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至极 归于平淡——王明明谈周思聪的艺术人生

更新时间:2022-10-28 18:07:0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8日发
(作者:母亲节收到女儿红包怎么表达 )

灿烂至极归于平淡 

王明明谈周思聪的艺术人生 

◇时间:2009年1C 20日 

◇地点:北京画院会议室 

◇采访人:吴洪亮马明宸 

马明宸(以下简称为马):王院长,您好l 

今年是我国著名画家周思聪先生诞辰7O周 

年,作为周思聪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北京画院 

正在组织筹办周思聪先生的画展,编辑出版 

画集。由于周思聪艺术的学术研究活动需要, 

我们对您做这次关于周思聪艺术与人生的访 

谈活动,因为与先生有着师生、同事以及朋 

友等多方面的渊源关系,您对于周思聪先生 

的艺术人生肯定有更深刻的解读,对于周思 

聪艺术现象也肯定有不同凡响的见解。同时, 

您又是这一系列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所以我 

们首先想请您谈一谈簧划这次展览的缘起和 

基本定位是什么? 

吴洪亮(以下简称为吴):包括我们这次 

活动跟以往的纪念活动有什么不同?我们的 

切入点是什么9 

王明明(以下简称为王):今年是周思聪 

老师诞辰7O周年,她是1939年出生,1996年 

去世的,去世离现在已经13年了.时间过得 

非常快。今年北京画院要举办这个展览,第一 

个原因是基于有很多周思聪先生的老同学、老 

朋友们一直在呼吁,说今年是周思聪诞辰7O 

周年,对于北京圃院有什么活动表示厂极大的 

关注。因为周恩聪和卢沉的大型展览将安排在 

明年举行,所以我想利用今年这个机会能够做 

一个中小型的特色展览。 

从这个展览的策划角度采讲,要与原来办 

过的周思聪的展览有所不同,从展览的策划, 

展品的征集上应该有全新的特点。有感丁当今 

的美术创作状况,比如说今年的国家重大历史 

题材创作怍品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然,展览 

中有很多是精品力作,社会反响很好,这是我们 

这一代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艺术语 

言去表现国家重大J力史题材的或功典型。但是 

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在这几年的创作过程 

中,我感觉到我们在主题刨怍卜的缺失,这些 

缺失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向周思聪这样的前辈 

艺术家f]fit]作经验的学习,他们的经验足很需 

要总结的。这些经验包括她在土题构思、立意、 

收集素材、创作的过程等等这些方面。基于这些 

原因,昕以我想通过这次画院策划的展览,通 

过周思聪在“文革”及2O世 ̄280年,弋的一些刨 

作,与她所收集素材——素描、速写作品进行 

对照,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一个周思聪的展览, 

让大家来了解周思聪作为一位人物画家,一位 

创作出很多经典艺术的中国画家的创作过程, 

从中来探索她在创作巾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希望对当前的美术创作、美术发展提供借鉴。 

从这次展览作品的来源来讲,囊括了北京画 

院收藏的周思聪的作品,周思聪家属收藏的作 

品,还自一位收藏家李志远先生提供的画稿、速 

写。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整理、对照、 

研究、编辑并出版画册,这样就能够比较完整地 

梳理出周思聪在那个时期的创作状况。 

马:周思聪在这个时期剑怍的作品大多 

是主题性创作,这个展览应该对我们今天的主 

题性刨作有很太的启发性,包括今天的画家 

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思聪当时的创作过程,怎 

么收集素材、怎么构思,一直到最后形成作品。 

通过观摩400多张画稿,我们能够体会到周 

思聪先生当年对待主题性创作、对待艺术的 

虔诚态度。每一个主题性创作都是在有了初 

步的想法以后,就会到实地去写生,牧集刨 

作素材。比如I 978年到河北邢台收集 人民 

和总理 的素材,]980年到吉林辽源煤矿搜 

集 矿工图 素材,可以说,她的每一幅作 

品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我们了解到,您当 

时曾经亲随经历了一些实地收集素材的活动, 

您能谈一谈当时的细节吗? 

