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2-10-21 08:20:4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1日发
(作者:冰心的儿子)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关于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发展策划局] 2008-11-27 16:31:27.0 61.185.220.46:7001/system/_owners/xaportal/_webprj/web/sys_?infoid=ABC94179



--------------------------------------------------------------------------------



西安市委常委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 景俊海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发展,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正确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和演化的基本规律,重视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趋势,着力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对于加快我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西部最佳”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摸清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优选出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本次调研多次深入重点企业实地考察和座谈、多次召开各类专题论坛和研讨会,多次走访市级有关部门,认真吸收和研究了我市六方案一规划的相关成果,查阅和研究了大量资料和统计数据。从调研结果看,我市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一批西安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利于带动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共计17个。它们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内的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内的航空航天器制造、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旅游产业内的唐皇城、临潼、雁塔旅游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内的商贸物流业、会展业和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内的影视演艺传媒、出版印刷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一、我市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五大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新趋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2000年,我市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可比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只有643.26亿元、1100美元、46.9

6亿元、6364元、2344元, 而到2005年时,

这些指标分别达到了1270.14亿元、2165美元、101.78亿元、9628元、3640元,年均分别增长13.3、14.5、20.5、8.6、8.1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 我市“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0年

2005年

年均增速



生产总值

亿元

643.26

1270.14

13.3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1100

2165

14.5



三次产业比例



6.9:44:49.1

5:42.5:52.5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816.8

2579.3

29.2



累计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82.1

128.72

17.6



其中:累计出口

亿美元

50.1

80.76

19.9



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亿美元

9.45

14.83

29.6



地方财政可比收入

亿元

46.96

101.78(一般预算收入73.05)

20.5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105.4

178.5

11.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364

9628

8.6



农民人均纯收入



2344

3460

8.1









根据这些指标,按照著名经济学家、 世界银行经济顾问霍利斯.B.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我市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从国内外经验看,在该阶段,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中应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按照市场经济定位,充分整合西安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就成为调整和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重要任务。



(一)高新技术产业



15年来,我市以高新区为龙头,认真贯彻党中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政策,通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市场配置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使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9%。全市涉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中,产值过50亿元的2家,产值过10亿元的16家,产值过亿元的118家。上市企业已达30家,其中10家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



1.软件产业集群。以西安软件园为核心区,西安软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软件园共有软件企业521家,软件产业总销售收入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增加值25.8亿,比上年增长45%。软件加工及服务出口4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2%。现有收入

上亿元的企业12家;未来国际、

博通资讯、葡萄城等3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凯翔、凌安、NEC-CAS、博通等4家通过CMM/CMMI认证,博通资讯和新生代石油两家上市企业,从业人员约4万人。西安软件产品占西北市场的90%,也涉足了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等地区。随着国际BPO的快速发展,西安依靠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已经成为国家商务部确定的首批五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



2.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基于西安集成电路的人才优势,充分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的研发优势,形成了以高新区为中心,以美国应用材料、德国英飞凌、美国美光科技、西岳电子、西安理工大学单晶炉厂、美国爱尔半导体、捷盛微电子等30多家企业为主体,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协调发展等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特别是2005年投资2.5亿美元美国美光项目和2006年首期投资3亿美元的美国应用材料项目的进入,进一步完善了集成电路产业链,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企业的入驻。西安将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中国集成电路的第四级。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于陕南丰富中草药资源,依托西安积累起来的生物医药科研、人才、产业以及市场网络基础和优势,形成了以东盛集团、金花企业、杨森制药、利君股份、华海医疗为龙头的、集聚20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的产业集群。2005年,该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 124.5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的 26.5 %。仅西安高新区,2005年就有生物医药企业183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2.64亿元,利润10.67亿元,税收7.09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56.84%、405.68%、43.52%。其中过50亿元收入企业2家,过亿元企业13家;人均产值61.12万元,是2004年的3倍多。产品以新药研发和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和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为重点。



4.通信产业集群。依托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深圳华为、中兴通讯、西电捷通、嘉载通信等设备制造企业和区内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网通陕西分公司等电信运营商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信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现有通信设备制造及其相关企业80余家,年销售收入30-50多亿元。2004年,仅西安高新区就有通讯设备制造企业4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34亿元,占到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总量的14%。该产业还具有技术国际国内领先,产品体系完善的特点。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以程控交换机、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无线传输设备、通信基站天线以及通

