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运思、语言和道路:存在主义的哲学图式——海德格尔诗歌的解读

更新时间:2022-10-28 17:05:3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8日发
(作者:业主)

第13卷第4期 

2012年8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 ̄of Unive ̄ity of South China(Soci ̄Science Edition) Vo1.13 No.4 

Aug.2012 

诗、运思、语言和道路:存在主义的哲学图式 

——海德格尔诗歌的解读 

周 倩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非常重要,有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即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一样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 

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基础,道路、道说则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各命题间的关系展现了海德格尔存在主 

义的哲学图式。 

[关键词】 海德格尔;存在;思想;诗;语言;道路 

[中图分类号] B0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12)04—0084—05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 出了他哲学体系的主要脉络,尤其重要。 

一述运思玄奥而且语言优美,常被称为“诗化哲学”, 

他本人对诗歌也情有独钟:一方面他自己创作诗歌 

思想和存在同在 

世界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 

我们对诸神已太晚,/对存在又太早。/存在之 

作品,比如大学时期发表过的《橄榄山的时刻》、《我 

们愿意等待》等诗,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神学学习被 

迫停止的痛苦和迷茫,风格清新隽永;另一方面,他 

还著有许多论文论述他最喜欢的诗人及作品,集成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阐发对诗歌的思考, 

诗刚刚开始'/这就是人。 

走向一星——唯此足已。 

思,就是使你凝神于专一的思想。/有一天它会 

像一颗星'/静静伫立在世界之空。(《从思的经验 

而来》) 

“存在”是海德格尔毕其一生的追寻目标,“思” 

与“思想”也在根本上从属于“存在”。海德格尔认 

“诗”这个命题也在他的哲学、艺术思想中占据重要 

地位。 

海德格尔在思想发展的后期,又回归了对诗歌 

的本真热爱,陆续创作了《从思的经验而来》、《所思 

致吾友勒内・夏尔》两组极具哲学意味的诗 

歌,都收在题为《从思的经验而来》的同名诗文集 

—识到思想和存在的关系更先于主客体的对立,即存 

在发生之处便有思想伴随它一起发生和流行,正如 

中。长诗《从思的经验而来》(Aus der Erfahrungdes 

Denkens)吟成于1947年,英译文题名“作为诗人的 

思想家”(The Thingker as Poet),包括序诗和最后的 

巴门尼德的箴言所说“思想和存在同一”。要思考, 

人必须先存在,存在规定着人的本质;人是存在发生 

的地方,也是思想发生的场所,所以说思想和思想因 

结句,共有12小节,涉及存在、语言、道路、思之诗等 

哲学概念;创作于1970年的组诗《所思——致吾友 

勒内・夏尔》,也命名为“思”,包括7首,题目分别 

之发生的东西同一,思想是为了存在而发生的:只有 

进入思想,才有存在的敞开状态,才能揭示人的本真 

存在。 

“思”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洞察,也不是理智、运 

算等逻辑思维;真正的“思”在存在的田野里耕耘, 

领悟存在的显露,它更深刻、内在的与存在相联系。 

是《时间》、《道路》、《暗示》、《地方》、《塞尚》、《序 

曲》以及《谢恩》。这两组诗歌的创作虽然间隔2O 

余年,但都以诗句含蕴哲思,是海德格尔对自己哲学 

思考的诗意总结,以“存在”的基本思想为枝干,生 

长出关于思、语言、诗、道路等命题的思想之树,勾勒 

要在世界暗夜的现时代回归本真的存在,“思”就是 

诸神隐退时遗留在天空的灯,是沟通“世界之暗”和 

[收稿日期]2011—04—18 

[作者简介】 周倩平(1983-),女,河北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4期 周倩平:诗、运思、语言和道路:存在主义的哲学图式 85 

“存在之光”的桥梁。在世界之暗的时代里,惟有思 

想才能指引人类返回存在的诗意家园。 

“世界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静静伫立 

在世界之空”,《从思的经验而来》组诗的第一节就 

指明了“世界之暗”是现时代我们自身所处的状况: 

现时代是贫乏的,因为基督降临及他的牺牲死亡终 

结了诸神的白昼,使大地基础消失,继而是黑夜降临 

的世界之暗;人类现在就处身于这样的黑暗之中,必 

须忍受在深渊之上的无依无靠。而在科学生产的扩 

张下,技术统治了世界,专制和暴政横行;生命的本 

质交付给了技术制造来处理,造成了人性和物性的 

异化,这也是对于存在本身的迷误,从而使真理处于 

幽暗之中。我们处于神祗远遁、神圣消逝,“存在” 

