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六年级的学生真正开始了初中生话,他们的思考问题
方式,学习能力可能还停留在小学阶段,需要他们快速进行角色适应和转换,所
以本学期的教学并不轻松,学生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八九年数学学习的成败。为了
搞好本期数学教学工作,特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充满激情,但是小学的学习基础层次不一,数学思维
能力高低不同,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
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是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
1、第1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
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
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2、第2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
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
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3、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
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
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
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
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三、学期目标
1.学生积极建构形成七年级上册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2.做好小初衔接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养成学习数学学
科的良好习惯。
3.有效地开展数学活动课,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4.尝试“学生合作共同体”的建设,以分区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的效率。
5.努力实现目标指引的明确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针对性,使
目标、策略、评价协调一致。
四、教学措施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上好新课。
这学期针对数学内容编排特点-----几何内容多,我准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多展现数学思维,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从而
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练习了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做好小初衔接工作
第一周以总结小学所学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学习数学的意义的为主要目的,
全面了解学情。明确数学学习的主线及方向,为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做好铺垫。
(三)收集素材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平常备课过程中要着重做到生活情境建构数学模型,以模型解决新的情景问
题。素材的选取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逐步明白数学的真正意义。
(四)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
活动要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建模过程,观察实际情景,发现提出问题,抽
象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果,检验结果的实效性。尤其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块,
要透彻地给学生渗透有关思维。
(五)尝试分区教学模式实现分层达标
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前提,分区教学,设计导向明确的学习目标,优生以自学、
自探、自问、自我总结、相互交流为主要模式,基础薄弱的同学实行教师适时引
导的策略,提高整体课堂的效率。
(六)关注学困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作业辅导,帮助学困生把“双基”
打好,脚踏实地的学点东西。
(七)积极落实自主作业
以点带面,针对不同板块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个别学生带动多数学生实
施自主作业,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语文、英
语两科目通力合作,合理布置作业,真正做到作业的实效性,保证学生每天的总
结梳理时间。
五、教学进度
周次
1-7
(41,包含
教学内容
军训
总结小学知识,全面了解学情
1.1正数和负数
1.2有理数
课时数
7
5
2
6
5
5
5
4
4
5
4
4
5
5
6
5
4
3
6
2
4
国庆长假)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及本章小结
8-9(13)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及本章小结
3.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10-13(25)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及本章小结
4.1几何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14-16(19)
4.3角
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形状的包装纸盒
本章小结
两周机动安排时间,两周期末考前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过程以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年年初,一股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
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南方有的地区的温度达到-1℃,北方有的地区甚
至达-25℃,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负数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
义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正、负数的认识
【类型一】区分正数和负数
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2
-1,2.5,+,0,-3.14,120,-1.732,-中,正数是______________;
37
负数是______________.
解析:区分正数和负数要严格按照正、负数的概念,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
是负数.
42
解:在-1,2.5,+,0,-3.14,120,-1.732,-中,负数有:-1,
37
24
-3.14,-1.732,-,正数有:2.5,+,1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
73
42
答案为:2.5,+,120;-1,-3.14,-1.732,-.
37
方法总结: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
“-”号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后面会学到+(-3)不是正数,-(-2)不是负数.
【类型二】对数“0”的理解
下列对“0”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②0只表示“什么也没有”;③0可以表示特
定的意义,如0℃;④0是正数;⑤0是自然数.
A.3B.4C.5D.0
解析:0除了表示“无”的意义,还表示其他的意义,所以②不正确;0既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④不正确;其他的都正确.故选A.
方法总结:“0”的意义不要单纯地认为表示“没有”的含义,其实“0”表
示的意义非常广泛,比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等.
探究点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类型一】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果温泉河的水位升高0.8m时水位变化记作+0.8m,那么水位下降
0.5m时水位变化记作()
A.0mB.0.5mC.-0.8mD.-0.5m
解析:由水位升高0.8m时水位变化记作+0.8m,根据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则水位下降0.5m时水位变化就记作-0.5m,故选D.
方法总结: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要抓住基准,比基准量多多少
记为“+”的多少,少多少记为“-”的多少.另外,通常把“零上、上升、前
进、收入、运进、增产”等规定为正,与它们意义相反的量表示为负.
【类型二】用正、负数表示误差的范围
某饮料公司的一种瓶装饮料外包装上有“500±30(mL)”字样,请问
“500±30(mL)”是什么含义?质检局对该产品抽查5瓶,容量分别为503mL,
511mL,489mL,473mL,527mL,问抽查产品的容量是否合格?
解析:+30mL表示比标准容量多30mL,-30mL表示比标准容量少30mL.则
合格范围是指容量在470~530(mL)之间.
解:“500±30(mL)”是500mL为标准容量,470~530(mL)是合格范围,503mL,
511mL,489mL,473mL,527mL,抽查产品的容量是合格的.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500±30(mL)”的含义,即500是
标准,“+”表示比标准多,“-”表示比标准少.
【类型三】和正、负有关的规律探究问题
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说出第
10个数、第105个数、第2015个数吗?
(1)一列数:1,-2,3,-4,5,-6,______,______,______,…;
111
(2)一列数:-1,,-3,,-5,,____,____,____,….
246
解析:(1)第n个数,当n为奇数时,此数为n;当n为偶数时,此数为-n;
(2)第n个数,当n为奇数时,此数为-n;当n为偶数时,此数为.
1
n
解:(1)7,-8,9;第10个数为-10,第105个数是105,第2015个数是
2015;
11
(2)-7,,-9;第10个数为,第105个数是-105,第2015个数是-
810
2015.
方法总结:解答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
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排列的特征.
三、板书设计
正数、负数的定义
正数和负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0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确实是实际生活
的需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经历讨论、探索、交流、合作等过程获得
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程
度的收获.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重点)
2.会把所给的有理数填入相应的集合;(难点)
3.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探索的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重
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某天毛毛看报纸,见到下面一段内容:冬季的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为6℃,
最低气温达到-10℃,平均气温是0℃,而同一天北京的气温-3℃~7℃,这里
出现了哪些数?我们到目前为止学过了哪些数?你能试着将它们进行分类吗?
