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效果
《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
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
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
“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
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
怀。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
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
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
二、成功之处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
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先交流对
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
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读自
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创设班内
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
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
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明显,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不足之处
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
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另
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领悟!
22、《四季之美》
一、教学效果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代的
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内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
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腻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依据本
文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总
结如下:从生活入手,激发阅读兴趣。我们生活的地方季节性特点比较明显,
于是一开课板书课题《四季之美》,齐读两遍之后便激发起学生的生活储备:你
眼中的春夏秋冬各是什么样子的?抓住每个季节最典型的事物特点交流。一石
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情绪非常高涨,有的喜欢春天,因为生机勃;有的喜欢
夏天,因为百花盛开;有的喜欢秋天,因为果实累;有的喜欢冬天,因为他在
蕴藏能力……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审美情趣,要发现美,
感受到美,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那么作者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呢?一下子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引导赶快走近课文,与文本对话。
二、成功之处
本文内容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学起来不费力。整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
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动手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审美情趣也得
到了很好的激发!
三、不足之处
每个环节都能让每个学生参与,但是没有深度,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
层,对含有深层意思的句子没能预设好的氛围,课堂的层次不够明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抓住关键
句段品读,读出语言的韵律美,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
满!
23、《鸟的天堂》
一、教学效果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
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
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
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教学时直接板书课题,组织学生交
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大榕树的资料和鸟类栖息的资料,为学习课文内容作好铺
垫。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
思。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
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问题抛出后,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
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成功之处
整堂课上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有时思考,有时背诵,有时探究,思维很
活跃,感受力也很强。
三、不足之处
学生动手能力即迁移运用的能力没有好好地落实。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学生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创设小练笔的环
节,以便提高他们的迁移运用能力;增加口语交流的内容,落实好语文学习的
终极目标,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24、《月迹》
一、教学效果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
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
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
个人都要享受美。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
生们整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诗
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接着话锋一转,这么多诗句中有
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
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
感悟突显。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
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
欲望。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
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时的确做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不过引路人。最大的亮点是
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感情非常细腻,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还是注重知识的理解太多,
积累太少。标点符号的运用应该涉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标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
言,会引导发现对话中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为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夯实基础,
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习作:_______即景
一、教学效果
“_______即景”是部编版第九册第七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选编了三
篇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和三首写景的古诗。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学生懂得了
要观察大自然的重任,热爱大自然的道理。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用自己的
眼睛近距离地观察一次的大自然,安排了本次习作。在最初的作文教学设计
中,我设计了一个泰山日出的小视频作为情景,激发学生的说话愿望,效果非
常好。这让我再次体会到了充分使用多媒体,利用它的直观性导入新课的奇妙
之处。
二、成功之处
本次习作是一次半命题作文。教材中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
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从“朝阳喷薄而出,夕阳
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四个方面提示学生应该写些什
么,后面的省略号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补充的。鉴于此我在
课上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入手进行了补充,如:倾盆大雨顷刻间笼罩了
整个原野,天地间挂着一幅巨大的珍珠水帘;白茫茫的雾包裹着我们,就像伸
出仙境一般。以此为例,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打开思维,找准
说的话题。指导学生在动笔之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尝试着把自己想要
写的内容和同桌说一说。说的时候注意用词的准确,表情达意的准确。这是本
次习作的难点。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习作讲解过于草率了。在下一次执教本节课的时候一定要
注意弥补。本节课中我忽视了习作完成后的修改这一环节,总觉得批改作文是
教师的工作。当教师批改完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修改自己的习作。但是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学生在老师批改完之后只看
老师的评语并不能够明白自己习作的败笔在什么地方。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或者同桌互评后再自己修改,
这样做学生能够既见识了别人的习作,又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语文园地七》
一、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本组课文为例告诉学生在阅
读的时候要品读并积累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设计一份图文并茂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前两组中每一组中的两句话,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场景,体会第二句话把场
景描写具体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三组练习题。“日积月累”安排了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篇《渔歌子》。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
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二、成功之处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然后联系课文内
容体会每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积累这些优美的语句。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平时比较少锻炼,缺乏合作和创新意识。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
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
是学教材。
本文发布于:2022-10-19 10:0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21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