信服务等为主体、配套相对完善的通信产品研发、制造、营销与服务一

条龙的体系。



5.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西飞公司(铝型材),宝钛美特法力诺(钛材料)、西部超导(超导材料)、高科彩钢、碧辟佳阳、西部材料、海德鲁等企业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等科研单位为代表,西安已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多规格、多品种、产值近百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航空新材料方面,张立同院士领导的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和产业化项目已在阎良建设,西安高科理化技术公司大生产的防冻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低温超导材料方面,西部超导是由著名材料科学家周廉院士出任公司董事长的企业,公司现有职工210余人,该公司拥有最新熔炼、锻造、焊封、加工及热处理的整套NbTi锭棒、线材技术。2005年底,实现年产铌钛合金超导锭棒材200吨,产值3亿元。



6.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 随着我市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在我市也已形成。企业孵化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在西安已经形成了以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软件园等为重要载体的、包括4个大学科技园在内的19个不同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及综合孵化器集群。西安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全国高新区中规模较大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的孵化器。截至2005年底,高新区企业孵化器总面积已达101万平方米,孵化企业1565家,毕业企业483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33亿元,总产值52亿元。。企业孵化器集群为大学科研院所转化科研成果和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企业孵化器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市成为越来越受到创业者关注和投资者青睐的城市,成为国际商务活动最活跃、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地区。



(二) 装备制造产业



虽然近几年我市装备制造业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位靠后,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在行业内位次靠前、上规模、关联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但增幅较快,而且在局部领域,产业集群的特征也已显现。2005年,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共实现工业产值73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8%。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专用通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主要体现在:



1.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和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为核心区,以西飞

集团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庆安宇航设备公司、远东公司、中航一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航天时代公司771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等为龙头,已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其中,阎良航空基地已成为国内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研究、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试飞鉴定、航空新材料、航空机载设备、维修改装货运、航空教学和航空旅游服务培训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航空基地内现有工业企业28家,研究院所5家。阎良集中了全国1/4的航空专业人才,也集中了全国航空产业1/4的总资产。航天基地内已建和在建航天高科企业32家,总投资25亿元,达产后将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航天基地。2005年,该集群从业人数8.4万多人,共实现工业产值161.6亿元,实现利税6.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59%、27.5%。



2.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产业集群。在省、市政府的指导下,西安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拥有从业人员3万多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4亿元,利税8.1亿元,初步形成以陕汽集团、康明斯发动机、比亚迪、法士特、西沃、欧舒特、德国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制造产业集群。重点产品包括汽车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重型汽车变速器、汽车电子、汽车底盘、法士特齿轮等汽车零部件以及商用汽车、大客车、重型汽车、家用轿车以及机场专用车等。西安已成为我国目前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配套便捷的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生产基地。如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截至2005年底,总资产已达30亿元,当年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自营出口创汇4511万美元。在高新区高速发展的比亚迪汽车,厂房面积达100 万平方米,拥有强大的汽车产能和配套设施,年生产小轿车3万辆,2006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中集集团旗下的陕汽重卡(西安)有限公司在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建设的专用车生产基地,总投资6亿元,年生产专用车6万辆,产值60亿元。



3.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通过充分利用西北电力设计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西安电力研究的雄厚科研、人才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国内外营销网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西安形成了以西电集团、西安电力机械、西安西玛电机、启源机电、同维电力、庆安制冷等国内企业和西门子、日立、三菱、阿尔斯通、ABB、大金等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设立的独资和合资电力电子企业为龙头的、全国重要的电力电子设备研发及制造产业集群。2005年,该集群从业

人数4万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01.3亿元,创造利税7.1亿元。



4.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陕鼓集团公司、西安标准工业公司、庆安集团公司、

陕西建设机械公司、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在原西安冶金机械公司基础上由中钢集团控股建立的公司)、西安矿山机械厂、秦川机械厂等企业为骨干,西安已经形成了以生产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以及筑路、矿山、冶金、建筑、金属加工等行业设备的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体系。截至2005年底,拥有企业130多家,工业总产值90多亿元,职工6多万人,实现利税12亿元。



(三)旅游产业



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随着我市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省市政府对旅游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市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集群发展优势日益突出。截至2005年底,我市内已有各类旅行社23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9家,国内旅行社205家),国家4A级景区9个,各人类从事旅游服务的单位400多家,拥有宾馆、饭店和招待所2500多家,床位18万张,导游5700名,其中星级旅店80家、床位3万张;西安旅游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23.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346万人次,海外游客7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8.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5.2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9亿美元。我市旅游业各方面指标均比上年新增10%以上,特别是旅游外汇收入,增幅高达24%。我市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以唐皇城、临潼、雁塔等旅游为代表、多个潜在旅游如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区块并行发展的集群发展态势。