之光又被遮蔽的“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里,有丰富 

的物质挥霍,在精神上却贫困潦倒,完全迷失于黑 

暗,陷入进退不得的窘境之中。海德格尔说:“世界 

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在诸神消退上帝缺席的 

当下,人类已经不会思考,不懂诗与艺术,也没有学 

会在大地上诗意的居住,这种状况下的人不是真正 

的存在,也无法到达存在之真。 

导致这“世界之暗”的根源就是传统形而上学, 

因为形而上学从一开始就遗忘了“存在”,把人看作 

实践与思维的主体,把物作为实践和思维的客体,正 

是这种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造成了对立和对抗,从 

而打破了“人”与“人的世界”的统一。“思”在最初 

也是纯粹的,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但是“思”发展的历史,却是一个思想与存在不断分 

离的过程,在技术一理性的桎梏下人类已经不会思 

考。海德格尔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状况,才会要求 

人们重新学会思:“一旦我们熟识了思的本源,/我 

们可能冒险将脚步从哲学退出,/迈进存在之思” 

(《从思的经验而来》),“存在”就是思的本源,思是 

人要存在必然的事——思与人的存在是同在的。所 

以,思的本源不是形而上学的逻辑、计算、测量等,也 

不是以诗意被遮掩为代价,而是与存在联系在一起。 

只有从遗忘了“存在”的形而上学哲学中抽身回步, 

重新学会思,回归本真的存在之思,才能真正到达存 

在之域。 

二“源于存在而达到真理”的诗和思 

“思之诗性仍被遮盖。……/但思之诗是存在 

真正的拓扑学。”(《从思的经验而来》第十节) 

唱与思是诗之邻枝。/它们源于存在而达到真 

理。……“林中树兮长挺立,/树干相邻兮不相识。 

“(《从思的经验而来》第十一节) 

从中不就显示出一条路径,/通入诗与思的一体 

么?(《所思》组诗之《塞尚》) 

海德格尔区分了德语中指诗歌的两个词“Dich. 

tung”和“Poesie”,前一个词是德文本生,含义与通常 

所指的诗歌大致相同,后一个则是拉丁外来词。海 

德格尔一般都使用“Dichtung”,并且侧重词义中“构 

造”的含义;他认为“Dichtung”有筹划、设计、构造成 

型等意义,可泛指每一艺术作品中使真理固置于某 

一个个别存在者并通过该存在者而起作用的过程, 

所以做出了“艺术的本质就是诗”的论断。“诗歌” 

在一般意义上指普遍的诗歌,适合于世界文学中全 

部诗歌概念,但也可以意味“那种别具一格的诗歌, 

只有它才命运性地与我们相关涉……”… 勰,即惟有 

当诗能诗意地表达出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命运时,才 

能成其为诗。在海德格尔看来赫尔德林的作品最能 

代表这样的诗歌,他的诗表现了诗人、诗人的使命、 

诗歌的特性等本己要素,让人本真的存在,让一切力 

量和关联活跃起来…柏,这正是诗“发光”“鸣响”的 

结果。 

海德格尔用赫尔德林的5个诗句概括诗的 

本质: 