王:我是从1972年开始跟随周思聪老师 

学习的,当时我是工厂的业余作者,见到她在 

美术馆展出的作品 穿新鞋跳新舞 之后 我 

就一直跟着她与卢沉老师学习。我感觉周老师 

平时很注重对牛活的观察,对普通人的热爱和 

关注,她完全是以一种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生 

活,从生活中发掘一些她有感而发的构思。比 

如她在1972年创作的《穿新鞋跳新舞》,到后 

来的 山区新路》、 长白青松》,之后又画了 

一批矿工的生活速写,矿工的写生、农民的写 

生,我都跟着她与卢沉先生一起参与了c通过 

这些活动,我感觉周思聪先生是通过写生去了 

解她所不了解的、又想去表现的题材。比如说 

京西煤 她就跑了很多次,在这之后,她产 

生了很多表现矿工题材的作品。还有《山区新 

路 这幅作品,她在画面中描绘两个小孩给修 

路工人送水的场景,特别生动地反映出她所观 

察到的、所发掘出的新意。这些是她自己通过 

对生活的 察后升华的立意构思。这一点我觉 

得从 长自青松 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在这 

幅作品的后面育很感人的故事。 

马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原型故事存在? 

王:对。这个故事是潘 兹的女儿在东北 

因为救火牺牲,通过这件事引发了周思聪创作 

《长白青松》的想法和构思,这幅作品在当时 

影响很大。她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是有情节的, 

画面很生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今天 

来看,7O年代初,她从干校刚回来的时候,我们 

经常一起去大车店。因为在北京周边赶车人住 

的旅店里全是拉马车的车夫,我们经常到那里 

去写生。里面都是大通铺的炕,一进去,好多歇 

脚的人就一个一个地到我们跟前为我们做模 

特。从那个时候起,她画了很多幼儿园的写生、 

工人的写生,还到机械厂去写生,后来又去京西 

物的服装并不重要,她要表现的是深层次的东 

西。从她一步步的写生活动去研究的话,对一 

位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把握来说,很多创作的 

源泉和灵感是源于生活当中的。因为当时的艺 

看来,我们仍觉得很亲切。另外从写生的角度 

去看,她的很多创作中的原型也是从实际生活 

中发掘出来的,比如她画了很多小孩,当时她 

的儿子卢悦很小,其实很多小孩的原型都是她 

的儿子,包括幼儿园的生活,她经常去幼儿园 

术家只有靠自己的眼和手中的笔去把握形象。 

马:周思聪在1 980年左右创作的这批人 

物小品与以前的重大题材绘画相比.可以说 

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但我看这些作品大部 煤矿写生,其实从煤矿写生,她萌发了一些对后 

来创作的冲动。到了8O年代的时候,她去了彝族 

地区,后来我们又一起去了西北,再后来她又去 

了辽西、福建,画了那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画。 

画速写,才有了 山区新路》这样的作品。 

分都是出版机构或者是个人向她约的画,是 

应酬之作,所以我看她后来也没有把这种风 马:这幅作品里有小孩给工人送水这样 

的细节,其实很生动,很有感情,这应该都 

是源于她的写生,可能跟同时期政治性比较 

强的画家相比,周思聪的作品更有自己的想 

法和感情在里面,这些特色的形成与她对生 

活的观察、写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王:我们也是从“文革”过来的,其实有很 

多艺术家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有些艺术家关注 

当时的政治,通过一些对政治运动的感受来产 

格延续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王:周老师的人物画小品流传有两部分, 

马:周思聪在1 978年到1 980年之间画 

了很多像《绿天》、《汲水》、《读书》这样的 

人物小品,都是她在福建这段时期创作的吗? 

