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安全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2-10-22 14:17:35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2日发
(作者:本地连接设置)

规划解读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 1.23 

我国水资源安全现状 

与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郦建强 ,王建生 ,颜勇。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3.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摘要:水资源安全以水资源系统的状态稳定和功能健全为标志。水资源安全状况与水资源自身条件及承载状 

况、水环境承载状况、水生态安全状况和经济社会的供水保障状况有关。以水资源可利用量衡量水资源开发利用 

的压力和承栽状况,以纳污能力及主要污染物允许入河排放量衡量入河污染物的达标程度,以河道内生态环境 

用水标准衡量河流下泄水量和入海水量及其满足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状况,以先进合理的用水定额衡量区域用 

水水平与效率。选择控制性指标,对我国现状水资源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和深层次分析我 

国水资源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安全评价;问题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security and analysis of major problem in China//Li Jianqiang,Wang Jiansheng,Yan Yong 

Abstract: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s symbolized as stable and well funetioned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and depends 

on water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its bearing condition,water environment bearing condition,water ecology security and 

guarantee degree of water supply.It is recommended that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n wa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bearing condi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y available water volume,measuring the compliance degree of pollutant load 

to the rivers by the pollutant bearing capacity and permitted emissions of major pollutants,measuring the water volume 

discharged into the downstream,water flowing into the sea and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 by adopting 

standard of eco-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inside the fiver channel,measuring regional water use level and efifciency 

by reasonable water use quota.By choosing controlling index,this paper conducted overall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security in China,SO as to further reveal and analyze water resources problems in China.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safety evaluation;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V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23(2011)23—0042—10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水环境承载状况评价、水生 

、水资源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评价 

态安全状况评价以及供水保障状况评价的基础上,以水资 

水资源安全状况是以水资源系统的状态稳定和功能 源二级区为单元,对全国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 

健全为标志的。状态稳定就是水资源系统内部结构完整、 价,用以客观准确地把握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形势,找准存 

能保持水循环系统的连续与稳定,系统组成各要素间的物 在的主要问题,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有效保护 

质迁移、交换、积累以及能量转化、释放等遵循一定的程 和综合管理,以及水资源一经济社会一生态环境系统的协 

式,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功 同发展奠定基础。 

能健全是水资源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作用,系统所 

具有的性能得以保持,系统所具有的抗拒变化和干扰以及 

二、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 

自我修复的能力能基本维系。 1.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禀赋条件 

水资源安全状况不仅与水资源自身条件及承载状况 (1)水资源禀赋条件 

有关,还与水环境承载状况、水生态安全状况及经济社会 

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气候 

供水的保障状况有关。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是在现状 

湿润.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则干旱少雨;同时我国南 

收稿日期:2011—11—07 

作者简介:郦建强,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一42 

规划解读 

2011-23中国水利 

北跨度大。夏季季风影响的频次、程度和范围由南向北显 

著递减,南北方气候也存在较大差异。降水是水资源的总 

植被退化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内陆河区降水量小,蒸发能力强,气候干旱,水资源 

缺乏,各自独立的内陆河的水系多以耗尽水量为最终归宿, 

缺乏大范围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交换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这 

补给来源,多年平均400 mm和8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将 

我国明显分为三大块区域,400mm等值线以西以北地区为 

干旱区,800 mm等值线以东以南地区为湿润区,400~800 

mm之间的地区为半湿润区。全国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 

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2.2%,降水量仅占全国的11.1%: 

降水量400~800 mm之间的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区域由荒漠、草原与绿洲单一的生态景观构成相对独立的 

生态系统,维持着脆弱的生态平衡,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 

极易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的退化和破坏。是我国生态系统最 

脆弱的地区 

27.5%。降水量占全国的23.5%:降水量大于800mm的地 

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0.3%,降水量却占全国的65.4%。 

水资源量受降水、地形、地质、土壤植被以及人类 

活动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全国多年平均年产水模数约 

为30万m3/km ,其中山丘区为37万mTkm。,平原区为11 

万m3/km 。产水模数地区分布的特点:由东南向西北递 

减,东南沿海地区大多大于90万m。/km ,西北内陆地区 

小于10万m /km .东北和华北地区20万m3/km 左右. 