1、作诗是最清白的事业。 

2、因此人被赋予语言,那最危险的财富……,人 

借语言见证其本质…… 

3、人已体验许多。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 

彼此倾听,众多天神得以命名。 

4、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 

5、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 

地上 ] 。 

第一句是诗最本质的定论,寄予了海德格尔对 

诗和诗人的厚望。因为只有诗人是本真的思考者, 

“在贫困时代里作一个诗人意谓:吟咏着去照看隐 

遁的神的踪迹。因此,诗人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 

说神圣。”l2J2儡对“存在”诗意的思考和言说,是诗人 

在神性消失、人类沉沦于物欲的黑暗时代里神圣的 

职责,是神圣和清白的。第二句中“语言”无疑是关 

键词,正如赫尔德林曾说:“人借语言创造、毁灭、沉 

沦,并且向永生之物返回,向主宰和母亲返回,人借 

语言见证其本质……”… ,指出语言不仅是人与人 

交流的工具,而且是人存在的根基。海德格尔非常 

赞同他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实现存在的最高可 

能性,因此“对话”是语言的一个本质性事件,是“能 

说”和“能听”的统一,是“存在者之存在”的显现。 

“诗人命名诸神,命名一切在其所是中的事 

物。……由于诗人说出本质性的词语,存在者才通 

86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丘 

过这种命名而被指说为它所是的东西。这样,存在 

者就作为存在者而被知晓。”l1 诗人给诸神命名, 

让世界以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诗的语言成为 

此在的最高事件——诗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 

建性命名,诗的本质就是对于“存在”的揭示,它源 

于存在而达到真理。没有非诗意的存在和真理,也 

没有非存在和非真理的诗意,所以说“诗是存在的 

拓扑学”,诗告诉存在真正出现的行踪。 

海德格尔从“存在”中语言和真理的方面出发, 

指出诗与思必然具有联系——诗和思想一样同属于 

存在,存在自身即拥有诗意。他认为诗与思是道说 

的两种方式,诗与思分别有“解蔽”和“逻格斯”之特 

性,有着“显”与“隐”的两面:诗是解蔽,是揭示、命 

名、创建、开启;思是“聚集”,遮蔽、庇护、收敛、期 

待。真正的思想是诗意的,是真理的,它使得世界和 

物、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走拢,聚集成一体。 

海德格尔说:“思即是诗,且诗不只是诗歌和歌 

唱意义上的诗。存在之思是诗的原始方式……思乃 

原诗(Ur—dichtung)。思的诗性本质保存着存在真 

理的运作。” 2_3 真正的思是具有真理性与诗意的, 

所有冥想的思都是诗。“唱与思是诗之邻枝,”思与 

诗是存在之树上比邻而生的枝干,这种“相邻”的关 

系是比“同一”关系更为丰富、也更为优越的。海德 

格尔因此认为诗与思有着最不相同的言说方式,却 

又紧紧相邻,它们是两条平行线,互相超越,又在无 

穷处相切——“从中不就显示出一条路径,/通入诗 

与思的一体么?” 

诗与思合一,但又并不等同。思想的诗人和诗 

意的思者没有界限,思想需要诗意,诗意需要思想, 

“它们源于存在而达到真理”,诗意与思想正是在不 

同中互相包容,最终到达存在之真理的家园。 

三 语言与思——语言破碎之处,无物存在 

一旦我们拥有眼前之物,\和心中对语言的听 

觉,\思想便会成功。(《从思的经验而来》第三节) 

言说从非所道,\所道尽在言说。(《从思的经 

验而来》第九节) 