王:对。其实在她看来,作品中少数民族人 

是海外回流作品;二是送人作品。她和卢老 

师后来都认为这批作品并不代表她的水准。 

为什么呢?首先可以从这批作品创作的起因谈 

生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些作品带有政治性。其 

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政治压力是现在 

不能过多去指责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在当时的 

政治高压下选择的。但是周思聪一直在关注普 

通人的生活,她的那种情感,那种自发的对普 

通人的情感在创作中明确地反映出来。包括对 

周总理的描绘,周思聪老师对周总理的情感跟 

当时所有人是一样的,她创作出那幅周总理在 

地震灾区慰问的《人民和总理》不是偶然的。 

第一是源于她对周总理的情感和周总理对周老 

师人生的影响;第二,邢台大地震对周思聪的 

震撼和她自己人文情怀的触动,才使她产生创 

作这幅作品的冲动。另外,她又花了很长时间 

去邢台体验生活,了解生活,回来才开始进行创 

作。从周思聪的艺术道路来说,这是她创作的 

旺盛时期所创作出的作品,表明她一直在关注 

普通人的生活。而且她也一直在说喜欢平凡的 

人,喜欢静谧的大自然。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 

才产生出这些影响后人的作品。 

马: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情感,她才刻 

意地去体验生活.去写生;正是因为对普通 

老百姓有这种情感,她才去细心观察。到了 

1 982年,她把自己的视野转向了更为边缘的 

人群。1 978年,有几位彝族人到了北京画院, 

周思聪和画院的几位画家画了这些彝族人的 

肖像,可能以此为契机,才使周思聪在1 981 

年深入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写生。这段时期 

的一些契机和细节,您可能更为了解,能不 

能谈一谈? 

王:这一时期,我倒没有跟着去,纪清远等 

几位画家跟着去了。不过从周思聪写生的道路 

起。从我开始认识她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向她 

求画,当时她画的很多都是表现小孩的题材。 

后来改革开放刚开始,l978年的时候,咱们国 

家跟国外的交流多了一点,当时的外贸需要一 

些中国画,周老师就开始画一些少数民族人物 

我们要把这些作品收录进去。 有这样的实践过程,没有这些大量的水墨画支 

撑,她不可能达到娴熟的程度。其实我也画了一 

马:这些作品也是周思聪艺术风格变化 

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王:后来我开句玩笑说:“卢老师,这些作 

品也都是您自己的孩子,您怎么能够不把这些 

作品放进画册里呢?” 

大批这样的作品,现在看来并不好,但它们恰恰 

是我艺术创作中必经的历程。如果没有当时画的 

那么大批作品的实践,哪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题材的作品,她的作品也开始到香港地区及新 

加坡、日本展出,这些地方要买画的人很多。也 

是出于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需要大 

周思聪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到了北京画院, 

画院给了她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这里,她跟 

老画家接触,认识传统笔墨的精髓,后来在创 

马: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很多是这些作品,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周思聪的主流代表性 

风格。 

王:这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市场 

家来这样画。周老师画的这批作品,我认为对 

她后期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 

是周老师的这批作品进入市场,并不是她的创 

作中又吸收了黄胄先生的一些元素。她表现得 

更加生动,更有灵气,又符合自己的性格,所以 

的认识。我打个比方,2O世纪8O年代,她作品卖 

得最好的时期,国外画商一次就订购几十张, 

这批订单刚画完,下一个订单就又来了口当时香 

港要给她办个展,她去问叶浅予先生。叶先生 

怎么回答呢?叶先生说:“思聪啊,香港是一个 

文化的沙漠,你不要去。”周老师回来就跟我说 

叶先生不同意她去。我就跟周老师说:“周老 

师,您挣7O多块钱,叶先生挣400多块钱,您的 

才产生了像少数民族系列的作品。再下一步的 

转变,周思聪去彝族地区、去福建,包括后来去 

西北、辽西,实际上这段时间是她艺术风格和 

作,这些都是商品画。我认为这批画是她用心 

去画的,所以有很多人现在部非常喜欢这个时 

期的作品,爱不释手,就是因为她当时没有把 

这些作品当成应酬去完成,不是为了金钱去画 

的。她的这批作品现在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 

艺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转变期。 

马:我看到一幅周思聪的作品,画面上 

有您写的题跋,上面提到大凉山写生包括辽 

西写生是周思聪艺术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转折 

点,与她在I 980年以前画的那些人物小品形 

成特别大的反差,用很涩的笔墨,而且人物 

变形的程度也比原来更重了,对这种艺术现 

象,您是怎么理解的? 

