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题讲解

更新时间:2022-10-22 19:07:3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2日发
(作者:word打不开是怎么回事)

文言文虚词专题讲解

文言虚词的考查角度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二是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三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考点梳理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5个:

之、其、以、于、为、而、则、乃、若、且、虽、然、乎、焉、何

解题入手:

1.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先要理解并把握虚词的特点,把每一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联系起来。根据例句逐个落实,注意梳理。

2.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句首、句中、句末。

3.注意比较虚词词性的变化。

历年真题

2016年浙江绍兴卷阅读《陶渊明:四海和丘山》

10.选出下列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吏白应束带见之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B.亦不详其姓字其如土石何(《愚

公移山》)

C.乃赋《归去来兮辞》屠乃奔倚其下(《狼》)

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

马生序》)

历年真题

2015年四川凉山阅读《马说》文言文回答问题

2.下列句子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历年真题:

2016年河北:

9.翻译下面的句子: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一、“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

(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

②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

④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

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③小大之狱。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

②至之市(《郑人买履》)

之字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

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2.二世杀之(代词,代扶苏)

3.嘱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助词,的)

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题

下列中的“之”字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之”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

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

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

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

“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

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其字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

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

表示反问译“难道”

三、复习“何”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

“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何”用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

乐耶?(《岳阳楼记》)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子何恃而往?

(《为学》)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三)用作复音虚词。

1.“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

么样”。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3.“何以”即“以何”,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字记忆顺口溜

何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

什么哪里原因

副形动前首

多么怎么为什么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1.何夜无月(疑问代词,哪)

2.吾欲之南海,何如(怎么样)

3.何有于我哉(代词,什么)

4.又何间焉(为什么)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怎么)

6.其如土石何(把……怎么样)

四、复习“以”

(一)“以”用作介词,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

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

“依靠”“根据”等。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以天下之所顺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屠惧,投以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以字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例题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

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

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焉字记忆顺口溜:

焉

句尾词尾常不译

反诘语气常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

兼词相当于是之

疑副怎么和哪里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9:0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48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