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寒假里,我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其中给我印
象最深的是第六集《酥·奉上一桌点心盛宴》,特别是里面介绍北方
面点的部分。
我们中国人是很善于用食物传达情谊的。点心,是中国人饮食生
活中最为温情的部分。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构成了
精巧别致的中国点心。它们与历史相连,与民俗相通。酥酥软软的点
心里寄托着中国人独特的心思。东崂少村的面点高手郭秀青阿姨,做
了三十多年的馒头。她做的面点栩栩如生,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了。
我还知道了小麦原产于西亚,在大约400-000年前才进入的中国北方
地区,但是在唐代以前人们很少吃。最初对小麦的做法是整粒蒸,整
粒煮,但是不好吃。后石磨的出现才把小麦带入了中国人生命的时光。
经过碾磨之后的小麦摇身一变,终于浓墨重彩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生重要阶段的见证者。满月、定亲、
祝寿,都会用红布包裹着用面塑造的心意,有了童年的味道、爱的味
道、团圆的味道。这使我想起了以前回妈妈的老家胶东,都会吃到的
大馒头,跟这个几乎是一样的呢。
唐宋时期,以小麦为食材的各种面点开始大量出现,最极致的是
宫廷点心,如贵妃饼,萨其马。还有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水果—面果儿,
造型逼真,吃起跟真的水果是一个味儿的。这个是面点大师王志强研
究十几年做出的,太了不起了。
有人形容,面点就是拿着面粉作画。好的面点师,做出的不只是
简单的食物,而是挥洒自如间傲然挺立的一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凝
聚了面点师们的智慧与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研究、实践,才
有了这些如此生动逼真的美食作品。
我热爱美食,更热爱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
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
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
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
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
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
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
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
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
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
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
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
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
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
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
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
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
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
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今天老师花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
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也给了我们灵魂上的冲击!最开始看是是陶
醉于那诱人的食物当中,接着看下来是钦佩与劳动人民的不是当中,
最后是感叹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当中!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那些诱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兴
趣认真的去倾听每道食物的神奇与诱人之处。在此片当中,它都有详
细的介绍,每道食物的具体做法,它的讲述也是蠢蠢欲动。让我们边
看边惊叹,甚至还留着口水。在观看那些美食的同时,那些朴实的劳
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辛勤的汗水。
就像春笋的挖掘,那些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就知道在什么时候挖的春笋
最鲜嫩可口,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挖出春笋,挖出春笋后又该如何的保
护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笋该如何保存。正是因为有了他
们的辛勤劳作,才出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正是因为他们勤劳
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由衷的佩服
他们!
当然,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
就像那些传统的习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
吃。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这样的习俗一代接一代
的传下来,虽说,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社会,自己亲手和面蒸馒头、
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在这里我也希望不
要让这种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可以传承这种习俗。繁衍中华民族
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为了生活,为了让孩
子上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一些钱。就像片中
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挖取大自然所赋
予我们的一种长在水里的美食——藕。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
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厚爱,我也希望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要鼠目寸光,
肆意的虐取!从他们兄弟两上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朴实。他们说
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觉那些藕是通过自己的双手
挖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质朴的人,如今的我们在餐桌上随
处可见藕,却不知道这些藕的背后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劳动人民
的汗水。当我们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们都要想到那些勤
劳的劳动人民,感谢他们的双手,让我们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
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
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
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
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
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
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
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
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
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
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
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
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
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
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
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
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
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
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中国的二月,洋溢着传统节日的安祥喜乐。表达和抒发快乐的方
式有很多种,其中吃是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庆祝方式之一吧。那一年
的春节,央视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今年春节,我读了《舌尖上
的中国》。
一语天然万古新,今时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各种调料品和
繁复的程序共同作用后的食物,喜欢享受天然食物。最令人难忘的食
物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比如江南餐桌上常见的笋,尤
其可以和肥腻的肉类脂肪形成的美妙的平衡。从小到大,每逢初春,
爸爸就会做上海家庭饭桌上最常见的腌笃鲜,几片冬笋,几块排骨与
咸肉和几个闲雅的百叶结,总也会让我食指大动,一种天然好滋味。
如果人生可以分段,大约分三段吧。在小时候,我还真是为了美
食企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忙碌的父母才会有时间去为我们精心
准备着可以与饭店媲美的美食。大约离过年前一两周的时间,我们根
据通知去生活大院的各种地方帮父母排队领各种年货,一边感受着父
母们之间愈来愈浓的过年气氛,一边和小朋友们尽情嬉戏。渐渐地从
我家的厨房里会飘出各种美食的香味,我跟着我家的春节首席大厨爸
爸做个试菜员,那些味道,那种快乐无法忘记,也不可能忘记。随着
长大,我的需求也不再是停留在马斯洛的初级阶段,在心中传统的节
日已不似儿时那般重要,但也许错失了人生一些重要的美景。而后时
间还在继续,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依旧盼望着过年,虽然已不
是为了美食,但心情是一样的。快乐容易在家里互相传染吧,盼着过
年,盼着看春晚,甚至让我有一个念头”好好学烧菜,早日自己为一
家老小烧一桌年夜饭”,就像当年同样也是婚前厨艺小白的父母,为
了让一家人有个美食春节,尽力去学做菜,在实践中慢慢提高厨艺。
因为孩子,重温了儿时过节的快乐,体会时间的味道,传承家庭文化。
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这些故事构建了食物的历史,
也构建了每个人每一天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珍惜食物,珍惜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12:59: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059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