南方及西南地区50万~80万m3/km 。 

我国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差异很大.南方地区降水量 

大,气候湿润,水资源量丰沛,水资源量的年际年内变化较 

小,是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最好的地区。淮河区地处我国 

南北方的过渡地区,松花江区蒸发量较小.下垫面产水条 

件较好,这两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地区。辽 

河、海河和黄河区降水量较小,产水条件也不好,水资源的 

丰枯变化大,是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地区。西北内 

陆河地区(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等跨界河流除外)降水量 

小,蒸发量大,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也是我国水资源禀赋 

条件最差的地区。 

(2)生态环境禀赋条件 

①天然水化学状况 

受降水及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地表水和地 

下水矿化度及总硬度总体趋势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 

黄河中上游、河西内陆河及内蒙古高原等地区是矿化度较 

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及黄河内 

流区与中游的局部地区是高矿化度地区。地下水高矿化度 

的地区也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河地区,黄河与海河区也有 

高矿化度地下水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 

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盐类;富含硫酸盐和氯化盐等 

水质较差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西北诸河、海河和 

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②天然水生态状况 

我国天然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占全国面积的70% 

左右,大多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地 

形复杂,土壤植被结构简单,系统保持稳定和抗干扰的能 

力较差,受自然条件变化和水循环等外界压力的影响.造 

成河流内陆化、湖泊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燥,黄土层深厚,保水能力差,土 

壤侵蚀与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覆盖率低, 

是我国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高原等以草原景观为 

主的地区,降水量小,水资源缺乏,河流短小,水循环和交 

换能力弱,加之气温低、气候条件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不 

利于植物的生长,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脆弱的生态 

景观承受着退化和衰减的威胁。 

西南山区地势陡峭,河谷深切,地形起伏坡度大。土层 

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被稳定性差。有 

些石灰岩山区岩溶发育,石漠化发展趋势明显;由于山洪、 

泥石流、滑坡等环境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极易遭受 

灾难性的破坏。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存条件恶劣,仅 

稀疏生长一些苔藓、地衣等低等藻类植物.生态环境自我 

修复能力极低.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我国东部与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气候湿润,水 

资源丰沛,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复杂,功能健全,具有较 

强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水生态环境优越。 

2.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状况 

《1)水资源压力状况 

水资源压力综合反映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匹配关系和协调程度。用以衡量和判别水 

资源对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 

用与制约影响。 

海河区、淮河区、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及西北诸 

河的河西内陆河等地区.水资源压力状况在全国属最差和 

差的地区,水资源压力影响十分突出,这些地区约占全国 

面积的20%,人口、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 

全国的37%、38%、39%和46%,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 

7%,现状用水量占全国的2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2 m , 

为全国平均数的25%,亩均水资源量355 m ,为全国平均数 

的23%,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承载负担最沉重的地区。 

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上游地区(不包括支 

流)、珠江上游、西南诸河及西北诸河的大部分地区(除河 

西、吐哈盆地、天山北麓外),则是我国现状水资源压力影 

响最小的地区,这些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38%。人口、 

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1%、6%、 

43— 

规划解读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 1.23 

13%和10%,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39%.现状用水量占 

为70% ̄90%,水生态压力也较小。南方地区和东北跨界河 

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大于90%,水生态压力小 

全国的15%,用水效率不高。 

我国其他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基本 

匹配,土地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 

占全国的38%、51%、56%、48%和44%.水资源总量占全国 

的54%,现状用水量占全国的57%,用水水平与效率也与 

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2)水环境压力状况 

3.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状况 

(1)水资源承载状况 

水资源承载状况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水资源 

承载能力有关。全国水资源支撑能力与负荷状况可分为5 

种类型:一是水资源过度开发、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 

区,主要分布在海河区、西辽河及浑太河、黄河兰州至河口 

镇区间及龙门以下地区,以及西北诸河的河西内陆河、吐 

哈盆地、天山北麓、塔里木河等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发 

利用程度达70%以上。二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饱和的 

地区,基本无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黄河兰州以上、内流 

全国现状点源和面源合计的COD人河量为2034万t. 