1、唐皇城旅游产业集群。古唐皇城(唐皇城和宫城)位于今西安城墙内南城区西部,宫城位于西北部,两者面积约为9.41平方公里。现在的唐皇城,包括西安城墙以内的区域和大明宫区域。随着西安经济的高速发展,唐皇城旅游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城墙以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轴线,钟楼、鼓楼、城楼和百盛、世纪金花、大中国际、西安开元以及凯悦饭店、钟楼饭店、西部影城、西安易俗社等为标志的城中心旅游商贸区。围绕城墙内外,打造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区和文物交易区也已形成规模:通过对城墙景区的综合开发、仿古迎宾入城式旅游活动的精品化和市场化运作,使唐皇城旅游区旅游精品的开发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对北院门、书院门、古玩城以及城隍庙等在内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物和旅游购物场所设施的完善,

使城内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以回坊民俗风情街和清真寺为依托,对回族风情和伊斯兰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尽显了西安古城国际化的渊源,具有很大挖掘潜力;通过打造德福巷咖啡酒

吧一条街等引导主题性酒吧、茶馆、咖啡馆等现代都市休闲产品发展,使我市代表性休闲文化旅游品牌脱颖而出;在气势恢宏的大明宫遗址上再造大明宫,并以此为依托,深度拓展中华文明的现代意蕴,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旅游品味。唐皇城旅游已初具规模。



2.雁塔旅游产业集群。雁塔是西安的城市标志。该集群的核心在曲江新区内。它以大慈恩寺、青龙寺、汉宣帝杜陵、曲江池遗址等名胜古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以及在大雁塔周围建设的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陕西文化艺术大观园、大唐西市、大雁塔南北广场以及小雁塔景区等而引人入胜。随着大雁塔旅游区被作为西安新城区——曲江新区来建设,雁塔集聚旅游资源的能力日益强大。雁塔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曲江新区全面启动了“打造中国第一文化旅游品牌”战略,成功举办了首届曲江文化旅游艺术节,在先后开放南北广场的情况下,使大唐芙蓉园盛大开园,此外还建立了“新三园”。2006年以来,曲江新区通过整合省市和海内外多方面资源,更是加快了文化旅游集群的发展步伐;以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曲江海洋世界等已建项目和大唐不夜城、大唐爱情谷、欢乐世界等在建项目为依托,组建文化旅游集团;精心打造精品文化项目大型诗乐舞剧《梦回大唐》,并以国际唐人文化为主题、以“打造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为目标、以参与性、娱乐性、传播性为特色,举行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达到了用盛唐文化沟通中外文明、弘扬中华文明、集聚人气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雁塔旅游区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0多万人次。



3.临潼旅游产业集群。临潼是我市重要的旅游区。在该区内,已形成了一些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和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景区主要包括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唐华清池以及骊山森林公园等4处国家4A级景点,同时还包括依托秦文化、盛唐文化以及“西安事变”开发的一些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关中风情以及革命纪念意义的人工复原景点。围绕文物古迹和景区建设,临潼还重视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如围绕秦始皇陵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

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前服务区,而且还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活动。如2005年举行的“寻根华夏、梦回秦唐”就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截至2005年底,临潼各主要景点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32万人次,占全市当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0%。随着华清池

侍女迎宾、大秦祭奠仪式、大型情景剧《盟誓华清宫》和《秦魂》、历史舞剧《大秦帝国》、秦腔歌剧《杨贵妃》、十三王朝大巡游等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开发建设,临潼的旅游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临潼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教育性得到进一步凸现,临潼旅游已经成为西安一个重要的旅游品牌。



(四)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我市所处的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我市所形成的我国便捷、高速的交通、通信枢纽地位,再加上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军工、科技、人才等的集聚地和物资集散地等,使我市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虽然我市现代服务业目前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集群发展趋势明显,已初步形成了商贸物流、会展和金融服务等产业集群。



