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简介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2-10-24 08:17:5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4日发
(作者:办公室管理)

桂林简介导游词



各位来宾:您们好!



欢迎各位来桂林旅游,祝各位在桂林度过一段轻松惬意的时光。



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会让您流连忘返,终生难忘;桂林不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山水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会让您在它的历史长河之中倾听它那流传千古的故事,回味它那余味无穷的篇章。桂林山水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是一首长长的歌,流光溢彩,韵味绵长;是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在大家来到桂林的几天中,请您静静地听,多多地看,慢慢地游,细细地品,相信新的桂林、新的旅游,定带给您新的享受。



桂林,自古就以山水甲天下著称。改革开放以来,更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年接待国内外游者已超千万人次大关,其中入境游客突破百万人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5名。作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桂林,今年4月在该市举行的2005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8月份的国际旅游摄影节,更令世人瞩目,它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桂林在国内外旅游业的影响力、竞争力的一个良好契机。



“把桂林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这是新千年到来之际,桂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目标。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人口486万(市区人口72.16万),面积达2.78万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6.5℃-20.5℃,森林覆盖率66.5%,雨量充沛、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被誉为最适合人类休闲、旅游、居住的地方。桂林地处湘桂走廊南端,西北与贵州省、云南省、北面与湖南省,东与广东省、南面与越南交界,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桂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资讯发达,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两江国际机场开通近100条国际、国内航线。



一、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的“桂林郡”,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文化遗址丰富。秦代建筑灵渠,是中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与古运河、都江堰齐名;明代的靖江王城的王陵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王城和陵墓。此外,还有被誉为“中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恭城文庙;有历史悠久的全州湘山寺;有历代摩崖石刻3000多件,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

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赞美。



桂林山水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独特山水源自岩溶地貌的发育。桂林形成了神姿仙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这些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桂林山水”。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



其中,最佳景区有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芦笛岩;有为人熟知的桂林市城市标志象鼻山;有挺拔峻峭的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有宜探险漂流的资江;有海拔2142米、被誉为“华南第一峰”的猫儿山;有刘三姐当年对歌、抛绣球的阳朔大榕树公园;有度假保健胜地龙胜温泉;有瑰丽壮观的龙脊梯田;有“水绕青山山绕山,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世界上最长最美的画廊――漓江。特别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景区和产品有“世界溶洞奇观”的银子岩;“生态环保的典范”古东景区;“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原始自然的小漓江”遇龙河景区;与威尼斯环城水系相媲美的两江四湖;“野生动物的繁殖基地”熊虎山庄;还有晚上中外游客火爆观赏的印象刘三姐和梦幻漓江,等等。是中国乃至世界旅游资源之瑰宝。芦笛岩、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公园、世外桃源、漓江等被国家评为4A级景点景区。



桂林,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境内有苗、瑶、侗、壮等37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8.5%,民族风情各具特色。秀美的桂林山与浓郁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使妩媚的山水更添生动,纯厚的民俗风情更添清丽。桂林市内的刘三姐景观园及少数民族风情园就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二、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其声名远播的最大资本。为此,桂林市历届政府都把环境保护列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确保桂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1998年率先在西部地区确定创造环保模范城市目标。如今,桂林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路宽了、城绿了、美了,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9.5%;水清了,空气纯了,整个城市的空气、水、声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优良水平以上。年逾300天空气质量达国家环保部门制定的一级标准,漓江已成为中国流经城市水质最好

的河流,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都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52%,成为全国环境质量最好的五个城市之一。



由于桂林注重处理好山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市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独具“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城市魅力。“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成了更多来桂林的外地人的共鸣。



三、近年来,桂林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大桂林旅游圈成效明显。过去,桂林旅游资源集中表现在“三山两洞一条江”传统景区(点)。而在桂林市区以外,兴安灵渠素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美誉;猫儿山有“华南第一峰”之称;龙胜各族自治且的龙脊梯田被称为“天下一绝”;资源县更呈现着与桂林市截然不同的丹霞地质地貌。整合县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桂林旅游圈是桂林旅游的一大亮点。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桂林秀丽的山水,阳朔的“印象.刘三姐”、“西街玫瑰情人节”、“渔火节”、资源丹霞城“河灯歌节”、恭城的“桃花节”、“月柿节”,灵川的“古东红枫节”、“海洋金秋银杏节”、龙胜的“红衣节”等,构成了大桂林旅游的全新旅游特色。



桂林旅游,从而由原来单一的板块,形成了以桂林城区(含灵川、临桂)为主的城市旅游板块;以阳朔为中心的,包括南部各县在内的南片区休闲度假农家乐生态旅游板块;以兴安为中心的,包括北部各县在内的北片区历史文化丹霞探险和民族风情旅游板块。三大板块构筑了大桂林旅游圈的基本骨架。桂林旅游也从几年前的纯观光型旅游,逐渐发展向集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会展型和健身娱乐及购物型多元旅游过渡。



如今的桂林市区及各县,有主要景区(点)达200余处,旅游星级宾馆六十多家。各类旅游接待车辆1100多辆。多种语种的翻译导游近7000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上百条。有通往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铁路列车。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快捷。并且已具备了举办大型会展的能力,已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国内旅游交易会,第14届全国书市等国际、国内大型会议。



四、与桂林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改造同步,桂林着意雕塑山水城市的另一张面孔,塑造夜桂林山水城形象,开展了夜景工程建设,形成了山体照明、滨水界面照明、道路照明、商业照明、广场照明、景区照明、桥梁照明等夜间景观,共同构成了流光溢彩、火树银花、如梦如幻的夜桂林景观形象。





作为旅游名城,桂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厕所革命”。八百多间新建改建的公厕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举措。桂林市制定了厕所的“星级标准”,还成功举办了国内首次以“厕所革命”为主题的旅游城市大型主题研讨会,通过了关于“厕所革命”的《桂林共识》。“厕所革命”,其实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桂林通过“厕所革命”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



桂林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先开行了免费公交车。110辆新巴士运行在八条连接市区主要干道和景点的免费线路上,日载客达到20万人次,为市民的出行和旅游者的观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受到乘客的交口称赞。



随着城市建设各纵深发展,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街区整洁美观、环境优美、景观宜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花园城市、环保城市正在形成,桂林城这座人间仙境将展现更迷人的魅力。



五、为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消费权益、树立旅游业的良好形象,近年来,桂林市政府对过去较混乱的旅游购物市场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我们的旅游购物市场不断迈向规范化和合理化,深得游客的赞誉。今天,只要走进规模经营的旅游购物商场,首先看到的是品种较多、档次较高、品质可信、标价合理的旅游商品。导购员的商品展示、说明以及对旅游商品的有效促销往往也带给游客一定的精神文化享受。在旅游地区一些颇具规模的旅游购物商场,我们看到了游客高高兴兴离开商场的场面。购物商店带给游客的不仅是购买旅游商品的满足,同时也有文化知识的满足。由此看来,我们的购物商店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商业操作,而是注重与旅游文化紧密相连。另外,只要我们多走一些旅游地区、旅游购物商店,就不难看到,我们的旅游购物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较之过去那种“散、乱、差、小”的环境而言,现在的旅游购物定点店均实现了规模经营。2001年全国旅游商品打假非现场会在桂林召开,意味着桂林旅游购物市场的治理、规范和管理在全国做出典范。



桂林是美丽而又神秘的,她的“七多三少”的特色也有中外游客欣喜的总结。那就是:山多、洞多、新开发景点多、酒店多、旅游商品多、游客多、旅游从业人员多;高楼少、工厂少、污染少。通过在桂林的旅游,想必您会有同感,并对桂林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桂林的山水是自然而又美丽的,桂林人民是热情好客的,远方的朋友们,您们辛苦了!在桂林安心、尽心

、开心地旅游,多呼吸一下桂林清新的空气,多饮几口桂林甘甜的泉水,多游玩桂林新开发的景点,多品尝桂林当地的风味小吃,多购买桂林的名优土特产品,那样您会对桂林有更多、更美、更好的印象,从而获得美好的感受和享受。谢谢!



桂林首日接团导游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

请允许我代表桂林休闲旅游网欢迎大家来到桂林。我们现在是在桂林的两江国际机场,大家请看机场的候机大楼,非常的气派宏伟。两江国际机场是一九九六年开航的,还是一个新机场,据说机场的占地面积是全国最大的。客运量排在全国的前几位。现在我们的巴士从机场开往市区,行程三十公里,约须三十五分钟。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张,叫张X。是桂林旅行网的导游,也是我们这个旅行团的导游,大家在桂林的三晚四天的游览中,由我给大家做导游讲解。我们的司机是李师傅,巴士的车牌号是6508,李师傅有十五年的开车经验,开车非常的平稳安全。我们一定会努力为大家服务,让大家在桂林玩得高兴愉快,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多多关照。在这段时间里我给大家介绍桂林的概况:

我们大家专程来到美丽的桂林旅游,桂林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旅游风景名城,桂林的奇山秀水,如诗如梦的美丽景色,每年吸引着上千万的海内外游客到桂林来观光旅游。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全市的人口约四百八十万,其中城区的人口六十万。桂林的总面积有二点七八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的面积有五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全市辖叠彩,秀峰,象山,七星,雁山五个区和十二个县。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十九度,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千九百毫升。冬季的平均气温为八度,夏季的平均气温为二十八度,是一个非常适合于旅游的地方。