氨氮人河量为173万t,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的COD和 

氨氮入河量分别为762 t/m 和65 t/m 。海河、辽河、淮河和 

黄河四区,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的COD和氨氮的平均 

入河量分别为2496t/m 和298 t/m ,其中海河区分别高 

达7 801 t/m。和681 t/m ,是水环境压力最大的地区。松花 

江、长江和珠江三区,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的COD和氨 

氮的入河量与全国的平均值相当,水环境压力较小。东南 

诸河、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三区,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 

区、淮河中游、沂沭泗、山东半岛、东辽河及辽河干流等地 

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50%以上。三是水资 

源承载能力富裕度不高、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小的地区.主 

要分布在松花江、辽宁沿海诸河、淮河上游及下游、西北的 

阿尔泰山南麓及中亚西亚内陆河,以及太湖流域、珠江三 

角洲、浙东诸河等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 

接近50%,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四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富裕 

度较高、水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 

江(除太湖流域)、珠江(除珠江三角洲)及华南沿海诸河、海 

的COD和氨氮的入河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0%~50%。其 

中西南诸河区由于地表水资源量大,单位水量COD和氨 

氮的人河量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9%和18%,是水环境压 

力最小的地区。西北诸河区COD和氨氮的入河量占排放 

量的比例分别为5%和7%,小于全国的平均值22%和 

20%,是水环境压力较小的地区。 

(3)水生态压力状况 

南岛、东南诸河(除浙东诸河)等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 

发利用程度为10%~30%,开发潜力较大,其中长江、东江、 

钱塘江等还向外区调出水量。我国北方部分河流水系.现 

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或接近开发利用的上限 部分河流 

现状供水消耗量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比例见图1 

(2)水环境负荷状况 

根据对全国及主要流域水系经济社会耗用水量与余留 

在地表及地下水体中水量的分析计算,全国多年平均水资 

源总量为27 718亿m (不含港澳台),入境水量214亿m , 

现状总用水量5 696亿m ,相应消耗的水量3 172亿m。,河 

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24760亿m ,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 

比例达88.6%.总体上生态环境用水状况是较好的 

不同流域与区域的差异很大。海河流域和河西内陆河 

因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用水被严 

重挤占,现状有少量的外流域调水,河道 u\ 

根据全国77个水资源二级区的分析,其中41个二级 

区现状COD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COD超标量达445 

万t,占全国超标量的74%,入河量为纳污能力的2倍:50 

个二级区现状氨氮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氨氮超标量近 

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仍不足20%.是 

水生态状况最差、水生态压力最大的地 

200 

区。滦河、徒骇马颊河、天山北麓和吐哈 

盆地,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为 

20%~40%,水生态问题较严重,是水生态 

压力较大的地区。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 

15O 

100 

50 

E l l 

量比例为40%~60%的有辽河流域、黄河 

流域、淮河流域、山东半岛和塔里木河 

U 

-¨ 

淮东 

河辽 

水河 

系 

等.这些地区水生态状况较差.水生态压 

力属中等状况。 

石黑

羊河

河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内陆河和西北 

跨界河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 

天渭

山河

北 

麓 

吐浑汾

哈太河

盆河 

地 

海滦

河河

北 

系 

西

图1 部分河流现状供水消耗量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比例 

■44 

规划解读 

2011_23中国水利 

50万t,占全国超标量的84%。人河量为纳污能力的2‘3 

倍。超标较严重的有:西辽河、浑太河、东北沿黄渤海诸河, 

海河区,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区间、龙门至黄河口,淮河中 

江区、太湖流域、浙东诸河、塔里木河等地区。是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安全状况一般的地区。长江(除金沙江、鄱阳湖 

水系、太湖流域)、珠江区、西北诸河区的中亚内陆河等跨 

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太湖水系,浙东诸河,东江、珠江 

三角洲,天山北麓等l9个二级区。这19个二级区累计 

COD人河量631万t、氨氮人河量51万t,分别超标364万t 

和37万t,分别为纳污能力的2-4倍和3.8倍。 

(3)水生态安全状况 

界河流及柴达木盆地等青藏高原内陆河区.是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状况较安全的地区。长江区的金沙江和鄱阳湖 

水系、东南诸河区(除浙东)、西南诸河区、鸭绿江等区水 

资源禀赋条件好,水资源承载能力富裕度高。是我国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安全的地区。全国现状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综合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2。 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 

污染问题较突出,生态环境用水长期处在亏缺状态.生态 

环境问题不断地加剧和累积。进一步导致水资源的衰减. 