1.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长期以来,西安一直是西北地区的商贸中心。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等的不断完善,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不仅成为西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而且实力还辐射到了西南、中南以及华东地区。商贸物流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05年,我市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290多亿元,其中,商贸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物流业就达126亿元,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50%。市内,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以西部电子商城、雁塔路电子一条街、西部车城等为代表的30多家大型批发市场,一批以易初莲花、人人乐、爱家、沃尔玛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型综合超市、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充分发展;与此同时,纺织城的纺织服装物流、韦曲的科技物流、三桥的汽车物流、草滩果品农副物流、北石桥工业品物流、中储物流和临潼新丰镇综合性物流等7个物流中心也在建立,有的已开始有效运营。我市已经开始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2.会展产业集群——我市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区位和历史文化底蕴等有利条件。近年来,我是会展业进入高速提升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会展体系。截至2005年,我市已建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展馆2个(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和陕西国际展览中心),总面积8.8万平方米,设立展览公司120多家,相继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大型会议和展览,

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共举办会展103个,其中全国性展会3个,区域性展会19个,地方性展会36个,综合性展会12个,全年展会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综合效益39亿元。今后,将依托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陕西国际展览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利用浐灞国际会展中心(欧亚经

济论坛永久会址)、高新区CBD中心等资源,以举办国际性的欧亚经济论坛、BPO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契机, 在进一步完善会展经济配套功能设施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品牌会议和展览,充分发挥会展业吸引力强、消费拉动大的作用。到2010年,展馆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专业性展览占主导地位,国际性展会比例达20%以上,培育出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品牌展会,初步实现会展经济的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使西安会展业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业,是我市成为“中西部会展之都”。



3.金融服务业集群。目前,在我市的解放路、小寨和高新区区域,已聚集了金融及相关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其中包括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和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分行,此外,还包括上海浦东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商业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中国人保、中保人寿、平安保险、华安保险等保险机构以及国泰证券等证券公司。与除成都、重庆外的西部主要城市相比,我市金融活动具有频次多、规模大、效率高、集群化明显等特点。截至2005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3599亿元和2158亿元,保费收入45亿元,电子结算中心同城票据交换日2.4万件,交易额39亿元。 西安已基本奠定了中国西部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



(五)文化产业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好莱坞电影,其它如香港的音像、日韩的游戏动漫和电视剧、印度的软件,它们其实都是通过集群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世界性的文化产业集群。日韩两国之所以能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依赖的正是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醒得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却“起得晚”。至今规模还是偏小的。按照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九大门类统计,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和为62.2亿元,约占全市当年GDP的5.1%。这与我市是国内少有的几个文化大市的地位明显不相适应。尽管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呈现出优势行业突出、成长态势良好、总体实力不断壮大,并在影视传媒、出版印刷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形成集群优势。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还是我市今后应该重点对待的一项大事。



1.影视演艺传媒产业集群。目前,在我市正式注册的影视制作公司130多家,表演团体30多个,期刊、报刊300多种

,广播、电视台20多个,形成了以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安长安影视制作公司、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市儿童艺术剧院、华商报为主体,集影视创作、制作、演出、宣传、广告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其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自2002年以来,我市电视剧制作数量每年保持在20多部,曾名列全国第二。2001年至2003年,西安地区影视公司共制作电视剧65部1219集,一度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陕西五分天下的格局。一大批著名影视界人士如吴天明、张艺谋、顾长卫、张国立、张铁林等都是从西安出去的。2005年,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的成立,使影视演艺传媒企业首次可获得风险资本支持,促进了西安影视传媒资源的整合,建立影视创、拍、制基地和营销网络,形成完整产业链,使西安曲江开始成为“西部影视硅谷”。



2.出版印刷产业集群。通过对出版、印刷行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出版社、西安出版社、西安汉唐书店、西安书林、西安图书大厦等图书出版销售机构和万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人民日报西北印务中心等印刷机构为龙头企业的印刷文化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集图书出版、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初步实现了产品研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图书物流等的全面配套。2005年,我市共出版图书5000多种,印刷图书、杂志和报刊40亿多印张,实现增加值20多亿元。万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由香港万裕(集团)发展有限公司、陕西省国资委和陕西省世纪彩印务有限公司(原陕西印刷厂)共同投资、变更设立的中外合资文化企业,该公司在经开区总投资8亿元,占地700亩,打造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万裕高科文化产业园”,项目将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超大型集出版物印刷、彩色包装印刷、光盘生产、激光防伪技术、影视传媒、文化产品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3.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依托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新区科技创新优势,以国际软件园为龙头,以高新区先进的管理体制、雄厚的创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相关服

务企业为支撑,一个经营领域涉及互动休闲软件、广告设计、建筑装潢、艺术创作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该产业的核心区为高新区唐延路方圆3公里内的区域。2005年,该集群内共有企业400多家,实现营业收入100多亿元,占高新区全部营业收入的15%左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西安高新区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充分融合现代科技的文化创

