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文教育。从课程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就
应该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
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是第一位的。
老师利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适当对学生的体验进行
拓展,不但包括体验的内容,更包括体验的深度、广度,
可以说效果相当不错。
总之,个人认为,课堂提问应该像这位老师一样,不
但要拓展学生的知识点,更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这是新课标的规定,也是现今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的迫切
需要。
——音乐课堂拓展之我见
山东威海沈力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打
造精彩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技能、技巧得到提高:
心灵、气质得以陶冶;品德、情操得以升华……?我想,
这应该是每一位音乐老师所面对的挑战、更应当是终生追
求的目标!为了让课堂变得精更彩,老师们都有自己的方
法和绝招,而让我尝到甜头的“偏方”是——“拓展”。
这里的“拓展”所指,是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适
时增添教材外的内容。如果说课堂是基地,那么拓展便是
眼界、是扩张、是创造。
拓展如何开始?怎样进行,7能取得何种效果?下面,
我就自己在课堂拓展中的方法和小经验抛砖如下,一点浅
见和老师们分享:
课堂拓展想要进行得顺利,取得预计的效果,让学生
从中获益;应当有系统的安排,我通常从四个方面统筹计划:
1、拓展要根据教材合理搭配
每学期,不同的教材,及教学计划的迥异,决定了拓
展的形式和方向。在初高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以唱歌教
学为主、八年级以欣赏教学为主、而高中则以培养艺术素
养为主。因此,为了使课堂拓展具有针对性,第一步,必
须根据教材及教学计划合理搭配,方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豳 THEWORLDOFMUSIC
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及教材侧重点,我对于唱
歌教学的拓展计划为:一是每课必做专业的练声训练,提
高学生演唱技巧,其中刻意安排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旋律,
让枯燥的发声练习变得兴趣盎然。二是引导学生充分了解
指挥手势,并拓展一堂多媒体课——《世界著名指挥家》。
在这堂充分准备的多媒体课中,有着王者之气的卡拉扬,
“会跳街舞”的小泽征尔等指挥大师的风采让学生们爱上了
指挥,并乐于了解和学习指挥;为提高合唱水平和培养班
级小指挥做好了铺垫。三是适时欣赏电影、音乐剧或合唱
比赛的相关片段(如《音乐之声》、《修女也疯狂》、《摇滚
青春》、《猫》以及合唱比赛单元等等)。精彩纷呈的多元化
合唱风格,让孩子们提升了合唱的欲望,有了唱好每一首
歌的动力。坚持完两个学期,学生的合唱技巧得到普遍提
高,七年级两个学期的每一首歌,学生均能在正确运用合
唱发声方法的基础上,用至少两个声部的技巧演绎合唱。
我原供职的学校,连续六年艺术节均举办了班班有歌声合
唱比赛,学生的演唱技巧、指挥素质、歌曲难度获得了市
专家评委及市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这不能不说是拓展
后的音乐课堂厚积薄发的结果。
2、“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拓展先锋
良好的教学,通常从了解学生开始。孩子们来自城市
抑或农村,有哪些音乐方面的特长,性格情绪怎样,兴趣
爱好如何,均是一名老师能真正“以生为本”的坚实基础
课堂拓展的成功与否,一定是建立在一名音乐老师对于学
生的了解程度上。这是让孩子们勇于走上讲台,成为课堂
拓展先锋的先决条件。
因为了解,让七年级的一堂普通欣赏课——《新疆之
春》,成为了我和学生们经典的回忆。早在上课前一周,了
解他们的我已经完成了所有安排。当一名平时默默无闻的
小提琴特长生走上讲台,完美地演绎完全曲后,全班同学
爆发心悦诚服的掌声。一个个音乐特长生先后走上讲台,
他们带来的是电影《和你在一起》中的《沉思》、《太阳照
耀在塔什库尔干》、《流浪者之歌》以及柴可夫斯基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片段,他们带来了马思聪、盛中国、
吕思清、薛伟甚至是海菲兹……。这群孩子到了八年级,
已经学会了“越俎代庖”,欣赏课《渔舟唱晚》的课堂,被
圈 THEWORLDOFMUSIC
他们成功“和平演变”为民乐音乐会。这种因了解学生,
以生为本而派生出的课堂“换位拓展”,受益者是师生双方。
3、配合学校德育计划。达成拓展目标
众所周知,音体美作为美育范畴,一向是学校德育工
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配合学校工作,寓德育教育于丰
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当中,光靠临时抱佛脚凑合的敷衍式活
动,是万万行不通的。久而久之的结果,一定是学生不喜
欢、不想参与,自己感到烦躁、同行不能认同,形成恶性
循环、目标无法达成。这时候,积极配合,在课堂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主动拓展就尤其重要。例如,学校德育计划中,
初二农训、初三毕业典礼、美育节等,都会涉及综合节目
的演出,这时候,如果音乐老师计划性地在课堂上有的放
矢的进行拓展,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之后,高质量、高水
平节目将不再成为困难。
4、让“拓展”成为师生共同的习惯
如果说,随机性拓展属于一现昙花之美,那么,习惯
性拓展便属于滴水穿石之毅了。余世维先生曾告诉我们,
养成一个习惯周期是22天,试想,拓展源自于探究,展现
于视野,升华于创新。当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均习惯拓展后,
在开阔了眼界的同时,师生更具有了终生学习的能力与动
力。我的音乐课堂,课前都会让孩子们按照学号轮流开展
题为“我和我的音乐”的拓展。两分钟之内,可以是自己
学习音乐特长的经历,可以是音乐家的故事,可以是对于
一首歌的感悟,可以是一份青涩的作品……。从被动到主
动,从歌曲到乐曲,从流行到交响,从歌手到大师,形成
了拓展习惯的学生们,早已经从一开始的逃避羞涩,变成
了如今的热切盼望。
山 丛敏
笔者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喜欢的
音乐课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答复是:我爱音乐,但我不爱
音乐课。
笔者将孩子们的意见归纳了以下三点:
1、学生非常喜爱流行歌曲,但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有一
201 1.1 1音乐天地
定的科学性、逻辑性,不可能安排大量的现时流行的音乐,
这就与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差距。
2、有些学生渴望拿到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的乐谱,能
够自己学唱下来,换句话来说就是渴望具备识谱的技能,
但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对
于这些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性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占有很大
比重,而且要达到学生渴望的识谱技能还有很大的差距。
3、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不喜欢上成文化课的模
式,他们认为枯燥的背诵根本没有音乐的美感可言。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音乐课堂上做了如下调整:
、音乐教师对所任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
喜欢的音乐课的模式、内容、需求。
二、通过学校组长论坛,由音乐组组长发起话题 我
爱音乐,但我不爱音乐课》,其他组长群策群力,出谋划
策,给予可行性建议。
三、将意见汇总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实施
1、教师的功夫用在备课上,j-t-枯燥的知识游戏化、趣
味性,寓教于乐。
2、深挖教材背后的文化底蕴,钻研作品背后的故事,
拂去时代烙印上的灰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