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4期
2012年8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 ̄of Unive ̄ity of South China(Soci ̄Science Edition) Vo1.13 No.4
Aug.2012
诗、运思、语言和道路:存在主义的哲学图式
——海德格尔诗歌的解读
周 倩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非常重要,有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即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一样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
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基础,道路、道说则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各命题间的关系展现了海德格尔存在主
义的哲学图式。
[关键词】 海德格尔;存在;思想;诗;语言;道路
[中图分类号] B0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12)04—0084—05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 出了他哲学体系的主要脉络,尤其重要。
一述运思玄奥而且语言优美,常被称为“诗化哲学”,
他本人对诗歌也情有独钟:一方面他自己创作诗歌
思想和存在同在
世界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
我们对诸神已太晚,/对存在又太早。/存在之
作品,比如大学时期发表过的《橄榄山的时刻》、《我
们愿意等待》等诗,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神学学习被
迫停止的痛苦和迷茫,风格清新隽永;另一方面,他
还著有许多论文论述他最喜欢的诗人及作品,集成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阐发对诗歌的思考,
诗刚刚开始'/这就是人。
走向一星——唯此足已。
思,就是使你凝神于专一的思想。/有一天它会
像一颗星'/静静伫立在世界之空。(《从思的经验
而来》)
“存在”是海德格尔毕其一生的追寻目标,“思”
与“思想”也在根本上从属于“存在”。海德格尔认
“诗”这个命题也在他的哲学、艺术思想中占据重要
地位。
海德格尔在思想发展的后期,又回归了对诗歌
—
的本真热爱,陆续创作了《从思的经验而来》、《所思
致吾友勒内・夏尔》两组极具哲学意味的诗
歌,都收在题为《从思的经验而来》的同名诗文集
—识到思想和存在的关系更先于主客体的对立,即存
在发生之处便有思想伴随它一起发生和流行,正如
中。长诗《从思的经验而来》(Aus der Erfahrungdes
Denkens)吟成于1947年,英译文题名“作为诗人的
思想家”(The Thingker as Poet),包括序诗和最后的
巴门尼德的箴言所说“思想和存在同一”。要思考,
人必须先存在,存在规定着人的本质;人是存在发生
的地方,也是思想发生的场所,所以说思想和思想因
结句,共有12小节,涉及存在、语言、道路、思之诗等
哲学概念;创作于1970年的组诗《所思——致吾友
勒内・夏尔》,也命名为“思”,包括7首,题目分别
之发生的东西同一,思想是为了存在而发生的:只有
进入思想,才有存在的敞开状态,才能揭示人的本真
存在。
“思”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洞察,也不是理智、运
算等逻辑思维;真正的“思”在存在的田野里耕耘,
领悟存在的显露,它更深刻、内在的与存在相联系。
是《时间》、《道路》、《暗示》、《地方》、《塞尚》、《序
曲》以及《谢恩》。这两组诗歌的创作虽然间隔2O
余年,但都以诗句含蕴哲思,是海德格尔对自己哲学
思考的诗意总结,以“存在”的基本思想为枝干,生
长出关于思、语言、诗、道路等命题的思想之树,勾勒
要在世界暗夜的现时代回归本真的存在,“思”就是
诸神隐退时遗留在天空的灯,是沟通“世界之暗”和
[收稿日期]2011—04—18
[作者简介】 周倩平(1983-),女,河北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4期 周倩平:诗、运思、语言和道路:存在主义的哲学图式 85
“存在之光”的桥梁。在世界之暗的时代里,惟有思
想才能指引人类返回存在的诗意家园。
“世界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静静伫立
在世界之空”,《从思的经验而来》组诗的第一节就
指明了“世界之暗”是现时代我们自身所处的状况:
现时代是贫乏的,因为基督降临及他的牺牲死亡终
结了诸神的白昼,使大地基础消失,继而是黑夜降临
的世界之暗;人类现在就处身于这样的黑暗之中,必
须忍受在深渊之上的无依无靠。而在科学生产的扩
张下,技术统治了世界,专制和暴政横行;生命的本
质交付给了技术制造来处理,造成了人性和物性的
异化,这也是对于存在本身的迷误,从而使真理处于
幽暗之中。我们处于神祗远遁、神圣消逝,“存在”
之光又被遮蔽的“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里,有丰富
的物质挥霍,在精神上却贫困潦倒,完全迷失于黑
暗,陷入进退不得的窘境之中。海德格尔说:“世界
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在诸神消退上帝缺席的
当下,人类已经不会思考,不懂诗与艺术,也没有学
会在大地上诗意的居住,这种状况下的人不是真正
的存在,也无法到达存在之真。
导致这“世界之暗”的根源就是传统形而上学,
因为形而上学从一开始就遗忘了“存在”,把人看作
实践与思维的主体,把物作为实践和思维的客体,正
是这种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造成了对立和对抗,从
而打破了“人”与“人的世界”的统一。“思”在最初
也是纯粹的,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但是“思”发展的历史,却是一个思想与存在不断分
离的过程,在技术一理性的桎梏下人类已经不会思
考。海德格尔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状况,才会要求
人们重新学会思:“一旦我们熟识了思的本源,/我
们可能冒险将脚步从哲学退出,/迈进存在之思”
(《从思的经验而来》),“存在”就是思的本源,思是
人要存在必然的事——思与人的存在是同在的。所
以,思的本源不是形而上学的逻辑、计算、测量等,也
不是以诗意被遮掩为代价,而是与存在联系在一起。
只有从遗忘了“存在”的形而上学哲学中抽身回步,
重新学会思,回归本真的存在之思,才能真正到达存
在之域。
二“源于存在而达到真理”的诗和思
“思之诗性仍被遮盖。……/但思之诗是存在
真正的拓扑学。”(《从思的经验而来》第十节)
唱与思是诗之邻枝。/它们源于存在而达到真
理。……“林中树兮长挺立,/树干相邻兮不相识。
“(《从思的经验而来》第十一节)
从中不就显示出一条路径,/通入诗与思的一体
么?(《所思》组诗之《塞尚》)
海德格尔区分了德语中指诗歌的两个词“Dich.
tung”和“Poesie”,前一个词是德文本生,含义与通常
所指的诗歌大致相同,后一个则是拉丁外来词。海
德格尔一般都使用“Dichtung”,并且侧重词义中“构
造”的含义;他认为“Dichtung”有筹划、设计、构造成
型等意义,可泛指每一艺术作品中使真理固置于某
一个个别存在者并通过该存在者而起作用的过程,
所以做出了“艺术的本质就是诗”的论断。“诗歌”
在一般意义上指普遍的诗歌,适合于世界文学中全
部诗歌概念,但也可以意味“那种别具一格的诗歌,
只有它才命运性地与我们相关涉……”… 勰,即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