意产品将成为高科技公司和传统企业追求和发展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市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市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现已形成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在集群化发展中呈现以下五个突出特点:



1.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五大支柱产业内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统计,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为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其中6大优势产业集群就实现了410多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87%; 装备制造产业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30多亿元,其中4大优势产业集群就实现了450多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的50%、61%。其他支柱产业内部,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此显著特点。



2. 软件与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与专用车生产以及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重要产业基地。立足省市的产业、资源、人才、科研等优势,通过不断加大产品的开发和科研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软件与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与专用车生产以及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内重要产业基地。在2005年国家科技大会上,科技部明确将西安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作为西安高新技术发展的特色产业,我市政府也提出要积极打造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随着一批世界500强如美国美光、应用材料等公司的入住,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第四极。西安的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集群更是国内知名。它们已成为全国有名的产业基地。



3.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特色产业,并在国内甚至国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我市一方面促进优势产业合理聚集,发挥聚集效应,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如今,软件与集成电路、通讯、重型汽车及其配件、文物古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性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一批知名品牌也在这些集

群内部形成。截至2006年10月,五大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已经拥有4个(全市共9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全市共13个)(见表2)。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西安工业企业中,名牌产品实现工业总9产值2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3.5%;实现利税27.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41.4%;吸纳的就业占全市35%。



表2 五大支柱产业内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

名牌(止2006年10月)





商标名称

企业名称

所属产业集群



中国



驰名



商标

“利君沙”西药

利君集团西安利君制药有限公司

生物医药



“标准”工业缝纫机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专用通用设备



“达克宁”抗毒菌用药剂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生物医药



“采乐”人用局部抗菌剂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生物医药



中国



名牌

“标准”牌工业缝纫机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专用通用设备



“陕鼓”牌轴流式压缩机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专用通用设备



“开米”牌液体洗涤液

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

能源化工



“陕鼓”牌能量回收透平装置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专用通用设备



“庆安”牌空调压缩机

庆安集团

专用通用设备



“XD”牌高压开关

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专用通用设备



“西玛”牌中小型电机

西安西玛电机(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电力



“金冷”牌HFC-134A制冷剂

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公司

电子电力



“秦川”牌数控齿轮加工机床

秦川集团公司

专用通用设备









4.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2005年,我市优势产业集群10大龙头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6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7%。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双龙头企业东盛集团和金花企业, 2005年分别实现工业产值45.93亿元和23.91亿元,分别占该产业集群的36%和19%。航空航天、电力电子、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等产业集群也呈现次特点。在航空航天集群内,龙头企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05亿元,实现利税1.87亿元,分别占该集群的40%、29%;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西安电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当年实现产值62亿元,创造利税4.59亿元,分别占该产业集群的60%和64%(见表3)。







表3 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十大龙头企业经营情况(2005)



企业名称

工业总产值



(亿元)

利税总额



(亿元)

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所在产业集群的比重(%)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65.05

1.87

40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音像公司

62

4

.59

60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25.14

5.19

27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50.13

0.12

53



中国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

48.04

-

-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

19.73

-

21



西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6.29

-

6



陕西东盛集团有限公司

45.93

-

36



金花企业集团

23.91

6.69

19



海星企业集团

18.64

2.16

-









在国内一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我市也已

作好了一定准备,龙头企业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如为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满足国家3G产业发展需求,大唐电信有限公司和海天天线股份公司大打自主创新品牌,从高端层次使我国在国际通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气势可嘉。我市优势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5.对区县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虽然我市支柱产业内大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调查也发现,10亿元以下的小产业集群也不少。这些集群主要位于区、县工业园或“四区一基地”内的专业园区内(表4)。它们主要为优势产业集群提供配套。在优势产业集群的带动下,这些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力量。2005年,区县工业园平均经济增长速度3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所属区县工业总产值之和的10%,对区县的财政贡献也占到10%以上,特别是泾河工业园对高陵县的财政贡献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74%。







表4 区县工业园主要产业集群发展情况(2005)



园区名称

所在



区县

入区企



业(家)

产业集群名称

工业总产



值(亿元)

