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课题】认识方程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题。
【教材分析】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提出了“观
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
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方程的
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在特征,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
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即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必须引导学生
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去探寻相应的等量关系,从而构建“方
程”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描述简单情境中的
等量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
经验,初步感受方程的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即等号两边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教学过程】
一、认识代数式与不等式
1.日历问题
出示本月的日历图,提问:仔细观察相邻两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上面一行数比下一行数少7。(或下一行数比上一
行数多7)
引导:如果周三这天的日期用x表示,那么它上一行的这一天就可以怎样表
示?下一行的这一天呢?这3天的和怎么表示?
课件呈现:x-7,x+7,3x。
小结:像这样的式子,数学上称为代数式。(板书:代数式)
2.三角形路线图
出示路线图,提问:邮递员送信,从邮局经超市到学校的路程,你能用代数
1
式表示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x+4。
引导:当然,还有另一条路可走。比较这两种走法,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
么?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x+4>6。
启发:这里的x是未知的,x+4>6就一定成立吗?结合图形,谁解释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进一步要求:三角形两边的差与第三边的关系呢?也就是x-4<6。
小结:像这样的式子,数学上称为不等式。(板书:不等式)
二、认识等式与方程
1.天平图
课件呈现动态天平,引导:这是一架天平。我在两端的托盘里分别放上砝码,
你能用不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40+20<100。
进一步提出要求:要使天平平衡,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应该怎样呢?我们
可以把右盘中100克砝码换成多少?(60克木块)那么这时能用怎样的式子来
表示呢?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40+20=60。
再次提出要求:如果右盘中100克保持不变,我们可以把左盘中20克砝码
换成多少?(60克木块)那么这时天平平衡了,你又能得到怎样的式子?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40+60=100。
小结: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数学上称为等式。(板书:等式)
2.未知量
引导:现在,如果我把木块放下去,请猜测一下,天平有可能出现平衡的状
态吗?如果平衡,你能得到怎样的等式呢?
根据学生的质疑,启发:我们发现木块的质量没有标出来,是未知的,如何
表示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课件呈现:20+x=100。
介绍:人类能够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
长的过程。
[数学史料1]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在《测圆海镜》中首次应用了“天
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14世纪初,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又创立
2
了“四元术”,这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次飞跃。
进一步启发:天平除了可能平衡,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呢?你又能得到怎样
的式子?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20+x>100与20+x<100。
进一步要求:我们继续操作,这时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又怎么表示呢?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2x=160。
3.分类
引导分类:从日历问题中,我们得到代数式;从路线图和天平图中,得到不
等式;通过天平演示,也得到了等式。仔细观察这9道式子的特征,你能尝试着
给它们分类吗?
学生讨论后,分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提问: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你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
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确定分类标准:按是否是等式来分类。(或是否含有未知数)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操作演示。
进一步要求: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再选择另一个标准进行第二次分类。
学生完善自己的分类。
小结:通过第一次分类,我们得到是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在此基础上,我
们又进行第二次分类,得到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式子两类。这样通过两次
分类,就得出4组式子。我们分别研究一下它们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4组式子类型: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不含未知数也
不是等式;不含未知数是等式;含有未知数是等式。
4.概念
小结:像这一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数学上称为方程。(板书:方程概念)
人类探索方程,历史源远流长。
[数学史料2]最早的方程,记录在古埃及的纸草卷中。最早的方程组则记
录在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y、z
等字母表示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揭示课题。(板书:方程的意义)
5.判断
呈现“练一练”第1题8道式子。
3
提问:我们初步了解方程的概念,你能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吗?
引导启发:你觉得怎样就能快速准确地辨认出方程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我们仍然要抓住方程的两条基本特征:是不是等式,有
没有未知数。
进一步提问: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呢?它的特征又是什么?
