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化——《唯一的听众》备课思考

更新时间:2022-10-28 10:13:09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8日发
(作者:18个虚词)

gu h ul 关注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林珊 

我一直觉得,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是 

当下语文教师的一种觉醒姿态。李海林先生称: 

“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在语文教学内容,20 

世纪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教学内容的失误。”皮 

之不存,毛将焉附?教学内容是基础、是根本,是 

教学策略赖以存在的依据,是上位的“道”,而“怎 

么教”是形而下的。 《唯一的听众》的备课思考正 

基于此展开。 

、去弊:目的错位与内容偏差 

言语性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种差”,这已 

是个不争的事实。按照 这样的判断进行逻辑推理,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目的的“种差”应是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教学内容则是教学目的的 

具体体现。 

眼下,不少教师由于对教学目的认识错位,选 

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失之偏颇。我以为主要有两种极 

端倾向: 

一是,教师在主观上缺乏语用目的论的体认, 

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难逃纯义理的窠臼。客观上, 

教材内容的偏差也或多或少地向教师暗示义理内容, 

例如《唯一的听众》的课后思考题: (1)我想你一 

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 

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7她 

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2)有一次,她说我 

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 

聋子……(“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3)她 

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 

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不 

难发现,这三道课后思考题直指义理。如果教师缺 

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就必然将教 

材内容(包括教参内容)全盘搬作教学内容。此外, 

当前小学语文考试内容多指向义理,成为教师确定 

教学内容的指挥棒。 

32福止 201l_l、2 

二是,以为语文知识就是“语用”,错把语文知 

识作为教学内容的全部,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过于理 

性,动辄“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且整节课一以 

贯之,缺乏必要的涵泳、感悟、体验。许多案例表 

明:学生懂得语文知识(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但不一定会用,不懂得语文知识不见得不会用。也 

就是说,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所景仰的王崧舟先生在其《复活感性,回到语言 

的生命源头》中就谈到:小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 

必须以感性为主,因为语文课程内容是感性的,小 

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据此,只有感性 

与理性和谐共生,才有完美的语文教学。 

、存真:目的决定内容 

教师以语用为目的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必得先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由于语文知识是实现语用目的的手段,所以, 

涉及语文知识的文本秘妙无疑是细读的关注点之 

一。 初读《唯一的听众》,我仿佛置身于文中那片 

树林,宁静、温馨,这是文章平实自然的言语风格 

带给我的感受。这种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 

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格调与气氛,是 

文本的一大秘妙。二是本文的写作线索。“唯一的 

听众”表面指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她的教育智慧 

与艺术,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此外,作者还巧妙地 

将自己的变化贯穿始末,成为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三是作者对老人的神态、语言描写符合人物与众不 

同的特点。四是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自己前后 

的变化,意在衬托老人的美德与教育智慧。五是文 

章采用顺序写法,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 

意料。六是文章多处使用复指,借以表达对老人的 

崇敬、感激。如:“……那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 

七是文章中的景语皆情语。 

由于“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定的言语形式, 

关注层骞lguon zhu 

定自勺言语形式夹现一定的言语内寄” (王尚文 王崧舟先生认为,文本秘妙是否具有语文核,C,-价 

语),同时,语文教学具有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 

(“功能”不同于“目的”),所以,以语用为目的的 

值也是取舍的重要依据。判断文本秘妙是否具有语文 

核心价值,首先要依据文体。比如,小说的核心秘妙当 

文本主旨(义理)的开掘,应当是细读的又一关注 

点。对于《唯一的听众》,多数资料提到了以下两 

点:一是文中的老人善良、优雅,呵护与鼓励年轻 

人;二是“我”的刻苦与坚持不懈。但是,这种局 

在如何塑造人物;说明文的核心秘妙当在说明的方 

法。《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微型小说,中心人物的塑造 

应当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所在,因此,老人的语言、 

神态描写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内容。同时,用对比的 

写法表现“我”的变化也是文本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 

塑造老人这个中心人物的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当取。其次,要看文本秘妙的“种差”。例如,彭才华 