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进行分类命名.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452
下列各数:-,1,8.6,-7,0,,-4,+101,-0.05,-9中,
563
()
A.只有1,-7,+101,-9是整数
B.其中有三个数是正整数
C.非负数有1,8.6,+101,0
44
D.只有-,-4,-0.05是负分数
55
解析:根据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整数包括:1,-7,0,+101,-9,故选
项A错误;正整数只有两个,即1和+101,故选项B错误;非负数包括有1,
542
8.6,+101,0,,故选项C错误;负分数包括-,-4,-0.05,故选项D
653
正确.故选D.
方法总结:当有理数只含有单个符号时,带负号的数即为负数.然后再区分
是整数还是分数.
探究点二:有理数的分类
133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0,8,-7,3,-10%,,2,
24101
3
0,3.14,-67,,0.618,-1,0.3080080008…
7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解析:要将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里,首先要弄清楚有理数的分类标准,其次
要弄清楚每个数的特征.在填入相应的集合时,要注意每个有理数,身兼不同的
身份,所以解答时不要顾此失彼.
333
解:正数集合{8,3,,2,3.14,,0.618,0.3080080008……};
41017
1
负数集合{-10,-7,-10%,-67,-1…};
2
整数集合{-10,8,2,0,-67,-1…};
1333
分数集合{-7,3,-10%,,3.14,,0.618,0.3080080008……}.
241017
方法总结:在填数时要注意以下两种方法:
(1)逐个考察给出的每一个数,看它是什么数,是否属于某一集合;(2)逐个
填写相应集合,从给出的数中找出属于这个集合的数,避免出现漏数的现象.
三、板书设计
1.有理数的概念
(1)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
(2)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按定义分类为:②按性质分类为:
正整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正分数整数零
负整数
有理数零
有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有理数分类的教学,要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加学习活动,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教师直接分类带来学习的枯燥
性.要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渗透,明确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
结果也不相同,且分类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的.
《1.2.2数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重点)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难点)
3.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难点)
4.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欣感冒了,医生用体温计测量了她的体温,并说:“37.8度”.
提出问题:医生为什么通过体温计就可以读出任意一个人的体温?
2.我们再一起去看看中秋节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温度情况(电脑分别显示
嘉峪关、长白山、颐和园三个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温度分别为-3℃,0℃,20℃)
嘉峪关-3℃长白山0℃颐和园20℃
提出问题:那么要测量这种气温所需要的温度计的刻度应该如何安排?需要
用到哪些数?
3.请尝试画出你想像中的温度计,并和其他同学交流,注意交流时要发表
自己的见解.
提出问题:请找出一支温度计从外观上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数轴的概念
下列图形中是数轴的是()
A.
C.
B.
D.
解析:A中的没有单位长度,错误;B中没有正方向,错误;C中满足原点,
正方向,单位长度,正确;D中没有原点,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要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要抓住它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
和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探究点二:有理数与数轴的关系
【类型一】读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
指出如图中所表示的数轴上的A、B、C、D、E、F各点所表示的数.
解析:要确定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可利用以下方法:(1)确定符号,在原
点右边为正数,在原点左边为负数;(2)确定数字,即距离原点是几个单位长度.
解:由图可知,A点表示:-4.5;B点表示:4;C点表示:-2;D点表示:
5.5;E点表示:0.5;F点表示7.
方法总结:在确定数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点是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对
于A、D这种情况,要注意它们所表示的数是在哪两个数之间.
【类型二】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51
-5,2.5,3,-,0,-3,3.
22
解析:(1)画数轴必须具备“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单位长度必须一致,
不能长短不一;正方向向右;(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时,注意数的符号和该数
到原点的距离.
解:如图:
方法总结: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时,首先由数的性质符号确定该数应在原点
的左边还是右边,然后再根据该数到原点的距离,确定位置.
【类型三】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是+2,那么与点A相距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
的数是()
A.5B.±5
C.7D.7或-3
解析:与点A相距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有2个,分别是7或-3,故
选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考虑两种情况,即要求的点在已知点的左侧
或右侧.另外,点在数轴上移动时也要分向左、向右两种情况.
三、板书设计
1.数轴
(1)原点
(2)正方向
(3)单位长度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间的关系
(1)原点表示零
(2)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
(3)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
【教学反思】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桥梁,教学时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
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1.2.3相反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并能求给定数的相反数;(重点)
2.了解一对相反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重点)
3.掌握双重符号的化简;(难点)
4.通过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相反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让两个学生在讲台前背靠背站好(分左右),规定向右为正(正号可以省略),
向右走2步,向左走2步各记作什么?
2.规定两个同学未走时的点为原点,用上一节课学的数轴将上述问题情境
中的2和-2表示出来.
3.从数轴上观察,这两位同学各走的距离都是2步,但方向相反,可用2
和-2表示,这两个数具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反数的意义
【类型一】相反数的代数意义
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16,-3,0,-
1
,m,-n.
2015
解析:只需将各数前面的正、负号换一下即可,但要注意0的相反数是0.
解:-16,3,0,
1
,-m,n.
2015
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需改变它前面的符号,符号后面的数不变;
0的相反数是0.
【类型二】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1)数轴上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它们的关
系为____________.
(2)在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点A在点B的
左侧,并且这两个数的距离是12.8,则A=______,B=______.
解析:(1)左边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是-3;右边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
度的点是3,∴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或-3.它们互为相反
数;(2)∵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原点到点A与点B的距
离相等,∵A、B两点间的距离是12.8,∴原点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等于6.4.∵
点A在点B的左侧,∴这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6.4,6.4.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几何意义,解题时应从相反数的意义入手,
明确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到原点距离相等,这种“利用概念解题,回到定义中去”
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技巧.
