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策

更新时间:2022-10-25 22:30:18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5日发
(作者:也许有天)

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14期 

203 

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策 

方文明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新媒体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日益明显。通过对新媒体应用于农业技术传播几种模式的研究,分析了新媒体传播农 

业技术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服务、培育市场,健全体系、机制创新,科技领先、应用引导”的发展 

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农业技术;传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2)14—0203—03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new media 

FANG Wen—ming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Party Committe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The effeet of new media on spreading agricultural technolgy is increasingly obvious.Through the research on several 

models of new media used for spread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some problems on disse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y new media 

were analyzed.In this study,we proposed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strategy:“Government leading,multiparty participation,service 

reinforcement,market cultivation,system strengthening,mechanism innovation,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guidance”. 

Key words:new media;agricultural technology;dissemina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传播学大师韦尔伯-施拉姆指出:“信息传播在国家 

发展中有守望、决策和教育的功能,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方 

面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 

数字信息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网络、 

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在科普中广泛应用。根据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农村网民 

现独特的综合传播功能。借助新媒体的这种独特优势,将 

会大大地提高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速度,农业信息的传播 

效果将会达到更高的层次l1l。目前,国内通过新媒体传播农 

业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农业科普网站模式 

目前。农业科普网站是我国农村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 

用的最主要模式。一是综合性网站。如广东基层农业信息 

规模达到l0 681万人.农村网民规模首次超过1亿。在 

2_33亿的中国手机上网用户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 

189万人.占农村网民的67.3%.手机成为拉动农村互联 

港是由广东各市、县、镇政府农业部门与大企业联合在本 

地建立的统筹整合资源、传播农业信息、展示农产品的综 

网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农村科技传播的需要,新媒 

体在农村地区也开始试点推行应用,中国的“新媒体时 

合性农业门户网站。农业信息港通过网络向农民提供各类 

农业信息资源。如家禽、水产养殖、水果、蔬菜种植等主要 

农业技术视频,当地天气预报、邻近主要城市农产品市场 

的当天价格等.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农民通过电视、 

网络和手机短信,可以更廉价、更有效、更快捷地获取信 

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以增加收入圈。二是专业类 

别的网站。如蔬菜世界网站,专门介绍各类蔬菜的种植技 

术及市场信息等。 

1.2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代”也随之进入又一新阶段。新媒体时代对社会发展及对 

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 

的,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对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影响和 

发展对策 

1新媒体应用于农业技术传播的模式 

新媒体是指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 

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诸如速度 

快、容量大、互动性、即时性、生动性、开放性、易检索以及 

跨时间、跨边界、跨媒体等。新媒体可以把人类具有的各 

种类型传播方式集合到一个面向全球的传播平台上,实 

收稿日期:2012—06一O1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2010GA780001) 

作者简介:方文明(1979一),男,硕士,助理研究员,E—mail:4902 

38 167@qq.eom 

通过宽带卫星信息传输网,结合因特网及有线电视 

网.从卫星上实时接收或选择下载农村远程教育中心发送 

的各种农收教育课件、农收科技信息,建立远程教育体系。 

以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类农村 

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网络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 

