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中学课文中的删节内容——以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删节课文为例

更新时间:2022-10-22 19:08:25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2日发
(作者:新型冠状病毒时钟南山的事迹)

重新审视中学课文中的删节内容 

一一以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删节课文为例 

◎姜涛 

、探讨课文删节问题的缘起 言皆为删节内容):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胎于 

近日在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时遇到了两个困 石,娠于磉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 

惑。其一是在教学张岱的《于园》时对其中的“至于园可 无憾矣。(仪真汪园,莶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 

无憾矣”的翻译产生了疑问,根据上文,笔者把它翻译成 

“到了于园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可是与课本配套的 

《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译为: “这样的假 

山石安置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从字面上看,我 

们是如何也难以理解教参上的翻译的,于是查找资料,这 

一查才发现,课文删掉了前面的一句话,导致翻译出现了 

如此大的差异。 

其二,在对柳宗元的《黔之驴》备课时从教参得知, 

这篇课文被删掉了一段。而这一删,使得读者对课文寓意 

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参也这样认为: “这篇寓 

言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可是,从删掉的一段得 

知,原文是讽刺“出技以怒强”的人。对课文与原文的解 

读大相径庭,原因也在于课文删掉了一段。 

两个困惑,引发了笔者对中学教科书中课文的删节问 

题的思考。 

课文为什么要进行删节?曾主持新中国第一代中学 

语文课文编选工作的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论述,他说: “选 

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 

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斯于文质兼美,则文章 

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补润色。”删节(加工)课文,为 

的是“示学生以文章之范”。但删节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 

的?有没有出力不讨好的问题?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此重新 

进行审视。 

因教科书中选录的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 

族精神、培养学生素质等方面的价值业已经历了时间的考 

验,以此作为考察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更具典型性,故本文 

就以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删节的课文为例,展开探讨。 

二、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删节的情况 

经查阅原文、教参,进行网络搜索,发现苏教版初中 

教科书中有5篇文言文有明显删节。 

1.七年级上册的《童年记趣》。文末删去几句:“年 

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 

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日卵), 

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 

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一般认为,这几句因“言辞粗鄙,下流龌龊”被删去。 

年级下册的《于园》。在文末竞有两处删节(括 

为删节内容,下文凡引用原文的,其括号中的语 

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 

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 

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 

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关于第一处的删节,有评者认为编者考虑到这里用怀 

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来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不适 

合初中学生阅读,因而删去。正是这一句的删节,导致对 

“至于园可无憾矣”产生了不同理解。 

编者删掉第二处的原因,可能是以为此处几句语意比 

较艰深难懂,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七年级下册的《黔之驴》。文章末尾被删掉: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 

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这几句语意浅显,起初很不明白编者为何要“大动十 

戈”。后来,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修订出版的民国 

时期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商务国语教科书》中查知, 

在九十余年前的教科书中就已删掉了这些内容。 《商务国 

语教科书》是供“小学初级学生”(旧时把小学分为初小 

和高小两个阶段,初小修业年限为四年)阅读的,所以从 

降难度、激兴趣的角度出发仅保留寓言的故事部分。但, 

今天七年级教科书依然沿用了这一做法。 

4.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也是在文末做了删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 

既毕,诧日: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 

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嘹然者?假有人焉, 

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 

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有评者认为,删节部分“词句生涩难懂, ‘鬼神’仃 

封建迷信之嫌”,故编者予以删去。 

5.八年级下册的《口技》。在文章前一部分删节了部 

分语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摇其夫 

语猥亵事,)夫n艺语, (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 

语渐问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夫令) 

妇抚JL-G--L,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 

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 

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 

评者认为,删节部分,妇人语言猥琐, “床又从中戛 

戛”令人浮想联翩,有“少儿不宜”之嫌;一家人先后起来 教 琚 

撒尿(起溺),并描写了撒尿声,实在不雅,故删去以上内 《(黔之驴)教学后的思考》(见《中华活页・教师版》 

容。 (为使删节后语言规范,编者又在“夫呓语”前加了 2007年第2期),文章认为故事的寓意是“做人要认清自 

“其”,在“既而儿醒,大啼”后加了“夫亦醒”;将“狺 己,不要无知地冒犯别人,因为无知地冒犯别人,往往就是 

狺”改为“絮絮”,“一齐凑发”改为“一时齐发”) 

节选的课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中。 

三、对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删节效果的剖析 

恰好表现了自己的无能,反而招祸于身”。一篇是常作印老 

要指出的是,像《陈涉世家》《黄鹤楼》等从长文中 师的《被误读千年的(黔之驴)》(《语文报》初中教师版 

2006年11月一12月,分3期连载),常老师从知人论世的角 

度(柳为参加“永贞革新”及祸而自怨自艾)作探讨,大胆 

考量课文删节是否妥当,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依据。这 提出了“《黔之驴》暗喻了柳宗元乃至中国文人的悲剧”的 

