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例题教学关 实现课堂减负增效

更新时间:2022-10-27 15:54:0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7日发
(作者:歌颂祖国作文)

第7期 中小学教学研究 

Teaching Research for Pnma吖and Middle Schools 2011年7月 学 科 张 字 

把好例题教学关实现课堂减负增效 

绍兴312000) 

汤文霞 

(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浙江

摘要:例题是数学课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例题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 

通过思维能力的锤炼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例题教学的研究是当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途径中的一个 

重要课题。 

关键词:例题;课堂教学;效果 

例题是数学课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教科书 

中的例题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经 

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出来的典型范例,是学生消化知 x2

然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将方程X2-10x+16=0转 

化成(x4-a)2=b的形式第一步先做什么?(移项)得到 

一lOx一16的形式,两边同加上一个什么数左边就是 

识、巩固知识并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例题教学一 

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例题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 

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 

通过思维能力的锤炼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一个完全平方式了。有了上面引例的铺垫,学生的思路 

就很清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题也就有了水到 

渠成之感了。 

又如,在2-3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例l是 

这样的。如图,有一张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 

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的教学效 

益,谈谈笔者的思考和浅见。 

硬纸板,裁去角上四个小正方形后,折成如图那样的无 

盖纸盒,若纸盒的底面积是450平方厘米,那么纸盒的 

、例题教学要注重分解破析。为突破课堂教学难 

高是多少? t 

点胂【务 

教材中的例题,有些题是基础,有些题是难点。有 

些教师常常抱怨:这道题我已经讲了3遍了,或者更多 

遍了,但学生还是不会。对出现的这情况,可作如下分 

析:如果仅是个别学生不会,有可能是学生的注意力问 

题所至,如果是多数学生不会,那么肯定是这一教学难 

在本例中要先列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才能求出相 

关的数据。但是本题中要列出这个方程需要知道裁去 

的正方形和折出来的长方体的高是什么样的关系?长 

方体的高和它的长、宽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所以在 

讲这个例题之前,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块长方形纸板。然 

点没有很好地突破,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好好反思一 

下我们课堂中的例题教学了。 

例题教学不能照本宣科。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 

维,不断揭示、认识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将题 

目稍微变动~下,学生又陷入迷雾之中不知如何下手。 

如在浙教版(八下)2.2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中用配方法解方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无论从理 

后问学生:我想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板应该怎么 

办?裁去的正方形与长方体的高学生通过直观模型就 

能发现是相等关系,这样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就非常明了了,学生要找出这个一元--O:Ty程也就一 

目了然了。 

二、例题教学要注意拓展延伸。为发展学生思维深 

度服务 

解和运用上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课本中对例 

题x 一1Ox+l6=0有一提问1:你能将方程X2-】ox+16=0 

转化成(x+a)2_-b的形式吗?要把方程x 一1ox+1 6=0变形 

为(x+a) =b的形式,学生 L-里没底,而且目标也不明 

确。我在讲解这一例题时,先设置了几个引例。 

让学生先填空:(1)x +8x十——=(x+4) 

(2)x 一3x+

教学中,教师应对课本有限的例题、习题进行充分 

的发挥和挖掘,可把例题进行适当的改造。如,在例题 

(x—1.5) 

中加一条件或减一个条件其结果会如何?变换其中某 

) 

(3)x 一12x+

——(x一——

些条件如何?把图形进行适当变换又如何?这是例题教 

应填多少才会变 提问2:对代数式x +1ox+ 

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学中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例题给出 

的解法是有限的,如果对所有例题只局限于课本的解 

提问3:从上面几题的解答中,你发现填上去的常 

法,不作深入研究,不求解法有新的突破,例题教学中 

不敢于开拓创新,这只能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死套模 

式,陷入机械学习的泥坑。把教材中的例题讲得精一点 

深一点,探求题型的变通,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培 

15 

数项与哪一项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提问4:根据你的发现请将下式配成完全平方式 

x2+px+

——

o 

第7期 

2011年7月。 

中小学教学研究 

Teaching Research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浙教版七年级1.2 

节《平行线的判定(1)》中例 

1:已知直线l 、l,,被l所截, 

1=45。,2=135o,判断直线l 

与l 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题中设置了如下几个问 

题: 

(1)猜想l 与l”平行吗? 

(2)要说明l 与l”平行的关键是什么?能找到相 

等的同位角吗?通过上述问题启发学生把例题的条件 

作适当的转化, 从而符合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题设条 

件,始终让学生参与解决整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探索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会学会用。接下去 

又马上安排了几个变式练习,对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直线l 、l 被l所截, 1+ 2=180。,判 

断l 与l 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这是考查转化思想, 

如何将已有的条件转化成我们需要的条件) 

变式2:已知直线l 、l”被l所截, 1:/2,判断l 

与l”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拓展1:如图所示,直线EF过点A,D是BA延长 

线上的点, 

问哪些角与 B相等时,可以判定EF∥BC,并说 

明理由。 

拓展2;判断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与同一直线的两 

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 

拓展3:分别作 1、 2的角平分线,判断这两条 

角平分线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L 

F 

l ’一 ’ 

b 

b 

图一・ 图二 图三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培养学生从特殊 

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 

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 

性.也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判定2和平行线的性质奠 

定基础。 

.三、例题教学要注意反思归纳,为内化学生认知结 

构服务.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活动的 

核心和动力。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 

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我们老师很多时候只是 

16 

学 科 张学 

就例题计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 

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学生往往会出现听起 

来好像都懂了,做起来经常“文不对题”。事实上,解后 

反思是一个知‘" 13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 

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 

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 

一个重要内容。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 

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 

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 

有裨益的。 

如在浙教版(八・下) 

6.4节《梯形》中有这样一 

个例题,如图,四边形 

ABCD是等腰梯形,AD//B C 

BC,已知, B=60。,AD=15,AB=45,求BC的长。 、 

教材中的此题是通过延长两腰来求解的。在本题 

的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归纳,总结出梯形常用 

辅助线的几种添法:(1)构成三角形;(2)构成特殊的四 

边形和三角形的和;(3)构成平行四边形或利用对角线。 

这些方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遇到梯形 

的图形马上能想到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这样才能更好 

地解决实际问题。  .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 

数学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充分发挥课本习题 

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夯实基础,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这是我 

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由于升学和高考 

指挥棒的作用,许多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之中,思维定 

向、思想僵化,因此课堂45分钟的教学,启发学生掌握 

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 

为重要,因此例题的选编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例题又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 

堂教学中例题能承一E肩下,引入新概念,加深对概念、 

公式、法则、定瑚的理解;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 

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举反例还能证明假命题,揭 

示错误根源。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中例题的作用,并着 

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孙长智.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主张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 

【2】辛莲凤.数学教学中的题组设计叨冲学数学教学参考.2o ̄o(5). 

【3】丛远林.对教材中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再改进【J].中小学数学。 

2010(9). 

(责任编辑:张华伟)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5:5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90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