【类型三】相反数与数轴相结合的问题
如图,图中数轴(缺原点)的单位长度为1,点A、B表示的两数互为相
反数,则点C所表示的数为()
A.2B.-4C.-1D.0
解析:由题意如图,
数轴向右为正方向,数轴(缺原点)的单位长度为1,∴点C所表示的数为-
1,故应选C.
方法总结:先在数轴上找到原点,从而确定点C所表示的数,同时牢记互为
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探究点二:化简多重符号
化简下列各数.
(1)-(-8)=________;
1
(2)-(+15)=________;
8
(3)-[-(+6)]=________;
3
(4)+(+)=________.
5
解:(1)-(-8)=8;
11
(2)-(+15)=-15;
88
(3)-[-(+6)]=-(-6)=6;
33
(4)+(+)=.
55
方法总结:化简多重符号时,只需数一下数字前面有多少个负号,若有偶数
个,则结果为正;若有奇数个,则结果为负.
三、板书设计
1.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
(2)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和为0.
2.多重符号的化简
(1)偶数个“-”号,结果为正数.
(2)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数.
【教学反思】
从具体的场景出发,利用数轴引导学生感受相反数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层层
设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从而归纳出互为相
反数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认识相反数的意
义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将数学文化灵活应用于教学中,旨在让学生领会归
纳相反数意义的多样性、概括性.
1.2.4绝对值
《第1课时绝对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通过从数、形两个方面理解绝对值的
意义,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重点)
2.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求这个数;(难点)
3.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从一栋房子里,跑出有两只狗(一灰一黄),有人在房子的西边3米处以及房
子的东边3米处各放了一根骨头,两狗发现后,灰狗跑向西3米处,黄狗跑向东
3米处分别衔起了骨头.
问题:1.在数轴上表示这一情景.
2.两只小狗它们所跑的路线相同吗?
3.两只小狗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吗?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我们只需要考虑数的大小而
不考虑方向.在我们的数学中,就是不需要考虑数的正负性,比如:在计算小狗
所跑的路程时,与狗跑的方向无关,这时所走的路程只需要用正数来表示,这样
就必需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绝对值.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绝对值的意义及求法
【类型一】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3的绝对值是()
11
A.3B.-3C.-D.
33
解析:根据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所以-3的绝对值是3.故选
A.
方法总结: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类型二】利用绝对值求有理数
2
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则这个数是__________.
3
222222
解析:∵或-的绝对值都等于,∴绝对值等于的数是或-.
333333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容易漏解、考虑问题不全面,所以一定要记住:绝
对值等于某一个数的值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除外.
【类型三】化简绝对值
3
化简:|-|=______;-|-1.5|=______;|-(-2)|=______.
5
33
解析:|-|=;-|-1.5|=-1.5;|-(-2)|=|2|=2.
55
方法总结: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解答.即若a>0,则|a|=a;若a=0,则|a|
=0;若a<0,则|a|=-a.
探究点二:绝对值的性质及应用
【类型一】绝对值的非负性及应用
若|a-3|+|b-2015|=0,求a,b的值.
解析:由绝对值的性质可知|a-3|≥0,|b-2015|≥0,则有|a-3|=|b-
2015|=0.
解:由绝对值的性质得|a-3|≥0,|b-2015|≥0,又因为|a-3|+|b-2015|
=0,所以|a-3|=0,|b-2015|=0,所以a=3,b=2015.
方法总结:如果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那么这几个非负数都等于0.
【类型二】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55届世乒赛于2019年4月21日至4月28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
办,此次比赛中用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乒乓球质量检测的结果(单
位:克,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标准重量的克数记为负数).
一号球
-0.5
二号球
0.1
三号球
0.2
四号球
0
五号球
-0.08
六号球
-0.15
(1)请找出三个误差相对较小一些的乒乓球,并用绝对值的知识说明.
(2)若规定与标准质量误差不超过0.1g的为优等品,超过0.1g但不超过0.3g
的为合格品,在这六个乒乓球中,优等品、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分别是哪几个乒乓
球?请说明理由.
解析:由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知,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小,离原点越近,将实
际问题转化为距离标准质量越小,即绝对值越小,就越接近标准质量.
解:(1)四号球,|0|=0正好等于标准的质量,五号球,|-0.08|=0.08,
比标准球轻0.08克,二号球,|+0.1|=0.1,比标准球重0.1克.
(2)一号球|-0.5|=0.5,不合格,二号球|+0.1|=0.1,优等品,三号球
|0.2|=0.2,合格品,四号球|0|=0,优等品,五号球|-0.08|=0.08,优等品,
六号球|-0.15|=0.15,合格品.
方法总结:判断质量、零件尺寸等是否合格,关键是看偏差的绝对值的大小,
而与正、负数无关.
三、板书设计
1.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作数
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a(a>0)
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用符号表示为:|a|=0(a=0)
-a(a<0)
a(a≥0)
或|a|=
-a(a<0)
【教学反思】
绝对值这个名词既陌生,又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数学术语,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教材从几何的角度给出绝对值的概念,也就是从数轴上
表示数的点的位置出发,得出定义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教给学生探索方法、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
过程,并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做到形数兼备、数形结合.
《第2课时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重点)
2.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正确地使用“>”或“<”号连接;(重点)
3.能初步进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推理和书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某一天我国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如图所示:
(1)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上海;北京______上海;北京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哈尔滨;
武汉______广州.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借助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类型一】借助数轴直接比较数的大小
1
画出数轴,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用“<”连接:+5,-3.5,,
2
1
-1,4,0.
2
解析:画出数轴,在数轴上标出表示各数的点,然后根据右边的数总比左边
的数大进行比较.
解:如图所示:
11
因为在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所以-3.5<-1<0<<4<+5.
22
方法总结:此类问题是考查有理数的意义以及数轴的有关知识,正确地画出
数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类型二】借助数轴间接比较数的大小
已知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比较a、b、-a、-b的
大小,正确的是()
A.a<b<-a<-bB.b<-a<-b<a
C.-a<a<b<-bD.-b<a<-a<b
解析:由图可得a<0<b,且|a|<|b|,则有:-b<a<-a<b.故选D.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数轴和绝对值的相关知识,从数轴上获取
信息,判断数的大小.