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南疆,它的东部是广东省,西部是云南省,西北部是贵州省,北部是湖南省,而南部是与越南接壤。广东省的广州市海拔是五十米,桂林的海拔是一百五十米,云南省的昆明市海拔是一千八百米,而更西部的西藏自治区的海拔是四千五百米,地势从东至西迅速增高。据地质学家的研究调查,一亿年以前,从东到西的广东,广西,云南,西藏还是一片海底。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由海底隆起成为陆地,西藏则被抬升为世界的屋脊。桂林当时是海底的一片石灰岩沉积岩,成为陆地以后,几千万年以来的风雨的侵蚀和溶蚀,形成了桂林独特的喀斯

特地质地貌。地面上群峰林立,江河纵横,地面下暗河涌动,钟乳洞遍布群山之中。桂林的山高峭耸立,拔地而起,桂林的水蜿蜒弯曲,清澈见底。桂林以她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秀丽风光而闻名于世。

桂林不光是一个风景旅游名城,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派人在桂林的兴安修筑了灵渠,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在了一起。从宋代开始,桂林就是我们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嶂派他的侄儿到桂林担当靖江王,在桂林传有十三代。抗战时期,桂林是全国著名的抗战文化城。桂林山清水秀,地杰人灵,江山代有人才辈出。在清代,出了著名的宰相陈宏谋,民国时期,出了民国的代总统李宗仁,国防部长白崇喜,到了现在,著名的电影[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全国著名的歌手俞均健,奥运会体操冠军莫慧兰,奥运会跳水冠军李亭亭。还有羽毛球国手周蜜,都是我们桂林人的骄傲。今年,著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在桂林的阳朔亲自导演了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文艺表演[印象刘三姐],把美丽的桂林传说传播到了全世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竞相前来观赏。



桂林的名称由来是取桂花成林的意思,金秋十月正是满城桂花飘香的季节,在游览其间我们还可以品尝到香气怡人的桂花茶和甜美无比的桂花酒。这个季节桂林的水果种类非常丰富,有香蕉,苹果,柑桔,西瓜,还有桂林最有名的沙田柚,柿子饼,水蜜桃,在市区和各个景区都可以买到,大家可以尽情品尝。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桂林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桂林市著名的观光景区有象山景区,伏波山景区,叠彩山景区,七星公园景区,芦笛岩景区,漓江景区,近两年又建成了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两江四湖景区,各位贵宾在桂林三晚四天的观光中,将观赏到以上景区的最美丽的景色。



接着我给大家宣布一下明天的行程,明天我们是乘船游览桂林旅游最美丽的漓江风光,游船是早上九点起航,因此我们是六点半叫早,七点开始早餐,八点从酒店出发。从酒店到码头,乘巴士要四十分钟。漓江的游览从桂林到阳朔全程是八十三公里,乘船要大约四个小时。明天的中餐是在游船上用餐,我们明天大约在下午的一点到达阳朔,随后我们还要在阳朔游览大榕树和月亮山公园及参观桂林最大的钟乳石岩洞,“银子岩”,在下午的五点乘车返回桂林。





我们的巴士已进入市区,还有五分钟我们将到达我们住宿的酒店,我们住宿的酒店叫桂山大酒店,坐落在美丽的漓江东岸,是一个四星级的豪华大酒店。到达酒店后,我们将直接上酒店的餐厅用晚餐,在大家用晚餐的时候,我给大家办好入住手续,大家用餐后就可以直接进房间休息了。大件的托运行李会由酒店的行李生给大家送到房间里。房间里没有免费的矿泉水,但有一个烧水的水壶,大家可以自己烧水喝。冰箱里的饮料酒水是收费的,大家可以饮用,退房时到酒店的总台结算就可以了。



我们的巴士已到达桂山大酒店,各位贵宾请拿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下车。



漓江导游词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欢迎大家乘船游览美丽的漓江。



漓江属于珠江水系,发源地在桂林北面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猫儿山是史称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海拔2238米,号称中南最高峰,漓江由猫儿山下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兴安县境内至今还保留着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灵渠”,它是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史称“兴安灵渠”,它把漓江的水和湘江的水连接起来。据桂林旅行网的介绍湘江在湖南境内,属于长江水系。大自然赋予了它特定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世上无水不东流”是因为地球西部地形高,东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漓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谓“湘漓分流”、“相离而去”,漓江故此得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另外漓江的“漓”字,在字典里面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大概也是漓江名称最佳的含义。漓江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作用,灵渠开凿之后,它沟通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对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以及对桂林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深刻的影响。



竹江景区



(群龙戏水)



在前面右侧临水的山壁,有几根悬垂倒挂的钟乳石柱,它们形态嵯峨,形神兼备,仿佛像几条饮江的巨龙,它们的身子,隐藏在山壁内,只有龙头向着水面。第当春夏水涨,龙头便会吐出雨露。传说这几条龙是天帝派它们到漓江边来采集桂花香精的。很久以前这些山坡上长满了桂花,那冲天的香气直贯天宫,引得嫦娥也想偷偷下凡,天帝为之震怒,于是派来了这几条神龙,要把这桂花的香气全部吸尽带回了天宫。谁知道神龙到了这时原形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它们不仅没有带走人间的桂花,反而引来了天庭的雨露,它们把雨露倾注在崖壁下的潭里,从此这个潭就叫沉香潭。沉香潭的水灌溉了漓江两崖的四方土

地,在这片土地上的桂花树枝叶长得更加繁茂了,漓江八月两岸到处都是桂花香,怪不得人们都把这片地方叫桂林呢!



草坪景区



(锣鼓鸳鸯滩)



弯弯曲曲的漓江,有一个湾就有一个滩,有人数了一下,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共360.5个滩。滩头滩尾水比较浅,漓江从滩头上流过,发出淙淙的响声,这响声仿佛是天宫中的仙乐,听了叫人飘飘欲仙。其实这哪里是仙乐,这是漓江的音乐,请大家看,左岸边有两块大石头,一个像圆鼓,一个像金锣,当地的村民们都叫它们锣鼓石。右岸边两座拔秀的小山柱,仿佛是一对锣锤和鼓棍,大家仔细听,仿佛还有一对鸳鸯在唱歌呢。



杨堤景区



(八仙游江)



右前方,山到了这里突兀而起,云到了这里虚无缥缈,给人以幻境的感觉。这一带山峦叠嶂,气势雄伟,前面一组8个山头,很像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个仙人,*近江边头光光的是铁拐李,旁边的是曹国舅,下面戴帽子的是河仙姑,接下来的是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蓝采和、钟汉离,正好8个。据说有一天,8位仙人各显神通,飘洋过海,结伴而行,他们来到了漓江边上,看到了美丽的漓江风光,这里碧水青峰,田园似锦,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这个景点取名叫“八仙游江”。



兴坪景区



(溯江鲤鱼)



前边有一个山峰又长又大,横亘在漓江边,整个山形很像鲤鱼,鱼头朝右,鱼尾朝左,鱼嘴跟右边的这座山峰相连,在高高的鱼背上有一组小山峰构成了鱼鳍,真是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鲤鱼,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鲤鱼,谁也没有办法称它的重量。那鳍鱼又像一只小哈巴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狮子狗,它的头部、眼睛、四肢都很清楚,真是可爱极了。



桂林山水有四大特点: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漓江除此之外还有瀑布、流泉、险滩、竹林四绝。有人说:漓江不仅仅有这睦,而且还有怪、迷、奇、绝四大特点,那就是古榕之怪,画山之奇,冠岩之迷,半边渡之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阳朔景区



(“带”字石刻)



碧莲峰上碑文石刻很多,特别是山腰石壁上刻有清代光绪年间一个草书“带”子更是令碧莲生逃。其字形结构意味深长,人称一字诗,竟包含了“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的韵味和笔意。从欣赏这个“带”字,最后我们应该总结漓江的精神就是一个“妙”字,漓江风景的自然美,妙不可言。



各位朋友,今天的漓江游即将结

束,桂林旅行网欢迎您及您的朋友下次再来游览漓江。



伏波山详细导游词



伏波山濒临漓江,孤峰雄峙,东枕江水,遇阻回澜。园内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园、文物、六美兼具,有“伏波胜境”之誉。



伏波山 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远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 钟,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远珠洞内的试剑石,紧靠漓江,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相传为伏波将军试剑所致。远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胜境”。



伏波胜境 在伏波山公园中,在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主体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张安治撰书的264字长联。“伏波胜境”丰富了园容,并起点景的作用。



伏波回廊 在伏波山第2级平台上,为“凵”形游廊建筑,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两级平台,为使二者融为有机的整体,建造了这组回廊。在这级平台上,沿东南边缘建筑游廊,与平台北边的挡土墙自然形成一个院落,院内种植花木。廊前置亭,亭内存放古代“千人锅”。顺游廊拾级而登,达第3级平台,平台与茶室和庭院相衔。回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



钟亭 位于伏波山南麓,还珠洞南口西侧,为单层翘檐攒尖顶4角方亭。高4.7米、,宽4.5米。长4.4米,面积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钟而得名。钟亭方正古朴,与文物协调和谐。古铁钟高2.5米,径1.7米,重2524公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用以宣扬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孔有德、明将,从清兵入关,有功、封定南王,镇广西、顺治八年(1651)创建定粤寺。翌年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缢。15年后,其婿孙延龄、女孔四贞至桂林任广西将军和仪卫执事,扩建定粤禅寺,并铸钟以纪战功。钟顶部有《多心经》一卷;四周各栏用“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作铭文的引首;钟体为“本旗功德主金名”,实则是当年军事头目的名录,以宗教掩盖政治目的。这口钟,过去作为寺门的法器,现在成了历史发展的见证。 还珠洞 又名伏波岩、玩珠洞,在伏波山腹。现在的主洞口南向,高2米,洞内高4~6米,宽6