语言这一命题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中有重要 

的地位。希腊词“Logos”原来既指说话,又指逻辑、 

道理、理性等,因此语言和逻辑、思想一直纠结在一 

起,经常不分彼此。古希腊哲学家曾将语言看做人 

的本质要素,把人定义成“会说话的动物”;“说”和 

“语言”具有了命名和创造的功能,例如《圣经》中创 

世记的传说,神说:“要有光,要有……”,于是由神 

说的语言创造出了世界万物;到20世纪更是由索绪 

尔建立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发哲学和思想界的“语 

言学转向”,又展开了新的社会思潮,语言之重要由 

此可见一斑。 

现行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发声器官和听觉 

器官的活动,言语是音响表现和人类情感的交流,简 

单说来,即认为语言和言语活动是人类表达、交流的 

工具。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观点掩盖了语言的 

真实本性,他试图让语言回归纯粹的语言自身,克服 

形而上学长久以来将语言置于技术统治下而造成的 

诗性的丧失,他认为语言不仅是存在的家园,更是存 

在和思想的根据。由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一条通向 

语言的道路,即“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因 

为通向语言之路,并不在语言之外,而只在语言自 

身。只有在通向语言的道路上,真正倾听语言,才能 

实现诗意的栖居。 

“(他)早期将语言置于此在的理解和解释中, 

后来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晚期甚至强调,语言是 

存在和思想的根据。” 在海德格尔的早期著作《存 

在与时间》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一思想就已 

趋成熟,而到《形而上学导论》发表时,海德格尔已 

经将语言看做规定“人或此在”的本质条件:“是人, 

就叫做:是言说者。……只要我们的本质不根植于 

语言的力量,一切存在者就仍然对我们封闭着”_4j, 

他指出,要追问存在问题,就要把存在带人言词之 

中,这其实就是把言词、语言和存在直接联系在一 

起。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对于语 

言与存在的关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哪里没有语 

言,哪里就没有存在者的敞开,从而也就没有不存在 

者与空无的敞开。语言第一次为存在者命名” , 

人的本真言说就是顺从存在本身的言说,本真的人 

类语言与存在的原始言说是共源的。在专门论述语 

言的论文合集《通向语言之途》中,海德格尔总结指 

出:语言这一命题是诗、存在的思考之基础,同时也 

关联着早期命题如存在和真理显现,还关联着思想 

本身;认为“语言自身就是语言”,它只能是语言自 

身,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也并非人的工具,语言 

的本性就是语言;人并不是语言的主人,相反,语言 

才是人的主人,因为只有语言才使人成为人的存在。 

德格尔还对诗性语言和技术语言做了区分。他 

认为在科技统治时代,技术专制统治下的语言技术 

化在所难免,形式化、符号化、数学化等变异使得现 

代技术语言追求的元语言已成为形而上学化的语 

言,远离本真存在,迷失于形而上学的迷阵之中。但 

真正的语言是本质意义上的诗,惟有这样的语言才 

与存在相连,例如德国玄学派诗人赫尔德林、特拉克 

第4期 周倩平:诗、运思、语言和道路:存在主义的哲学图式 87 

尔、品达等人的作品,就是本质的诗性语言;诗性语 

言是纯粹语言的形式,唯有诗性语言方能显示出语 

言之为语言的特质,是语言的本真言说,是本真的诗 

(das Gedicht),并且能使存在居于原创性的语言之 

中。所以海德格尔大力推崇诗性语言,以追求语言 

的纯真性和生命力,从而回归人的本真存在。 

语言在本源上是诗性的,是一种“本真的道 

说”,基于这一观点,海德格尔极为重视格奥尔格的 

诗句“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认为是语言让存在 

者成为存在者的:词语让某物获得命名,从而让它们 

作为它所是的物而显现出来,也就是让它在场,如果 

没有词语,那物就会隐人黑暗之中——语言是存在 

的前提。而诗的语言不仅通过命名“召唤存在者”, 

而且还召唤了世界,这召唤既是一种“命令”,也是 

一种邀请,使得物与人相关涉;诗的语言使物向世界 

显现,反之世界也向物显现。这种召唤,把物从不在 

场变成“被召唤的”“在场者”,把物带到人面前,从 

而使人拥有眼前之物;但是如果语言破碎,就完全的 

毁灭了物,让它们沉入黑暗,永无显现之日。 

诤I生语言是“命运的语言”,也是思的本源,是 

源于存在的。而这种诗性语言命名的能力让我们能 

够拥有眼前之物,也可以获得本真的诗与思的对话。 

所以说,本真的语言就是思和诗的本源,它在寂静中 

保持着敞开,延展为那条通向“诗和思的一体”的路 

径,直达存在。 

四 “一切皆道路”——思、诗、语言与道路 

道路与思量'/阶梯与言说'/在独行中发现。/ 

坚忍前行不息,/疑问与欠缺,/在你独行路上凝聚。 

(《从思的经验而来》之《序诗》) 

道路,/思之道路,自行不息。/且消隐。何时重 

返,/和所期望?/道路,自行不息,/一度敞开,又突 

兀锁闭的道路。(《所思——致吾友勒内・夏尔》之 

《道路》)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考中,道路是一个很重要 

的主导词,直接受益于中国老庄思想,他的著作有四 

本都命名为道路:《林中路》、《路标》、《在通向语言 

的途中》和《田野之路》,还提出“一切皆道路” 

(Alles ist Wege)的观点,可见他对道路这一概念的 

重视。海德格尔否定了把道路看作连接两个地点路 

径的肤浅观点,也并不认同把老子的道(tao)翻译 

为理性、精神、理智、意义或者逻格斯。他认为老子 

的“道”(tao)在根本上就意味着道路(Weg),是产生 

一切道路的道路,这种观点是基于他存在论的基本 

思想上的认识:道路为一切开出路径,是一种存在论 

意义上的构成域,“这个域是一块给予着自由的林 

中空地,其中那被照亮者和那自身隐藏者一起达到 

此自由。” ’ 