探究点二:运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类型一】直接比较大小
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和-5;
(2)-3和-5;
(3)-2.5和-|-2.25|;
33
(4)-和-.
54
解析:(1)根据正数大于负数;(2)、(3)、(4)根据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
值大的数反而小.
解:(1)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3>-5;
(2)因为|-3|=3,|-5|=5,3<5,所以-3>-5;
(3)因为|-2.5|=2.5,-|-2.25|=-2.25,|-2.25|=2.25,2.5>2.25,
所以-2.5<-|-2.25|;
33333333
(4)因为|-|=,|-|=,<,所以-<-.
55445445
方法总结: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时,应先化简各数的符号,再利用法则比较
数的大小.
【类型二】有理数的最值问题
设a是绝对值最小的数,b是最大的负整数,c是最小的正整数,则a、
b、c三数分别为()
A.0,-1,1B.1,0,-1
C.1,-1,0D.0,1,-1
解析:因为a是绝对值最小的数,所以a=0,因为b是最大的负整数,所
以b=-1,因为c是最小的正整数,所以c=1,综上所述,a、b、c分别为0、
-1、1.故选A.
方法总结:要理解并记住以下数值: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0;最大的负整
数是-1;最小的正整数是1.
三、板书设计
1.借助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运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正数与0的大小比较
负数与0的大小比较
正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教学设计主要
是从基础出发,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有理数
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本节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法则的内容,但真正掌
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还需要一定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逐步解决所设计的问题,并能举一反三.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3.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
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
和叫作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
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4+(-2),黄队的净胜球为1+(-1).这里用到正
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计算:(1)(-0.9)+(-0.87);
51
(2)(+4)+(-3);
62
1
(3)(-5.25)+5;
4
(4)(-89)+0.
解析: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首先判断这两个数是同号两数、异号两数还是
同0相加,然后根据相应法则来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
解:(1)(-0.9)+(-0.87)=-1.77;
511
(2)(+4)+(-3)=1;
623
1
(3)(-5.25)+5=0;
4
(4)(-89)+0=-89.
方法总结:两数相加时,应先判断两数的类型,然后根据所对应的法则来确
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
探究点二:有理数加法的应用
【类型一】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股民默克上星期五以收盘价67元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下表为本
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星期一二三四五
每股涨跌/元44.5-1-2.5-6
(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2)本周内每股最高价多少元?最低价多少元?
解析:(1)用买进的价格加上周一、周二、周三的涨跌价格,然后根据有理
数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解;(2)分别求出这五天的价格,然后即可得解.
解:(1)67+(+4)+(+4.5)+(-1)=74.5(元),故星期三收盘时,每股
74.5元;
(2)周一:67+4=71元,周二:71+4.5=75.5元,周三:75.5+(-1)=
74.5元,周四:74.5+(-2.5)=72元,周五:72+(-6)=66元,
∴本周内每股最高价为75.5元,最低价66元.
方法总结:股票每天的涨跌都是在前一天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要理解为每天
都是在67元的基础上涨跌.另外熟记运算法则并根据题意准确列出算式也是解
题的关键.
【类型二】和有理数性质有关的计算问题
已知|a|=5,b的相反数为4,则a+b=________.
解析:因为|a|=5,所以a=-5或5,因为b的相反数为4,所以b=-4,
则a+b=-9或1.
解:-9或1
方法总结:本题涉及绝对值和相反数的定义,在解决绝对值问题时要注意考
虑全面,避免造成漏解.
三、板书设计
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
加法法则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
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教学反思】
本课时利用情境教学、解决问题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
主动探究.在本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联系学生已
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
动中.
1.3.1有理数的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
《第2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及运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熟练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重点)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的过程,体验探索归纳的数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宋国有个非常喜欢猴子的老人.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
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那天,他故意先对猴
子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桃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众猴子听了都很
愤怒.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高
兴,大蹦大跳起来.
大家听完故事,请说说你的看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法运算律
计算:(1)31+(-28)+28+69;
(2)16+(-25)+24+(-35);
3222
(3)(+6)+(-5)+(4)+(1+1).
5353
解析:(1)把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2)可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3)可把
相加得到整数的数相加.
解:(1)31+(-28)+28+69=31+[(-28)+28]+69=31+0+69=100;
(2)16+(-25)+24+(-35)=16+24+(-25)+(-35)=(16+24)+[(-
25)+(-35)]=40+(-60)=-20;
32223222
(3)(+6)+(-5)+(4)+(1+1)=(6+4)+(-5)+(2)=11+(-
53535533
3)=8.
方法总结:合理地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在进行多个有理
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
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可以互相消
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
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探究点二: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某公路养护小组乘车沿南北方向巡视维修,某天早晨他们从A地出发,
晚上最后到达B地,约定向北为正方向,当天的行驶记录如下.(单位:km)
+18,-9,+7,-14,+13,-6,-8.
(1)B地在A地何方,相距多少千米?
(2)若汽车行驶1km耗油aL,求该天耗油多少L?
解析:(1)首先把题目的已知数据相加,然后根据结果的正负即可确定B地
在A何方,相距多少千米;(2)首先把所给的数据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乘以a即
可求解.
解:(1)(+18)+(-9)+(+7)+(-14)+(+13)+(-6)+(-8)=[(+18)
+(+7)+(+13)]+[(-9)+(-14)+(-6)+(-8)]=38+(-37)=1(km)
故B地在A地正北,相距1千米;
(2)该天共耗油:(18+9+7+14+13+6+8)a=75a(L).
答:该天耗油75aL.
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
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
用负表示,其次是要正确理解题目意图,选择正确的方式解答.