~8米,总长127米。洞底面积约612平方米。洞受北西向南北两组裂隙制约,沿平缓的岩层层面和裂隙经溶解与冲刷发育形成,距今约1万年。

古时,还珠洞临江东向,唯有泛舟而进的东口,因称东岩。此洞有各种传说:“一说汉伏波将军在此试剑,故以伏波名岩;一说有老龙在洞中玩珠,称玩珠洞;或说马援南征,载薏苡归,龙王疑为珠,风浪大作,尽倾于此乃至,所以叫还珠洞。这几种称谓,唐宋以来都相继沿用,现在刻”还珠洞“3字于南口东壁,以作定名。

还珠洞岩傍水际前漫江滨,麓遏澜回,波涛汹涌。隔江东望,葱翠绝尘。岩内唐人造像、宋代题刻特多。自唐以来,携亲结伴,游人不辍,更有煮泉瀹茗,屡游不厌,誉为“胜绝在桂林岩洞之上”者。



试剑石 在伏波山还珠洞中,明《赤雅》载:“其最奇者,有石悬空而下,状若浮柱,去地一线不合。闻昔有神人名揭谛者,试剑于此。”清金 《广西通志》说,“洞中踞石有巨人迹,宛如刻纹。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存浮石络其项,大似老龙戏珠。”关于试剑石,有种种传说,也有说是马援试剑造成的。宋经略安抚使范成大曾在此举行鹿鸣宴,祝愿乡试告捷的举人,“应表明年第三闾”。在此之前,桂林地区出过两名状元,一是唐代的赵观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则,传说还珠洞悬石若是“岩石连,出状元”,所以试剑石又名“状元石”,表达了人们对多出良才的美好愿望。宋梁安世在石旁题刻的《试剑石词》有“怪石虚悬象鼻”,也有称之为“象鼻石”的。 珊瑚岩 还珠洞内临江北向的一小岩,高1.75米,宽1.1米,深5.5米,面积6.05平方米。宋代朱希颜在岩侧的伏波潭(还珠洞试剑石旁)中得一古生物化石,如枯萎的岘山松柏,枝干挺拔,无花无叶,色泽晶莹,铿然有声,认为是稀世之珍,赋诗刻石还珠洞壁记之。人们遂以珊瑚命岩名。珊瑚岩虽小,马王洲,明月峰诸景可尽收眼底。



千佛岩 在伏波山腹,与还珠洞相连。3层:上层南北长6米,东西宽7.4米,高12米,面积44平方米;中层距上层2.3米,宽与上层同;下层高2米,长20米,宽1.5米,面积50米。3层总面积约133平方米,可拾级盘旋而上。顶层刻有佛像36龛239尊,“千佛”极言其多,这里的造像,多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有的还镌有“造像记”;“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镌”,距仿1140余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水塔亭 在伏波山西半山腰。建于1954年,高约5米,面积1

0.5平方米。圆形、单檐、攒尖顶,立柱四周为坐登,亭外有平台,四面栏杆。亭的底部是广西师范大学的自来水蓄水池,亭建池上,设计精巧,供水,观景,装点江山,一亭多用。



癸水亭 在伏波山北临水之处。金 《广西通志》载:“宋范成大以古记‘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因作亭水上。”范成大职兼数十州,重任而与人民同心,建亭、赋诗,《癸水亭落成诗》有“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檐枪”句。癸水就是漓江。檐枪是彗星的别名,指战乱,亭早废了,但象征“和平与发展”的癸水亭以及诗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则长驻游人心中。



正夏堂 据文献推断,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还珠洞临水处,有睢阳杜易书、吴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与范交好,精书艺。范成大《鹿鸣宴诗》跋有“种桂正夏,进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书匾额其上,围刻洞壁以水,足见其珍。今堂废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证。 八桂堂 在叠彩区伏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带,宋广西经略安抚使程节于绍圣四年(1097)兴建,手植8株桂树其间,命名为八桂堂。堂处桂林三大名山之间,北枕叠彩,东南西南倚伏波和独秀峰,东傍漓江,且当时偏离市街,是“岁时栽盍提醪,口箫腰鼓,以游遨燕赏为事”的好地方,八桂堂是一组建筑群体,有“车骑乐舞”的广庭,有“迎曦”“待月”楼,塘中有洲,上有“熙春台”,水面上有“流桂泉”、“知鱼阁”。建成后对游人开放,“为一时盛游之地”。南宋有影响的几部著作,《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和文人题刻等都有记录。 听涛阁 在伏波山东南石崖上,建于1964年,是依山贴崖而建的2层坡顶楼阁,用以接待、观景。总面积106.34平方米东南为2格8开通长大玻璃,上层大阳台挑出,视野开阔,最宜远眺。室内后墙为天然峭壁,石纹如画,磅礴而和谐;室外构垒料石,与大玻璃窗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屋顶是水泥小坡顶,覆以黄琉璃瓦,是优秀的园林建筑。



叠彩山导游词



叠彩山 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叠彩山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为城内的游览胜地。叠彩山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横亘市区,景色优美,又易于攀登,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山中佳景甚多,有叠彩亭、于越阁、瞿张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风洞、叠彩楼、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胜。山上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为文物的精华。若登上明

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尽书眼底。“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



叠彩园门 叠彩公园园门,1990年建,为飞檐、硬脊、坡顶、绿瓦的仿古圆门建筑。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书“叠彩山”横匾悬其上,右侧为售票处,左侧饰以玻璃壁窗,古朴雅丽,嵌于锦翠相间的山石林木之前。 叠彩山门 在叠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顶、青苡的仿古建筑,高踞在登上风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级而上。门上有魏继昌书”叠彩山“隶字横额;两侧悬挂清广西布政使张祥河撰、桂林书法家伍纯道写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楹联。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的胜地。



景风阁 在叠彩山风洞南洞口右前方的平台上,唐元晦建于会昌间(841-846),历代有修茸,阁已久废,数十件珍贵诗刻同毁于抗日战争。据清画家张宝《泛槎图》,景风阁为重檐、坡顶、长方形建筑。清庆保《景风阁记》说阁”居四望、于越之间,前接广野,倚大江,廓然翕受,窈而多风。其东小阁数椽,故为游人憩望地,每盛夏熏灼,于此解烦焉“。景风阁为一时名建,历代名人有诗刻,变法维新风云人物康有为、百岁爱国老人马相伯先后居此。



叠彩亭 位于叠彩登山道上。4角、平顶、单层、红柱、绿瓦,高约5米,长7.5米,宽8.5米。面积约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悬挂著名书法家王遐举所书“叠彩山“的匾额。叠彩亭东依于越,西邻四望,北对明月,与山景和谐而不争高。东西设坐凳,北隅为观赏”彩翠相间“的最佳角度,是游憩的理想场所。亭西,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会景处“。 叠彩琼楼 在叠彩山明月峰与于越山之间,是一组以桂北侗族建筑形式为依据构筑的大型风景园林建筑群体,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叠彩琼楼以鼓楼和连廊为中轴线,将整个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庭转院接,曲径通幽;西院开阔疏朗,小桥勾连。院落以池水为中心,东为高阁,西有亭廊,南设层楼,北置水榭。主体的鼓楼为2层歇山顶楼阁,前面是小巧的卷棚敞轩,其余为1、2层坡顶,局部突起重檐、3重檐卷棚歇山顶或6角、8角攒尖顶。整组建筑,主从分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与自然环境和谐调协,具有仙山琼阁的意境。

仰仁堂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叠彩山风洞前。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原建已毁。1958年重建。堂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1米。东西开门,北壁嵌有瞿式 、张同敞画像、《洁气岭》唱和诗,以及1963年郭沫若来此凭吊所作二公像赞诗等石刻。





望江亭 在叠彩山北半山腰处,原为正德间(1506-1521)明太监傅伦作为钦差镇宋广西都知监时所建。他酷爱桂林山水,尢偏爱叠彩,有七登叠彩山诗。他的《望江亭诗》,有“山色佛云青,溪光照空碧,构亭倚风洞,超然意自适”句,绘出望江亭“佛云”“照空”的特色,亭早废,1954、1990年两次在原址重建,为红柱、绿瓦、翘角、攒尖顶的仿古方亭,高约6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4.9米,总面积约25.5平方米。亭右壁有摩崖题刻“探奇处”3个大字,站在亭内或由此攀登,都有奇景可探。



瞿张成仁处碑 在市区叠彩山山门内。碑高167厘米,宽83厘米。共28了,均为楷书。正文”常熟悉瞿 的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字经20厘米,年月日及姓氏署款,字经10厘米,清道光20年广西巡抚梁享 书并立,



临江上岩 位于叠彩山北麓。临江岩有二:南为上岩、北为下岩。上岩洞口刻有“临江上岩”4字。上岩高4.6米,宽3.5米,深8.6米,面积约30平方米。岩口临江,视野开阔,江山景色与岩景交融,登临玩赏,兴味无穷。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以到此弄吟为快。明陈于明《题木龙洞石壁》诗,“逶迤江路洞天开,奇峰排空拥翠来,水石参差当槛出,亭台高下自天栽”,如实地概括了上岩的特色。



风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对穿,中狭小,仅通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最宽9.2米,最高5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少,风不断补充。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

风洞既是风的世界,又是文物宝库,是桂林山水一个重要景点。



叠彩北牖洞 风洞之北,即后洞,椭圆形,是葫芦的后半部。洞口北向,如窗,又称“北牖”。洞高4.8米,宽9.2米,长7.5米,面积约69平方米。洞口有清人陈维湘题刻“北牖洞”三字,洞内摩崖石刻数十件,以朱 颜《访叠彩岩登越亭》、杨芳《游风洞山》、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康有为《风洞题名》和李秉绶的兰竹画刻为珍。洞中原有卧佛一尊,供抚摩祈祥,现已无存。



