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语的学习方法

更新时间:2022-10-18 20:18:08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18日发
(作者:眉)

语文成语的学习方法

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

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

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

容。

重视成语,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不仅在成语学习上

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本文就此谈

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翻开高考成

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

根底。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

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文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

(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

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方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

勤。否那么,就要望文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不名一钱、缺

乏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拟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

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

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

意是用来挖苦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嘲笑说话做事

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

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

繁华的都市,后来指外表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

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认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

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和出处主要有历史、寓言传说、民谚俗

语、诗文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

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

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

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

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

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

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

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

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

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炙手可热莘莘学子差强人意等成语,都是在

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对成语的使用,由于很多时候人们已

习非成是,这就给正确判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下面梳理出在日常

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40例,供大家复习。同时,大家中依此思

路,注意这类成语的用法,以不断强化积累。

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

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

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幸运,希望得到意

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诲。常误用为贬义词。

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

写得不好。

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

对他人的帮助。

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困难、艰辛。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

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

烦。

13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

义词。

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

念。

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

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

还有漠不关心。

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

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

活。

20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

格。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到达更高的

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24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

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

鉴,为我所用。

28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

29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

还没有到达被杀的程度。

3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过失。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

还有无所不为。

32安之假设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

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假设。

33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沉着不迫。易和娓娓而谈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

35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

不一致。

36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

心精力,费尽心力)。

37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怒,易误解为尊敬。

38望尘莫及:比喻远远。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改弦更张:比喻改革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

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

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构造。成语是当时

的情态语言直接保存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构造短语,一定

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构造,才能防止误

解。xx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

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

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

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

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

(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

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

于衷,荒唐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

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

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

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构造成分的意义,再综合

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构造,夺,

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

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

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2000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

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根底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

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

论、文不加点、不孚众望缺乏为训等含有否认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

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

不一定是褒义词。1997年高考的趋之假设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

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

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

语。2000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

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

屋多而高大华美,用以形容商品就不适宜。2000年的高考题A选项

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xx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

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如xx年的高考题:老

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

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

这些宝贝重复。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

人、一位搭配。

5.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认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

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适宜的。

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

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

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文

中所谈的根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

并运用好中华语言中的这块艺术瑰宝,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20:1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17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