三、板书设计
交换律:a+b=b+a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结合律:(a+b)+c=a+(b+c)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故事引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建构新知,主动探索有理
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变
成一种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互助交流,不断地总结规律、方
法和解题技巧.
1.3.2有理数的减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重
点)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
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北京天气预报网每天实时播报天气情况,它会告诉我们各个城市的天气状况
和气温变化.下图是2019年1月30日北京天气预报网上的北京天气情况,从下
图我们可以得知北京从周五到下周二的最高温度为6℃,最低温度为-5℃.那么
它的温差怎么算?
6-(-5)=?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类型一】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直接运用
11
计算:(1)7.2-(-4.8);(2)-3-5.
24
解析:先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根据有理数的加法
法则计算即可.
解:(1)7.2-(-4.8)=7.2+4.8=12;
1111113
(2)-3-5=-3+(-5)=-(3+5)=-8.
2424244
方法总结: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时,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根据有理数加法
法则进行计算.要特别注意减数的符号.
【类型二】有理数减法的实际应用
上海某天的最高气温为6℃,最低气温为-1℃,则这一天的最高气温
与最低气温的差为()
A.5℃B.6℃C.7℃D.8℃
解析:由题意得6-(-1)=6+1=7(℃),故选C.
方法总结:要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答.
【类型三】应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判定正负性
已知有理数a<0,b<0,且|a|>|b|,试判定a-b的符号.
解析:判断a,b差的符号,可能不好理解,不妨把它转化为加法a-b=a
+(-b),利用加法法则进行判定.
解:因为b<0,所以-b>0.又因为a<0,a-b=a+(-b),所以a与-b
是异号两数相加,那么它们和的符号由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决定,因为|a|
>|b|,即|a|>|-b|,所以取a的符号,而a<0,因此a-b的符号为负号.
方法总结:此类问题如果是填空或选择题,可以采用“特殊值”法进行判断,
若是解答题,可以将减法转化为加法通过运算法则来解答.
三、板书设计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
b).
利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可以将有理数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
性.通过实例计算,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使学生在计算
中巩固解题技能,在小组交流中体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运算魅力,并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行归纳运算法则;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
1.3.2有理数的减法
《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重点)
3.能根据具体问题,适当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架飞机进行特技表演,雷达记录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多少千米?
小组探究此时飞机与起飞点的高度,得出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1)4.5+(-3.2)+1.1+(-1.4)=1.3+1.1+(-1.4)=2.4+(-1.4)=
1(千米);
(2)4.5-3.2+1.1-1.4=1.3+1.1-1.4=2.4-1.4=1(千米).
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将下列式子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并用两种读法将它读出来.
(-13)-(-7)+(-21)-(+9)+(+32)
解析:先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再省略括号和加号;读有理式,式子中第一
项的符号,要作为这一项的符号读出正负来,式子中的符号就读作加或减.
解:(-13)-(-7)+(-21)-(+9)+(+32)=-13+7-21-9+32.
记作
+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1.4千米
读法①:负13、正7、负21、负9、正32的和;
读法②:负13减去负7减去21减去9加上32.
方法总结:注意掌握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边的“+”号去
掉,括号内各项都不变;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边的“-”去掉,
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探究点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2
计算:(1)-9.2-(-7.4)+9+(-6)+(-4)+|-3|;
55
2222
(2)-14+11-(-12)-14+(-11);
315315
2113
(3)--(-)+(-).
3838
解析:本题根据有理数加减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把减法统一成加法,省略加号
后,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求出结果.其中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结合;能
凑成整数的各数先结合.另外,同号各数先结合;同分母或易通分的各数先结合.
12
解:(1)-9.2-(-7.4)+9+(-6)+(-4)+|-3|=-9.2+7.4+9.2
55
+(-6.4)+(-4)+|-3|=-9.2+7.4+9.2-6.4-4+3=(-9.2+9.2)+
(7.4-6.4)-4+3=0+1-4+3=0;
22222222
(2)-14+11-(-12)-14+(-11)=-14+11+12-14-11
3
2222
=(-14+12)+(11-11)-14=-2+0-14=-16;
331515
211
(3)--(-)+(-)=-+-=(+)+(--)=1+(-)=.
38383838338822
方法总结:(1)为使运算简便,可适当运用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在交换
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2)注意同分母分数相加,互为相
反数相加,凑成整数的数相加,这样计算简便.(3)当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数又有
分数时,一般要统一,具体是统一成分数还是小数,要看哪一种计算简便.
探究点三:利用有理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下表是某水位站记录的潮汛期某河流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
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上周末的水位恰好
达到警戒水位.单位:米).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水位变化0.20.81-0.350.130.28-0.36-0.01
(1)本周哪一天河流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
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的水位是上升还是下降了?
解析:(1)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理解表中的正负号
表示的含义,根据条件计算出每天的水位即可求解;(2)只要观察星期日的水位
是正负即可.
解:(1)以警戒水位为基准,前两天的水位是上升的,星期一的水位是+0.20
米;星期二的水位是+0.20+0.81=1.01米;星期三的水位是+1.01-0.35=
+0.66米;星期四的水位是:+0.66+0.13=0.79米;星期五的水位是:0.79
+0.28=1.07米;星期六的水位是:1.07-0.36=0.71米;星期日的水位是:
0.71-0.01=0.7米;则水位最低的一天是第一天,高于警戒水位;水位最高的
是第5天;
(2)+0.20+0.81-0.35+0.13+0.28-0.36-0.01=+0.7米;则本周末
河流的水位是上升了0.7米.
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采用的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
即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三、板书设计
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去掉括号和加号.
(2)运用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计算.
2.加法运算律
(1)结合律:(a+b)+c=a+(b+c).
(2)交换律:a+b=b+a.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
学习使学生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
法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本节课本着“扎
实、有效”的原则,既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
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1.4.1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能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重点)
3.会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
1.小学我们学过了数的乘法的意义,比如说2×3,6×,……一个数乘以
3
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2.计算下列各题:
131
(1)5×6;(2)3×;(3)×;
623
32
(4)2×2;(5)2×0;(6)0×.