占区县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



韦曲航天开发区

长安区

18

航天、环保设备

-

-



未央工业园

未央区

26

医药、印刷

3.9

2.1



蓝田工业园

蓝田县

52

医药、新型建材

1.5

7.9



沣京工业园

户 县

48

生物医药、印数包装

9.7

11.35



临潼旅游商贸区

临潼区

45

机电产品、秦唐文



化产业、旅游业

19

20.5



泾河工业园

高陵县

235

重汽制造、汽车零



部件加工

20.2

56.6



灞桥产业园

灞桥区

6

机械加工

0.1

0.1



浐河经开区

灞桥区

56

机械加工

2.69

3.4



交大科技园

雁塔区

19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4

3.1









(二)我市五大支柱产业优势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产业集群是被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虽然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集群特色日益明显,但由于它们还主要是在自发的基础上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学习和模仿阶段,因而,在集群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对产业发展集群化认识不足。由于“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

,而且更多地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因而,我市对产业的集群发展还不太重视,没有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发挥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也没有专门的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更没有建立相关的产业集群发展的管理机构。我市出现的产业集群基本上都

是在自发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缺乏政府必要引导的现象与产业集群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相适应的。通过对产业集群形成规律的研究,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市场自发形成,这些集群主要产生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的“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具体表现;二是政府引导产生。这些集群主要产生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韩国的影视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具体表现。因而,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对我市壮大五大支柱产业就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根植性弱,集群发育程度低。目前,我市“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企业在同一区域内形成集聚,还不能说是已经形成了真正的产业集群,只有当集聚区内的企业同时还建立起了既展开激烈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合作的网络关系时,这样的企业集聚才能称得上是产业集群,否则,只能说是企业“扎堆”。企业“扎堆”是不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集聚经济效益的。



从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看,我市不少产业集群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我市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明显较低。主要表现在:集群内部企业产业链、价值链不完整,供应链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市场销售相对分散,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集群内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不多,企业多是单兵作战,企业配套差,还没有形成产业的整体力量;科技企业入园区的动力是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园区本身所产生的产业集群效应的吸引,园区引导产业集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某些环节向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较少,一些高技术企业的关键性零配件很多是从国外进口,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如通信产业集群,我市的巨大优势是占领了该产业链的国内高端技术,虽然在设备生产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关键部件还是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发展需求。



所有这些,就造成我市企业根植性弱,不利于产业的稳定和产

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3、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在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过程中,我市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而对集群发展所需要的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重视和发展不够,使其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短腿”,造成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相对于其他副省级城市而言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



为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服务水平低。虽

然我市已经建立起了一批社会中介机构,但从这些机构实际工作表现看,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大多只是开展和提供信息、人员和相关事务的一般性的中介机构,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数量少且种类不齐全。专业性中介机构发展明显滞后。如与投融资密切相关的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督导员机构等中介我市就相对缺乏;而且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我市中介机构还存在规模较小,本身独立性差,运作尚未完全市场化,代表整个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并成为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的行业协会不发达,职业约束机制不健全,甚至有的中介机构还存在出具虚假报告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效率;



不少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由此导致行业自律差,竞争无序,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为特定产业集群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完整的培训体系。如我市的服务外包产业(BPO)已经在国内形成了较大规模,但至今,我市还没有一家专门培训服务外包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我市主要大学的软件学院也没有设相关的专业。由于服务外包产业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外语是基础,计算机应用是工具, 最为重要的是服务外包所在国的法律要求、商业规范,标准和习惯,即文化背景。这是一般专业所不具备的。因此,建立和设置满足服务外包产业的需求的教学组织非常必要。



此外,由于集群还处在较低层次,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导致集群内企业信用状况较差,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这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4、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我市产业集群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企业内部普遍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据陕西省国资委提供的数据,在其2005年底监管的67家重点企业中,只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秦川),国家级实验室1个(医药总公司),省级技术中心10个(陕汽、陕汽齿、建工、秦川、有色、煤业、烽火、凌云、西京电气、医药总

公司),其余企业虽也建立了各类技术中心或实验室。但省部级以上的高层次企业研发机构所占的比重只有17.9%。在全省1.7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还占不到10%。在我市,突出表现为我市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名优产品和全国副省级城市相比偏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企业产品销售收人中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相对较低。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入行业

。在国外,医药企业往往将其销售收入的10-17%用于研发。而据调查,我市同类企业将其销售收入用于研发的比例,最高的只有10%,一般不超过3%。低的研发投入,严重制约了我市产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人才缺乏严重缺乏。 由于我市是一个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内陆城市,国有、军工企业多,规模也较大,因而,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也较深。目前,我市传统企业尚未完全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再加上,我市从事科技开发、经营的人才主要还是技术人才,由于他们缺少经营管理经验,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人员缺乏长期经营理念和战略眼光,造成企业规模不能迅速做大,不利于产业集群示范效应的发挥。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壮大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实现我市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就非常必要。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促进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相关措施。



