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
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
“中遨游。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
识充实自己。为你了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1000字范文。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上画着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满着
梦想,洋溢着快乐,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和高尔基相
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和痛苦的;
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没有高尔基那么贫苦,甚至
不及他的百万分之一,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不孝顺
父母呢?
我读了《童年》这一本书之后,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
遇,才深知,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是父母
的掌上明珠,从小被父母宠着,惯着,千依百顺,唯我独尊,没有
受一点委屈和痛苦,还整天怨天尤人,做一点事情就叫苦叫累。无
论父母如何用心良苦,我们都不知道,不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
母。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根底写的一部自传体
小说。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
童年生活。小说从"我"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
"混饭吃完毕。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
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
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宏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
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四岁的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去世,和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
来随母亲改嫁,和继父一起生活。在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
说是人间地狱,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
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
的毒打。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不顾一切,常为
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
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但在这个黑暗的家
庭,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
神话故事。外祖母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
人。每次在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
"(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
得红肿。阿廖沙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
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好事情"等
等。后来,阿廖沙不堪外祖父对母亲的打骂,离家出走了。不久,
母亲就去世了,但是,阿廖沙没有屈服,他在这些困难中懂得,活
下去就是希望,只有斗争才能生存。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单独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
多地方打过架,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
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让我们向高尔基看齐,一起做一个坚强的人;刻苦学习的人;学
会生存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面对怎样的挫折,都要执着求
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为长
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
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一起努力吧!
上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
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
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
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走
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
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
们像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完毕了快乐的
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
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
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
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读完《乡党第十》,《论语》就读出一半了,觉得应该写点什
么,尽管还有些朦胧,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潜
龙勿用”,我无治天下之位、之责,也无需用心地想如何“用”,
何况我也许也无治天下之才、之志,但却深觉这话有理。呵呵!《论
语》,字虽不多,但其蕴涵的道理却多得很难说得清。
为师之道。言传,一部《论语》、一句句“子曰”,就是鲜活
的例子。身教,夫子是讲自己所做的,因此才有颜渊的那句“仰之
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一句“评语”,看似
文采斐然,实那么为“白描”。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也正因此,弟子们疑其有所
隐,夫子才发出那句“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
二三子者,是丘也。”与学生交朋友,一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
厌之!”师生间“打趣”的情景活灵活现。
为生之道。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辨,“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思,“告诸往而知来者。”老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负责,“不迁怒,不贰
过。”努力,需知学习贵在坚持,“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笃
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颜回般,做个“语之而不惰者。”兼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定要孜孜以求,力求知之、好之,乐
之。对“道,要有份敬畏和渴慕,“朝闻道,夕死可矣,明白
“道”、悟得“道”,即使一切在那一刻停息,也心满意足!
游学之道。全面理解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人
父母者还会以“养儿防老”为由,不顾及儿女的志向和感受,固执
地把儿女圈在自己身边吗?孩子有志向、有能力,想飞得高远些,就
让他飞吧。人这一生,经历过,才会无悔。梦,是悔的根源。虽然
梦碎,也会疼。
沟通之道。桓魋来找麻烦,众弟子人心惶惶,夫子一句“天生
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提气提神,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看似
“知命”,顺应天意,实那么自信。把一切假于天,易被理解和承
受,足见其表达技巧,深谙沟通之道。
敬神之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
祭。’”夫子还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夫子对神是个内心
有份虔敬的人,但他的敬只表达在“祭”的那一刻,夫子是个典型
的实践主义者,决不把自己的得失寄托于鬼神。反观现实,有多少
人沉迷于卜神问鬼,而不是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事呀!
休闲之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多么令人神
往!内心有着宁静和满足,眼中的神采也必然是淡定、欣然的,举手
投足间气定神闲。
娱乐之道。投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知足,“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留有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及做事之道,“放于利而行,多怨。”识人之道,“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自省之道,“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
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
之何也已矣。”更有为官之道,为政之道……等等。
用心体会,《论语》中蕴涵的道理,不胜枚举。关键在于
“信”,我们只有相信他,才能用心体会他的话,才能领会其中的
深意,才会乐于用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从中受
益。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这本书写得生动
有趣,其中也不乏惊险和悲伤,《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这本
名著是凡尔纳表达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旅行真实的所见所
闻!
1866年,上海的人们发现了一只怪物,阿龙纳斯参加了捕捉行
动,但在捕捉行动中阿龙纳斯和一些人都不幸落水,于是,他意外
到了这个怪物身上,后来才发现这不是怪物,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
潜水艇,从此这个构造奇妙的潜水艇带着他过着海底的生活,带他
环游海底两万里。
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海底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啊!他们
每天都吃鱼,当他们的食物不够时他们还到海底“打猎”。他们环
游了南极、大西洋。潜水艇里非常漂亮、繁华。如果我要是能有这
样的潜水艇我也要环游世界各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啦。
他们环游世界各地过着童话般的海底生活当然是不可能事事顺
利的。有一次,诺第留斯号受到了冲撞,机器上的一根杠杆被弄断
了打中了一个人。当时副船长在那个人得旁边,他奋不顾身冲上去
挡在那个人的前面经受杠杆撞击,结果那个船员后来还是得病了。
尼摩船长要阿龙纳斯先生为他治病。但结果却是让人很伤心,那个
船员只能活两个小时了。最后,其他人为他准备了海底葬礼。还有
一次他们游览到南极。一天,潜艇突然被急速增多的冰层给压在了
海底下。压着船身的冰层一共有十米厚,而船内的空气只够用48小
时了。他们每天顾不着吃饭,从早到晚拿着铲子去铲冰。可他们每
天只能铲掉一米厚的冰。到了晚上,寒气增多了,早晨被他们挖掉
的一米厚的冰又增高起来。就这样,两天过去了,尼摩船长不得不
放出了仓库内储存的氧气来维持生命,见挖冰的方法不行,于是他
们采取用热水去冲冰的方法。一天下来,冰层还剩4米了。最后一
天,当冰层还剩1米时,船内的氧气几乎所剩无几了,阿龙纳斯昏
了过去。突然,他感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那是他朋友将他们储存
的空气给了他。于是,他们又信心大增,努力冲了出去!
它告诉了我各个我不懂的美丽的岛屿,它告诉了我康塞尔是何
等的忠诚,还告诉了我许多我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作者在海底遨
游,能看见许多珍贵的鱼儿,又能经历这么多希奇乖僻的事,我是
多么的羡慕。
而且难得可贵的是,能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
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
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保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
观念……
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
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这本书让读者感
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
获。
非常佩服他们都不自私自利。
佩服龙纳斯教授的乐观向上精神;佩服教授的仆人康塞尔对主子
的忠心耿耿与无私精神;佩服尼摩船长的勇气,和他那见到朋友有危
险的时候就会奋不顾身的去营救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还写了冰山封路、章鱼袭击……许多险情。这些故事情
节都是非常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
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梦想融于一炉。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
环相扣。
不得不说,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
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
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
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
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
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
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
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
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
性在“播送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
天空,导致全校的播送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
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
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
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
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
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当起了这个重要的
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
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
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
真,什么是纯,一个是身有残疾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
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
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
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
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
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
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
是善。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
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
避。他回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
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
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
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
的养父母,方案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
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
挑起了这个家,承当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
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
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
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
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
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常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
“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
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
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
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无
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
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
任,什么是力量。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3:1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149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