叠彩太极洞 位于明月峰山腰,南口在北牖洞西南隅,北口朝登山道口,呈弯管状,洞内有石柱分隔,酪似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洞门宽4.2米,洞高3米,宽3~4米,长13米,面积约50平方米。“太极洞”3字,刻在北洞口上。从洞的一端到另一端,纡回

曲折,能见度低。北口大而敞,光线可透达转折处,洞景依稀可辨;南口在北牖洞内,小而隐,光源微弱,初入有伸手不见五指之感。自南口盘旋而上,出北口,从黑暗中渐见光明;从北口人,出南口,至北牖洞,凉风习习,题刻琳琅,如入仙境。乐于在不同境况中探索、感受,捕捉各异乐趣的人们,尢爱太极洞。



迎风楼 在叠彩山风洞的北牖洞口处,原为古建,久废。1972年重建,为8柱、两层、开敞的仿古建筑,总面积180平方米。柱间设坐凳,中有石桌。一层置楹联二:其一“登临爽气此间生,且喜江山多丽色;回首屐痕何处是,惟留天地一奇观”,其二“风指落花妍小径;雨清芳草翠层阶”。分别描绘迎风楼当风雨立、爽气此生的特点,以及楼前“多丽色”“一奇观”的气势和榜旁楼后”花妍“”草翠“、”层阶“、”小径“的景物,是给游人以启迪的绝妙导游词;二层为观景楼和登上明月峰的必由之路。



明月峰 位于叠彩山东北,海拔223米,相对高度约73米,山体总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诗有“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杨芳《风洞山诗》,“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均言峰高可揽月,故有明月峰之谓,峰顶有形如葫芦的小平台,五代马殷曾在此建台,人称马王台。宋静江知府张 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尧山漓水二坛记》,把山川作为土地资源,江河资源加以赞美,呼吁加以重视、保护,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台、坛均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

明月峰以高、险、峻、秀蓍称。高可摩天,雄踞江边,壁立木龙古渡头。峰尖如笋,山石逐层深进,渐次升高,登上顶颠,满城春色,田野奇峰,纵览无余。峰侧刻有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朱德总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龄登上明月峰所题“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名句,给名山增辉。

四望山 位于叠彩山西南,与东南之于越山相对,以山间径道相隔,山体面积3.32化顷。四望山“乱石纵横,枕籍排突”,他山稀有。登山可四面临眺,东面尧山、漓江,南有穿山、塔山、南溪、斗鸡,目之所游,群胜交集,山壁有唐元晦《四望山记》刻迹及清李少莲刻“玉叠蓬壶”4个大字,近年新刻我国著名作家芭盾等墨迹。山麓曾建普明庵,后在遗址建定粤寺。绡忧亭和定粤寺,均已早废。 仙鹤峰 位于明月峰的西北,海拔253.6米,相对高度101米,是叠彩诸峰最高的,山体面积2.1公顷。山腹有仙鹤洞,高约14米,底宽8.6米,长60米,面积

516平方米。呈三角形,相传古时有二仙鹤栖息山峰上,好事者镌二鹤于洞口,供人瞻仰,因名“瞻鹤洞”。到了明代,明宗室第3代靖江王朱佐敬之曾孙朱镇山,在瞻鹤洞硕面壁修道;自号瞻鹤道人,据为别业,改名仙鹤洞。此后,峰和洞都以仙鹤为名,一直沿用。



仙鹤洞分两层。上层曾建“庆真阁”,祀真武帝,香火颇盛。明约结《古光尊师像诗》云:“傍崖间妙香,晨钟下空碧。”下层较宏旷,东西穿透,平整光滑,俨如长形拱顶大厅。东西两洞口成为借景窗口:东口面对明月、于越诸峰,层峦重叠,锦翠连山;西口面对城北,屋宇楼台,鳞次栉比。一洞之中,荟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



环碧园 在叠彩山北白鹤洞下,与仙鹤洞相通。因“满园碧翠,环顾可得“而名,是清代桂林画家李秉绶所建,也叫李园;园中遍种反栗树,亦称板栗园,园已久废,李的姻亲张维屏,有《桂游日记》可窥环碧园之盛。据载,”园以洞为尢胜“,一园之中有”林屋“、”水壶“、”瞻鹤“、”明月“、”墨云深处“5个奇洞,最高的明月洞,皓月东升时满洞清辉;园中建筑遍布,有亭、台、堂、榭、圃、廊10余处,成为一代名园。



于越亭 在叠彩山的于越山顶上,是一个8柱、3开、单檐、翘角、长方、四面开敞的亭阁。长10.6米、宽4.95米,高4.54米。面积51.47平方米。原为唐元晦所建,久废。1954年在原址上重新构筑,更名于越阁,阁名为美籍华人、美国迈阿密中国画院院长梁粲英女士所书。于越亭是游人多喜登临之处。宋人朱 颜《访叠彩岩登越亭诗》:“不到越亭久,榴花经几红。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风里,三湘夕照中。”比较客观地写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点。



康岩、素洞 在于越山麓。洞北向,高3.2米,宽1.7米,长10.5米,面积约18平方米。1894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住在叠彩山景风阁,发现于越山下两个岩洞。以自己的字号命名,东叫“康岩”,北叫“素洞”,并摩崖篆名刻。现“素洞”两个篆字和题记尚存。



叠彩岩 风洞之南,即前洞,是叠彩洞,因山得名,古称叠彩岩。高3.65米,宽5.6米,长12.5米。面积约70平方米。洞口有陈毅名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题刻,以及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叠彩山”3个大字。洞壁有佛像90余尊,为唐宋物,故又名福庭洞。



拿云亭 在叠彩山明月峰顶,又名齐云、倚云、取其高之意。始建于唐,久废。1955年重建,1988年遭雷劈,再建,高约5米,面积19.36平方米。为红柱、单檐、攒尖顶

、青苡、四面开敞之圆亭,柱间设坐凳,亭基三级,意谓上升九宵。香港书画家赵少昂为之书额。登亭眺瞰,目极无遗。



销忧亭 在叠彩山的四望山上。唐会昌年间(841~846)建。元晦《四望山记》载:“山名四望,故亭为销忧。亭之前后,绵络山腹,皆溪梁危磴。由南而北,复东上叠彩右崖,至福庭石门,约三十余步。”亭久废。



木龙洞 在叠彩山东麓,高4米,宽2~3米,长10米,面积40平方米,南北穿透。西邻明月峰仅数十米,南去伏波山约1公里,是龙珠路与驿前街必由之路。相传洞口原有盘曲的古树,洪水突涨时化龙入海,这个洞被叫作木龙洞。明天启间(1621~1627),督学曹学 做了两条木龙,悬于洞顶,早废。叠彩山有通往木龙洞的路,明周进隆《再题叠彩山》诗,“重峦叠峰瞰江流,空明一径通人游”,道出了木龙洞的特点,木龙洞踞山临江,洞北约20米处,在一块巨大的蛤蟆石上,建有一座喇嘛古塔。宋谭舜臣《木龙洞游览题名》:“嘉祜癸卯(1063)寒食旬休,谭舜臣携累累石门,下临江岩,参唐代佛塔,览风帆、沙鸟、江山之胜,此为最焉,遂舟过虞山。”据此,塔为唐代所建,是广西最古的石塔之一。



宝积山旧名卧龙山,在叠彩区政府西北。与叠彩的四望山隔中山北路相对峙,海拔208米,相对高度58米,长350米,宽120米。山体面积7.75公顷,呈蟠龙状。北宋前,城池北门建在宝积与四望山间,山上筑有城墙,“城壁峻悄,皆斩崖火之”,有“铁封云锁“之誉。元代在山上建武侯祠,通称孔明台,宝积山也被称作孔明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移至南麓,清康熙间又重建于山顶。后毁于抗日战争烽火。山北有宝积岩、华景洞、华景塘。华景洞附近曾建有岩光亭、铁佛寺。洞深5、6丈,平坦敞朗,曲折深幽,可达孔明台。登台远望,前后左右为华景塘、桂湖、漓江、八角塘所拱,四周则观音、鹦鹉、叠彩、独秀、骝马、老人诸山环绕,北面峰峦常为岚气凝集,雨后初雾,紫雾笼山,景色独丽,有“桂岭晴岚”之称。唐宋时已成游赏胜地,壁间有宋明以来石刻10余件。1979年5月,在宝积岩内发现距今约3万年前人牙化石两枚、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等。宝积山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文物荟萃之地。



宝积岩洞穴遗址位于市区中山北路宝积山山腹。洞口呈三角形,为单斜岩层构成,向南距地面7-8米。岩洞面积968平方米。主洞之外,有支洞数个。本世纪70年代开始,洞内就不断发现原始文化遗迹和遗物。经过1979年发掘,推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三

万年。



华景洞在宝积山北扉,高5米,宽17米,深50米,面积约850平方米。《广西通志》:云“(在)华景山下,岩诽东向,空明轩豁,有穴直通山后。由石径循雉堞南行,竟达武侯祠。”清查礼在游记中写道:“洞口高约十五六尺,广五十尺,洞中平坦轩豁,后有二个窦,一窦右折,黑暗不可下;一窦左旋通光,渐上渐高,长百五十尺,出洞有飞云台,台广三十尺,外为石栏,凭栏则城西诸山,历历在目。”唐元晦在洞前建岩光亭交题诗,“石静如开镜,山高若耸莲:笋竿抽玉管,花蔓缀金钿”。明清时建铁佛寺,毁于火,光绪间重修,并铸大铁佛一尊。洞壁诗刻多件。现封闭以培植食用菌。



