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2-10-18 18:58:0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18日发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

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作家余秋雨

的散文

大多带有怎样的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欢迎参

考阅读!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

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

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一)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

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

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

的。

(二)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

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

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

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

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

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

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

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

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

接受。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

1/6

,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

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

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

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

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

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

实。这些话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证,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

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

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台。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充满了阅

读张力,常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

余与其说成是散文大家,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

的评论:“系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

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

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对此,对于我们大学生写作也有很强的借鉴

性,也能够为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在追求表达的主题上,是力求表达自己,还是外部事物,这本身就是

一对矛盾,如何将其协调好,实乃智者所为。而我始终认为,能够表达自己真情,

就是好的,不必太拘泥于章法,本身“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渐渐发现,人不是

生活在真空中,也不能总沉浸在小我的忧伤温情的封闭世界中,我们还要时不时

地抬抬头,仰望一下古今,仰望一下中外,这个时代缺少一份大气、恢弘,但我

们的文章却不能圈囿如此,我们也须怀着一份博大的文化良知。

其次,对语言的考究上。余散文的语言非常考究,字字句句都是经过精雕细

琢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种刻意加工而成的文字,太过浮丽、花哨,

掩不住某些内容的空洞,从《千年一叹》中可以看出,他的有些评论太过牵强,

这也是《千年一叹》远不及《文化苦旅》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语言的考究

选用上要注意的是避免内容的空洞,不能为语言而语言,那种华而不实的文章没

有多大的生命力,也会被聪明的读者所唾弃。

最后,关于风格的创新问题。既然是风格了,干吗还去创新?这听起来有点

矛盾,其实未必,风格是要创新的,需要变化的。尤其对于本身固有自由精神的

散文体来说,太常规化的风格〈或说成是格式吧〉也会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套式,

限制着自己的发展。细观余的散文,发现其中内含一种书写模式,譬如《文化苦

旅》、《山居笔记》等作品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元素。

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

“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

2/6

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格格不入的。“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获得了世

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文学

不是抚慰品,不是按摩椅;文学是向阅读者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

呼声。文学是让阅读者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说话,

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所以风格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作品的生命力

也才会长久。

3/6

4/6

5/6

6/6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8:5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170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秋雨散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