47
引入负数之后呢,有理数的乘法应该怎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
的乘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计算:
(1)5×(-9);(2)(-5)×(-9);
(3)(-6)×(-9);(4)(-6)×0;
11
(5)(-)×.
34
解析:(1)(5)小题是异号两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为“-”,再把绝对值
相乘;(2)(3)小题是同号两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为“+”,再把绝对值相乘;
(4)小题是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解:(1)5×(-9)=-(5×9)=-45;
(2)(-5)×(-9)=5×9=45;
(3)(-6)×(-9)=6×9=54;
(4)(-6)×0=0;
11111
(5)(-)×=-(×)=-.
343412
方法总结:两数相乘,积的符号是由两个乘数的符号决定:同号得正,异号
得负,任何数乘以0,结果为0.
探究点二:倒数
【类型一】直接求某一个数的倒数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32
(1)-;(2)2;(3)-1.25;(4)5.
43
解析:根据倒数的定义依次解答.
34
解:(1)-的倒数是-;
43
2823
(2)2=,故2的倒数是;
3338
54
(3)-1.25=-,故-1.25的倒数是-;
45
1
(4)5的倒数是.
5
方法总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般在求小数的倒数时,先把小数
化为分数再求解.当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数又有分数时,一般要统一,具体是统一
成分数还是小数,要看哪一种计算简便.
【类型二】与相反数、倒数、绝对值有关的求值问题
a+b
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为6,求-
m
cd+|m|的值.
解析:根据相反数的概念和倒数概念,可得a、b;c、d的等量关系,再由
m的绝对值为6,可求m的值,把所得的等量关系整体代入可求出代数式的值.
解:由题意得a+b=0,cd=1,|m|=6,m=±6;∴①当m=6时,原式=
00a+b
-1+6=5;②当m=-6时,原式=-1+6=5.故-cd+|m|的值为5.
6-6m
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意得出a+b=0,cd=1及m=±6,
再代入所求代数式进行计算.
探究点三:有理数乘法的新定义问题
若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规定a*b=ab-3a.求3*(-4)的值.
解析:解答此类新定义问题时要根据题设先确定运算顺序,再根据有理数乘
法法则进行计算.
解:3*(-4)=3×(-4)-3×3=-21.
方法总结:解题时要正确理解题设中新运算的运算方法.
三、板书设计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在性质上属
于定义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课题,教学时应略举简单的事例,尽早出现法则,
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法则,背法则.本节课尽量考虑在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
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教学的设计过程面向
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
理念.
《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会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重点)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化计算.(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计算下列各题,并比
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5995
2.(-)×(-)与(-)×(-);
310103
1717
[×(-)]×(-4)与×[(-)×(-4)].
2323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
确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多个数相乘
计算:
(1)-2×3×(-4);
(2)-6×(-5)×(-7);
(3)0.1×(-0.001)×(-1);
(4)(-100)×(-1)×(-3)×(-0.5);
(5)(-17)×(-49)×0×(-13)×37.
解析:先确定结果的符号,然后再将它们的绝对值相乘即可.
解:(1)原式=-6×(-4)=24;
(2)原式=30×(-7)=-210;
(3)原式=-0.0001×(-1)=0.0001;
(4)原式=100×(-3)×(-0.5)=-300×(-0.5)=150;
(5)原式=0.
方法总结:①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
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②几个数相乘,有一
个因数为0,积就为0.
探究点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类型一】利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计算:
53
(1)(-+)×(-24);
68
45
(2)(-7)×(-)×.
314
解析:第(1)题,按运算顺序应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显然括号内两
个分数相加,通分较麻烦,而括号外面的因数-24与括号内每个分数的分母均
有公因数,若相乘可以约去分母,使运算简便.因此,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便运算.第(2)题,仔细观察,会发现第1个因数-7与第3个因数
以约分,因此可利用乘法的交换律把它们先结合运算.
5353
解:(1)(-+)×(-24)=(-)×(-24)+×(-24)=20+(-9)=11;
6868
45545410
(2)(-7)×(-)×=(-7)××(-)=(-)×(-)=.
314143233
5
的分母可
14
方法总结:当一道题按照常规运算顺序去运算较复杂,而利用运算律改变运
算顺序却能使运算变得简单些,这时可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类型二】逆用乘法的分配律
222
计算:-32×+(-11)×(-)-(-21)×.
333
22
解析:根据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先把-提出,可得-×(32-11-21),
33
再计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后计算乘法即可.
2
解:原式=-×(32-11-21)=0.
3
方法总结:如果按照先算乘法,再算加减,则运算比较繁琐,且符号容易出
现问题,但如果逆用乘法的分配律,则可以使运算简便.
【类型三】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应用
我市旅游局发布统计报告:国庆期间,溱湖风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
接待游客的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
的人数).
日期
人数变化
单位:万人
10月10月
1日2日
10月
3日
+0.2
10月
4日
-0.2
10月
5日
-0.6
10月
6日
+0.2
10月
7日
-1+1.2+0.8
若9月30日的游客人数为0.6万人,10月1日~10月3日门票为每人150
元,10月4日~10月5日门票为每人120元,10月6日~10月7日门票为每人
100元,问国庆期间溱湖风景区门票收入是多少元?
解析:解此类问题时要根据表格信息,正确理解题意.
解:10月1日的游客人数为0.6+1.2=1.8(万人);10月2日的游客人数
为1.8+0.8=2.6(万人);10月3日的游客人数为2.6+0.2=2.8(万人);10月
4日的游客人数为2.8-0.2=2.6(万人);10月5日的游客人数为2.6-0.6=
2(万人);10月6日的游客人数为2+0.2=2.2(万人);10月7日的游客人数为
2.1-1=1.1(万人).则该风景区国庆期间的门票收入为[150×(1.8+2.6+2.8)
+120×(2.6+2)+100×(2.2+1.2)]×10000=19720000(元).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乘法的分配律进行
简便计算.
