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2-10-25 19:45:3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5日发
(作者:初一期中考试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篇一】

一、前言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人类对知识的阅读始于阅读需

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留心观察等学

习能力可能已形成。本人执教三年级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教科书,

本教材加强了阅读的指导功能,在对文本的学习时,让学生提出

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思考解决问题,并逐渐意识到阅读应

该从什么地方去思考、应该想什么,最后结合良好的阅读习惯和

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

二、从教材出发

1、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与改革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它对教师的

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也凸显教学材料的不确定

性。教材提供一个模板,一个思考或一个参考,又或因为语文教

学的特殊性,教材只是一个起点或一个跳板。授课内容,是客观

的规定的,如何教,却不是限定的。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课,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并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

彩、幸福美满。为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先学习诗歌《让我们荡

起双桨》,内容是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接着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

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间还要求学生对文章

进行理解性阅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播放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学生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

游玩的欢乐情景。

2、联系实际,有效地拓展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把相似的课文组合在一起让学生

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创造性的

使用教材,及时适量对教学材料开发和拓展,通过对教学材料的

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教学

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效地实现立体思维模式的

学习。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想象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绛紫、透明、波纹、燃烧、荡起、一

碧如洗、清澈见底等词汇,使学生了解了北大荒是美丽、富饶的

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西湖》与《北大

荒的秋天》的教学具有对比性,可以放在一起讲解。《北大荒的秋

天》教学即将结束时插入导入语,“你们逛完北方的风景,想不想

来欣赏一下南方的景色?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

吗?我们一起背背”。学生背诵《忆江南》,从而引出第六课《西

湖》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对这一课内容产生了兴趣。

三、从学生出发

1、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

学生阅读一篇新课文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教

学即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调查欲望,鼓励学生提问,独

立调查,用以往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调查意识,提高学生的探

究能力。如《哪吒闹海》一文,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想想

什么是主要的,很快学生手举起来了,提出了疑问,再要求学生

仔细阅读,把不理解的句子单独抽出来,说说想法,接着老师引

导学生共同讨论,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再次阅读。当

学生的手举起来时,老师请学生第三次细读课文,并想想这些不

理解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掉。因为老师给了学生

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小组讨论

非常激烈,气氛相当活跃,参与积极性很高。

2、让学生在赏析中品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定的课文,包括了情感真挚的美文、入情

入理的哲文等,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欣赏,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世

界的美、语言的精粹,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更能使学生获

得性格和精神上的净化,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每逢佳节

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

加思念亲人,先引导学生在重复阅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再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来确定音调和情感,大声朗读课

文,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掌握学习的人。为了渲染气氛,

我特地为课文配上音乐,第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重阳节家家

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播放悲伤的音乐。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思

念家人时的那种悲痛与无奈的心情。而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王

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配以平缓的音乐;最后一个自然段,是

王维写诗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再次用悲伤舒缓的音乐,这

样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感受。音乐感染着学生的情感,他们

很快进入了王维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情地朗读课文,直到结束时

还有许多学生沉浸在王维思念亲人的悲伤情感中,甚至有人在偷

偷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的结

果。

四、结束语

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

读,让他们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受,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

习惯,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除教科书以外大量的科学文化知

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生的口语和

书面表达能力。

【篇二】

一、开发文本价值,确立课时目标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

及生活习性,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用总分结构,生动形象地介

绍了有关恐龙的很多知识。文中的生字需要在新课学习时加以重

点关注;课文的自然段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可以用来训练学

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对于恐龙形态和种类的介绍,反复运用了列

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文中还有不少用词非常准确,

“望而生畏”等几处关键词也是训练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的很好凭借;而对于“恐龙”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学生大多充

满好奇,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训练查找资料,

引导交流。这些语文因素的开发利用,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

可以使这一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丰厚扎实。鉴于第一课时的

要求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重点辨析“畏”

和“型”的字形字义,渗透解词方法。

3、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初步

激发阅读兴趣。

4、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大意,渗透概括方法。梳理文

脉,认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

对于上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教学内容,酌情在第二课时落实。

二、立足课时目标,扎实推进语文训练

1、以难字为抓手,授以新法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比较容易

辨识和记忆的生字,是能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的。但是,仅停留

于此,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

依然要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只是“教”要针对疑难点、未知点、

关键点,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教一些规律性的识记方法,不断提

高学生的识写兴趣和识写能力。

2、扣住段落差异,引导概括

《恐龙》第一节,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生活的时代、自

然环境和活动范围,课文不长,但却是概括的难点。在教学时,

笔者提示学生这样的段落,可以用“提炼关键词”这个方法来概

括大意。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我在“大

约两亿年前”这个短语下画线,并提醒学生这个短语介绍“时间”,

准确讲是“恐龙生活的时代”,然后请学生照这样的方式分别从下

面的文句中提炼出“自然环境”和“生活范围”,然后进一步提示

学生抓住这些提炼出来的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样,根据课文

段落特点,不断巩固学生已有的能力,同时传授给他们新的方法

并加以不断练习,使之每堂课都有些微的吸取和巩固,从而逐渐

培养起概括自然段意的能力。

3、从段落到篇章,不断递进

“概括”,是把课文读“薄”。这个把课文读“薄”的功夫是

需要层层递进地训练的。从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到逻辑段大意的梳

理,再到全文主要内容的概述,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时,引导学

生循序渐进。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全文六个自然段逐一梳理后,

教师点拨学生关注“哪些段落写了恐龙某一方面的特点”,以此为

指引,带领学生明白课文首尾是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中间几段是

从不同方面对恐龙进行具体的介绍。这个环节旨在渗透分段和引

领认识文章的布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板书中各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简洁的

语言串联起来,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之后,

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概括这个方法不仅

印象深刻,而且有了巩固。此时,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全文的大意

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拓展激趣适度,以学定教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标指出的年段目标,教

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过

犹不及”,适度才合理科学和有效。

如“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笔者在引出课题后,先是引导学

生说说对恐龙的认识,然后请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有关恐龙知识

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导入”环节就花了较长时间,影响到

后面的教学节奏。而所补充的内容———“恐龙名字的由来”的

确是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了解过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样的补

充介绍简洁易懂,立足学情和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具有一些前文所

述的共性,但是,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取决于文本

的差异、学情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关注以上几点,用

好教材,准确定位,扎实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极

为重要的。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19:45: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75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