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更具典范性

更新时间:2022-10-20 08:55:5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20日发
(作者:可堪醉卧)

谚语繁羲静 缘罐 箨菇更善 话谨 

应该的…一句也是这种用法。诚然,现代汉语语法中也 

可以用逗号来提顿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但后面并不辅 

以引号,用以表示间接或模糊的引用。 

江苏省兴化市张郭中心校 225722徐中青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 

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因此,入选教 

材的课文的语言文字必须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 

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的巨匠。他以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 

再次,用语矛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 

第一节,作者发出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 

创的文体,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而且其作品无论是“白 

描”“画眼睛”对比手法,形象贴切的比喻.还是准确传神 

的用词和犀利的文笔,都在文学史上闪耀着熠熠的光 

辉。鲁迅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与主将,中国第一篇白 

话小说就是他的《狂人日记》。照理说,其作品应该是很 

具典范性的了。而笔者却以为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中收录的一些鲁迅作品,其间却有不少难合规范之处。 

首先,字词欠规范。《社戏》一文第十四节首句“模胡 

在远处的月夜中”里的“模胡”一词现在应写作“模糊”; 

第二十三节末句的“喝采”一词也应写成“喝彩”;第二十 

六节“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中的“罢”字虽然过去也 

有过放在句末作语气助词的用法,但按现代汉语规范, 

这里显然应该用“吧”字(这一情形还出现在《论雷峰塔 

的倒掉》一文中的“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与“哪”的 

区剐是显而易见的。但《社戏》中第二十五节“我们偷那 

一边的呢?”却沿用了以前“那”与“哪”的合用形式,而没 

有区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何首乌有拥肿 

的根”中的“拥肿”现在该写作“臃肿”;十节里“中问挂着 

一块扁道:”里的“扁”显然应为“匾”;《一件小事》四节中 

的“斤斗”若写成“筋斗”更合规范;《故乡》中二十一节有 

“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一句里的“检”更是让人匪 

夷所恩了 虽然注解指出句中的“检”同“捡”,那为什么 

就不能直接把文中的“检”改成“捡”字呢?还是该文的七 

十八节末句的“船后梢”也应写成“船后艄”;八十三节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里的“发见”自然该写成“发现”; 

《孔乙己》第五节“便替人家钞钞书”中的“钞”在今天基 

本都是用在“钞票”一词中。而教材也只是在注解中说 

“钞”同“抄”,原文却依然写作“钞”……凡此不再赘述。 

其次。标点欠规范。现代汉语规范通常要求行文中 

用冒号配合引号来提顿或表示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但 

鲁迅作品中却常用逗号与引号表示。这在《孔乙己》一文 

中尤为突出。如四节中“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 

新伤疤了…;以及“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 

空污人清白………;八节有“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 

已经不多了…;《藤野先生》二节有“答道,‘那是在学跳 

舞…;《故乡》中六十二节说“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 

爷磕头…;《社戏》第三十四节“笑道,‘请客?——这是 

Z6学生之友己D10/7 

时却是我的乐园”的感叹。句中“似乎”是表示猜测估计, 

不确定的语气词,“确凿”则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按语 

法的常规要求,“似乎”、“确凿”是两个表示不同语气的 

词,不能同时用于一个句子中,否则会造成语意的前后 

矛盾,成了病句。教参说:“这里把‘似乎’和‘确凿’连用, 

貌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用词准确之处。‘似乎’是因为 

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的断定有些踌躇,而‘确 

凿’是写作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 ”这样的 

解释我难以接受,也不敢去糊弄孩子:教学此处时,我常 

常是趟水塘似的、战战兢兢,提衣而过, 因为怎么说都给 

人牵强附会或是强词夺理之感。 

最后。部分作品深奥晦涩。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字一直以来都承我着太多的非文学 

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鲁迅作品的文学韵 

味。很多中学生虽然学了不少鲁迅的作品,但是反而都 

不喜欢鲁迅的作品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阅读的 

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的,1(1~15岁为故 

事期,15~17岁为文学期,17岁以后为思想期。对一些初 

中生而言,《雪》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内涵很多学生都把 

握不了。对于这样的文字要求初中学生来理解除了强制 

灌输以外似乎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而《故乡》反而更像是 

某种政治宣传的传声筒 至于《朝花夕拾》,除了《从百草 

园到三位书屋》和《藤野先生》容易理解一些,其它的恐 

怕部难以消化。 

总之,无论是从语言规范的学习上,还是从文章主 

旨的理解把握上,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都与 

大纲要求的语文教材的典范性相去甚远。不利于语文教 

学活动的开展,甚至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当然,鲁迅是首 

屈一指的现代文学巨匠。其文学作品思想深刻,艺术精 

湛,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几十年前的语 

言习惯难免与现行语法规范不相一致,以致偏离语文教 

材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宗旨。为此,我建议广 

大语文教师与学生注意教材中的这种现象。更希望有关 

专家在编选教材时,适当做些必要的改动,以符合语法 

规范,并适应广大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这样, 

丝毫无损文坛大家的作品魅力与人格魅力。何况鲁迅一 

向就是爱人民、爱孩子的 


本文发布于:2022-10-20 08:5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27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典范造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