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观后感范文
导语:老舍先生是家喻户晓的作家,他的作品《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茶馆》等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下面是为您准备
的老舍故居,供您参阅。
前年冬天,走进老舍故居。院落并不大,很简单。院中只有两
口水缸,两棵柿子树。雪片打在柿子上,点缀着灰白的院墙。
初三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观看过话剧骆驼祥子,那是我第
一次欣赏到话剧版老舍先生的作品。随后又借了老舍作品集,老舍
先生的作品确实语言质朴生动,但可能由于时代原因,还是有地方
不能看懂。
老舍先生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就是他与市井中,三教九流的
人都有交集,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他们的生活,举动等一切描写得
清楚生动,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北京人,很多北京
的土语我都是从老舍的书中才真正见识到的。
老舍先生作品的“接地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接地气并不完全
一样。接地气说白了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阔的人民群众打
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然而在我看
来,前者的“接地气”是刻意的,有些许矫揉造作的,是自己单方
面的接近,才会给人带来接地气的感觉。而老舍先生的“接地
气”,是双向的,彼此接近,这样那么会显得更加自然,是他发自
自己心底的流露,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表达,从而让人爱看,想
看。因此,老舍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感觉亲近,活泼,字里行间透
着京腔京韵,纯朴自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位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最终却
没能善终。自绝于人民听起来多么可笑。骨灰都没能够留下。我们
无法想象那样惨绝人寰的苦楚,无法体会那样切肤的痛。
人民艺术家,出身于人民,为人民创作,最后却自绝于人民,
多么可笑。投湖自尽可能就是他的归宿。
说起北京的名人,最先想起的便是老舍先生了,为了更加了解
老舍,这个暑假我便去了老舍的故居参观。
老舍的故居在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老舍的故居大门坐
西朝东,进入二门,来到一个三合院,院子里有四棵大树耸立着。
这两棵柿子树和两颗梨树是老舍先生于1954年亲手所栽。小院因此
得名"丹柿小院"小院,加上北房三间和东西二房为纪念馆的主要
部分。
东西二房为《老舍生平创作展》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
荟萃其间,还有照片、手稿及生前的遗物等。再现了先生一生的成
就,展览分为"红旗之子、东方学院、山东岁月、八方来凤、美国
之棋和丹柿小院"六个部分。
老舍从一个卑微出身、世代文盲的孩子,到最后的授予“人民
艺术家”美誉,写出《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
世同堂》等传世不巧作品,这让我十分的佩服。
老舍的作品我最熟悉的当属《骆驼祥子》了。《骆驼祥子》真
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农村,在他拉上租
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经
历了三起三他绝望了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在读完《骆驼祥子》这
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
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
散了。确实,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有时候梦是
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
灭了。老舍用这本书反响出了当时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事实。
老舍利用一个一个的作品来挖苦、反响当时社会的现状。去谱
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我觉得老舍是伟大的。正如他的自我写
照:"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几十年来日日操练在桌与小凳之
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这次参观让我加深了对这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了解。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老舍的一生是伟大的,
他的作品启迪着后人,更是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幸
福,感谢现在的伟大时代。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这
么多年来,我都津津乐道于老舍先生独特的“老舍式幽默”。今天
有幸来到了老舍先生的故居,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老舍先生的故居真是很难找,费了半天劲才找到了那个丰富胡
同。那是个绝对安静的小院,跨过门槛,一打眼的就是一个很娟秀
的“福”字,然后便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微笑着迎了上来。
小院不大,安安静静的气候,三棵柿子树的树冠已经漫到了屋
檐上,树上拳头大的柿子就那么挂着。一簇簇的花中间围着一尊人
物的塑像,干瘦干瘦的,带着眼镜,面色安详坚毅,那就是老舍先
生啊。
三个展厅分布在三个方向,里面还有一位老人在安安静静的馆
内的东西。那就是人民艺术家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么?安静极了,
满园的花花草草,恬静的气氛美极了。但是真的,太简单了。舍予
舍予,难道真的舍了自己予了我们?
我在里面跟家人一起细细的看了每一处地方,一字一句,每一
个图画和视频都仔细的看完,最后来到了老舍先生生前的房间。里
面布局很简单,然而谁又能想到那其实是总理和齐白石大师、郭沫
假设先生等一位位名人饮茶赏文的地方呢。里面有老舍先生的大幅
遗像,那位在馆内工作的老人跟我详细的说了很多老舍先生的故
事:“……我啊,这每天早上穿上工作服,我就开始把着院里每一
处地方好好拾掇拾掇,先跟老舍先生说说话,也免得他寂寞……这
玻璃啊,我都擦出感情了你说是不是?”那时候,我又一次体会到
了,人们对老舍先生的留念。
已经下午三点了,我足足在这个不大的小院里呆了三个小时,
走出来的时候,再回望那柿子树,那老舍先生和他夫人热爱的丹柿
小院,看着他们一起斗鱼的鱼缸,看着老舍先生去世后他夫人每年
回来写的由“多”“福”组成的“福”字,看着那拿起抹布细细擦
拭木门灰尘的老人,和那位湿了眼眶讲述老舍先生一生的老人,我
也默默地,转过身,对那宁静的一切深深地鞠了一躬。
门口写着开放的四个字,迎着匆匆过往的游人,不管蓝眼睛的
黑眼睛的还是什么别的,都只是想起来老舍先生勤俭爱国的一生,
和家人们的那种温和。
本文发布于:2022-10-19 00:0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189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