华景塘在宝积山下华景洞前,宽120米,长60米,水面面积约7200平方米。明《桂胜》载:“横塘深广,晨飘霞绮,夕丽金波,得水而观益增。故唐元常侍晦建亭一,曰‘岩光’,以岩指水而写光也。”说明自唐以来得到名士、游人的青睐。塘畔遍植榴花,水光花色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芦笛岩介绍导游词



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仅容一人进出,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桂县志》里, 记载了光明山,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 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芦笛岩。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进口与出口相

邻, 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游程约500米。岩洞是70余万年前,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岩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堆积而成, 千态万状态, 琳琅满目。





芦笛岩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 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 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 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熊瑾玎《赞芦笛洞》诗, 作了生动的描写:

桂林岩洞多灵巧, 芦笛新开巧不同。

异彩缤纷今古自, 奇踪探索忘西东。

初临绝壁悬崖上, 似入琼楼玉宇中。

莫怪吾华常自傲, 世间那有此仙宫。

诗人极力赞美芦笛岩, 将它引为我们中华的骄傲。

芦笛岩的景观, 不仅精致美观, 而且珠联壁合。满洞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仿佛黄杨木雕, 美观异常, 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我们游览芦笛岩, 能够欣赏到许多美妙的景致。





独秀峰导游词



独秀峰位于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内, 孤峰突起, 陡峭高峻, 气势雄伟, 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山东麓有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 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曾写下“未若独秀者, 峨峨郛吧间”的佳句, 独秀峰因此得名。假当晨曦辉映或晚霞夕照, 孤峰似披紫袍金衣, 故又名紫舍山。



太平岩 在独秀峰西麓, 原名西岩, 高2.9米, 宽 4.25米, 长31.5米, 面积140平方米。北达雪洞。岩洞赅有恭惠王朱邦宁绘刘海蟾像, 俗称刘海洞。明嘉靖间(1522-1566)重新开发时, 挖出一枚“太平通宝”钱币, 靖江王认为“此惟兆哉, 山灵告予”, “遂以太平名岩”。太平岩的名称就沿用下来。太平岩有自己的特色, 岩体像一间宽敝的房子, 地面十分平整, 岩顶重悬的钟乳石, 有的像梳得整整齐齐的少女鬟发, 有的像色彩斑斓的龙鳞, 还有形状态怪异、闪耀着金光银光的砂石, 令人眼花缭乱。明藩王在岩前栽种花木, 修建宝塔、庵院, 在洞中塑立神像, 亲自写《独秀岩记》, 还邀集地方官员游宴赋诗, 洞壁镌刻宗室诗多首。



月牙池 位于市区独秀峰东麓。此外原有独秀泉, 以初因泉凿池, 形如月牙。池上曲模水榭, 池畔重柳依依, 景色十分优美。月牙东圣母、春涛、白龙并称桂林四大名池。



雪洞 位于独秀峰西北麓, 洞口向月牙池, 高约3米, 宽5.6米, 深32

米, 面积约180平方米。明户露《赤雅》载: “雪洞乳石最奇。”洞壁呈白色, 所悬乳石洁白如雪。洞口刻有“雪洞”二字, 旁有双凤石。原有唐人诗刻, 今泯灭无存。



中山纪念塔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王城内独秀峰东麓月牙池畔。1925年9月, 当时在广西的国民党著名人士白崇禧、刘为章、李耀轩、李维仁、裘邦焘等, 为纪念广州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广西统一, 特在孙中山先生1921年誓师北伐驻足华处, 兴建此塔。



独秀亭 在独秀峰顶, 为2层、红柱、6角、重檐、瓦顶的仿古亭。高7米, 长宽各4.8米, 面积23平方米。柱间有通透花窗, 东西向双开门。亭侧另有方亭, 高6米, 长宽各4.7米, 面积22平方米, 原为空袭报警设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 周有栏, 高踞悬崖之巅。登临四望, 云生足下, 星列胸前, 千山万户, 尽在眼中。



象鼻山导游词



象鼻山又称象山。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七星公园导游词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

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

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蓬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00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

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

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 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 南有寿佛洞, 宽敝若厅堂, 洞口西向, 高3~6米, 宽3~4米, 长45米, 面积157平方米。朝雾迷漫时, 云凝洞口, 故称朝云。洞开拓于明代, 太虚和尚修磴道, 并于绝壁处建楼阁。洞口有清诗刻两件。



碧虚阁 在普陀山七星岩口, 因阁中函碧虚亭而得名。阁高7米, 面积270平方米。碧虚亭为宋代建筑, 早废。1956年在原址重建, 1974年拆除改建, 1979年建成两层游廊式亭阁。旋梯而上, 上层游廊连接大小不对称的两座游亭: 在大亭中, 可以看到城市远景; 在小亭中, 可以俯视七星岩内景。碧虚阁建筑, 构思精巧, 吸收广西三江程阳桥与桂林“吊楼”的民族、民间建筑形式, 亭与阁层层挑出, 增加轻巧感和架空效果, 突出了“碧虚”这一主题, 被建筑界誉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曾公岩 原名冷水岩, 在普陀山东南, 与动物园相邻, 曾作七星岩出口。岩高4~20米, 宽5~50米, 洞府, 岩前有石门, “屈曲而入, 则流水横其中, 碧乳垂其上, 周环四视, 其状如雕镌刻镂, 殆出于鬼工而不类融结者也”。源于地下河的清流, 穿岩而过, 溪水冰冽, 所以也叫冷水岩, 这是它不同于别的岩洞的特色。洞口留下宋刻10余件。洞壁有“岩洞就是学校”、“敌人在轰炸, 我们在上课”等标语。抗日战争期间用作防空的岩洞比比皆是, 反映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寿佛洞 位于普陀山西麓, 高3.4米, 宽6.4米, 深8.5米, 面积约54平方米。明代创为寿佛庵。庵前建栖霞寺。《临桂县志》载: “顺治八年(1651), 楚僧浑融和尚乃建为栖霞寺, 起藏经阁、听月亭, 殿宇楼堂, 备极宏丽, 山水绕环, 竹树掩映, 为一府胜游之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 后毁于战火。

弹子岩 在普陀山北麓, 洞口高敝, 宽14米, 高6~9米, 宽4~8米, 深65米, 面积280平方米, 呈弧状。郦道元《水经注》说: “山甚及溪, 中有石若丸, 自然圆珠矣, 故山水即名焉, 验其山有石窦, 下深数丈, 洞上深远, 莫究其极。”宋淳熙间(1174~1189),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刘谆, “买地为圃, 隔桥筑亭, 仰观岩石, 如坐冷泉, 对飞来诸峰, 遂为桂林胜游之最”。壁间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岩 在普陀山北麓, 南距弹子岩50米, 高3.5~4米, 宽3~5米, 深18米, 面积69平方米。岩前一片平野, 春回大地, 满眼新绿, 令人留连。岩名取其“留取春常驻”之意。留春岩景色平平, 宋人梁安世等在岩壁留下的《乳床赋》, 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述钟乳石成因的科学论文, 指出“

泉春夏而渗流, 积久而凝……以岁而计之, 十万年而盈寸”, 很值敝开。岩前有平台, 宋代曾建楼阁, 供地方官员视察春耕之用, 所以取名省春岩。宋刘希旦《省春岩》诗:“省春岩畔点春衣, 傍洞山泉浸洞矶”, “泥燕不来灯光寂, 野鹭孤飞带落晖”。写出了省春岩宁得游人赏柳。

双忠亭 在灵剑江葛老桥北,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用以纪念明未殉难的瞿式耜、张同敝, 故又名“双忠祠”。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 增加了浑融和尚、性因和尚和义士杨义等牌位。抗战期间被毁, 遗址尚存。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岩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 “天设岩须古, 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 洞敝万峰侵”, 月牙山景致优美, 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 且均面临江面, 视野开阔, 桂林市景悉陈眼前, 游人莫不心旷神怡。石级下到山西南麓, 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层, 下为餐馆、小卖部, 中为素食馆, 上为宴会厅、观景楼。主楼长31米, 深13米, 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 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 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 独具一格。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 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 “月牙楼是画廊楼, 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 画图难及白然优。”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岩, 名取随伴月牙岩之意。始建于清代, 1958、1978年两次重建。为4柱、单檐、攒尖顶方亭, 长、宽各2.9米, 面积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观景台挑出小东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遥看“花桥虹影”的最佳点。

月牙岩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宽1.5~3米, 深10.5米, 面积25平方米。在花挢遥望, 岩如新月。岩内, 清建有月牙山寺, 两层, 上为观音殿, 下为大雄宝殿, 毁于抗战烽火。1963年在旧址新建“小广寒”楼阁, 另建襟江阁, 以飞虹桥相连。在这里观景, 正如清人张宝描绘的: “螺峰远近堆千点, 雉堞回环锁万家。玉笋瑶簪山似画, 丹枫紫桕叶如花。”

小广邃 在月牙山月牙岩。1964年在月牙山寺旧址, 依傍岩穴形势筑成3开间2层仿古楼阁, 硬脊、坡顶、翘角, 上有飞虹桥与襟江阁相连,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设旅游商品点, 是观景、购物的理想场所。



襟江阁 在月牙山月牙岩旁, 原建于清, 名文昌阁, 抗战期间破毁

。后建成眺远楼, 1958年更名襟江阁; 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14米, 长宽各7.8米, 总面积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与历史研究室设计, 与小广寒统一构筑, 二者均为2层, 而襟江阁标高较高。小广寒横向构图, 6角耸立, 形成一隐一显, 一低一高, 一后一前, 一横一竖的强烈对比。襟江阁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龙隐洞的风景道上, 北有花桥, 西北有老人、叠彩诸山, 下临小东江, 是游人必经之道, 又是观赏花桥一带美景荟萃的胜地。