加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用水矛盾和水资源紧缺程 

度,形成恶性循环。上述地区多年平均情景下生态环境亏 

缺水量合计88亿m。,其中海河流域亏缺水量16亿m ,亏 

缺率(亏缺水量与生态环境需水量之比)达22%,西辽河亏 

缺水量和亏缺率分别为5.6亿m。和39%。西北内陆河区生 

态环境亏缺水量46亿m。,其中石羊河、黑河、天山北麓和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亏缺水量分别为3亿m3,7亿m,、14亿 

m 和l7亿m ,亏缺率分别为47%、42%、26%和11%。 

地下水超采是影响水生态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长期 

严重的超采地下水,不仅破坏了地下水系统水源涵养与保 

护的功能,还改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换和补给关 

系,同时还对依靠地下水生存繁衍的地面植被系统造成直 

接的影响。现状全国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量为215亿m,. 

多年累计超采量超过2000亿m ,其中海河区地下水不合 

理开采量92亿m ,多年累计超采量超过1 300亿m 。此 

外,在北方城镇集中供水区,地下水开采量相对较大,地下 

水超采的情况较为严重,往往造成局地性的生态环境影响 

与破坏。 

三、现状水资源安全评价 

根据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 

特点和相关关系,建立反映状况、程度、水平、能力及动态变 

化情况的指标系列,按照指标代表性、独立性、敏感性、重要 

性、可靠性和整体性等原则进行筛选.最终选择22项评价 

指标进行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评价指标见表1。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对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压力状况、水资源负 

荷与承载状况的分析,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 

评价。 

海河区及河西内陆河区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 

安全的地区。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及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淮 

河中游及沂沭泗河和山东半岛、辽河流域、吐哈盆地与天 

山北麓,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黄河 

河口镇至龙门及三门峡以下地区、淮河上游及下游、松花 

2.水环境承载状况评价 

选择用水排放指数、废污水入河指数、COD和氨氮入 

河量超标指数等4项指标。对水环境压力状况、负荷状况 

进行了现状水环境承载状况综合评价。海河、浑太河、沂沭 

泗河及山东半岛是我国水环境承载状况不安全的地区,单 

位水资源量吸纳的废污水量为全国平均数的5倍左右, 

COD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人河量超过其允许入河量的 

2~3倍。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及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淮河中 

游,东辽河及辽宁沿海诸河,以及南方的珠江三角洲、东 

江、太湖流域、浙东等地区是水环境承载状况较不安全的 

地区,单位水资源量吸纳的废污水量为全国平均数的2倍 

左右,COD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人河量超过其允许人河量 

的2~3倍。黄河三门峡以下,淮河上游及下游,西辽河及辽 

河干流,松花江,西北的河西内陆河、天山北麓、吐哈盆 

地,以及汉江等地区是水环境承载安全状况一般的地 

区,单位水资源量吸纳的废污水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数. 

COD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允许入河量. 

个别地区超标达3~4倍。南方地区以及东北和西北跨 

界河流地区,水环境承载状况较安全,污染物排放强度 

基本在水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内。全国现状水环境承 

载状况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3。 

3.水生态安全状况评价 

水生态安全状况评价选择干旱指数、河道内生态环境 

用水量比例、生态用水亏缺率和地下水超采比例等4项指 

标进行水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水生态安全状况不安全 

的地区:海河南系与北系、西辽河、黄河兰州至三门峡区间 

及内流区、河西内陆河、天山北麓、吐哈盆地等。水生态安 

全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东辽河、浑太河、滦河、徒骇马颊 

河、黄河三门峡以下、沂沭泗河、塔里木河等。水生态安全 

状况一般的地区是:辽河干流、辽宁沿海诸河、淮河中游及 

下游、山东半岛、内蒙古高原内陆河等。水生态安全状况较 

安全的地区:松花江流域、淮河上游、黄河龙羊峡至兰州区 

间、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江、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粤西桂 