海德格尔的道说、道路也与语言有关。他把 

“语言的本质整体”(das Sprachwesen im Ganzen)称 

为“道说(sage)”;还把动词的“思”(denken)和“诗 

化”(dichten)转换成了“道说”这个词,虽然“诗之道 

说(命名)更为显然,更具开端性和创建性;而思之 

道说更为隐蔽,更有保护性” ,但它们都是道说, 

都是通向存在的本真之路。“道路”是“语言的原始 

词语”,所有一切都是道路,所以“道说”只能是语言 

的一种性质的东西。 

“道说”和“道路(wege)”在许多层面上都具有 

同一性:“也许在‘道路’即‘道’这个词中遮蔽着运 

思之道说的一切神秘的神秘,如果我们让这一名称 

回复到它未被说出状态之中而且能够这样做的 

话”,“道路……作为道说就是作为道说的语言”_7 J, 

这些都与“一切皆道路”是一致的,即道路是道说, 

道说是道路。如前所说,诗和思是人响应于道说的 

两种方式,是大道存在意义上的语言发生为“人言” 

的两种方式。所以在多层面上,我们都可以说道说 

和道路是同一、相等的。 

《所思》组诗中的《道路》说“道路,/思之道路, 

自行不息。/且消隐。……一度敞开,又突兀锁闭的 

道路”,可见海德格尔的“大道”观念是集聚和解蔽 

的合一,具有不可言说性和隐匿性,是人居住的原始 

终极的境域;道路也是大道的外化,是沟通天地神人 

四位一体生机荡漾的终极境域。思使世界“聚集” 

和“回忆”,响应自行隐匿的道路,聚集“走向思的东 

西”,就是对道路的回应。所以道路是消隐的。海 

德格尔认为,道路具有隐匿的本性,这本性无声无息 

又绵绵不绝,这让道路在隐匿的诗意中成为其所是, 

也使“自行不息”成为思之道路的本性。 

道路“一度敞开,又突兀锁闭”,是道路对存在 

真理(“让存在”或者“去存在”)的一种阐释;“敞 

开”是存在的无蔽状态,而“遮蔽”则要求存在返归 

自身,这是相反的斗争活动,它们不会完全趋向对 

方,而是在敞开中蕴含着敞开与遮蔽的争执。“一 

度敞开”是前形而上学时期,人类在神的庇护之下 

能够到达的敞开状态的存在;而突兀的锁闭,则是因 

为诸神消退、世界之暗的时代到来,使人类处于深渊 

之中的无根状态,此时“道路”也就锁闭了自己,不 

再通达“存在”。正因为如此,唯有借助语言与思人 

类才能够重返存在敞开的澄明之境,才能诗意的栖 

居于大地之匕。 

88 

五结语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2012鱼 

海德格尔以“存在”为中心建立的哲学体系中, 

思、语言、诗和道路这几个重要命题交织重叠:语言 

是存在之源,诗与思是语言通达存在的必然,而道 

说、道路因为与思和语言的同一而使人类能返归于 

本真的存在,这些命题都是“存在”主义哲学之树上 

繁茂的枝叶。而看似艰涩难懂的《诗人哲学家》和 

[1] 海德格尔.赫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0. 

[2]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4. 

[3] 彭富春.海德格尔与西方现代哲学[J].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1999(5):59-65+71. 

[4]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88. 《所思》这两组诗,就是海德格尔运用诗这种最纯 

粹、最接近本真的语言方式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考, 

以“纯然精美、清晰的钟声,使人开始倾听思想的声 

音”[5]导言,这也是我们把握海德格尔哲学思考的一 

条捷径。 

[5]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福春译,北京:文化 

艺术出版社,1991. 

[6]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 

知上海三联书店,孙周兴选编,编者引论. 

[7]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3:165. 

Poetry,Thinking,Language and Wege:Schema of Existentialism 

——An interpretation of Heidegger’S poetry 

ZHOU Qian—ping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Propositions of“Being”,Poetry,Thinking,language and“wege’’are very important in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 

nd these proposiations constituted an organic system.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propositions is reflected very well in Heidegger’S two sets 

of poetries:thoughts are belong to and also come from“being”,as well as poety;poetry contrains the characteristic of uncovering,and 

thought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heltered;language is the basis for“being”:“wege’’and“sagen’’are belong to the really“being’’ 

just like poety rnd athought.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ropositions is het schema of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 

Key words:Heidegger; being;thought;poetry;lnguage;a “wege”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17:0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99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同名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