骖鸾亭 在龙隐岩东侧的石台上, 名取韩愈“飞鸾不暇骖”诗意。《广西通志》载, 为宋范成大建, 后废。明复建, 更名怡云亭。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记》详记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骖鸾亭前临小东江, 后陀山西北麓, 寿佛洞南侧, 与飞来石相邻。高7.5米, 呈不等边多角形。苍翠如玉屏, 清佟钧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揽月亭 在月牙山瑶光峰顶, 原名嘘云亭。襟江阁旁有登山道可达。本世纪70年代新建, 为4柱混凝土结构仿古亭, 高6.5米, 长5.4米, 宽5.8米, 面积31.3平方米。宋光诩题额, 周游书联。漓江自北而南缓缓流过, 东岸民族风情园的侗族鼓楼高高耸立, 西岸虞山、叠彩、伏波、独秀、老人诸峰历历在目, 是眺望桂林胜又一佳处。

丹桂岩 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 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层, 学中虽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的遗址。由于人为破坏, 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 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内乳石垂悬, 幽暗逼仄, 游人多驻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宋熙宁间(1068-1077)在龙隐岩建有释迦寺, 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阁。1988年建碑廊, 廊阁相连, 称桂海碑林。其后, 又于岩侧筑陈列馆, 3层, 高阁、曲廊、飞檐, 总面积达100平方米, 宽敝明亮, 是藏展与观景俱宜的好设施。



龙隐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宽8~20米, 长64米, 面积645平方米。有一条硕大、蜿蜒、矫劲石槽通贯洞顶, 传为老龙隐此留下痕迹。小东江流注洞中, “金鳞倒影水浮空”, 似为游人再现当年破壁而飞的景趣。1963年建观景台于洞西北, 是观“神龙”的佳境。古往今来, 游人不绝。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后人有“壁无完石”之叹。



龙隐岩 在月牙山西麓, 与龙隐洞相邻。岩高3~5米, 宽20米, 深10米, 面积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状, 像个口袋, 俗称布袋岩。传老龙曾隐岩内, 后从

龙隐洞“破壁而飞”, 故有龙隐之名。此岩开发较早, 宋人谭 评介说, “天下洞穴, 类多幽阴, 或远水, 清韵不足; 龙隐岩高而明, 虚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览之富则过之”。岩的南隅, 高处有一悬岩, 名悬洞; 岩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台, 叫禅台, 洞中有滴玉泉, 传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飞翼鼓, 周匝有栏, 陟降有路”, 成为一代名胜之地。古亭不复存。现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结构, 高6.5米, 长宽各3.5米, 面积12.25平方米, 复“骖鸾”之名。



辅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东面, 海拔221米, 相对高度约71米, 面积2.75公顷。《广西通志》载: “七星山者, 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旁, 日辅星。”山有小道可翻越, 通月牙山, 给七星公园平添一趣。

剑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峰北, 像一把宝剑插入山中露出的剑柄。石高14.4米, 孤立耸峙, 上刻“列翠之屏”4个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骆驼山 在七星公园内, 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壶山。因其状态酷似骆驼, 遂名之。每当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泽斑斓, 颇为壮观。明清以来, 山下遍植桃树, 若逢春至, 桃花烂漫, 江霞紫务, 分外妖娆。因此, “壶山赤霞”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现山周围辟有动物园、盆景艺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楼阁。桃花依旧, 桂树成林, 花果满园, “壶山赤霞”更加绚丽多姿。

盆景园 在七星公园东南、骆驼山南侧, 1985年建成, 面积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桩景、乳石3个景区、水石景区, 从入口到山水廊, 设置各种吸水石、水边石制成的盆景, 从山水廊到水榭, 陈列各种树桩盆景和室外树桩, 占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区, 从水榭到出口, 陈设各种钟乳石盆景, 占地830平方米, 这是全苑的精华, 它完全不同于梦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阳光下, 还其玉洁冰清的本来面目, 有的灿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简直是喷薄着的飞泉。全部近2000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 各具神韵, 意趣天成, 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门、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种陈列式样。景区内建设, 布置殊异, 或池鱼、叠石、雁墙、篱笆, 或平桥、曲廊、水榭、亭台, 或树丛、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连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间,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荡神移, 目不暇接。



灵剑溪 又名灵剑江、灵剑河, 在城东, 源于尧山西南大河乡上阳家之北、尧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终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尧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沟壑, 丰水季节, 也有水注入灵剑溪。七星山古名弹丸山, 灵剑溪绕其下, 有弹丸溪之名。灵剑发自尧山, 经省春岩, 留春

岩、弹子岩、桥、张曙墓、七星山, 会小东江, 绕月牙、龙隐, 至穿山人漓江, 全长约9公里。它流经众多著名胜迹, 其本身也最为游人所钟爱。

灵剑石 桂林名石, 在灵剑溪畔, 弹子岩前。高出水面15米, 宽12米, 长9米, 面积约110平方米, 呈笔架形, 主峰突如剑戟, 上刻“灵剑石”3个大字。



龙隐桥 位于龙隐岩西南170米龙隐路, 是小东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24米、宽2米的木便桥, 用以疏散城区人口, 早废。现桥长62.2米, 宽10.7(7+2×1.85)米, 跨径40米, 荷载汽-13级。此间地形复杂, 岽 岸桥台基于一块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桥台筑在基岩上, 高1米, 有一2米径溶洞, 植桩支承。1964年兴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马坪街一带通往三里店需经花桥, 又不能行车, 十分不便。龙隐桥的建成, 不仅缓解了花桥的重负, 便利了交通, 且为小东江新添一景。













榕湖、杉湖导游词



榕湖、杉湖原为唐宋时桂州城南护城河, 现在湖畔树木婆娑, 湖中澄湖碧水, 象碧玉镶嵌在市区中心, 游人到此不仅能饱览湖光山色, 而且可以寻胜访古。



湖心亭在榕湖的湖心岛上, 原建于40年代, 1979年两次重建, 现为一组设计新颖的仿古临水亭廊, 由大小两亭及连廊组成。大亭8角、重檐、凌驾水中; 小亭4角, 单檐尖顶, 坐落岸上, 以直角形(L)曲廊与大亭相连, 总面积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桥衔湖心岛, 掩映于湖光翠柳之间, 与亭廊构成整体, 显出平稳中求变化, 临水而有飞动感。



古南门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榕湖北岸。又名榕树门。据载为唐代名将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岭南后, 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门, 距今正1300多年。



黄庭坚系舟处在榕湖北岸, 古南门前, 榕荫亭侧。崇宁二年(1103)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谪宜州, 崇宁三年(1104)经桂林, 遍览名山, 泊舟此岸。他写的《到桂州》云“桂岭环城如雁荡, 平地苍玉忽 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峰何”, 融进个人的不幸遭遇, 也表达了对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学家张知静江府时, 在系舟处建榕溪阁, 以志怀念。阁久废, 1955年在旧址建榕荫亭, 其后又立碑其侧, 题为“黄庭坚系舟处”。



湖西庄在榕湖北路西段。清嘉庆道光间, 少司空李宗瀚建为别墅。张维屏《洼游日记》称, 大门临湖, 内有小桥流水, 过桥有屋, 屋后有轩, 轩前有园, 整座建筑用竹篱围合。李宗瀚住湖东“拓园”, 今人民礼堂东北侧, 湖西庄由其侄李春回

掌管。李春回工书精刻, 后破落, 别墅荒芜。1954年以来, 这里建起拥有十几幢风格各异的庭院建筑, 成为桂林市第一个接待国家元首级的外事宾馆榕湖饭店。



芙蓉亭在榕湖南路西段, 榕湖西南岸边。清代著名桂林画家罗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馆”。1955年建亭, 因名芙蓉, 亦称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6柱、6角、单檐、琉璃瓦、攒尖顶亭, 高7米, 长宽各5.45米, 面积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 柱间有石栏杆, 亭周树茂荫浓, 秀色可餐。



阳挢在秀峰、象山两区相衔, 榕湖杉湖接合部的水面上。宋名青带桥或永济桥, 木质结构, 元代毁于火。明改建石桥, 解缙书“永镇三江”其上。洪武间(1368~1398)桂林城南扩, 榕湖杉湖变成内湖, 名阳塘, 桥因湖改称阳桥。历代多修葺、扩建。1974年扩建成现状: 石拱结构, 3跨, 各5米, 全长22.2米; 桥面由20米加宽成32米, 沥青铺筑, 饰以汉白玉雕花栏杆。自古以来, 青带桥一带就是商业中心区。据元伯笃鲁丁《阳桥记》载, 桥的两侧, 商贾所藏宝物、番货, 以有易无 , 日千百计。现在榕杉湖区, 市行政机关、商业网点、宾馆环立, 这一地带, 更成为南北通衢和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的中心。



朝霞亭在榕湖东侧, 湖滨饭店前, 簇拥于小叶樟, 夹竹桃与翠竹间的一个260多平方米的小岛上。高7米, 长宽各4.45米, 面积19.8平方米, 为6柱、6角、单檐、攒尖顶小亭,3面有石栏桌凳,北面有曲桥通达,是喧闹市区中难得的安宁憩息地。每当日出,霞光满亭,激人奋进,妩媚可亲。



蘑菇亭在杉湖湖心岛上, 由一组圆形水榭与3个独立单柱圆形亭子组成, 总面积近400平方米, 建于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层高楼漓江馆顶层俯瞰, 湖心岛的平面呈美丽的梅花图案。