南诸河、阿尔泰山南麓及中亚西亚内陆河、柴达木、青海湖 

水系及羌塘高原等。水生态安全状况安全的地区有长江上 

游及大部分支流、珠江流域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韩 

45— 

规划解读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 1-23 

表1 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 

类型 状态与性能 

禀赋条件 

指标 

降水量 单位

反映特征 

国土面积降水总量 

定义或计算公式 

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 

,国土面积 

备注 

禀赋条件 产水模数 单位国

土面积水资源总量 

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 

/国土面积 

禀赋条件 

压力状况 

年径流量变差系数 

人均水资源量 

年径流量年际变化情况 

水资源承受的人

口压力 水资源总量/总人口 

水资源总量

,耕地面积 

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百分数 

考虑上游来水量和过 

境水

量 

压力状况 亩均水资源量 水资源承受的耕地压力 考虑上游来水量和过 

境水

量 

考虑上游来水量和过 

境水量 

水资源 压力状况 匹配指数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关系 

/GDP占全国百分数 

压力状况 

支撑能力 

弹性系数 

调蓄利用系数 

用水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水资源调蓄利用能力 

用水增长率/GDP增长率 

总库容/地表水资源量 以独立水系计算 

用水量包括外区调入 

支撑能力 供水组成来源系数 供水组成与来源状况 用水量/取供水量 水量.取供水量包括调 

出区外的水量 

负荷状况 

负荷状况 

开发利用程度 

开发潜力指数 

开发利用程度 

水资源开发潜力

(或超载状况) 

供水总量,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一不重复供 

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用水量一消耗量)/Tk资源总量 

以独立水系计算 

以独立水系计算 

压力状况 

压力状况 

水环境 

负荷状况 

负荷状况 

脆弱性 

负荷状况 

用水排放指数 

废污水入河指数 

总用水排放状况 

废污水人河状况 人河废污水量/地表水资源量 考虑上游来水量和过 

境水量 

COD人河排放指数 

氨氮入河排放指数 

干旱指数 

COD排放超标情况 

氨氮排放超标情况 

蒸发消耗能力 

COD入河量,允许人河量 

氨氮入河量/允许人河量 

水面蒸发量/降水量 等值线图读取 

以独立水系计算 

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 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所占的 1一(用水消耗量+调出水量)/(水 

比例系数 比例 

挤占生态用水情况 

资源总量+调入水量) 

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量,河道 

生态环境需水量 

水生态 

安全状况 

安全状况 

地下水超采指数 

保障程度 

供水保障 保障程度 

缺水率 

供水水质合格率 

地下水超采情况 

水资源短缺程度 

生态用水亏缺率 以独立水系计算 

地下水不合理开采量/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 

总开采量 层承压水开采量 

总缺水量,总需水量 

供水水质满足用水户要求的情况 符合水质要求水量/总供水量 

f工业缺水损失+农业缺水损失1 

风险程度 缺水损失率 缺水经济损失 

/GDP总量 

江及粤东区、海南岛、东南诸河区、西南诸河区以及黑龙江 陆河等,是供水保障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松花江流域、海 

河北系及徒骇马颊河、黄河龙门至三门峡区问、沂沭泗河 

及山东半岛、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等区,是供 

水保障状况一般的地区。钱塘江及浙东浙南诸河、金沙江、 

南北盘江及粤西和海南岛、西南诸河、塔里木河等区,是供 

水保障状况较安全的地区。淮河上游、黄河龙羊峡以上、长 

江(除金沙江)、珠江(除南北盘江等)、闽江及闽南、东北和 

西北跨界河流等地区,是供水保障状况安全的地区。全国 

干流及鸭绿江等。全国现状水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分级 

分布情况见图4。 

4.供水保障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供水数量要求保障、供水水质要求保障及供水风 

险性评价分析,进行供水保障综合评价,海河南系、辽河流 

域、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及内流区、淮河中游地区,是供水保 

障状况不安全的地区。东北沿海诸河、滦河、内蒙古高原内 

46 

规划解读 

2011_23中国水利 

尔泰南麓和中亚西亚内陆河等区。全国现状水资源安全 

状况综合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6。 

根据上述分区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评价成果,可以将安 

全状况类似、水资源问题相同的分区归并成5个大区域, 

区域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见表2。 

海河区、黄河中下游、淮河中游及沂沭泗和山东半岛、 

辽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不安全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和 

源量385IT1 ,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5,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 

展的匹配关系差,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现状超采地 

下水155亿m。。挤占生态环境用水88亿m .长期以来种 

种水资源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有些地区还呈恶化趋势,水 

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关系严重失调,造成水 

资源衰减和严重短缺,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塔里 

木河是水资源较不安全的地区。这些地区位于西北干旱 GDP均占全国的34%。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资 

