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原文、教案及
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原文
战国时期,秦国。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
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
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
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
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
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
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
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十
五座城。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
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
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
意了。
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
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
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
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案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
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
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
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
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
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
的坚定。(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
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
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
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
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
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
勇。(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
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
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单说说理由。
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八、作业:
课外阅读《渑池会》、《将相和》。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学反思
《完璧归赵》一课叙述了蔺相如面对秦国恃强凌弱,妄
图夺取和氏璧的危机,凭借勇气和智谋,保护了国家的珍宝,
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课文通过对蔺相如三次与秦王正面交锋
的场面描写,按“要回宝玉、誓与共存、派人潜送”的顺序
叙述了完璧归赵的过程,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臣形象。
由于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故可以放手
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
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
投入。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
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
法。”《语文课程标准语》。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对历史背景有清楚地
认识。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
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
因为默读最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意在读
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
培养阅读能力。
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
“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
问题去学习下文。
在学生汇报学习时,学生那高涨的情绪、你争我论的场
面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尤其是讨论到“蔺相如对秦王说和
氏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用什么语气读蔺相如
说的这句话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用从容镇定的语
气才能骗过秦王;有的说要读得心平气和,不能着急;有的
说读中透出些对和氏璧的遗憾的语气更能迷惑秦王……这
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在课改的实践过程
中,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
思考回答,而课堂要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
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思考,自主地探究、对话。师
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
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课堂上体
验阅读、体验交流、体验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探索
的艰辛、体验合作的愉悦。
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
时点拨:“蔺相如真的把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
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
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
这节课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层次清楚,学生的参与兴
致和学习欲望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蔺相
如的机智勇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
句子有一定成效。的问题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抓得不够及
时,错失了动态生成的处理时机。
例如:在讨论蔺相如怎样对秦王谎称宇4有瑕疵这个环
节的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很不错的发言没有抓住,而是只顾
自己的教案上原设计好的内容了。有一个学生说了:一本正
经地说,这个词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蔺相如要正经秦王
才会信以为真,才会给他。但是我没抓住。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动态生成吧,动态生成是不可预料的,对动态生成的处理
才是体现老师水平的地方,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学
生思维动起来收获才会更深。在这里我有这样的感悟:在备
课时不要把每个问题的预设写得很统一,甚至有时不要有答
案,要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出现的与教案上不同
的情况时,要随时与本课的主线内容联系,引导学生更进一
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09:2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136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