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探索

更新时间:2022-10-27 15:53:3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7日发
(作者:可贵的沉默教学实录)

・教学研究・ 

国 噌 ∞田目 

学晒园毁学国见 强国 

孙勇 

(金坛市第四中学化学组江苏金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 1)02—0018—0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2.009 

213200)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乐 

章”.面对“减负增效”课堂教学的新要求.需要每一位教 

师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大力改革和优化化学课堂教 

学 因为教师是构成课堂教学最具有指向性、最具向心 

(4)以上提取镁的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基本反应 

类型有哪些? 

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传统要求掌握的知识.又了 

解了一些前沿科技的知识或产品:既让学生利用书本理 

清知识脉络解答问题,释疑定论,培养其学习能力,又促 

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构建了知识框架。平等、互 

动、和谐的课堂对话,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 

他们养成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又促使他们 

在教师与同伴的质疑中澄清、解释并论证自己的见解和 

主张.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改变学习方式。营造“开放课堂” 

力的元素: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要在 

课堂教学中做好执行者和传递者的角色。又要在课堂教 

学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辟空间,营造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实施有效教学,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平等互动和谐,营造“对话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 

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 

课堂氛围 ”可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有效课堂 

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状态,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很权威。不容 

侵犯,学生畏惧、紧张,就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彼此接纳 

和对话,也就不能产生思维、思想火花的碰撞。互动交往 

的开放心态和学生主体性就无法体现.更谈不上什么和 

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激情、情趣带入课 

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从而体 

现课程的生成性 

(1)体验。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视觉、听觉、 

触觉等方面认识事物 教师要创造学生体验的机会。让 

课堂多一些“意外”,多一些“不确定”,多一些“鲜活”。苏 

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氯气的生产原理”.教材没有提供 

氯气工业生产相关材料.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 

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氯碱工业化工生产厂 学 学习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 

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 

情。从而使每位学生敢于对话,乐于对话,善于对话,在 

对话中激活思维,撩起灵感,释放生命活力,获取新知。 

化学课堂对话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式对话”.具体 

过程为“教师提问一学生陈述一师生质疑—共同评价” 

生在收集和参观的过程中.体验到工业生产的发展过 

程,高科技、新科技的无穷力量,课堂上的交流显得自 

信。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资源.并且使知识在此基 

础上得以再生 

(2)合作。合作学习强调同伴之间的协调、配合,共 

同完成某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分工的策略、对问题的 

各抒己见、对材料的加工整理都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 

响,必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 

例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镁的提取及应用”.根 

据教材中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教学.可以设计如下 

思考题: 

(1)该生产中为什么以贝壳为原料?从经济利益的 

角度判断能否用石灰石代替? 

(2)图中哪些物质可以循环使用? 

(3)上述哪些反应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并写出相 

关的离子方程式 

例如:在研究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乙醇化学性质“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教学中.可以安排 

每组三到四位同学分工合作,分别进行金属钠与煤油、无 

水乙醇和水的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 

结出相关结论:三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金属钠保存在 

】8一 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2期 

・教学研究・ 

煤油中的原因:烷烃分子中与碳相连的氢原子不能被金 

属钠置换.而乙醇和水分子中的羟基氢原子均可以被钠 

置换以及乙基(一CHzCH。)和氢原子对0一H键的不同影响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要让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课 

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打破了课堂时空 

的界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网络为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支撑性平台 日常教 

学中可以将“学习在线”无限的活力注入到有限的课堂. 

造成的乙醇和水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明显不同等。 

这些结论不是“被告知”.而是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通 

过相互交流、研讨中“创造”出来的。合作使学生之间的 

信息交流量更大,交流的渠道更通畅、更直接。教师和学 

生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他们的思绪在流动,激情 

在喷涌。师生之间实现了相互作用和彼此创生,构成了 

个互动的“共同体” 一

使学习的场所不只是课堂和教室.还有更为广阔的空 

问。有形课堂教学虽然结束,但无形课堂学习又开始,并 

还在继续.“在线学习”留给学生的是无尽的追求和探 

索。 (3)探究。人生本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好奇心是 

人的本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提出对学生构成困 

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 

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不断展开.是生命意义的不 

断激发和提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既是学生.也 

是教师,因为任何教学活动要产生实效.必然是这两种 

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使教师的生命 

界限得以拓展、丰富:而教师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将成 

子”,才能激发学生摘取的最大“兴趣”。 

例如: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有关原电池形 

成的条件.通过课前学生准备的各种水果和一些电子设 

备,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水果电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 

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探究教学内容迁移和拓展,使 

为他们的经验。因为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 

还有智慧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多种课堂教学方 

式.丰富学生在不同学习情景中的体验.激活学生沉睡 

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 

的内容善于捕捉、巧妙利用、适时引导,使探究成为学生 

乐此不疲的精神需求.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向广度和深 

度发展,让化学课堂更加充实,更加开放。 

中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精神意识.培养其独立学习的意 

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每个 

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6.3 

三、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营造一个“无形的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 

[2]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6 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一”-—卜-+一+-+-+・ 

(上接第30页) [例]市场上销售的充气包装的食 (3)从获得气体的难易和经济性考虑,若只是为了 

防止食品挤压变形。最好使用的气体是 。 

中考题的背景材料都要求真实.体现化学的实用价 

值。本题考查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及氧 

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进行分析。 

品,使用的是什么气体呢?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 

经访问有关人员.了解到这样包装的目的是为了防 

止食品挤压变形或食品腐败。且从经济性、环保等因素 

考虑.工厂使用的包装气体是空气或空气的成分之一 

请你以此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包装气体的成分提出一种 

猜想,并说明你猜想的依据。 

猜想 猜想 猜想 

实践证明.在化学习题教学中通过各种思维方法训 

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 

我对气体的猜想是 

我猜想的依据是 

律,不仅可以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使学 

习化学变得生动、通俗和有趣: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潜 

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 

质,从而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这也是落实新课 

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 

(2)请设计实验,检验上述一种猜想的正确性,填写 

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方法与操作 

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2期 一l9一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5:5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909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