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满分写作指导: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审题是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
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合的文体和
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作文的审题,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
审题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
开,可见其重要性。而文以意为主,因此审题与立意又密不可分。清代王夫之说:“意
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
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立意的正误高下,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作文是高考语
文的“半壁江山”,因此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就有“符合题意”的
要求。“符合题意”就是要求考生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
文,都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分清优劣、是非。从
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那些立意高远、深刻、新颖的文章往往受到青睐。高考阅卷
老师往往会从以下角度来判断一篇文章在审题立意方面是否准确:
(1)看标题。这是阅卷老师判断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
因此,考生拟写作文标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如优秀作文《青春万岁》,标
题醒目亮丽,将“青春与不朽”的作文材料嵌入其中,切题有力,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好感油然而生。
(2)看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也是阅卷老师寻找作文观点的关键所在,因此,
开头最好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如优秀作
文《心之所安,一路风景》的开头就用“孙中山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
终有成功之日。’将心灵安放于所向之事,倾注全身力量执着向前,才能成就一路绮丽
的风景”提出论点,结尾用“心之所安,一路风景”回应论点。
(3)看题记或小标题。题记往往展示主要内容,揭示作品内涵,起到导引全文的
作用。它可拨动人的心弦,让读者透视文章的亮点。而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之效,又可
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文章结构简洁又醒目。
(4)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有的考生审题不清,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
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文章直接影响整体得分。
考场作文中,审题立意如能准确到位,作文就成功了一半。但有些考生不重视审题,
往往是“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喜欢怎样写就怎样写”,陷入立意庸俗、曲解题意、
立意偏颇、文章大而空洞等陷阱,结果文章偏离了题意,即使辞采丰富,也会令人读起
来索然寡味,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其结果不言而喻。
重点如何才能不跑题且立意准确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晚上,两只青蛙来到一家牛奶厂。它们蹦蹦跳跳地四处游荡,一不小心掉进
了一个装了半桶奶的牛奶桶。
它们游来游去,想要出来,但牛奶桶里面太滑了,没有可以让它们借以立足再跳出
来的地方。一只青蛙觉得继续游下去也没有用,便放弃了希望。于是,它沉了下去,很
快就淹死了。
而另一只青蛙继续在桶里游,希望事情会有转机。它游啊游,直到筋疲力尽。就在
这时,桶里本来就饱含奶油的牛奶开始变稠了。原来,当这只青蛙不断在桶里游的时候,
奶油得到了充分的搅拌而凝结成了一块黄油。于是,这只青蛙爬上了这块黄油,稍事休
息之后,它从这块黄油上轻松地跳出了牛奶桶,安全脱险。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
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立意指津】这道材料作文题通过一则具有对比性的寓言故事,寄寓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考生审题时,首先应整体感知材料,悟出其深理,以保证审题立意的准确性,避免跑题。
考生可先揣摩材料:“一只青蛙”终被淹死,是因它“放弃了希望”;“另一只青蛙”安
全脱险,是因其不断地游,未放弃求生的努力。这样全面理解材料后,就能悟出材料中
两只“青蛙”的结局类比不同“人生”。据此,文章的立意自然就可多维切入。具体可
供考生参考的立意角度有:
(1)与其听天由命,不如破茧而出。此立意由前一只“青蛙”所为引申而出,具
有反向启示的意味。