三、推进西安五大支柱产业内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内发达地区主要是和同类的其他十四个副省级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为了尽快缩小我市与它们的差距,增强我市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提早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



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市场行为而非行政行为,因此,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政府对产业集群政策的干预,主要应以引导性政策为主,要避免“长官意志”和“行政撮合”等半强制性地“植入”。政府的主要任务由二,一是制定全面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战略,并将其融入到产业政

策中去,再通过产业政策体现到特定集群中的企业和市场行为中。二是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



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尽快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加快西安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将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纳入到我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使产业集群得到更多地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发展目标,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

商引资方向,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扶持、引导、规范和壮大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是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这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首先,要大力宣传产业集群在发展产业、促进创新方面的优势,是人们对集群发展充满信心;其次,要大力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良好社会环境,包括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其次,要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牢固确立“放水养鱼、促进发展”的理念,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水平,保护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企业经营、创业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调动经营者参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积极性。



(二)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按照我市工业布局和工业行动方案,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区县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产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措施包括:



加大实施二环内工业企业和一些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搬迁力度,促使它们向园区集聚;要依靠省、市政策的支持,整合省、市和中央在陕、在西安的资源,努力办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即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成立我市区县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区县园区领导班子建设和组织机构的建设,使各区县产业在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发展。该领导小组成员由九区4县的县(区)长(正职)和“四区一基地”主任(正职)组成,由市长任组长。具体办事机构设在市发改委。;



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专业配套,引导并鼓励企业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关系,形成企业专业化水平上的分工和协作,提高企业根植性。特别是对装备制造业而言,我市装备制造集群龙头企业不但规模大,而且对外部的配套需求也

较大,但由于自身管理问题,相应配套又跟不上,因此,可将企业内部相关只能或部门分拆,让其形成独立的企业,以提高我市的专业化配套能力。



此外,园区还应加强企业与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借助它们的声誉、人才和研发基础,促使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最终促成创新集群的形成。



(三)通过提高企业自我生长能力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



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市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不但相对缺

乏,而且由于大多是国有企业,受体制因素影响,它们对地方经济的辐射效应也相对较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企业的改制,这就要求:



第一,要积极引导我市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其自我生长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部相关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打破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人才等自由流动的樊篱,提高企业的配套率。



第二,要加大对国内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针对我市确定发展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目前市内又缺乏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则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的重点是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优、经济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使它们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和企业集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第三,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实施品牌战略,促进龙头企业的产生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设立我市名牌奖励基金,对获得我市、陕西省、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根据其级别给与不同程度的奖励等。



(四)建立健全依靠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如何有效发挥市场力量是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着力点。为此,我市应在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我市的实际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看,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

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或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开展技术攻关,从事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



二是鼓励企业和社会主体建立产业产品检测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高质量产品检测服务。



三是建立产业信息中心,扩大国内国际业务交流,开展电子商务,解决信息闭塞,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



四是建立创业辅导中心,通过成功企业家的经验和言传身教,解决企业初创者初创阶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催生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拓展产业链条,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是建立直通式的海关监管点、商检办事处、外汇业务代办点等机构,协助企业办理自营出口,引导企业进行国际质量认证工作,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六是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如创办民营服务外包学院等。



此外,还要引导行业自律性组织的建设,促使集群内企业共同参与和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五)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要做好项目策划,积极吸纳国家、省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国际组织的资金贷款。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更多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和各类支持西部大开发补助投资等的国家乃至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外国银行的国外资金,保证我市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



二是要化解市级财政紧张难题,想尽办法,从中安排一定资金,以设立诸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重点项目扶持资金、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形式,满足集群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三是区、县政府也要根据财力情况,对产业集群予以相应支持。



四是要继续下功夫,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银政、银企对接和合作,如市、区县政府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



五是要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信用担保体系,着力解决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难问题,搞好融资担保服务。



六是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西北产权交易中心、西安市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

;大力促进三秦股权托管中心、陕西省股权托管中心等机构快速发展,完善企业国有股权转让办法,加快企业改制进程,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抓紧争取和搞好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股权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试点工作,加快企业做大作强的速度;鼓励一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处于发展中的创业企业进行兼并和整合;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内外证券交易市场公开上市等。



(六)建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基金,扶持其发展。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跳跃式、非线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兴的产业集群也会随之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市还应