学生汇报。
6.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8道式子,探索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尝
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
两名学生汇报。
小结:数学家是用集合图来描述的,等式与方程之间是包含和包含于的关系。
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所以说:“所有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巩固概念,明确意义
1.写方程
学生写方程,同桌间交流。
2.看图列方程
课件呈现:“练一练”第3题。
启发:要想深刻地认识方程的特征,还需要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具体应用。
生看图列方程。
小结:我们发现,当存在相等的数量关系时,就能用方程来描述。因此,方
程的实质是“等号左右两边所描述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3.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课件呈现:“练习一”第2题。
引导: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等量关系,怎样用方程表示呢?
学生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小结:我们发现,当理解了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它确定未知量和已知量
后,就能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因此,方程的深层含义是“把未知量和已知量联系
起来的等式模型”。
四、总结拓展,感悟经典
1.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方程,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学会用方程描述
4
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同学们觉得方程有用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
效的数学模型。
2.经典
介绍:最后,我们来共同分享《九章算术·方程》中的经典名题。
出示题目“五雀六燕”,借助图形解释。
小结:一道题目,得到两个等量关系,列出两道方程。方程的内容非常丰富,
方程的应用非常广泛,方程能帮助我们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方程思想是永恒的好数学。
【板书设计】
认识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代数式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方程”教学反思
《九章算术》第八章为方程。北魏刘徽在其注释中最早界定了方程的概念:
“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
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实际上,这是通过算筹摆
出的增广矩阵来求解方程组。刘徽同时明确方程的价值:“以御错糅正负。”这一
精辟论断,随时间沙淘,今朝愈发辉映。
“错糅”,当人们认识、刻画和把握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时,首先要提炼数
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才能从列方程的角度描述方程所反映的等量关系。正如东
北师大史宁中教授表述方程的实质:“表示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件事情等价。”这与
等量关系息息相关。列方程体现了建模思想,彰显了方程思想方法的永恒魅力。
因此,从纷杂中寻求等量关系是构建方程的关键所在。“正负”,实行对消和还原,
是算术与代数两者运算上的根本区别。解方程时的移项,要涉及正负对消。把本
来淹没在方程中的未知量x暴露出来,就是还原了x的本来面目。这从解方程的
5
角度指明方程是通过变形转化求解未知数。正如华师大张奠宙教授给出方程的深
层含义:“把未知量和已知量联系起来寻求未知量的等式模型。”解方程体现了化
归思想,突出了方程工具性特征。所以说,“以御错糅正负”,它不仅外显方程的
功用,而且蕴隐方程的内涵。
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和化归。即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和依据等式性质解
方程,它分别体现着抽象和运算的过程。《标准》中对方程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
的数学模型。”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研究,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
系,建立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把日常语言描述抽象成数学表达(数量关系式),
再转换成数学符号(方程式)。因此,设置数学情境,经历方程建模过程,掌握
建模思想,学会化归方法,是设计方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
方程(equation)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
等关系的一种式子,通常在两者之间有一等号“=”。“方程的意义”属于概念教
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小学教材采用“属+种差”的方式定义。邻