表2 区域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 

f 区域 水资源禀 

赋条件 

水资源压 

力状况 

不安全 

水资源负 

荷状况 

不安全 

水资源承 水环境承 

载状况 

不安全 

载状况 

较不安全 

水生态安 

全状况 

不安全 

供水安全 

保障状况 

较不安全 

水资源安 

全状况 

不安全 海河区、黄河中下游、淮河中游及沂 较不安全 

沭泗和山东半岛、辽河流域 

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簏、塔 

里木河 

不安全 不安全 不安全 较不安全 较安全 

一般 一般 较不安全 

松花江流域、淮河上游及下游、内蒙 

古高原及青藏高原内陆河、东北和西 

北跨界河流 

一般 较安全 一般 一般 较安全 较安全 较安全 一般 

长江下游及岷沱江、嘉陵江、汉江等 

支流,珠江南北盘江、东江、珠江三角 

洲及粤西桂南诸河、海南岛.浙东沿 

海诸河 

长江上中游(除岷沱江、嘉陵江、汉江 

外),珠江西江、北江,东南诸河(除浙 

东外),西南诸河 

安全 安全 较安全 安全 安全 安全 安全 安全 

安全 较安全 

一般 较安全 较安全 较安全 安全 较安全 

图6全国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分级分布图 

49■ 

规划解读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 1.23 

区,水资源禀赋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和GDP分别 

占西北诸河区的80%和84%,水资源量仅占42%。水资 

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关系差。松花江流域、 

淮河上游及下游、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内陆河、东北和 

西北跨界河流是水资源安全状况一般的地区。长江下游 

及岷沱江、嘉陵江、汉江等支流,珠江南北盘江、东江、珠 

江三角洲及粤西桂南诸河、海南岛,浙东沿海诸河是水资 

源较安全的地区。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水环境 

状况较差,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粤西浙东等沿海地区 

水源和供水调蓄能力不足.存在供水保证程度未满足 

要求的情况。长江上中游(除岷沱江、嘉陵江、汉江外), 

珠江西江、北江,东南诸河(除浙东外),西南诸河是水资 

源安全的地区。 

四、主要存在问题 

1.水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水资源问题复杂多样 

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1 775亿m .折合降水深 

为650 mm,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7 388亿m ,水资源总量 

28 412亿m ,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 

83%。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 100nl 。仅为世界人均 

占有量的28%;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 400m 左右,约为 

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和 

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总体上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 

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64%,人口占46%.耕地占60%,GDP占45%.但水资源总 

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水资源一 

级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5%。耕地占35%,人口占35%, 

GDP占3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占有 

量仅446m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互制约影响 

突出,影响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多。 

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和年径流深小于50mm的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40%左 

右,其降水总量仅占全国10%,地表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 

1%。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遭受天然和人为的破坏,自 

我修复能力差。 

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影响。我国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 

且经常出现连丰、连枯情况。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不利于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2.有限的水资源既要起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 

用,同时还需承担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的任务,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 

定、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与 

环境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水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 

一50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我国人口和GDP 

分别占世界的21%和8%左右.水资源量仅占世界的6%. 

我国的水资源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总量。随着城 

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质量和安全 

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代价 

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要改善和修复水环境与水生态.还要 

增加河道内外生态环境配置水量.水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巨大压力 

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过度开发和不合 

理利用水资源现象普遍存在,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 

严重威胁 

在水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下.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 

展,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程度在不断提高,水资源 

过度开发及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等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海河、西辽河及浑太河、黄河中 

下游,以及西北诸河的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 

塔里木河等地区现状供水消耗量已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 

量。东辽河及辽河干流、黄河上游及内流区、淮河中游、沂 

沭泗、山东半岛等地区现状供水消耗量为其水资源可利用 

量的80%左右。接近开发的极限 长期累计性过度开发利 

用水资源已导致这些河流和相关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退 

化.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水污染不断加剧,治理步履维艰,水环境状况不 

断恶化,部分水体已丧失了使用功能,供水安全受到严 

重威胁 

由于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废污水的处理滞后.进 

入我国江河湖库水体的污染物不断增加,现状全国约有 

1/3的水功能区COD或氨氮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污染 

物入河量约为其纳污能力的4~5倍.造成水体质量不断恶 

化,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加剧.一些水体的使用功能部分 

或全部丧失。与20世纪80年代评价相比,我国地表水污 

染的范围明显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剧,部分地区污染严 

重。根据全国主要江河846个水质代表测站的资料。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水质变化趋势进行的分析表明,约1/4测 