(2)我的命运我做主。此立意借用广告词,主要扣住后一只“青蛙”的努力而得:
智者会在危难面前选择抗争,掌握自己的命运。
(3)逆境中抗争,可以创造奇迹。此立意聚焦“牛奶桶”这一象征物所暗示的逆
境,考生可从中挖掘出自我抗争创造的“奇迹”与价值。
【佳作展台】
定局·突围
定局,在转变;突围,由你牵控。
——题记
生活中,我们常常感觉负担越来越沉重,如同陷入沼泽一般。我却认为,即使生活
如此,这也只是一种现象、一种定局,无须改变。
史铁生说过,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
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当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
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
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圈定。
的确,我们在狭隘的空间里彼此挤压着,谁也透不过气来。这时候,有了两种人:
一种自知火候不足而决定听天由命,另一种则一心想要破茧而出。
我发现,在物质文明堆积起来的狭小空间里,我的心理负担越来越沉重,这时候我
想到了庄子——这个长翅膀的庄子,因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
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庄子也曾是一只猎物,被君主围捕。楚王想要降服这
只桀骜不驯的猎物,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他选择了突围。庄子喜欢自由无为的生活,
虽“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可庄子偏偏“不就”。他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
江湖。”终于,他如愿而去“逍遥游”。他满意地大笑:我与天地同在。他举杯,一饮而
尽。
可见,庄子的做法与历代文人怀才不遇式的痛哭流涕和自嘲苦笑大相径庭,他终于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于是,他冲天而起,完成了自己的突围。
看到这些潇洒的举动,我感觉自己的思绪跟不上庄子奇异的移动。著名作家、学者
鲍鹏山说,庄子是一棵树,一棵看守着心灵月亮的树。那是一种迸发着璀璨光芒的悲怀,
它远离寂寞,高高在上:如果是宏大的悲情,则能深透天宇,忧国忧民;若是狭小的伤
怀,则流露哀情,由己及人。对于这些,我们只有仰视的资格,有时可能连仰视的资格
都没有,那就只能恭恭敬敬俯首聆听。所以当你看到他身上耀眼而不平凡的光芒时,也
请不要忘记他面对苍茫时空独处时的无限惆怅,不要忘记他求得出世的惘然与遭遇不被
理解的孤寂之时无声的泪水。
透过庄子闪烁的智慧,我感受到了温馨和力量,也逐渐清晰了突围的方向。远远的,
有一个方向;静静的,有一个声音。那是生命的境界,步步提升……
【名师点评】考生紧扣作文材料内容,题记即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材料寓意,
彰显了作文主题,因而避免了跑题。正文开篇,以“负担越来越沉重,如同陷入沼泽一
般”,照应作文材料中的牛奶桶,暗示生活的“定局”;主体部分,引入“庄子选择了突
围”的故事,成功链接了原材料中的“这只青蛙爬上了这块黄油……跳出了牛奶桶”的
内容;结尾“感受到了温馨和力量”,“逐渐清晰了突围的方向”,就是从“定局”到“突
围”的人生跳跃。如此构思成文,使文章立意准确而深刻,启人心智。
如何规避审题不准、立意偏差的雷区
1.看清要求,认真审题。考生在下笔之前一定要弄清题目要求,即不仅要看清文
题所提供的材料,还要看清命题者在材料之后提出的各项写作要求。如上题中“全面理
解材料”与“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关系,考生应在审题时特别注意,以
此考虑作文立意的角度和重心。
2.全面联系,理解题意。如上题,考生应从两只青蛙的结局对比中找到正确立意
的方向,进而确立作文主旨,这样就可避免跑题。因此,考生在准确把握文题。
所提供的材料之后,正式下笔之前应全面深入地理解题意,写作时应联系整体来考
虑,以更准确地体现材料寓意。
3.发展思维,力避窠臼。如对于上题中关于两只青蛙的寓言故事,考生既可以引
申出常规立意,也可以在保证不跑题的前提下,力求在立意上“特立独行”,提炼出新
颖的主旨。要让考场作文立意准确、不偏不倚,就必须梳理好写作的思维方向和立意角
度,还应尽力摆脱一般人写作时的思维定式,力求所写作文想他人之所未想、言他人之
所未言,使立意更加深刻。
难点在审题、立意上获取高分的妙招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晚上,两只青蛙来到一家牛奶厂。它们蹦蹦跳跳地四处游荡,一不小心掉进
了一个装了半桶奶的牛奶桶。
它们游来游去,想要出来,但牛奶桶里面太滑了,没有可以让它们借以立足再跳出
来的地方。一只青蛙觉得继续游下去也没有用,便放弃了希望。于是,它沉了下去,很
快就淹死了。
而另一只青蛙继续在桶里游,希望事情会有转机。它游啊游,直到筋疲力尽。就在
这时,桶里本来就饱含奶油的牛奶开始变稠了。原来,当这只青蛙不断在桶里游的时候,
奶油得到了充分的搅拌而凝结成了一块黄油。于是,这只青蛙爬上了这块黄油,稍事休
息之后,它从这块黄油上轻松地跳出了牛奶桶,安全脱险。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
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立意指津】此题材料涉及生命话题,具有时代意义。这个“生命”,不仅仅指人的生
命,还包括动物的生命,因此广义的“生命”话题成为审题立意的关键。
据此,考生立意表达应非常到位,但有关“关注和敬畏一切生命”这一话题的立意,
有一般和深刻之分,如果去表达对动物生命的怜悯之类的观点,则会囿于思维定式而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