科技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 

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各个环节,使网络教 

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等 

显著特征,农民能更生动形象地接受科技信息。如北京农 

村远程教育网在北京郊区已建立近400个农村远程接收 

204 

站点,覆盖北京郊区所有乡镇和重点村。该远程教育网还 

辐射到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地区。在全 

国建立l 000多个远程接收站点,为培育现代农民发挥了 

重大作用 。 

1.3手机媒体传播模式 

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人口 

结构和人口信息素质制约农村信息需求。随着城镇化进 

程的加快,大量受教育程度较高、信息接受能力较强的农 

村青年进入城市,滞留农村的老弱妇孺文化水平相对较 

低。信息接受能力较弱,且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不熟 

目前手机在农村和农民当中应用相当普遍,可以充 

分利用手机平台和移动网络的作用,向农户提供农业科 

技、政策法规、市场供求、市场预测、农时播报、法律维权、 

悉,难以把农业信息充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41。 

二是信息供给能力不强制约信息需求的增长。当前,农村 

信息服务供给内容整体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 

差、表达形式单一、更新速度缓慢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使 

农户、农企难以从信息消费中获得显著受益。三是部分农 

民信息消费的经济实力不足。农民获取和利用信息,需要 

医疗保健等知识资源。农户利用手机就可以学习了解各 

种知识资讯。利用手机媒体传播农业技术信息的形式主 

要有手机报、手机短、手机广播3种。有学者认为,无论从 

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 

一定的可能性,它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较大的潜力。还有 

研究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 

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 

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 

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1.4农业网络在线咨询模式 

此类网站由于需要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接受网友的 

在线咨询并予以诊断分析.其人力资源投入成本大.故相 

关网站较少。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网站如海南省的农业 

科技ll0,农户拨打963110发出求助.基层服务站如果解 

决不了,再通过农技“110”的网络平台向专家求助.通常在 

1 d内农民就可以得到满意答复。请专家进行远程视频诊 

断是海南省农业科技“l10”服务体系的一大亮点,通过该 

平台请专家不定期地开展全省范围的网络视频专题培 

训。集中解决基层服务站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远程可视系 

统全面开通后。将全省所有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联系起 

来,开展远程科技培训、远程咨询解答、远程诊断等活动, 

既快捷又高效,农民不用再为当地服务站解决不了的农 

技问题发愁。目前该系统在海南省农村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成了家喻户晓的科技推广服务品牌。 

2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存在问题 

2.1政府重视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得以顺利开展,前提是要 

搞好农村信息化建设。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 

社会化工程,其发展与政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组织 

管理密不可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比较重视GDP增长,减 

弱了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相关部门协作互动和各级政府上下联动的积极性不高. 

很难实现跨部门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再者,政府信息采 

集与加工的服务外包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政府财力和既 

有信息服务模式的限制,目前农村信息还局限于政府直 

接采集加工,并实行相对封锁,既不利于扩大信息采集和 

加工的范围,又不利于做大做强国内农业信息服务行业, 

还增加了接受信息服务的成本。 

2.2农业信息显性需求不足 

当前,全国各地在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推广 

农业技术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但农村信息化市场需求 

配置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并支付通讯费及接收费用。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农户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 

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经营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缺乏信 

息消费的动力。 

2.3农业信息服务运营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通过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的信息服务运营模式 

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服务商业模式的不断 

创新,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一是农业信息服务领域 

和内容涉及面不宽,未能充分满足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业务较为单 

,与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不足,没有很好地与商贸、物流 

等主体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综合运营能力不强。三是农 

业信息服务切入点不够准确。国外信息服务的经验表明: 

信息服务一样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提供80% 

的业务收益。因此,农业信息服务的切入点首先应该集中 

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基层组织、个体 

经营大户等经济实力强、信息需求大的组织型用户,但目 

前国内农业信息服务客户群和产品线对组织型客户的开 

发还相对薄弱。 

2.4农业信息技术与创新有待发展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 

年代初。虽然现有的农业网站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比较完 

善,较大提高了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但与 

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状 

态,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能力方面还有待 

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方面,技术仍很落 

后;在农业模型研制和推广应用方面做得不够:涉农网站 

缺乏特色,信息实效性和应用性不强;农业软件开发数量 

不足、质量不高、创新不多,还有不少空白。 

3发展对策 

3.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是良性运作的组织基础 

在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过程中.要按照“政府引导、企 

业运营、共建共享”的思路。在政府主导下统一规划部署、 

统一组织实施、集中资源、有效管理,全方位推进农村信息 

化建设[21。一要建立权威机构,全方位整合资源。政府要充 

分统筹协调,动员社会各方部门,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形成 

合力。挖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企业管理等各界精英组 

205 

建高水平策划团队,加强整体优化设计,突出规划的战略 

性、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二要政府购买服 

务,供给引领需求。政府要从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起步, 

让农户充分体验信息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作用和实效,逐 

步培养广大农村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培育壮大农村信 

息消费市场。三要突出企业主体、实现多赢局面。在新媒 

体传播农业技术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优势和企 

业经营优势,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和智慧,又可最大限度地 

开展增值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农户的“多赢”局面。 

3.2强化服务、培育市场是取得实效的源头活水 

断创新服务模式,建立既有专业特色服务又有多种延伸 

服务的比较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机制,要遵循市场 

规律,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市场化机制,将政府的政策导 

向与市场化的效率优势完美结合,推动新媒体传播农业 

技术走上低成本、高效率、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4科技领先、应用引导是加快推广的技术支撑 