三、板书设计
1.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2.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的
重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要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大
量的实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最后总结得出有理
数乘法的运算律.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师适当引导,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4.2有理数的除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
(重点)
2.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法则,体会转化思想,会将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
法运算.(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计算:
2
(1)×0.2=________;
5
(2)12×(-3)=________;
(3)(-1.2)×(-2)=________;
2
(4)(-1)×0=________.
5
2.由(-3)×4=________,再由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得(-12)÷(-3)
=4,(-12)÷4=______.
同理,(-3)×(-4)=________,12÷(-4)=________,12÷(-3)=
________.
观察上面的算式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换一些算式再试一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除法及分数化简
【类型一】直接判定商的符号和绝对值进行除法运算
计算:
(1)(-15)÷(-3);
1
(2)12÷(-);
4
(3)(-0.75)÷(0.25).
解析:采用有理数的除法: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
除解答.
解:(1)(-15)÷(-3)=+(15÷3)=5;
11
(2)12÷(-)=-(12÷)=-48;
44
(3)(-0.75)÷(0.25)=-(0.75÷0.25)=-3.
方法总结:注意先确定运算的符号.根据“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法则进
行计算.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对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掌握的程度.
【类型二】分数的化简
化简下列分数:
(1)
-21-3
=________;(2)=________;
-76
(3)
-628
=________;(4)-=________.
-0.3-49
-21-7×3-3-31
解析:(1)==3;(2)==-;
-7-76(-3)×(-2)2
(3)
-6(-0.3)×2028284×74
==20;(4)-===.
-0.3-0.3-49497×77
14
解:(1)3;(2)-;(3)20;(4).
27
方法总结:化简分数时要注意分子、分母的符号,同号结果为正,异号结果
为负.
【类型三】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计算
计算:
2
(1)(-18)÷(-);
3
49
(2)16÷(-)÷(-).
38
解析:本题可采用有理数的除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解答.
233
解:(1)(-18)÷(-)=(-18)×(-)=18×=27;
322
49383832
(2)16÷(-)÷(-)=16×(-)×(-)=16××=.
3849493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法运算通常利用除以
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化为乘法运算来求.
【类型四】根据,a+b的符号,判断a和b的符号
a
b
如果a+b<0,>0,那么这两个数()
A.都是正数B.符号无法确定
C.一正一负D.都是负数
a
b
解析:∵>0,根据“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可知,a、b同号,又∵a+b
<0,∴可以判断a、b均为负数.故选D.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有理数乘法和加法法则,将二者综合考查是考试中常
见的题型,此题的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点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计算:
51
(1)-2.5÷×(-);
84
431
(2)(-)÷(-)×(-1).
7142
解析:(1)把小数化成分数,同时把除法变成乘法,再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
则进行计算即可.(2)首先把乘除混合运算统一成乘法,再确定积的符号,然后
把绝对值相乘,进行计算即可.
581581
解:(1)原式=-××(-)=××=1;
254254
41434143
(2)原式=(-)×(-)×(-)=-(××)=-4.
732732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运算方法,先统一成乘法,再计算.
三、板书设计
有理数除法法则:
1.任何数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即a÷b=a×
(b≠0).
2.(1)两个数相除,同号为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
【教学反思】
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对学好本节内容有比较好的作用.教
学设计是可以采用课本的引例做为探究除法法则的导入.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
1
a
b
b
除法法则,同时也让学生对比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加深印象.教学时应该使学
生掌握除法的两种运算方法:1.在除式的项和数字不复杂的情况下直接运用除法
法则求解;2.在多个有理数进行除法运算或者是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把除法转
化为乘法,然后统一用乘法的运算律解决问题.
1.4.2有理数的除法
《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重点)
2.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简化运算;(难点)
3.能利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运算顺序是先算
________,再算________,如果有括号,先算__________里面的.
1
2.观察式子3×(2+1)÷(5-),里面有哪几种运算,应该按什么运算顺
2
序来计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计算:
111
(1)(2-)×(-6)-(1-)÷(1+);
323
111
(2)(-3-1+1)×(-12).
634
解析:(1)先计算括号内的,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2)可考
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1151413
解:(1)(2-)×(-6)-(1-)÷(1+)=×(-6)-÷=(-10)-×
32332324
33
=-10-=-10;
88
111111
(2)(-3-1+1)×(-12)=(-3--1-+1+)×(-12)=(-3-
634634
111
)×(-12)=-3×(-12)-×(-12)=3×12+×12=36+3=39.
444
方法总结: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若能应用运
算律进行简化运算,就先简化运算,在简化运算后,再利用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
运算.
探究点二: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
用计算器计算:-25÷5-15×(-).
3
解析: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参见计算器的使用
说明.
解:按键顺序为(-)25÷5-15×(-)2÷3=就可
得结果为5.
探究点三: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
已知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某人乘热气球旅行,在地面时
测得温度是8℃,当热气球升空后,测得高空温度是-1℃,热气球的高度为
________m.
解析:此类问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时要正确理解题意,列出式子
求解,由题意可得[8-(-1)]×(1000÷6)=1500(m),故填1500.
方法总结:本题的考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运用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
键.
三、板书设计
1.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
行.
2.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3.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4.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
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培养学生良
好的解题习惯.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第1课时乘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重点、难点)
3.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解决问题的
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国王输了,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
基米德对国王说:“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颗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
一个格子的两倍,每一个格子中都是前一个格子中麦子数量的两倍,一直将棋盘
每一个格子摆满.”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
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乘方的意义
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各是什么.
(1)(-3.14)×(-3.14)×(-3.14)×(-3.14)×(-3.14);
222222
(2)×××××;
555555
(3)m·m·m·…·m,sup6(,2n个m)).
解析:首先化成幂的形式,再指出底数和指数各是什么.
