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课堂演绎灵动教学

更新时间:2022-10-24 16:20:2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4日发
(作者:重获新生)

创设生活化课堂演绎灵动教学

【摘要】新课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

经验,课堂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将生活与课堂知识进行

有机结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在不断地回归生活,

回归社会。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创设生活化课堂,演

绎灵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关键词】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

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

是死书本。”[1]这充分说明生活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创设生活化

情境,构建生活化课堂,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

实的基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

1.创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理论和时代内容的有机结合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具有广泛

的适用性和概括性,但同时它不能适时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

实际问题,由此造成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相对滞后,缺乏

生活气息,因此,教师在尊重教材基本框架、基本内容不变的基础

上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

的学习需求。

2.关注学生生活经历,实现教材理论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

为,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认识和感悟,从中寻找知识与经验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道

理。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消费观”,从

内容上看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无论是学生的个

人消费还是家庭消费,学生都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从地位上

讲这部分知识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

目的是为了能够促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

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

因此,围绕主题“消费观”,可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今

年春节你共收到多少压岁钱?(2)你是如何消费的?请晒出你的

消费内容。(3)说说这样消费的理由。(4)你了解周围同学是如何

花压岁钱的吗?(5)比较你和同学在消费安排上的不同,并据此

说明消费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课堂上,学生围绕“压岁钱”的消费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很顺

利地就从具体看法、具体观点过渡到总的看法、总的观点,从“小

道理”过渡到“大道理”,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了消费心理、消费

观的内容,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由此可

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

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

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

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吸收社会生活信息,实现教材理论与鲜活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青年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自然而然会

与社会生活事件产生种种联系,因而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

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社

会现实生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沟通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变的价格”时,恰逢京东、

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三大家电商的价格大战熄火没有多久,据此我

围绕书本知识设计了以下问题:

背景材料一:刘强东(京东):从明天上午开始,京东商城所有

大家电价格都比苏宁线上线下便宜!并且无底线的便宜,如果苏宁

敢卖1元,那京东的价格一定是0元!问题:(1)京东为什么要主

动挑起价格战?

背景材料二:据一淘网监测:各家在宣布价格战以后,全网有超

过13900件商品的价格开始上涨,平均涨幅在0.74%,价格平均上

涨22元。问题:(2)为什么各家在宣布价格战以后,绝大多数的

商品价格会上涨?(3)商品价格上涨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影

响?

背景材料三:发改委派了4个工作组,分别对京东、苏宁易购、

国美,以及反映相关情况的一淘网进行派驻调查。调查发现,上述

参与价格战的三家厂商主要在三方面涉嫌价格欺诈:促销价高于原

价、未完全履行价格承诺、用独家销售的产品进行比价等。而一淘

网也存在部分数据失实的问题。问题:(4)通过这次家电大战以及

国家发改委对此的调查结论,你对参与价格战的三家厂商的形象如

何?(5)请你为他们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一些合理化的建

议。

围绕着“家电大战”这一现象设计问题,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

生活有机联系。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课堂由过去

的“死”课堂转变为“活”的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窗口。整

堂课不仅超额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学得一点也不吃力,在

这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实现了“生

活—教学—生活”的目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撷取时政热点,实现教材理论与重大时事政治的有机结合

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知识,但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它源于生活,其基本内

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本质

是对生活真实的体现。所以,教师必须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我们关注的时政结合起来,以永葆思

想政治课的生命力。

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的教学中,引导学

生分析有关房价政策变化:2010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

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包括增加供应、加强监

管、加快保障房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十一条措施,被业内

称为“国十一条”。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40%,以“抑制投资投机性

购房需求”;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

通知》“利剑出鞘”,这个“国十条”目标直指高房价;2011年2月,

南京市出台落实”国八条”的楼市调控细则。在这里,教师帮助和

引导学生从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等方面分析,极大地提高

了同学们关注时政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

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热点,不仅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

富有启发性、真实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而

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

思路,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与世界,正确看待人生,

正确看待社会。

5.摘取乡土素材,实现教材理论与乡土素材的有机结合

人教版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结

合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但相对而言,教材

所用的素材、案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虽然可信,但说服教育力不

强。

例如,《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之财政的作用,其中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课本提

供了从2003年到2007年五年中国家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数据,学生

普遍感觉这些数据比较抽象,比较宏观因而感受不深刻。在此,我

给学生补充了“江苏省政府公布2011年前三季度民生10件实事进

度”中的部分内容:

(1)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9万套(间),新建经济

适用住房9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74万户,均提前超额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2591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81

座;

(3)87%的市、县(市)建成和在建1所由政府主办的老年公寓

或福利院。正在对各地新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检查验

收;

(4)全省共有8.6万名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

度残疾人领取了重残补贴金。向符合条件的1.38万名残疾人按当

地低保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

这是一组现实数据,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因而很容易就引起

了学生的共鸣和关注。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切入本土课程

资源,将本土化、生活化的人物、事件、环境组合成教学情境,会

使学生获得深度的、难忘的、恒远的记忆,让本土文化、家乡情感

在学生的记忆中萌芽、绽放,在学生的生活中传承、创新。

总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凸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

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

会和大自然相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培养和激

发人的主体性,最终让同学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

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

注释

[1]《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第977页


本文发布于:2022-10-24 16:2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65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活课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