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 

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转 

型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信息技术则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 

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新媒体传播农业技 

术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是否站在信息技术制高点,把握 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是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的基 

本宗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差别化、个性化服务是新媒 信息化大势,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从信息内容、信息基 

体传播的成功之路。关键要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农民的 础设施、信息渠道、信息服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 

实际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一方面要通过 面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同时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完善 

公益性基础信息服务、专业性选择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结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传播渠道,推动资源整合、流程 

合,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结合.针对各类用户提供提供多 再造与集成服务,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还要重视发挥 

样化服务,同时挖掘和激发用户信息需求,提供特色化定 

科技部门优势,不断扩大和完善专家系统,引进各类行家 

制服务,积极培育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和消费实力。另一 里手.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同时要加强信 

方面要针对不同用户差异性信息需求和不同信息消费能 息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加强信息用户的培训,推广普及信 

力,在大量引入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行市 

息应用技术和知识[51。 

场化运作,推出成本低、学习难度小、内容实用有趣的产 

参考文献: 

品项目吸引用户,采取欲取先予、应用导向、循序渐进的 

[1】栾涛,王冲.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j.中国校外教育, 

市场策略分类服务用户 

2009(5):29-30. 

3.3健全体系、机制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2】曾业松.走信息惠农科技强农道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可持续发展是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目标。新媒体传播 

社。2012:77—130. 

农业技术要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建立资源整合长效机制, [3】苏卫良,李华,赵素娟.中国农村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现状分 

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按照营利服务、公益服务 析[J】_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10):116—120. 

和志愿服务并举的要求,建立政府输血型、社团式自助型 

『4】方文明.刘少群.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中的优势和发展 

和商业化市场型等不同的运营机制,探索有鲜明特色的 

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8):203—206.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要注重针对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 

[5】 方文明,张贻发,吕剑红.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织、种养业户等各类客户需求,组建相应的专家系统,不 

对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29~231. 

r—9 r专妊,奎 r— 妇 —圣 r—9 r专 -窜 r专皓窖 r窜;章r 奎 ・ 窖 r-.Ne窖 —.窖妊宣 r §;章r夸妊 —窜皓 妊 宴妊 拓毫 r-.Ne-窖 r, r—窜 窖 ,:》 宣妊 妊-Ne-窜 夸 ’-.e 夸妊 9k’ 

(上接第199页) 

安全追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种植户信息登记查询模 

技术,其应用和推广有赖于政府进行引导和政策性支持, 

块.由市农业局下文,组织各镇街农办、村委收集各蔬菜基 

通过加强宣传,提高菜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其次,追溯系 

地种植户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租地面积等,每年 

统在目前的蔬菜生产模式下推广存在较大困难,生产基 

要求与村委签订农产品安全责任状,对发现屡次使用违 

地最好走公司加农户及合作社的路子,企业运营模式较 

禁农药的农户采取严厉措施。通过该模块,能查询全市各 

容易推广;最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也需加强宣传和投入, 

镇街的种植户情况,以及历年来该种植户蔬菜安全情况。 

蔬菜的流通渠道无非就是在农批、超市和农贸市场,只有 

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继续开发功能,如远程 

通过大力宣传,推广追溯系统,加强市场准人制度,对屡 

视频监控、农业产地环境监控模块以及农业投入品监控 

次销售有毒、有害农产品的商户加大处罚力度,市民才能 

模块.更好地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服务。 

放心消费,菜篮子才能有安全保障。 

为更加有效地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近年来,根 

参考文献: 

据《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东莞农业部门与经 

[1】李笑,徐志福.有机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贸、工商等部门在全市142家“食品安全样板市场”以及所 

浙江农业科学,2009(3):616—617. 

有超市和农批市场中推广“食用农产品标识”,标识包括产 

【21杨信廷,钱建平 传恒,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 

设计与实现Ⅲ.农业丁程学报,2008,24(3):162-165. 

品名称、产品产地、生产(采摘)时间、生产单位名称和联系 

【3]叶春玲,张兵,古松浩,等.应用于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蔬 

电话等信息,有效地加强了农产品食用安全的可追溯性。 

菜产品追溯标签的设计与实现fJ1.食品科学,2007,28(7):572—574. 

同时,为加强种植户的质量监管。我们在农产品质量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22:3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761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