个依据,就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标准,简单一点说,就是 观点。 

要“文质兼美”。具体一点,就是“一是思想内容健康, 可是,删掉了此段,对全文寓意的理解就出现了 

“驴”,一会儿又置换为“老虎”,飘忽不定,最终还是 

二是语言文字规范,三是适合教学。”(顾之川, 《试述 偏差。即使是教参上的分析,也一会儿说故事主角是 

语文教科书的语言规范问题》,见《高中语文教与学》 

2011年第2期)以这三条标准透视五篇文言文的删节,我们 从老虎的角度揭示故事的寓意了。近代文学家林纾在论及 

能有如下发现: 

1.《口技》等篇应该予以删节。 

《口技》中,表演者模拟夫妇房事及“起溺”的声 

音,尽管为普通人正常的生活细节,成人阅读未尝不可, 

但放进教科书中,由教师郑重其事地教读,实属不妥。现 

代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虽远超出我们成人的学生时代, 

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性知识,教师从教育的角度也 

不应该“封杀”性知识,但是语文课本不是性知识读本, 

语文课不是性知识教育课,有限的教学时间应该放在学生 

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况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怎会从“床 

又从中戛戛”的描写中感受到口技表扬的惟妙惟肖?教师 

怎么去点拨,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起溺”的 

描写放进教科书中亦确有不雅的感觉。 

《童年记趣》几句,也应删去。其中,“图奸不从” 

是作者成人后的猜测,偏离文章主旨,不合全文格调;以 

鸭哈卵的做法为民间土方,毫无科学依据,不适宜教学。 

《于园》的“仪真汪园”诸句,运用衬笔,凸显于园建 

筑的别具匠心,但读来总有“蛇足”之感,且“痴妙”“瘦 

妙”等语令人费解,增加教学难度。这几句也以删掉为宜。 

2.《核舟记》可删,亦可不删。 

《核舟记》删节部分,赞誉了雕刻家能“游削于不寸 

之质,而须糜嘹然”的高超技艺,但“须麇”“繇”等词 

语“生涩难懂”,删掉后,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从语 

意看,删去后,文脉依然贯通,一句“技亦灵怪矣哉!” 

收束全文,干净利落,戛然而止。 

也可不删,从思想内容角度考量,评者认为的鬼神迷 

信思想,在这句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真的在谈鬼论神, 

学生们也自会分辨得出是不是迷信。再者,从尊重作者的 

角度看,对古人的文章除非有比较大的问题,能不删还是 

尽量不删的好。 

3.《黔之驴》等不可删。 

先来看《黔之驴》的“原产地”《三戒》的序言: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 

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有客谈麇、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再联系《黔之驴》删节部分,联系另“两戒”——《临 

江之麇》《永某氏之鼠》,我们就能读出《黔之驴》的寓 

意:“不推已之本”而“出技以怒强”必然落得悲剧下场。 

这一寓意,有两篇文章可以作为例证。一篇是孙寿慧老师的 

柳宗元的寓言特点时,说柳的寓言后面, “必有一句最有 

力量,最透辟者镇之”。课文被删掉的正是这“最有力 

量”的部分,没有了它,对文章的理解怎能不出现问题? 

《于园》的“胎于石,娠于磲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 

剔之主人”一句亦不可删。这几句写出了瓜洲假山建造的 

过程,赞扬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用怀 

胎、孕育、诞生作比,语言凝练又形象生动。编者从七年 

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所谓的“花季护航”, 

却白白丢掉了这精美的描写,而且造成了“至于园可无憾 

矣”一句的歧义理解。其实,孩子们到底能不能接受这些 

“敏感”的字眼儿?“涉性”词语,跟性描写是不是一回 

事?公交车上的“请给孕妇让座”的字样是不是也会使孩 

子们产生“不良心理”?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我们会发现 

删掉此处实属不妥。 

四、结语 

1.教科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体现着国家教育 

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教科书编写必须始终坚持“思想 

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的标准,以发 

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为此, 

对入选作品应该进行“修补润色”“删节修改”。 

2.对课文进行删节必须尊重作者和文本。每一位作者 

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删节时必须考虑到作 

者的这一独特性,否则作品就失去了个性魅力。“不损伤 

原作精华”应成为删节的重要原则。删节后如能征求作者 

意见,一定要与作者商榷。对文言文,在思想性没有根本 

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该不删则 

不删。有些格调不很高雅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在教学时 

对学生进行适当地点拨,帮助学生区分高雅与通俗、通俗 

与庸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这是更积 

极意义上的“护航”。有鉴于此,对目前教科书中有删节 

的课文必须重新审视删节是否妥当。 

3.对于现中学课文里删节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有利于教 

学,就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比较、揣摩, 

从而“零距离”“倾听作者的心跳”,更准确地解读作者 

和文本。如, 《于园》中删掉的“胎于石,娠于磊石之 

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黔之驴》中删掉的末几 

句,都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姜涛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2221 O0)兰 

至 

2011.09里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9:0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48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