王:这是她艺术观的一个转变,大量写生 

活动的积累和对不同民族底层的认识。此外, 

也有不少非常感人的作品。实际上我觉得这是 

很正常的,一个艺术家让他的作品走向市场, 

其实并不是降低其本身的身份,走向市场实际 

上是一个很好的流通,也可以借此来证明自己 

家庭负担这么重,需要这些钱。”其实她在“文 

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每个月都向画院借 

钱。我说:“您挣那么少的钱,干吗不去啊?”可 的艺术价值。可是那个时期,他们夫妇俩觉得 

真诚的艺术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周老师去 

世以后,卢老师也没有把这批作品收录到画册 

里。我跟他谈过几次,我说这些作品都有你们 

的心血在里面,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创作过程, 

是她后来还是没有去。从对市场开放的角度来 

看,她是老一辈艺术家的观念,就是觉得作品 

进入市场、卖画这些事情是搁不到台面上的。 

可是我在想,没有这样一批作品作为支撑,没 

还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她在1980年陪刘迅去 

日本,见到了丸木位里先生和赤松俊子女士, 

周思聪读书图35×59cm纸本没色1986年 

㈣ 

看到了Ⅸ原爆图》,这对于她的人生启迪是非 

常大的,从日本回来之后就产生了画 矿工图》 

的想法,所以就去了辽西。现在看《矿工图》系 

列,就会发现里面有《原爆图》的影响,所以在 

的东西跟她内在的艺术家的感受与女人本身的 

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 像《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实际上就是在画她自己。从周思聪的艺术 

历程,结合她的人生体验,可以看出她实际上 

是在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所以这种苦涩是一 

格调上偏素雅,不像I 985年到1 985年之间 

创作的作品那么沉重 像《收获》、“秋收》 

就融入了更多情调性的东西在里面,这应该 

是到她画墨荷系列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风格。 

 I990年以后,周思聪画的人物就少了,画得 

更多的作品就是墨荷,她的墨荷系列跟传统 

中国画有特别大的反差,用笔、线条都不一样, 

更追求一些肌理。我们怎么理解她这种风格 

的变化呢? 

研究她艺术风格转变的时候,要看到这幅作品 

对她的影响,这幅作品的震撼力使周思聪萌 

发了要画一组这样的作品的想法,以便把抗战 

般艺术家没办法表现出来的苍凉。 

吴: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很轻松,实际上 

很沉重。 时期矿工的悲惨遭遇表现出来。所以从第一幅 

离乡背井》那种比较写实的风格演变成后来 马:从周思聪的早期作品开始,她就重 

有点变形的《工道乐土 。在几年的创作中,她 

的风格是不统一的,风格在逐渐转变。去大凉 

山、西北,那边的生活对她感情上的冲击,她才 

自然不自然地产生了风格上转变的要求。另外 

对于变形,她在画院画了很多人体写生,用的是 

很小的毛边纸,有时候还用圆珠笔画。实际上, 

她的人体写生是在练形,而不足按照美院的教 

学传统去把握明暗关系,那个时候,她已经丌 

始用这种小的速写去寻求一种变形了。她从习 

作、从体验生活开始,她的主题性刨作的构思 

就开始酝酿 已经在做前期的准备 

马:包括K矿工图》里面的一些稿子, 

变形的味道已经开始出现了,已经开始有这 

种倾向了。包括大凉山彝族这批作品跟前期 

的人物小品相比,我感觉她不是在追求一种 

视觉上的美,比如作品 边城小镇 、 卖酒 

器的女人》中,画面中女人的面部跟当时很 

多画家笔下那些人物充满喜悦表情相比,她 

笔下的人物有种很沧桑的人生感悟,不是在 

追求视觉姜,而是在追求对真实生活的感悟。 

王:我们一直在说“画如其 ’,周思聪几 

个艺术时期风格的转变跟她个人人牛的转变有 

很大的关系。80年代初,她画了很多少数民族 

少女,面得非常阳光,改革开放后的心情是很愉 

悦的。可是剑了1983年,她查出来得J,类』x【湿以 

后,她的生活和艺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马:周思聪画这些少数民族题材与她个 

人的感受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吗? 