站水质呈恶化趋势;湖库水体的营养水平处于升高态势。 

全国约1/4的水源地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 

其中太湖流域、黄河和海河区有近1/2,淮河、松花江和辽 

河区有近1/3.长江和珠江区有近1/5的水源地水质不符合 

标准。在对全国115个地下水集中式大型饮用水水源地的 

水质评价中,约35%的水源地地下水水质属Ⅳ或V类,严 

重地威胁到供水水质保障。 

5.一些地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对生态环境造 

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任务艰巨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地表水资源,挤占河湖 

规划解读 

2011.23中国水利 

湿地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十分严重。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 

以来.我国北方河流实测径流量较其天然径流量均呈显著 

十分脆弱,抗干扰的能力很弱,对于外界的变化十分敏感, 

不但没有战略水源储备,长期超采地下水等已经使得水资 

源造成严重的历史亏空。如海河流域,长期过度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影响到水资源循环机理的变化,降水量小幅度的 

减少往往导致径流量的大幅度衰减。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 

气候变化及极端的天气,以及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应对 

的减少趋势,许多河流(段)实测径流量仅为其天然径流量 

的20%~40%,部分河流(段)仅为10%左右,有的河段甚至 

常年干涸。受气候变化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影响.黄河区和 

海河区人海水量占本区地表水资源量比例从20世纪50 

年代的70%下降到90年代的不足30%。河西走廊及新疆 

内陆河流.其下游河段及尾阊湖泊长年处于干涸状态,导 

致林草干枯、土地沙化、绿洲退化等严重后果。 

一些地区依靠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挤占河道内生态环 

境用水,维持经济社会发展,导致许多地区出现河流断流、 

干涸,湖泊、湿地萎缩,人海水量减少,河口淤积萎缩、地下 

水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等一系列 

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艰巨的治理修复任务。 

6.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尚需不断调整和优化, 

用水效益和效率与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近30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显著提高。用水增长 

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用水粗放、效率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我国的 

用水效率和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国内不 

同区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用水效率和效 

益与国内先进的海河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这些反映了我 

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用水方式不能适应持续发展 

的需要,面临着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水资源利 

用水平的严峻挑战。 

7.供水安全保障存在较大风险和隐患,部分地区水 

资源短缺十分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与人口、 

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其他资源不相匹配,同时由于水资 

源年际年内变化大.天然来水过程与经济社会用水要求的 

时段过程不一致,这些不仅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很大 

困难,也是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同时水 

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导 

致水资源衰减和水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 

缺。在多年平均情景下,现状全国因供水不足造成的缺水 

量189亿ITI’,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缺水量215亿m。. 

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造成的河道内缺水量132亿m 。 

河道内和河道外总缺水量536亿m 。 

8.不少地区水资源承载状况已超过或接近极限状 

态,缺乏对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安排,对未来可能出现的 

气候变化、突发事件等应对能力低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水资源禀赋条件差,生态环境脆 

弱,长期以来水资源处在高负荷的压力下,水资源承载也 

处在超极限或接近极限的状态,目前的水资源供给系统 

能力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破坏。 

有些地区水源单一.缺乏应急储备水源和应急供水 

设施,应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应急 

管理能力薄弱,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将会对沿河沿湖及河 

口地区供水造成严重威胁,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 

不利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形 

成大的冲击。 

9.各种水资源问题互相交织,影响叠加,造成一些 

地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关系严重失调, 

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 

环境用水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引发 

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水资源污染 

程度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导致水资源衰减,制约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用水 

矛盾和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地区的上下 

游用水矛盾尖锐,水污染等水事纠纷频发:还有些地区工业 

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象长 

期存在;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一些高污染、高耗水 

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后,也将一些水资源问题转嫁到 

中西部地区;处理与水相关的矛盾与问题时。缺乏公正和有 

效的规则和机制,受益方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回报,受损 

者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类似这样的问题长期未能合理解 

决,对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1.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耿雷华,卞锦宇,等.水资源合理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MI.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7. 

【41王腊春,史运良,等.中国水问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7.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o7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报告『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2008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1世界银行.2008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8. 

责任编辑张金慧 

51—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4:1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465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水资源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