补杉亭一名杉湖亭, 在杉湖湖心岛上, 1955年建, 为木结构, 以杉树皮盖顶。杉湖畔清代有“补杉楼”, 是著名桂林诗人朱琦、龙启瑞等登临吟咏之地。补杉亭之名由此而来。亭已废, 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大榕树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门前,为小叶榕,高18.6米,冠幅直径32米。南宋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榕溪阁》:“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涪翁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他游桂林时曾系舟树下,证实这棵大树是宋代榕溪阁前两棵榕树中的幸存者,树龄在800年以上。今仍枝叶婆娑,浓荫蔽日,成为朝夕与游人共处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荫”。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门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门、城楼,至今仍称榕树门、榕

树楼。





水晶知识介绍(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朋友们在许多旅游景点都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尤其是那些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水晶制品非常吸引人们的目光。除了漂亮的水晶项链和吊坠之外,一些熠熠生辉的水晶雕刻的工艺品格外惹人喜爱。现在许多朋友都喜迁了新居,若是买上一两件摆在客厅的精品柜中,上面射灯一照,一定是满堂生辉,显得既高雅又华贵。

中国古人认为水晶是水的精灵,是天地精华的结晶,作为导游对水晶也是情有独钟,它是那么冰清玉洁,有着无穷的魅力。水晶家族中还有紫晶、黄晶、茶晶、烟晶和墨晶等多个品种,还有里面包含一丝丝的闪光包裹体的发晶和里面包有天然水的水胆水晶。听说过大胆水晶吗?那是火山爆发的时候,大量的水蒸气被包裹在石英晶体中,经过高压和高热,形成的水胆水晶,在中空的水晶中,有水的流动,有气泡在翻滚,这种稀有的水晶品种产量很低,能在店中见到它们都是很有福气的。据资料记载,还有一种能发出强烈磷光的水晶,是“夜明珠”中的一种,这些也都是收藏者们所热衷的。绿色的水晶被称为绿幽灵,是著名的招财水晶,颜色时而优雅,时而诡异,所以喜欢的人比较多。普通的绿幽灵,色泽比较浑浊,缺乏清晰的晶体和漂亮内含物。水晶中最贵重的品种莫过于金红发丝晶,它是钛金的强烈金属光泽,黄金般灿烂的光芒,太阳般耀眼的颜色,好的品种像发丝生长非常的顺,没有参差的颜色,没有混乱的生长方向,色泽华丽,光芒万丈,深受海内外水晶迷的青睐。紫晶被视为高贵的象征。相传,罗马恺撒大帝狂热地追求紫水晶,曾派数千人专程到乌拉尔山去寻找这种神奇的宝石。直到今天,罗马大教堂的主教们在盛典时还要郑重地佩戴紫水晶戒指,并在宗教典礼时用高足的紫水晶酒杯来斟酒。在我国古代,朋友间赠送紫水晶石的意思是捐弃前嫌,以诚相待;商人佩戴它可以时来运转;古人还认为紫水晶具有抵抗传染病的功效。它作为2月份的生辰石,象征着高贵、典雅和浪漫。我就是2月份生的,所以我就戴了一条紫晶吊坠的项目,看,好看吗?

水晶在宝石学上称为石英,它的硬度相当大,硬度达到了7,所以真正的水晶可以在一切玻璃上划出印迹。水晶体属六方晶系,是一头尖或是两头尖的、有六条棱的长柱体,天然生长的往往是多个晶体连在一起,称为晶簇,十分奇特。我国产水晶的地方很多,差不多各省都有,其中山西的紫晶属优质水晶,江苏省曾经挖出一块3吨重的水晶王,广东也挖到过100厘米长的特

级水晶。国外在瑞士、前苏联、巴西和美国都有出产,其中瑞士出产优质烟晶。天然的优质黄晶比较少,多数是由紫晶或茶晶经热处理而得来的。

在我们广西除了有许多美丽的溶洞之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晶洞,整个洞内全是水晶矿石,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特别是桂林附近贺州出产的水晶以质地纯净、透明度高在宝石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非常可惜,这些水晶洞还未开发为旅游景点,只是用于加工水晶产品。不过,没关系,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等一会我带大家去参观一个真正的水晶世界。

水晶是矿产宝石的一种。天然的水晶有七种颜色,而且每表一种颜色的水晶代表的含义都不一样。白色代表纯洁,紫色代表高贵,茶色代表成熟,绿色代表生命与活力,黄色代表财富,粉色代表神秘,蓝色代表稳重。

大家都知道,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都喜欢戴水晶饰品呢?不仅因为它能显示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而且,水晶的“压电效应”是其它宝石没有的,而水晶的这种微静电磁场对人体有很好的磁疗保健功效。另外,我们人体内矿物元素中有75%都是硅和氧,水晶的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在所有的天然矿石中,水晶的振动频率和和人体的共振频率是最接近的,经常佩戴水晶制品对人体又有很好的理疗保健功效。对消除疲劳、肩周、颈椎、腰椎不适都有很好的辅助功效。“水晶是所有天然矿物中唯一能抵挡有害光线对人体伤害的一种”,因为水晶的折射率很高,所以水晶眼镜是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护眼宝镜”。比如平时近视、老花镜200度镜子,戴水晶眼镜只需要戴150度,而且不会发展,因为水晶清晰度高,又能有效阻止红外线、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水晶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能“安神明目,去赤眼、慰热肿”,治“咳逆上气”,“益毛发、悦容颜”。“寒”就是凉,水晶是凉性宝石,再热的夏天,水晶也给人一种清凉的宜人感觉。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尸体三十年来仍完好无损,就因为水晶的凉性和水晶棺对有害光线的有效反射。水晶也被称为“健康宝石”。在国内外,一些权威人士的办公桌上常常摆放有水晶球和水晶柱,据说,水晶具有改变磁场的作用,通过改变磁场来改变一个人的运程,给人带来好的运气。

目前市场上也有许多假水晶,其实只要会看,真假水晶是很容易辩别的。第一,水晶的比重较重,用手掂一掂水晶眼镜与玻璃眼镜,对比重量就可辩别真假;第二,水晶性寒,用手触摸有冰凉感觉;第三,水晶是一种矿石,它和玉石一样

有石花、杂质。根据这几点来选择,我们就不怕买到假水晶了。

前方我们马上到达水晶世界了,这里的水晶制品款式多样,一般来说,男游客喜欢买水晶眼镜,女游客偏爱白晶饰蓝晶的项链、紫晶戒指与黄晶手链,因为水晶眼镜放出的凉气有利于眼睛消除疲劳;白晶饰蓝晶的项链看上去特别雅致、美丽;紫晶是最名贵的水晶;而黄晶因与黄金谐音,故备受贵妇人青睐。

我们马上去参观的高新水晶研究发展中心,这是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专门从事水晶开采、研究和加工的大型企业之一。在那里,大家将参观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晶珍奇矿物标本,其中有广西目前最大的水晶柱――南天一柱,还能了解世界主要水晶资源分布情况和水晶的知识,也能亲眼目睹水晶的加工制作过程和上千种琳琅满目的水晶饰品、工艺品。我还想告诉大家,这家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所有产品都是自产自销,又得到政府的扶植。所以产品价格十分优惠,比如一个水晶挂牌只需20元,一付普通的水晶眼镜只需80元!



《印象?刘三姐》(导游词)



A、

朋友:您知道吗?桂林旅游商品有四宝:豆腐乳、辣椒酱、三花酒、西瓜霜;而桂林的旅游产品有新四绝,这就是《梦幻漓江》、银子岩、两江四湖夜游,《印象?刘三姐》。来到桂林,一定要游漓江,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游漓江真遗憾!”而游漓江的终点就是阳朔,过去游客常常是在阳朔匆匆而过,而今天应该过夜阳朔,看看《印象?刘三姐》,因为凡看过者皆夸口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看了《印象?刘三姐》,真心想做桂林人。”今天,《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演出,效果出人预料,震憾人心,轰动国内外。《印象?刘三姐》犹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到了阳朔这个“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山城小镇,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发展,带来了变化,使阳朔无愧于“中国旅游名县”和“中国旅游第一县”的光荣称号。现如今,不管是旅游黄金周,旺季、平季,甚至是淡季,我们发现与以往同期比,阳朔的游客倍增,旅游车,尤其是广东、云、贵、湘邻近省份的自架车来阳朔的也多多了。正如桂林晚报记者描述的那样:“到了旅游黄金时节,阳朔新酒店再多不够住,阳朔啤酒鱼再多不够吃;阳朔西街人山人海,《印象?刘三姐》天天加演。”可见《印象?刘三姐》的影响和魅力实在太大了。试想一下,当您坐在绿茵茵的梯田上,面对梦幻般的漓江,品味您和您的朋友从未看过,从未听过,从未想过,确实从未有过的演出。那就是由

国际著名导演,中国文化英雄张艺谋精心策划和创新导演的,并通过与广西著名剧作家、梅帅元多次泛舟漓江寻找灵感,历经三年多终于打造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难道您不赞同:如果说张艺谋导演的北京故宫演绎的“图兰朵”震憾全球,那么张艺谋导演和再塑的《印象?刘三姐》举世无双,轰动世界。这并非言过其实,不管从时尚旅游,还是从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环保生态等多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我们不难发现《印象?刘三姐》确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导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新潮流。我们多次欣赏都觉得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总结起来《印象?刘三姐》有五个方面的绝妙之处:

一、它世界一流,带有强烈的视、听震憾力的新颖艺术概念与特色,使求新、求奇、求美、求乐的旅游者沉醉于旷世艺术奇观之中,使游客获得到美的享受在这里得到最佳体现。

二、它绝妙地将广西自然、艺术、民俗旅游资源中的三大甲天下品牌――桂林山水、电影《刘三姐》与壮、瑶、苗、侗风情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高度浓缩、品位更高的高科技世界艺术极品,从而丰富了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文化内涵,既满足了游客品特色,追求精品的心理,又艺术化地演绎了东方哲理的“天人合一”,增进了西方游客对华厦文明深层次理解。