王:那个时候,她的老婆婆还在,家里所 

有的生活都是她在打理,洗衣服做饭,照顾老 

人,还有两个孩子。周老师在艺术上义有很高 

的追求,所以在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都是很大 

的。包括她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样多重的压力, 

我感觉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难承受的。可是 

她在艺术上还产生了那么好的作品,最后导致 

她在身体上出现这种病态。 

周思聪整个艺术历程的转变是与她思想 

的转变,对事物看法的转变相关的,她所关注 

的点跟过土是不一样的,她关注了^、们的生存、 

过去的苦难、大凉山普通人的劳作,这些外在 

视这些真实的感受。不管外面的大环境怎么 

样,她都重视自己的真实感受。 

王:所以她画到彝族系列的时候,从写实 

的层面慢慢地走到了变形。 

马:1 985年,她已经当选为全国美协副 

主席了,但是全家四口人还挤在一套4O多平 

米的房子里面,家里也没有电话 生活仍然不 

宽裕,而且还很艰辛。从这个角度来说她的作 

品,就是《曹雪芹先生荒郊著书图》,我觉得 

她把自己的沧桑体验和感受融到了作品里面。 

王:因为周老师画_占.一『弋题材很少,可能也 

就几幅。 

马:我就看到两幅,一幅辛弃疾词意, 

另一幅就是《曹雪芹先生荒郊著书图*。她 

很少涉足古代题材,可能因为她是在现实主 

义思潮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所以更关注现 

实。她把自己的艺术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1 965年之后,类风湿很严重之后,她的艺术 

探索的脚步也没有停止。后来这些情况,有 

些资料里谈得都比较简略,您能不能谈一下? 

王:周思聪患病以后实际上是非常痛苦 

的,脚会变形,手也变形。那个时期,她的画风 

慢慢地从过去的写实、具象变成了更简约、简 

练,强调人物的精神状态,画面越来越单纯。这 

实际上跟她对人生的体验和精神上对于人生和 

艺术的态受的升华有很大关系。 

因为家里的条件 不好,一直都是很拮据 

的。她不注重作品的出售,但很需要用钱去改 

变—下生活条件。她没有抓住艺术市场这种时 

机,所以她一直住在阴暗的小房间里。实际上, 

她有很大的愿望就是住在一 朝阳的房间里。 

后来中央美术学院给了她一间小房子,算是见 

得着阳光的房子了c在这段时l、日J里,1天I为身体状 

况,手的变形和腿的疼痛不允许她画那么大的 

作品,所以她【卫『了很多册页,还有一些四尺以 

内的作品。到9O午代初的时候,周思聪的手已 

经变形到拿不住笔了,她就画了一些墨荷。当时 

她在新加坡举办了,个人画展,也借此画了一批比 

较完整的墨荷和人物。 

马:1 985年以后的这些彝族人物小品, 

王:周思聪先生活: ̄U57岁,最后这个时期的 

作品完全是她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从不埋解自 

己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去抗争、 艮命运怍斗 

争,到后来她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最后她 

完全想开了,她跟我说:“明明,我想开r'一切 

都随缘了。”从周思聪的精神层面来讲,我一直 

在想她为仆么能到达我们现在人无法超越的 

境地?首先就在于本身精神的升华。就像佛学 

中“渐修”与“顿悟”的过程,实际上她并不信 

佛教,对佛教认识并不是很深,但我觉得她的 

追求和达到的境界足一致的,完全是精裤的一 

种境界。她用这样的办法来表现她对人牛的体 

验,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在看这批墨荷 

的时候,一直在理解她最后的精神状态怎么能 

够达到这么纯净?如果她没有经历这种苦难, 

从想不通到无奈到最后完全相通,对她产生了 

一种精神升华。 

从这方面理解的话,我们就要思考周思聪 

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第一点,她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 

运连在一起,实际上她所寄托的情感是看到 

的、关沣的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她的为人处事 

也是这样,她对当官的人可以不屑一顾,对于 

个普通的人,对司机、厨师这样的普通人感 

觉很亲切,她具有一位艺术家最根本的气质, 

从她生话经历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这次展览 

中的速写,简简单单勾勒几笔,从幼儿园儿童 

到一个工人、一个农民,到她所关注的每一个 

人。实际上,她在体验这种生活、这种生命,与 

自己的经历进行结合,这是我们从精神方面去 

追求。我们在评沦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往往不 

从他的经历、他的体验去分析,我们只看画面 

的东西,这其实对我们的启示并不大,因为每个 

人部有自己的风格,我们要研究他为什么会产 

生这样的艺术?什么样的突变会使自己产生精 

神升华? 