专门拿出部分资金,对这些集群的发展进行扶持。



如根据我们的调研,虽然我市能源化工行业目前还没有出现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但从促进陕西省区域协调发展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角度看,我市能源化工产业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一是我市在区位、市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科研、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为在省内延伸产业链,明晰产业分工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我市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一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的能源化工设备制造和能源化工产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包括中国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长庆炼油厂以及与煤化工、油化工相关的企业等,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中国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已经形成了年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能力。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8亿元。三是我市已经和我省能源资源的主产区榆林和延安签订了延伸能源化工产业的协议,将在西安建立能源化工产业园,这就为西安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建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组织保证。



为了推动这一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资金的问题。因此,建议市政府从财政里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设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基金,对新发现的具有一定潜力的产业集群给予必要扶持。



(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针对我市的现实情况,市委、市政府应在尽快整合市内相关资源、协调各方关系,从更高层次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实现不同区域错位发展的同时,还应从以下三个层次加强西安与周边区域的协调与合作:



第一层次,加强与省内市、县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的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共享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全省一盘棋,最大限度地消除产业发展中的地区雷同和分割。这是西安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点。突出表现在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重视西安与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

互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靠陕南丰富的医药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更是需要汇集陕西省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展诸如与延安合作的红色旅游、与商洛开展的生态旅游,与宝鸡、咸阳等开展的关中民俗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等。



第二层次,根据西安处于亚欧大陆桥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西安是我国重要的军事工业和装备制造工业基地的基础优势,重视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和协调。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要重视与成都、武汉以及北京、上海等的合作;装备制造业要重视与重庆、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的有效协调。



第三层次,要用国际化的眼光,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与国外合作,形

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或“多赢”格局。如要利用西安是中国文化发源地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特色,与世界相关国家与西安有共同背景的城市建立城市文化与旅游联盟,形成互动。如西安可与罗马、希腊、埃及等城市联手,打造国际旅游联盟。







--------------------------------------------------------------------------------





【关闭窗口】









【大、中、小】

相关链接

□ 服务提升引发热议——西安高新区服务效能提升活动侧记(二) 2008年06月30日

□ 垂直机构 同步提升服务效能 2008年06月30日

□ 四项制度 让高新区更高效 2008年06月30日

□ 高新区服务效能在创新中大幅再提升 2008年06月30日

□ 服务提升引发全新开局 2008年06月27日

□ 以一流人才一流企业一流服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008年06月27日











招商与投资 档案信息 开发区报道 高新创业园 党群之声 生产力促进中心

质量监督网 安全生产网 企业协会 西安软件园 新型工业园 全民创业



-国家级科技园区- -省级政府网站- -国务院各部委局- -西安市各级政府网站- -西安高新区内企业网站-

-国家级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尔滨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株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园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州仲

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区 重庆高新区九龙园 南京高新区



-省级政府网站- 北京天津重庆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海南四川陕西贵州内蒙古云南澳门甘肃宁夏广西西藏新疆香港上海



-国务院各部委局- 外交部 教育部 公安部 中国政府门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水利部商务部卫生部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文物局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粮食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网



-西安市各级政府网站- 西安市政府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雁塔区长安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户县周至且高陵县蓝田县



-西安高新区内企业网站-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西安厂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西安西正印制有限公司西安华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兄弟缝纫机(西安)有限公司西安西变中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东盛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大金庆安压缩机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宝美电气工业有限公司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横河电机(中国)有限公司西安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科建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

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彩虹资讯有限公司陕西中大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良治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三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纷腾互动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通源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西安海天天线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未来国际软件有限公司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陕西中烟工业公司中国电信有限陕西分公司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船舶设备工业公司西安高科(集团)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联通陕西分公司东盟营造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市人人乐

商业有限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石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十冶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想(西安)有限公司西安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通达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宝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勘察设计研究院西安萌兴高等级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金地置业投资有限公司陕西明泰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通信建设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宝姜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煤炭科学总院西安分院西安大金庆安压缩机有限公司陕西金泰恒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威世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西安东风仪表厂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集团公司第39所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第二O五研究所陕西众兴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融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西安宝美电气工业有限公司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陕西尧柏特种水泥有限公司西安环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一〇所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西安中邮普泰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华通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路桥集团西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安裕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陕西高速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分公司上海绿地集团西安置业有限公司横河电机中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鼎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金刚五矿资源有限公司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信科学第十研究所大唐电信 西部世纪













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中国-西安科技路48号创业广场邮政编码: 710075 E-mail: Webmaster@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06421号

备案序号:XA11112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08:2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36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