三、以山水圣地桂林山水实景为舞台和观众席,以经典神话《刘三姐》作为母题和素材,以文化英雄张艺媒作为总导演,中国最具感召力的三大品牌联手打造出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中国旅游界、演艺界、文化界的交叉地带,正在演泽一个空前的视听传奇。张艺谋称此为“一场完全打破传统的演出”“是您在都市的剧院里无法感受到的诗情画意”。

四、青山、绿水、竹林、木楼、月亮、水牛,还有众多的俊男与美少女都从刘三姐那首传唱久远的山歌中流出,这些奇异的印象,《印象?刘三姐》会使您觉得既像是在跨越时空,也像是时光倒流,使您顿觉返老还童。

五、投资上亿元,并由世界名导,中国演艺界的文化英雄张艺谋打造的一台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且已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的旅游文艺节目,



B、

刘三姐是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个美丽的歌仙,围绕她有许多优美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1961年,电影《刘三姐》诞生了,影片中美丽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美丽的山歌迅速风靡了全国及整个东南亚。从此,前来游览桂林山水,寻访刘三姐和广西山歌,便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印象?刘三姐》是一次与真象无关的艺术呈现,以山

水圣地桂林山水实景作为舞台和观众席,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以文化英雄张艺谋为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并有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樊跃的加盟,数易其稿,历时三年半,努力制作而成。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集惟一性、艺术性、震憾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视觉的革命。

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裹无际的天穹,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传统演出是在剧院有限的空间里进行,这场演出则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为中心的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人的感受。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创作,而“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上帝的共同的创作。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随时都会加入演出,成为美妙的插曲。晴天的漓江,清风倒影特别迷人;烟雨漓江,赐给人们的都是另一种美的享受;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在仙宫,如入梦境……演出正是利用晴、烟、雨、雾、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气候,创造出无穷的神奇魅力,使那里的演出每场都是新的。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在红色、白色、银色、黄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大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尤其是洗浴一场。身着白色纱中的少女翩然起舞。水镜晨妆,风解罗衫,山水与袒露中的少女彼此呼应,似乎在告诉每一位注视者,灵性就在大自然的深邃处,少女所有的美丽来自山水的赐予。演出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个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的溶合,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演出立足于广西,与广西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看演出的同时,也看漓江人的生活。

由于是山水实景演出,支撑这个超级实景舞台的最直观的是灯光。《印象?刘三姐》同样体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豪华气派,利用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自古以来就美的桂林山水头一回让人领略到华灯之下的优美、柔和、娇美、艳美和神秘的美。《印象?刘三姐》很大程度上说是一次真正豪华的灯会,构建了一个空前壮观

的舞台灯光艺术圣堂,从一个新的角度升华了桂林山水。

刘三姐歌圩坐落在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歌圩几乎全部被绿色覆盖,种植有茶树、风尾竹、草皮等,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水上舞台全部采用竹排而建,不演出时可以全部拆散、隐蔽,对漓江水体及河床不造成影响。100多亩建设用地上,鼓楼、风雨桥及贵宾观众等建筑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整个工程不用一颗铁钉,令人叹为观止。观众席由绿色梯田造型构成,180度全景视觉,可观赏江上两公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同时也考虑到了行洪的安全。共设座位2200个,其中普通座位2000个,贵宾座180个,总统席20个。演员阵营强大,由600多名经过特殊训练的演员组成;演出服装多姿多彩,根据不同的场景选用了壮族、瑶族、苗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



C、

全世界最大的山水剧场

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景区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广维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历时三年半努力制作完成。

表演舞台为2公里的漓江水域及十二座背景山峰,构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并启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

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的奇异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注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

一、从旅游的角度看,超大型山水实景歌舞剧《印象?刘三姐》有何绝妙之处?

(一)它世界一流、带有强烈视、听震撼力的新颖艺术概念与特色,使求新、求奇、求美、求乐的旅游者沉醉于旷世艺术奇观之中,旅游目的――使游客获得美的享受在这里得到了最佳体现,从而帮助导游完成了最大的工作职责:

例1:白色、蓝色、红色、金色……一组组重插星空、巡扫奇峰的高科技激光、泛光灯在2平公里辽阔的江面上,按剧情要求,一忽而切换山水场景,一忽而创造出一幕幕诗画意境,观众似乎看到了游江时可遇不可求的烟雨、晴岚、晚霞、渔火,是真还是假?是假还是真?于是,当拉网红潮、春江月夜、水牛牧歌、白沙渔火等舞剧高潮因光影而梦幻时,漫江响起了雷鸣般的自发掌声。

例2:春江月夜,一页轻舟载着红纱掩的漓江仙子在银色

的月华中沐浴嬉戏,水随风动、舞飘红纱……忽然,纱落了、春露了,全场一下变得鸦雀无声,有人屏息、有人心跳――可她却是那样地超然物外,坦然得象一滴水般地融化于山水银辉之间。于是,人们顿悟:什么叫清纯,什么叫圣洁,连心灵也似乎被陶冶过一遍似的……

例3、漆黑的江面上,一点、两点、三点,一左、一右、一线,忽地满江银光、瞬间又化成一条“银蛇”,蜿蜒游动,直游到层层叠绿的观众席上,咫尺间你我方才看清那不是蛇,而是几百名银饰素裹、牵手踏歌的豆蔻苗妹――青春的气息逼人,沙沙的银饰摆动声越来越响,似音乐的旋律在绿水青山间回荡……

(二)它绝妙地将广西自然、艺术、民俗旅游资源中的三大甲天下品牌――桂林山水、电影《刘三姐》与壮、苗、瑶、侗风情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高度浓缩、品位更高的高科技世界艺术极品,从而丰富了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文化内涵,既满足了游客品特色、追精品的心理,又艺术地演绎了东方的古老哲理“天人合一”,增进了西方游客对华厦文明的深层次理解;

(三)时光跨越――前有世界最大的鼓楼、美丽的凤尾竹林导入佳境;后有拥观众参与的少数民族风情歌舞余味无穷。于是,《印象?刘三姐》的意识流跨越时空,在演出前后随江风、篝火流畅……

(四)比起世界第一个实景歌剧――在埃及金字塔前演出的《阿伊丽》与第二个实景歌剧――在北京紫禁城前演出的《图兰朵》,它除了天然舞台更宽、山光水色更媚之外,对旅游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它近元的投资、世界级的水平却只卖×××元人民币一张的普通票,从而使内宾的消费欲望有可能实现;许多懂行的入境游客说:“比起同级的《阿伊丽》与《图兰朵》的几百、上千美金一张票,《印象?刘三姐》的总统包厢票价也简直是不值一谈!”这就是为什么《印象?刘三姐》的有限数量贵宾票与每天20张总统包厢票一直供不应求。



桂林三山夜景导游词

经过夜景工程建设,曾经屏蔽于漫漫黑夜的桂林山水,在夜间焕发新的活力,充满神奇魅力。夜间乘船游览两江四湖,是桂林旅游的一个新亮点。五光十色的灯光将漓江、象鼻山至叠彩山段两岸装点得分外迷人,有如一幅充满梦幻色彩的水墨长卷。

于2002年9月建成的漓江两岸夜景,一级驳岸的LED灯可变幻出多种色彩,倒映水中,形成了七彩漓江的意境。泛光灯照亮驳岸,间以踏步灯,形成了第二个层次,绿化照明使两岸形成翡翠长廊,产生了第三个层次。遥望两岸,还有一层金色的建筑屋顶,构成第四个层次,层层递进

,引人入胜。而东岸,根据地形特征,在两个码头平台上,设置了钻石灯和奥立八方灯柱。奥立八方灯柱,气宇轩昂,像是从天上徐徐落下的降落伞。

漓江两岸夜景与解放桥身的灯光,共同构成了漓江夜间景观长廊。

伏灯洲上的帆状膜亭,是夜漓江上的一个亮点,所使用的“世纪之光”灯,光色纯净,可自动变换成红、黄、蓝、白、绿、紫等各种色彩,形成一座醉人的光雕塑,让人想起“风正一帆悬”的诗句。

滨江路上的玻光喷泉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摸一摸喷涌的泉水,感受一下新生事物,假日里又多了一份牵挂。

解放桥夜景照明充分体现了“新、奇、特、美”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桥梁夜景,照明设计的模式,综合考虑主桥、匝道及景区等综合因素,使其既可为交通照明,又可方便游人观景,游乐休憩。全新的技术将桥梁照明、生态照明、泊岸照明、水体照明有机地结合,创造出绚烂至极的灯光效果,最好地诠译了现代桥梁简洁明快,线条优美,张驰有度,化繁为简的建筑物语。桥底的激光水波纹灯,在桥腹底部投射出一道道光波水影,似水波荡漾,似光影浮动,让人联想起象山水月洞中宋蓟北处干“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诗句;龙形栏杆上的PC发光管,将龙形栏杆的起伏跳跃一一层现,充分展示了巨龙腾飞的蓬勃气势。

万国钟柱灯的每一座钟,走的都是不同国籍都市的标准时间,而每一座灯都闪亮着不同的颜色。夜晚,霓灯闪烁,色彩变换,时光流转,使桂林国际旅游名城的这种中外合壁,四海兼收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还有那玻璃风铃,通透的灯光,彩色的祝福,将桂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漓江边的清风,寄予远方。




本文发布于:2022-10-24 08:1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619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孔庙导游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