第二点,她的人生经历产生出她这样的 

艺术。周思聪作为一个女人,所承担的负担比 

一般男人要多。她要承担家庭、孩子、老人,顾 

及方方面面的东西,同时还要自己画画。当时 

她非常有名气,名气对她的精神压力也是很大 

的,她很在乎别人说什么。她也承担了社会上其 

而不仅仅是技法层面。周思聪画 矿工图》的 

时候,已经不去谈那 技法的问题了,而是去 

题。我们总结艺术家成功的因素和价值,我们 

要从她的精神层面、关注的视角、对技法的把 

握这些方面去考虑。策划这个展览着眼点是速 

写和创作的比较,那个时代照相机不像现在 

这样普及,我们的艺术家因为没有更先进的设 

它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她的艺术也慢慢产 

生了影响,对她的身 ̄-g产生了影响。 

第三点,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位女画家,她 

解决一些真正的问题——中国画的革新。存西 

北写生的时候,她就谈到了“反传统”,卢老师 

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还是1983年,那是在 

所关注的细微的东西是别人没法相比的。她和 

卢老师同时画写生,我在后面看,周老师画的 

李小山之前,大家郁很惊讶,他们谈这个问题 

是对中国画革新问题的一种思考,而不是去革 

中国画的命。 

周思聪是在理解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谈这 

备,才会产生出很多这种心灵与自然的对撞。我 

们现在有了这种先进的设备以后,这种对撞反 

而渐渐丢失了、淡化了.这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 

和耶一代艺术家的区别,也是周思聪产生那么 

是生动、传冲,卢老师画的是结实、严谨,他们 

的风格完全不同。比如说她画的女人的味道跟 

别人完全不一样,女人的细腻、细微是别人完 

全无法观察到的。我觉得她作为一位女I旦『家, 

她本身的特性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对于社会的责任感,艺术家的责任感, 

在艺术生涯一开始就非常强。从“文革”前的 

《包身工 到后来的《人民和总理 ,再到 矿 

工图 ,包括晚年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物小 

品。她自觉地在反映人民的生活,反映自己的 

感受。当时没有人逼着她,而且她的性格是越 

逼着她她越不会做,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人。 

生活打动了她,生活在底层的这些人打动了她, 

她才会去创作,她是有感而发的,是从心里而 

去休会的。如果说用一句话总结周思聪的话, 

可以说她是用生命谱写艺术篇章的人。她完全 

把自己的生命、人生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了。 

我从她所有走过的路总结,她是用生命、 

汗和血来创作的,所以她才会创作出别人无 

法复制、别人无法理解的艺术。我们来看她的 

艺术生涯中几个不同的高潮,《人民和总理 、 

“矿工图 系列、彝族系列、倚花系列,真是 

“灿烂之极,归于平淡”。她归于自己从社会的 

繁杂不平静、抗争、无奈到最后这种人彻犬晤, 

归于平静地而对疾病的折磨、面对死亡,最后 

产生出这种平淡的艺术。有几个朋友跟我说剧 

思聪最精彩的作品就是这批倚花,为什么这批 

怍品最精彩?原因就归于她晚年这种思想的升 

华、精神境界。像弘一法师,那么有本事的一个 

人,皈依佛门去修炼,最后走的时候一贫如洗。 

我去看过两次他的遗物,非常感动。弘一法师 

荣华富贵都见过了,最后他追求的就足一种境 

界,周老师也在有意无意间走到了这种境界 

吴:周思聪画这批作品已经把一些东西 

抛弃了。 

王:对,不自觉地把一些东西丢掉了。有时 

候,我们成心地、故意地扔掉一些东西是人为 

的,不自然的。我们理解周思聪还有非常重要 

的一点,她每个时期风格的转变都处于自觉和 

不自觉,有意无意之巾,她的转变足很自然的, 

无法用机械的办法给她抽掉某个因素,去分析 

她的转变。我们要研究这些火的规律是什么, 

砦问题的。1978年,我到北京画院以后,经常去 

画院资料室,当时看到很多传统的书里面,借 

书的单子上没有几个人,都是写着“周思聪”的 

名字,她从1963年到画院以后一直到“文革”的 

这段时间,看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在画院的 

画家中是很少见的。 

马:这在我看过的资料里面很少涉及到, 

很多入都说到周思聪是学院式的。接受正规 

的学院教育,不知道她所接受的传统的影响 

是从哪儿来的? 