解:(1)(-3.14)×(-3.14)×(-3.14)×(-3.14)×(-3.14)=(-3.14)5,
其中底数是-3.14,指数是5;
22222222
(2)×××××=()6,其中底数是,指数是6;
55555555
(3)m·m·m·…·m,sup6(,2n个m))=m2n,其中底数是m,指数是2n.
方法总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幂是乘方的结果,当底数是负数或
分数时,要先用括号将底数括起来再写指数.
探究点二:乘方的运算
3
计算:(1)-(-3)3;(2)(-)2;
4
2
3;(3)(-)(4)(-1)2015.
3
解析:可根据乘方的意义,先把乘方转化为乘法,再根据乘法的运算法则来
计算;或者先用符号法则来确定幂的符号,再用乘法求幂的绝对值.
解:(1)-(-3)3=-(-33)=33=3×3×3=27;
3339
(2)(-)2=×=;
44416
22228
(3)(-)3=-(××)=-;
333327
(4)(-1)2015=-1.
方法总结:乘方的运算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来进行.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1的奇数次幂是-1,-1的偶数次幂是1.
探究点三:与乘方有关的探求规律问题
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2×0.1毫米,
求: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解析:要求每次对折后纸的厚度,应先求出每次折叠后纸的层数,再用每张
的厚度乘以纸的层数即可.纸的对折次数与纸的层数关系如下:
对折次数1
纸的层数
2
21
4
22
2
8
23
3
16
24
4
…
…
…
220
20
解:(1)∵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2×0.1毫
米,
∴对折2次的厚度是0.1×22毫米.
答:对折2次的厚度是0.4毫米;
(2)对折20次的厚度是0.1×220毫米=104857.6(毫米),
答:对折20次的厚度是104857.6毫米.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纸的层数化为幂的形式,找出这些幂与对折
次数的对应关系.
三、板书设计
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与乘方有关的探求规律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以故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归结出答案,由答
案的表现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然
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接着层层设问,引出乘方以及与乘方有关的概念,采用归
纳类比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又有利于新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1.5.1乘方
《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能合理使
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难点)
2.养成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
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对各种运算的法则、
运算律和运算技巧已经比较熟悉,如果遇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你有信心进行准
确的计算吗?下图是小玲和小亮的对话,你同意小亮的说法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计算:(1)(-5)-(-5)×
11
÷×(-5);
1010
21
(2)-1-{(-3)3-[3+×(-1)]÷(-2)}.
32
解析:(1)题是含有减法、乘法、除法的混合运算,运算时,一定要注意运
算顺序,尤其是本题中的乘除运算.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2)题有大括号、中
括号,在运算时,可从里到外进行.注意要灵活掌握运算顺序.
解:(1)(-5)-(-5)×
(-5)-25=-30;
21
(2)-1-{(-3)3-[3+×(-1)]÷(-2)}
32
23
=-1-{-27-[3+×(-)]÷(-2)}=-1-{-27-2÷(-2)}=-1-
32
{-27-(-1)}=-1-(-26)=25.
方法总结: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可用下面的口诀记忆:混合运算并不难,符号
第一记心间;加法需取大值号,乘法同正异负添;减变加改相反数,除改乘法用
倒数;混合运算按顺序,乘方乘除后加减.
探究点二:数字规律探索
为了求1+2+22+23+24+…+22015的值,可令S=1+2+22+23+…+
22015,则2S=2+22+23+24+…+22016,因此2S-S=22016-1,所以1+2+22+23
+…+22015=22016-1,仿照以上推理,那么1+5+52+…+52015=________.
解析:观察等式,可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即可进行解答.则设S=1+5+52
+5+…+532015
111
÷×(-5)=(-5)-(-5)××10×(-5)=
101010
,5S=5+5+5+5+…+52342016,5S-S=52016
52016-1
-1,∴S=,
4
52016-1
故填.
4
方法总结:解规律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题.
三、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很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
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小组讨论有理
数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特别是加
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数与指数相乘.学生在
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1.5.2科学记数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重
点)
2.能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指出整个可见宇宙空间大
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这个数字比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滩上的沙砾总和数量还
要多.
如果想在字面上表示出这一数字,需要在“7”后面加上22个“0”.即约
为“7”颗.
生活中,我们还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例如:
1.据报载,2014年我国将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000000户.
2.全球每年大约有577m3的水从海洋和陆地转化为大气中的水
汽.
3.拒绝“餐桌浪费”刻不容缓,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粮食总量约
5千克.
像这些较大的数据,书写和阅读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表示
方法,使得这些大数易写、易读、易于计算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区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整治,关停和整改了一些化工企业,使得每年
排放的污水减少了167000吨,将167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67×103B.16.7×104
C.1.67×105D.1.6710×106
解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先确定a,再确定n,解此类题的关键
是a,n的确定.167000=1.67×105,故选C.
方法总结: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整数,
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2014年3月发生了一件举国悲痛的空难事件——马航失联,该飞机上
有中国公民154名.噩耗传来后,我国为了搜寻生还者及找到失联飞机,花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已花费人民币大约934千万元.把934千万元用科学记数法表
示为______元()
A.9.34×102B.0.934×103
C.9.34×109D.9.34×1010
解析:934千万=9340000000=9.34×109.故选C.
方法总结:对用带“万”“千万”“亿”等单位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
要化成不带单位的数,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探究点二: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原数
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1)2.01×104;(2)6.070×105;(3)-3×103.
解析:(1)将2.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即可;(2)将6.070的小数点向右
移动5位即可;(3)将-3扩大1000倍即可.
解:(1)2.01×104=20100;
(2)6.070×105=607000;
(3)-3×103=-3000.
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的数,“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
把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
三、板书设计
科学记数法:
(1)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
(2)a的范围是1≤|a|<10,n是正整数.
(3)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
动.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
《1.5.3近似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重点,难点)
2.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用近似数字刻画现实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题1:(1)我们班有______名学生.
(2)七年级约有______名学生.
(3)一天有______小时,一小时有______分,一分钟有______秒.
(4)你回家约要______分钟.
问题2: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
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准确数与近似数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2:3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14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