近属为“等式”,种差为“含有未知数”。这是形式层面的静态结论,凸显方程的
外部特征。同时定义附加了“像20+x=100,2x=160”这样的限定。这就区别于
函数,也避免“x=5是不是方程”的形式化争论。经历方程模型生成过程,寻找
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表示,这是发现层面的动态过程。由方程的外在形式过渡到深
层含义或本质,是学生认知概念的深化和跃升。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放在五年级
下册,人教版放在五年级上册,时间安排稍有差异。但其知识建构都是以“用字
母表示数”为基础,再进行方程概念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就是代数式,
是由算术走向方程的先锋。长期以来,它的应有价值在小学阶段没有引起足够重
视,这从判断是否是方程的习题中可见。学生认识方程、等式、不等式,却叫不
出代数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从代数式切入,联络知识点,层层渐进。日历图
中蕴藏丰富的代数关系,这里只取相邻行之间日期的和差代数表示,力求简明。
阐述不等式,本课选择天平和三角形路线图两个模型。借助天平刻画两端托
盘里的物体质量关系,不平衡就可以用不等式表达。演示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显
而易见。三角形路线图,从几何图形的角度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任意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同样存在不等关系。天平是等
式与方程本质特征的绝妙化身。天平平衡,意味着存在相等的数量关系,这与等
式或方程反映两件事情等价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不能习惯性地把
“等号”看成执行运算或赋值结果的表示,它是描述两件事情等价的关系符号。
6
含有“等号”,是等式模型的标志。引入未知量后,联立已知量和未知量来寻求
未知量的等式模型,就是方程。
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有助于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特征。需要缜密、全面的
视角看问题,注重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关键是选好标准。本课选择“是不
是等式,有没有未知数”作标准,对9道式子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操作,得出4组
不同类型,再分组研究,最终引出方程,从而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一般而论,把
数学知识转化成数学问题,寓于习题中,不仅巩固新知,还成为生长点,激发出
新的认识与想法。这种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呈现8道式子,逐一判断出等式
或方程,目的是强化理解两者的特征,也揭示两者的联系。等式与方程是包含和
包含于的关系,等式包含方程,方程包含于等式。数学上常用集合图表示。因此,
“所有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结论成立。而学生对两者关系“部
分与整体”的理解或尝试创作图画表示,都初步体现集合思想。
两则数学史料介绍,前一则涉及李冶《测圆海镜》中“天元术”和朱世杰《四
元玉鉴》中“四元术”,侧重于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未知量的描述;后一则提及古
埃及纸草卷、中国《九章算术》与法国笛卡尔的成就,着眼于人类对方程漫长发
展历程的探究。引入数学史,旨在体现方程知识的传承性,感受无数数学家的卓
越贡献。“五雀六燕”为《九章算术·方程》中的经典名题。它借助天平刻画燕
雀之间的质量关系,明确数量间存在着相等或不等关系。等量关系存在,才能据
此列方程。实际上,它是由2道一元一次方程构成的方程组。本例放在全课结尾,
一是感知方程的充要条件,即寻找并确立等量关系;另一是感知古代数学的辉煌
成就,即重实用与重算法。
“写方程”检验学生的概念理解。要避免出现形如“5+7=x”的式子。该式
用算术方法可求,它不是方程。方程中未知数要参与运算,避免单独放在等号一
边。四则运算仅提供一种算法,方程则展示数学思想。这从概念应用上可知。“看
图列方程”为揭示方程的本质。4幅情境图涉及生活中质量、价钱与容积,前两
图是例题变式练习,仍用天平图表示。“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为说明方程的深
层含义。涉及一般实际问题情境,数量关系复杂,更能突出方程的实际价值。这
2题都要求学生尝试抽象出数量关系,再建立方程。在经历中感受方程与实际问
题的联系,领悟数学建模思想的过程,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
本课遵循3大板块设计:创设情境,经历探究——分类操作,形成概念——
巩固反馈,总结拓展。第1板块的知识储备是“用字母表示数”与“三角形三边
关系”。第2板块渗透分类思想与集合思想。从代数式、不等式到等式、方程,
7
知识点的层进水到渠成,自然过渡。每一环节的处理,也体现“双基”,小坡度、
小步走,以顺应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思维探究。适时总结则体现集成化与模
块化思想。及时跟进课堂节奏,整合知识网络,构建学生认知体系,以形成长期
记忆点。本课分类探究、概念形成以及习题设计等都凸显这一点。但“五雀六燕”
与前面衔接稍显突兀,恰巧放于结尾。最后一句总结“方程思想是永恒的好数学”,
是对方程的最佳诠释与赞誉。另外,本课也参考周永彬、贲友林、汤卫红、刘松
等老师的设计理念,受益良多,在此谨表谢意。
8
本文发布于:2022-10-20 09:0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279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