王:正是因为北京画院才有了周思聪。如 

果在中央美院,她的重点可能是教学,而不会 

产生这么多的创作,因为有很多观念在影响 

她。我觉得周思聪有个特点是她善于吸收 她 

把握传统的精髓,她与面院里传统派的老画家 

对话,看他们画画,看传统绘画的资料,这对她 

都是一种滋养。一位中国画家之所以能成功, 

几个关键的因素是绝对不会少的。她善于吸收 

各家的长处,其中也包括卢沉对她的帮助,卢 

沉的观点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她。另外,卢沉对 

周思聪是非常尊重的,有些创作都足主动地让 

给她。kL?u没进入市场的时候,有人找他们夫 

妇俩画一张应酬画,卢老师都推说不画,实际 

上周老师一直走在实践的第一线上。上世纪80 

年代的时候,周思聪白一段时间跟卢老师一起 

在中央美院教课,她提出要调离北京面院到中 

央美院去,觉得在美院教课很好。当时画院的 

领导没有同意,最后她也没有坚持,可能也有身 

体的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当时学院的那种气 

氛,促使她想去那边工作。晚年的时候,周思聪 

身为政协委员经常要开会,所以后来辞掉了这 

些职务,慢慢地把这些干扰她或者她认为没有 

必要的东西都舍弃 

马:在 人民和总理》获奖之后,周思 

聪与马文蔚写了1 O0多封信,马文蔚当时是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采访过周思聪, 

后来他们书信来往,一直到周思聪逝世,现 

在这些信已经集结出版了。 

王:这些资料我没有全读过,从这些资料 

里可以了解周思聪的另一面,她所想的一些问 

感人艺术的原因。他们没有照相机,很少有模 

特,周恩聪几乎不雇模特,所以她在平时才会 

注重速写。很多早期人物的动态都是她自己创 

造 来的,比如Ⅸ山区新路》中送水的孩子,手 

往上一端,脚往上一翘,这种动作是模特做不 

出来的,这是心灵的东西。Ⅸ长白青松》中树立 

的几个人是很到位的,我们现在拍照片再画出 

来完全不是这种感觉。周思聪自己想出来的 情 

节和动作,后面几个低年级学生好奇地在外面 

看,这种情节她也吸收了一些苏联绘画的因素, 

用了很多的办法,所以感觉非常生动,又是那 

时代的人,又不是画家摆模特摆出来的。 

吴:所以您当时用T一个词来形容很准 

确——“导演”,而且她的速写一张张翻下来, 

更像一位导演的笔记、前期的策划。 

王:周思聪交际上是导演加演员。演戏,每 

个人的天赋不一样,她自己在导演和演出,演出 

的时候把自己的个性也部画出来了。我们现在 

很多创作是出自课堂——课堂作业、课堂写生, 

最后是拍照、摆模特,才画出张创作。但是那种 

感人的生动,在刨作中的不可确定性和当时的 

情绪,我们往往忽略 我们现在的刨作过多地 

强调了= 然,却忽视了偶然,忽视了艺术家的激 

情与感悟、中国水墨的不确定性,很多可以升华 

的境界。我们把很多东西都变成了科学和完全 

掌握的东西,这就不对_r.艺术木身有,艮多因素 

是不能确定的。 

马:艺术就是在捕捉 下确定性,捕捉情 

感层面的东西,这才能叫“艺术”,把艺术'3- 

成一种机械的技法操怍是会大打折扣的。我 

在读马文蔚和周思聪的通信的时候,也了解 

一些周思聪生活方面的情况。比如在 人民 

和总理》获奖之后,很多媒体要采访周老师, 

都被她谢绝了,在当选美协副主席之后也是 

这样。她在很多荣誉面前都保持一种平淡、 

平易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艺术家的人格中 

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从生活层面讲,周老师夫妇俩是一种 

纯文人的心态,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他们看 

得非常淡。自己的生活条件完全可以改变得更 

好,使自己身心愉悦、身体健康,从而可以走得 求灿烂、辉煌,但是往往最能长久的却是平淡。 

是一些技法表面的东西,传统的积淀还在里 

更远,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这就是一个人的 周思聪看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平淡和自己内心 

