化为宗教崇拜的
圣地。这一现象对于唐人桃花源情结的根深蒂固起到巩固作用。
(三)诗意栖居——逃避政治的理想世界
牛僧孺设想的政治体制像极了黄农时代,亦如理论上的共产主
义社会。虽有君王百官,君王不知道自己是君王、百官不知道自己
是官员的无政府时代,却又一切井井有条、社会和谐。
不过,正是牛僧孺这种极端的完美的政治设想突显了他在现实
政治生涯的不如意不满意,回过心思来创作了这样一个政治理想
国。
这种希望不仅是奢侈的,甚至是不可实现的,因而也就决定追
寻桃花源的结局只能是没有结局,是不可为的,是达不到的。然而
这种希望化成情结又是不可消弭的反而千年来以情结的形式存在
于文人士子的心中,潜在地影响着后世文人的艺术格调与修养,而
形成一种桃源文化,深深地融入中国整体文化中。
参考文献:
[1]历代笔记小说大观2: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07:4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03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