限于人物品格的主旨开掘总给人言未尽其意之感。 

读《唯一的听众》,我更想言说的是一种“不教而 

教,大教立心”的智慧与教育艺术,这是阅读本文 

应有的更高姿态。 

而文本的“留白”恰恰是语文知识向言语能力 

行进的实践点 《唯一的听众》中有几个省略号意 

味深长,妙不可言。第一处,当“我”把秘密告知 

妹妹,在妹妹的惊叫之后有一个省略号,让人产生 

无限的想象。读者也许会想象“我”的愕然,也许 

会想象第二天“我”在小树林中又见到老人的情景, 

也许还有许多“也许”。第二处省略号,在文章的结 

尾,亦让人浮想联翩。想象,并用言语表达想象, 

正是言语实践。 

J-A语用的角度,以上三方面的文本秘妙都具有 

作为教学内容的可能性,都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 

三、重构:文本秘妙教学化 

“教学化”,即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在进入 

动态的课堂教学之前,以上具备教学内容可能性的 

文本秘妙都以元素的形式各自存在着。一旦进入教 

学化语境,就面临着取舍、重组等问题。 

1.取舍 

王荣生教授曾批评语文教师“生产出的所谓的教 

学内容,很少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 

一组、这~个学生。”由此看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教 

学内容取舍的重要依据。具体到《唯一的听众》,老人 

的善良、“我”的刻苦与坚持不懈,是学生能自我开掘 

的,就无需作为教学重心:而“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 

智慧与教育艺术,则需要教师大力点化,应当作为教 

学重点。又如,作家“平实、自然”的言语风格对六年级 

学生而言,显然越过最近发展区。但教师必须依据文 

本的言语风格确立教学风格,营造课境,让学生在课 

境中感受语言风格。再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对六年 

级学生而言,早已不新鲜。第三学段的教学该如何提 

高要求 经过三番五次的推敲,我把教学内容的切入 

角度定位在“语言、神态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反 

映人物的特点”上。 

老师二度设计的《刷子李》,舍弃了“侧面烘托”“细节 

描写”,聚焦“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展开教学。因为, 

一波三折”是《刷子李》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种差”。 

《唯一的听众》中,悬念的写法是极其鲜明的写作特 

色,在小学课文中亦鲜有,唯在《桥》一文中出现过,因 

此,取做教学内容。 

2.重组 

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意为打破秩序然后再 

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文本的叙述序列不可能成为 

课堂教学的行进序列。如何重组教学内容, “创造 

更为合理的秩序” 

首先,要提炼教学的主线。《唯一的听众≯的教学 

设计,我以“你从哪里体会到老人不一样的‘教”’一线 

串珠,盘活教学内容,同时把师生双方的倾听、对话清 

晰地粘连起来,形成一条认知线索。 

其次,要形成板块式教学结构(不同于“教学环 

节”),发挥聚合功能,有效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 

空。《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一是 

聚焦老人的语言、神态,引领学生领悟“不教而教、大 

教立心”的教育智慧:二是聚焦“我”的前后变化,使学 

生深度体会老人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并领会写 

法;三是展开想象,进行言语实践。 

再次,要完美融合语言形式与义理内容。理性的 

语言形式的习得必须建立在对感性的义理内容的感 

悟之上,必须认同语感培养对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 

性,否则,学生虽习得语言,但未必能使用语言。《唯一 

的听众》中人物神态的教学,我着力通过引导学生想 

象“‘我’从老人的平静的眼神里读懂了什么”,感受老 

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从而获得语感,在此基础上形成 

“语言、神态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的特 

点”的认知,并最终将此种认知转化为言语实践:请你 

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二天,你又来 

到小树林,又与老人如期而遇……请你续写林中情 

景,要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 

2011.1、2磊止敬{33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10:1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971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