面。她在有意无意中达到了佛家、儒家的一种 

局限。当时我力争去说服她,让他们买房,给他 的追求,最后归于此。也许有人认为这些作品 

高境界。 

们找了很多的机会,可是他们都不去把握,身为 很容易画,实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没有坚实的 

周老师作为个案来说很值得我们研究。对 

个学生来说,也感到很遗憾。 造型基础和成熟的技法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 

于她早期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品,周老师和卢老 

吴:我们现在见到的这批人物小品也是 

的。 师并不认可,认为只是应酬画。我认为如果不承 

今天一般普通观众能看到周思聪作品的唯一 

马:今天的访谈让我了解了很多资料以 认这批作品,就割裂了周思聪艺术风格的延续 

途径了,因为这批作品,大家对周思聪有了 外的信息,关键在于您与周思聪先生有过深 

性。把这些作品和彝族人物进行对比,就可以 

初步的认识,否则“周思聪”这个名字很可 切的交往和真实的认识。 研究、探索她艺术风格的变化。如果没有这批 

能也像其他2O世纪美术大家一样慢慢消失掉 吴:特别是您对晚年墨荷作品的解读,很 

作品,耶彝族人物的根源在哪儿?我们不把周老 

了,周思聪之所以在今天不像李斛、庞薰莱 

多人对这批作品是不了解的,只是觉得这批作 

师这段时间的创作经历说出来,若干年当我们 

如此重要的艺术家却被人们忘却了.在某种 品很好,但是不知道周思聪为什么会这么画。 

部不在的时候,这件事就更说不清了。要把我 

层面上也要感谢这样的作品流通。 王:对。因为很多人部解释说周思聪晚年 

们这代人的认识表达出来,才能与后世人的认 

王:现在是商品流通的社会,艺术品也是 

拿不了笔,只能这样画。这样的认识是不完全 识衔接起来。 

一种非常发达的流通商品,流通的前提就是必 的。不从她的精神层面、身体的实际状况去综 马:好的,谢谢王院长!今天您对周思 

须先承认它,这与艺术家追求的信仰和气质是 合考虑的话,是没办法完全解读这批作品的。 

聪的艺术人生的评论从生活细节到宏观见解 

不矛盾的。艺术家只要能抵得住金钱的诱惑, 而且如果周思聪不学习传统,不看八大、石涛 都是非常全面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使我们 

作品流通和艺术本身是不相冲突的。在商场 的画,也不会产生这样的作品。她是有传统积 

这次访谈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这必将推 

里,有些人做儒商做得很成功,又不失身份;有 淀的,虽然晚年扔掉了一些东西,但抛却的只 进关于周思聪艺术的研究。谢谢!● 

些人做生意做到最后只剩下钱了_什么都没有。 

但是在当时那个时期,商品化和她产生冲突的 

时候,作为艺术家,她不理解这个事情,这是那 

个时代文人所共有的一种局限性。 

周思聪是特别值得研究的人,晚年的作品 

超脱在技法之上,画得简练,而且熟后能生,我 

们没办法从技法上进行研究,从精神层面研究 

会有新的认识。在2O世纪,在最后能升华到这 

种境界的艺术家并不多,周思聪的成功也存在 

偶然性。 

吴:其实看她的作品,我几次想起李叔 

同,有人评论李叔同晚年写的字是“出纸三 

分”,我们写字都在追求“入木三分”;李叔 

同晚年在佛学上达到很高的境界,我们用一 

些条条框框去描述李叔同晚年的字的时候发 

现基本上是无法评论。然而完全把技法层面 

忘却,只看精神层面的时候,我们才能慢慢 

地看出门道。 

王:李叔同把凡人的那种心态完全抛却 

了,达到佛学的那种境界,很淡然、淡定,又会 

感到人生的苦涩,人生的高境界。周思聪也是 

这样,有的时候感觉她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女 

人的体验,在她的画里部表现出来了,这种辛 

苦、这种诉说用很少的语言从画面中出来。我 

觉得她的成功在于后来达到的这种境界。 

吴:还是您刚才说的8个字“灿烂至极, 

归于平淡” 

王:我也一直在追求这一点,因为作品里的 

平淡是非常难超越的。天真平淡,这种平淡是 

精神层面的,不只是艺术层面的,我们现在追 

周思聪纺线圈27X24cm纸本设色1983年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18:07: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998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生平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